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司的新作品:英国索普威斯“海豚”式战斗机
2014-09-24选锋
选锋
“鹬”式和“海豚”式这两种机型是老牌飞机制造厂索普威斯在一战战斗机领域的最新贡献,也是最后的贡献。关于“鹬”式,笔者已经在2014年第2期的本栏目做过介绍;今天,就让我们来看一看服役时间短暂却性能优秀的“海豚”的真面貌。
消除视觉盲区
一代格斗名机“骆驼”式自1917年夏天开始在西欧的天空展现其强悍的实力,不过在其老东家索普威斯公司,有关新型换代机型的研究工作甚至早在1917年初就已经着手进行了,那时“骆驼”的生产线才刚刚完成准备而已。
不仅在时间上赶早,精力过人的设
计师史密斯几乎是同时铺开两种新机的平行设计,而在时间上,“海豚”式的进度比另一种,即“鹬”式还要更早一些,因此前者的公司内部编号是5F.1,后者是7F.1。
在新机型的设计重心上,史密斯最看重的一点是要为飞行员争取到更加广阔的视野范围,尤其是向上的视野。一般而言,受到上层机翼布局的影响,一战战斗机飞行员的向上和向前的视线总是存在不同程度的盲区,仅就索普威斯之前开发的“骆驼”、“幼犬”以及三翼机等机型来说,无一例外地都存这样的问题。而现在史密斯要做的,就是要消除这种盲区。
为此,他尝试了多种办法。在“鹬”式的设计上,他采取了在上层机翼中部打开一个“天窗”的做法来保障向前和向上的视线,而对于“海豚”式,他就做得更加“过份”。这种新飞机的上层机翼实际上被分成了两段,两段的翼根部紧贴在座舱边缘,而将整个座舱上方留出,令那里都成为无遮无挡的观察区。
而且,一方面上层机翼的高度比一般双翼机的上层机翼要低,另一方面同时抬高了飞行员的座椅,使得飞行员的头部位置高过上层机翼。这样一来,飞行员不仅可以自由地向上观看,还可以俯察左右两侧机翼翼面及之下的情况,这样广阔优越的视野范围确实将带给飞行员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
实战条件下的测试
1917年5月23日,第一架“海豚”式的原型机顺利完成了首飞,试飞员哈里·霍克表示一切“OK”。这架最初的原型机配备了1台150马力(110千瓦)的发动机,不过生产型全部换成了200马力(147千瓦)的依斯帕诺-苏伊扎8B型发动机。史密斯为新机设计了一种类似汽车所采用的散热器结构。散热器位于机身两侧,其连接导管则布线经过座舱侧壁,这就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好处:座舱内的温度总是舒适宜人。
战争进行到这时,军方对于新飞机的要求更为严苛,因此“海豚”原型机并没有一味留在国内的试验场上接受测试,而是于6月13日便飞越英吉利海峡前往法国的圣奥梅尔,交付前线中队以进行实战条件下的测试。
从那时起开始的好几个月时间里,多名一线飞行员对“海豚”式进行了试驾,包括第60中队著名的王牌飞行员比利·毕晓普在内。前线试飞期间,试驾者们普遍认为“海豚”的速度超过了“骆驼”,灵活性又胜过了SE.5a,因此纷纷对新机给出了“令人满意”的评价。
据说在一次对抗演练中,“海豚”可以轻易地跟上“骆驼”的机动动作,而“骆驼”则很难获得理想的攻击机会。而在12月初,一位名叫哈斯金森的上尉本来甚至有机会用这种尚未正式装备部队的飞机赢得一次空战胜利。当时,他驾驶着“海豚”原型机追踪数架德军的“戈塔”式轰炸机。就在他快要进入理想的攻击位置时,却发现自己已经来到双方战线的交界线上,由于新型飞机被严令不得飞越本方战线,哈斯金森只得悻悻而回。
