徽州古建筑的雕饰艺术
2014-09-24于翔
于翔
摘要:由于各种地理、人文因素,徽州古建筑的雕饰艺术形成了以砖、木、石雕和彩绘为主,富于曲线柔和韵味的艺术特色,蕴含了极高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徽州 古建筑 雕饰艺术
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徽州古建筑可以说是我国封建社会晚期遗留下来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徽派雕刻之美为徽派建筑增添了无限的光辉,各种部件上雕刻的动物、花卉等图案栩栩如生,令人赏心悦目。
1.徽州古建筑雕饰艺术的成因
1.1地理因素
徽州地处安徽的南部,有许多的名山风光秀丽,如黄山、齐云山等,曾有人这样形容徽州“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因群山环绕,徽州位于山区,所以交通不便,但民风淳朴,战事也少,吸引了许多北方人人到这里来避乱,形成了徽州村落。大批中原望族的南迁为徽州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建筑工艺。徽州是朱熹的故里,儒学由此深入到民间,出现了“十户之内不废诵读”的景象,儒学从此成为徽州文化的精神支柱。再加上徽州地处山区,耕地较少,许多徽州人外出经商,衣锦还乡之时在家乡大兴土木,以光宗耀祖。明清时期由于徽州经济的蓬勃发展,是徽州文化发展最为繁盛的时期,先后出现了陶行知、胡适等大学问家,徽学从此兴起。
1.2人文因素
1.2.1与自然相结合
在我国古代的农业社会,春种秋收、夏忙冬闲的生活节奏与春夏秋冬四季相符。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形成了人与天地之间的微妙的关系,由此而产生了一种深层次的哲学观念,即天人合一。徽州古建筑不论是村镇的选址、空间形态还是局部雕饰,都体现了这一观念,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中国民间的雕饰艺术喜欢用龙、凤为题材,龙、凤是中国原始图腾发展的代表,用于装饰中,它们的身躯长短、繁简都可以随意变化,适用于任何形式的装饰。而徽州古建筑也同样多用龙、凤为题材,并与各种纹样组合。徽州古建筑的装饰纹样并不是以圆形、方形等这种单纯的几何图形构成,而是将自然界中的各种形态引入装饰纹样,例如植物、动物、山水等。这些图形不仅曲线丰富、形式多样,而且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1.2.2宗法伦理因素
我国古代社会是以家族为核心,从大的方面来说,皇族世袭,他们的稳定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而从小的方面来说,农业的发展所需的生产资料都是有祖辈遗传下来,而由子孙继承。这种宗族信仰和先祖崇拜的宗法观念是连接徽州人血缘的纽带,民居的分布、设置都是以家族而居,徽派建筑及其雕饰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与这种宗法观念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体现了徽州人光宗耀祖和尊卑有序的观念。
1.2.3迷信和吉祥图案
在我国,吉祥意识自古就有,许多事物都会被赋予象征意义,被封建统治者所利用。到明清时期,系统的吉祥图案形成,运用借形、借音等手段,寄寓了百姓的迷信思想,并符合百姓对于吉祥幸福的祈盼,因此深入民心,并从此大量的运用于工艺品装饰和建筑雕饰中。此外,还有一些吉祥图边沿的连续纹样,也有吉祥的寓意,如寿字纹祈福长寿等。
吉祥图案之所以深入民心,是基于古代人民独特的语言表达。自东汉以来流行的迷信意识,立足于政治之上,为统治阶级所利用,束缚了百姓的思维,但是却寄托了百姓对于生活的理想和情感,并得以在雕饰艺术中含蓄有趣的表达出来,通过比喻、类比等方式,使得耐人寻味。
2.雕饰艺术的特色
2.1砖雕、木雕、石雕