在前线测试获得良好反馈之后,军方便正式下发第一份为数200架的订单,并很快另外追加700架,这些任务量配给包括索普威斯自己在内的三家工厂接单。此时,史密斯已经打造了几架后续原型机,主要改动包括机身细节和散热器布局等,最终确定以第四架原型机为批量生产的定型机。该机的批量生产于1917年10月展开,到当年底共向前线交付了121架;此后这种飞机不断赢得新订单,其最终的总产量定格在2072架。
磨合期
“海豚”式正式装备前线部队的时间是1917年底,最初的接收者是第19和第79中队,第87和第23中队在次年初接收了该机。这四个中队是全部使用“海豚”式的单位,此外有若干个中队部分使用过。
在战场上亮相之初,“海豚”式留下的记录不是成功退敌,而是遭到多起误击。最开始,当这种飞机在空中巡航时,就频繁招致协约国军队地面对空火力的拦截。后来,由于不认识这种新飞机,英国和比利时的飞行员们也不时对“海豚”发起攻击。为此,驾驶“海豚”的飞行员们还接到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警告:飞行时,请离自己人的飞机远一点。
这种尴尬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和“海豚”自己的外形有关。这种飞机是索普威斯系列飞机中第一种没有采用星形发动机、而是配备了直列水冷发动机的机型,这就使得其外观和其他索普威斯飞机有显著的不同,或许友军的飞行员们是把这种看起来机身圆滑的飞机当成了德国“信天翁”飞机的某种改型吧。
除了友机误击,“海豚”的独特机翼设计也在使用者中引发了一些担忧。是的,分成两截的上机翼确实保障了良好的视野,但是飞行员担心,一旦发生剧烈的迫降动作,那么某一侧的机翼在撞地后岂不是正好把自己伸出来的脖子切断?为了消除顾虑,许多飞行员专门在座舱边缘加装了附加保护装置来保护自己的脑袋,不过“海豚”在服役一段时间之后证明这种担心完全是毫无根据,于是保护装置也就被陆续除掉了。
新机磨合期的另一个问题是机载武装。本来,“海豚”式号称配备了超强火力,除了2挺前向射击的带协调器的7.7毫米维克斯机枪外,还有装有座舱前部支架上的2挺7.7毫米刘易斯机枪,全机机枪达到4挺,确实令人印象深刻。
不过在最初使用之后,许多飞行员拆掉了支架上的刘易斯机枪,一是在飞行中难于操纵,二是机枪晃来晃去反而威胁着飞行员的头脸,他们也害怕一旦迫降,枪托就会砸上自己的脑袋。当然也有一些飞行员保留着4挺机枪的配置,支架上的刘易斯可以向上呈一定射击角,这样用来从下方射击飞得比自己高的德国侦察机倒是不错的选择,这简直有点像是二战中著名的德国夜间战斗机“斜乐曲”武器系统的雏形意味。endprint
除了上述这些,“海豚”的其他问题还包括新手在飞行过程中较难将机身保持在稳定的水平飞行状态、由法国工厂提供的依斯帕诺-苏伊扎发动机的性能不够可靠,等等。不过,在磨合期的麻烦之后,“海豚”式战斗机便将展现出自己出众的性能,而成为英国皇家陆航和英国皇家空军在一战末期的空战利器之一。
第一次损失和第一个战果
“海豚”的第一个使用者是皇家陆航的第19中队。该部自1916年8月起就一直在法国参战,在接收新机之前,相继使用过本国的BE.12和法制的斯帕德S.VII战斗机,在1917年的激战中,这个中队诞生了多位王牌飞行员。
那里的人们对于索普威斯的新机已是有所耳闻,正热切地期盼着它的到来。从1917年12月28日接收最初3架开始,到次年1月9日,这个中队成为第一个完全装备“海豚”的飞行中队,并于2月3日展开正式的作战行动。
该部“海豚”的第一次巡航就受到了友机的误击,所幸并未命中。2月16日,数架“海豚”本有机会从后方对德机发起偷袭,但在最后时刻德机及时发现了“海豚”并加速逃离。21日,那位曾经驾驶“海豚”原型机放跑了“戈塔”的哈斯金森驾机试图攻击1架德国侦察机,但是机上的2挺维克斯机枪不知何故却无法击发,这时他一定非常后悔拆掉了支架上的2挺刘易斯机枪。