徽州古建筑的砖雕艺术主要用烧制而成的青砖,经过雕刻用于门头、窗头、屋脊和墙的一种装饰艺术。而门头砖雕保存至今数量最多,富有当地特色,而且艺术水平非常高,使得游客不需要入内,便能够驻足欣赏。所谓的门头砖雕,实际上就是在外墙大门上用砖雕刻出的造型,题材不少是源于对象的象征性意义,如联想、象征等。但是它所强调的不是雕刻出来的形象之美,而是其中所蕴含的吉祥之意。值得一提的是明代时期的砖雕,民居装饰受到限制,这为砖雕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由于砖雕的材料价格低廉,所以砖匠们可以任意想象,自由发挥,这些砖雕无论是在构图还是在雕刻技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徽州地区盛产木材,所以徽州的建筑雕饰中以大木作梁架和小木作装折的木雕数量最多,以分隔内部空间的装饰,题材非常丰富,艺术价值也极高。一些民居在大小木作雕刻之后再漆上或金或红或黑的颜色,使之更加富丽堂皇。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情趣,把山水、花鸟、草木、鱼虫等自然生物描绘的栩栩如生。
徽州盛产“黔石青”等石材,因此石雕取材非常多。石雕主要见于牌坊或者抱鼓石狮、门墙、台阶等,题材多样,立意新颖。牌坊是元、明、清时期特有的装饰性建筑,一般是设在村口、要道口,或祠堂、寺庙的入口处。元明时期,牌坊柱子多为方柱,数量不多,砌楼也较少,雕饰非常简单,仅仅是日、月、卷云等;后来,柱子增多,砌楼到了三、五层,屋顶到七、九个,雕饰以高浮雕为主,甚至还出现了镂空雕饰;到清朝时期,造型和图案就更加复杂化了。
2.2彩绘
徽州地区地处江南,气候温和,受环境的影响,建筑装饰的色彩淡雅如同国画一般,这有别于北方地区受萧条的环境影响而形成的色彩凝重的装饰。明代时期彩画多绘作锦袱(梁、柱等上的雕饰如同包袱围裹),色彩清冷,与暖色调的木构架形成了鲜明的冷暖色调对比,富有装饰性和趣味性。而到清代时期,彩画多直接绘于民居的天花板上,或者先糊上纸在往上画,色彩依旧清新淡雅。
3.雕饰艺术的价值
3.1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人们诗意的生活态度
徽州古建筑的雕饰艺术中所描绘的都是一幅幅轻松、快乐、安逸的乡村生活,反映出的是人们诗意的生活态度。今天我们能够见到的仍然是徽州居民坐在自家的门前闲谈,宁静、和谐的生活令我们可望而不可即。自徽州古建筑及其雕饰艺术发展至今,徽州居民一直本着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我国自古流传的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使得他们过着自然简朴、安全、健康、和谐的生活。而作为回报,自然也赋予人们健康的身体、无尽的收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被体现的淋漓尽致。
3.2古民居的精华,供后人学习和利用
徽州古建筑及其雕饰艺术是我国民间建筑艺术的精华,凭借能工巧匠的自由想象,为我们后人留下了极其珍贵的雕刻形式,保存了我们民族流传至今的民风民俗,并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伟大的精神文化。徽州古建筑的许多建筑形式被南方民间建筑所运用,也有利于后人研究明代乃至前期的建筑形式,同时栩栩如生的雕饰艺术也为工匠们生动的想象和创造留下了物证,令我们为之惊叹,为之感动。徽州古建筑的雕饰艺术之美,美在它是寄托了人们情感的精神创造,而不是简单的模仿和复制。我们应该做的,是学习徽州人这种审美的生活态度,从古建筑、雕饰艺术中提取富有文化意蕴的符号,并运用到现代化的建筑和艺术之中,这并不是简单的照搬,而是要理解它的精髓,这样才能创造出富含本土气息的精神文化和民族气派。
参考文献
[1] 王明居,王木林.《徽派建筑艺术》[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8.
[2] 长北.《江南建筑雕饰艺术·徽州卷》[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6.
[3] 王其钧.《纤巧神韵古民居——民居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 李先逵.《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中国民居第五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5] 李欣.《中国古建筑门饰艺术》[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