26日这一天,迪潘塞、加德纳、麦克林托克三名飞行员联袂行动,他们和2架德国双座侦察机以及3架福克战斗机相遇并展开交战。加德纳击中了一架福克三翼机,并报告称其“可能坠毁”,但同时麦克林托克的飞机却被德国人击落,他落地后成了俘虏。麦克林托克所驾驶的正是第四架原型机,也即“海豚”批生产型的模本飞机,而打下他的则是德军第2狩猎中队的新人飞行员理查德·普兰格少尉,这是他的第三次胜利。普兰格在报告中称自己打下的是“斯帕德飞机”,足见德国人仍未意识到一种新型敌机的到场。
到了3月8日,“海豚”终于取得了对德国飞机的第一次胜利。这天清晨,第19中队的资深飞行员布莱森上尉攻击一个由4架红色“信天翁”组成的敌机编队,他成功地打掉了其中1架的翅膀,令其“失去控制而坠落”。这个战果后来被确认有效,这算是“海豚”的第一胜,也是共有12个战果的布莱森的唯一一次“海豚”胜利。
飞行精英
首度开张后,第19中队很快便产生了第一位“海豚”式王牌,他就是约翰·里克洛夫特上尉。一战爆发时,里克洛夫特是陆航派驻埃及的一位双座机后座观察员,1917年春加入第19中队,到当年年底已取得14次空战胜利。
他在1918年3月15日以小队长身份取得在“海豚”上的首胜,那一天,他一共打下了2架“信天翁”D.V战斗机。两天后,里克洛夫特又击落了一架法尔茨D.III战斗机;就在这一天午后的短短一段时间之内,第19中队一共打下了5架德国飞机。到3月23日,里克洛夫特驾驶“海豚”已经获取了8个战果。
他后来评价道:“这是一种非常好的作战飞机,爬升率和武装都令人满意,不过总体上比SE.5还稍逊一点。我们中队的地勤人员真是值得大加赞赏,因为在我记忆里从未遇到过发动机出故障或者迫降之类的事。”这名首位“海豚”王牌在一战结束后升任联队长,1937年退役,不过在二战爆发后重新入役皇家空军,又为国服役了一阵。
里克洛夫特是第19 中队里战绩第二高的人,表现在他之上的是加拿大人阿尔贝特·卡特少校。他于1911年入伍后随加拿大远征军赴英国,曾在西线尝过堑壕战的滋味,曾负过重伤,从1917年9月开始转入陆航,享受飞翔在蓝天中的自由。他的总战绩是29次空战胜利,其中驾驶“海豚”获得的有10次。不过他在1918年5月19日被德国第52狩猎中队的保罗·比利克击落后成为俘虏,未能刷新战绩。卡特在一战结束后回到英国,不幸于1919年5月差不多自己被俘一周年之际在一次飞行事故中身亡。
德军在1918年3月21日发起代号“米夏埃尔行动”的大攻势,皇家陆航开始不间断地投入反制作战,一方面对抗德国的空中舰队,一方面努力支援地面部队反击。在这种吃紧状态下,原本还在接收和调整状态的第79中队受命立即参战,其后有多架“海豚”很快就折损在地面炮火下,而且相继阵亡两个中队长。但正是这个第79中队,产生了“海豚”飞行员中最成功的两位人物。
“海豚”式的头号王牌就来自第79中队,他是美国人沃林顿·吉勒特。这个巴尔的摩人最初在美军的信号班服役,接受飞行训练后取道前往英国加入皇家陆航,这是因为按照美军的规定,以他的年纪尚不能在美军航空队中驾驶飞机。在英国进一步受训后,他于1918年3月29日加入第79中队,不过直到8月3日才首开纪录,而且打下的是一个观察气球。到当月18日,他驾驶“海豚”打下第一架德国飞机,而从那时到一战结束,他的成绩是17架敌机加上3个观察气球,而且全部是清一色的“击落”,而不是那种“令敌失去控制”之类的模糊表述。吉勒特在战后回到美国,成了一个颇为成功的商人。
第79中队同样产生了“海豚”的第二号王牌,新西兰人罗纳德·班纳曼。此人于1917年3月加入陆航,次年初夏加入第79中队,在1918年8月初打下第一架敌机,于同月29日成为王牌飞行员。他驾驶“海豚”的总成绩是击落17架敌机,其实仅就打下的飞机数量而言,他和美国人吉勒特是平分秋色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