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版高中地理新教材实践活动特点与教学
2014-09-24周义钦
周义钦
一、新教材实践活动特点分析
沪版高中地理新教材除正文、图表和专栏内容外,教学辅助栏目主要为“实践”类活动内容,具体有三种形式,统计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实践活动的内容,都源于实际的自然世界和不断发展的社会生活,尤其是较好地结合上海本土的地理环境特点,包含有供学生动手、观察、实验、思考、分析和探究的一系列地理素材及现实问题。在实践活动的分布上,“活动”穿插分布于教材的相关内容处,目的是促使学生课内或课外消化所学内容,突出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特点。其中三种活动类型又各有侧重。
1.思考与实践
“思考与实践”供教师课堂启发学生思考和学生课后进行实践活动,依附于每个主要知识点后,以论证课堂学到的理论,增强实践能力。其中思考题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练习题,也不是为复习巩固课堂讲授内容,而是重在培养学生思考、创新的习惯;其答案多为开放性的,有的甚至没有确切答案,需要学生在实践中验证,或通过信息收集、想象和推理来解决。其中实践题是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一些现实可能的实践活动,其切口比较小,操作简便易行。
2.研究与探讨
“研究与探讨”以专题探究形式,依附于相应篇章后,为每篇内容知识的综合运用,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特点。6个“研究与探讨”栏目都不重复课本内容,而是活学活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有的问题本身就是当代自然与社会科学前沿问题,或结合现实生活中热点话题进行探讨,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阅历,引导他们关注科学发展和国计民生,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思辨能力。与一般地理作业相比,“研究与探讨”活动侧重培养学生开拓性的地理分析、判断、思辨决策方面的素质,是提高地理综合能力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
3.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为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而设置,依附于相应篇章和每册教材最后,目的是让学生接近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培养学生的地理观测、地理考察等综合能力。前4个活动是为利用学校天象馆、地理园或野外场景而提供的实践内容,后2个是校外实践活动,力求结合上海乡土地理特色,教给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方法,使理论知识变成他们的实际能力。
二、新教材实践活动处理与策略
1.实践活动的教学处理
新教材实践活动类型多样,在教材中出现位置不同、目的各异,教学中对实践活动的处理时机也应多样。
(1)引入型。安排在一节课导入或某一知识点教学引入部分,其引入是为把学生带入课堂情境中,或是将学生引导到某个知识点的思维中。如上册P38的思考与实践题1.小演示(1):“用地球仪和代表太阳的一种光源(灯光或手电筒等)模拟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把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主要异同点填入下表(表略)”,可利用此演示导入“地球的运动”专题内容教学,作为课前引入型。
(2)探究型。利用教材中的相关实践题材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研究。有的可在课堂进行,如上册P20的思考与实践题“你知道上海的苏州河是如何利用潮汐现象进行换水的吗?”就要求学生应用课堂所学潮涨潮落原理探究解决;上册P38的思考与实践题5.小测量:“用‘立竿测影的方法观察当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则需在课外进行实际测量,从课外自然界验证所学知识。
(3)巩固型。应安排在某知识点或某个章节学完之后进行,如下册P69的思考与实践题1“比较水田农业和旱作农业,说说它们的异同”,其目的是把所学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知识点重温和再现,是检查课堂效果的重要措施。这类活动题要求学生及时完成,以达到巩固之目的。
(4)实践型。这类活动内容与生活相关,并在人们身边经常发生,一般安排在课外进行,最好由教师有目的、有组织地把学生带到实践地点去观察、调查、实验。如上册P146的综合实践活动“郊区环境调查”、下册P93的思考与实践题“调查上海南京路的商业活动情况”等,就要求学生将学过的知识在实际中加以应用。
(5)知识归纳型。这类活动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前面案例分析、思考探究、阅读分析形成完整的梳理,有利于学生更好掌握这个知识点或这一章节内容,一般安排在课堂结束前或某些知识点学完后。如上册P38的思考与实践题1.小演示(2)“再演示地球公转运动中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现象,以及地球位于北半球二分二至日的位置,说明各位置时南北半球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具体状况,并把结论填入下表(表略)”,通过填表,能系统归纳地球公转运动的规律和地理意义。
2.实践活动的教学策略
针对实践活动本身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际教学中应做相应调整。
(1)对实践活动的取舍。由于教材中实践活动数量较多,在目前教育环境和课时紧张情况下,实践活动的实施宜精而不宜多,一些泛化的浅层次活动反而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探究思维的培养。为此,教师应精心筛选,舍弃一些形式化习题或目前难以做到的活动,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具有实践潜质与探究特征的活动,并保障其有效开展。
(2)对活动内容的设计。不同的实践活动,其目标趋向有所不同,为此应进行目标定位:落实什么知识、培养何种能力或技能、形成何种方法、达到怎样的情感体验等。围绕活动目标,教师应精心设计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问题情境,增强活动有效性。如在实施“立竿测影”实践活动中,创设“正午时校园里(上海)操场上旗杆的杆影长度一年中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进而产生“杆影长度与正午太阳高度大小的关系”的探究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立竿测影”的实践验证,指导学生根据杆影长度归纳出上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对实践活动的实施。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理念,关键是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注重思维过程与方法,启发学生会问、会做、会想。如在实施“气象观测”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普通温度计、干湿温度计和风向风速仪等气象观测仪器,并参照教材中气温和风的观测记录示例,学生可记录和整理一日的气象观测数据;再布置学生收听收看当日的广播电台或电视台的天气预报,比照自己的观测记录,作对比分析;最后,引导学生讨论观测的一般方法和观测误差产生的原因。在此过程中,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和综合分析能力。
(4)对教学顺序的调整。教材有其固有的知识系统逻辑顺序,且受框架结构限制,而学生认知规律往往是先有感性认识,再上升为一般规律。因此,需要教师勇于打破教材编排固有的框架结构,把教材内在的逻辑顺序转化为学生的认知顺序。现以教材第一篇综合实践活动“星空观察和月相观察”为例说明。该综合实践活动在框架结构上照例依附于篇后,但在课时安排上可适度提前。如“星空观察”部分内容,可穿插在专题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中“天体系统”这一知识点后实施,一方面其为恒星与星座内容的拓展,便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天文爱好,另一方面在教学时间上适逢第一学期开始,实际天象与“九月星空”图的大体吻合,便于学生使用星座图。
参考文献:
[1]白光润.高级中学课本·地理[M].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华地图学社,2007.
[2]白光润.高级中学课本·地理·教学参考资料[M].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华地图学社,2008.endprint
一、新教材实践活动特点分析
沪版高中地理新教材除正文、图表和专栏内容外,教学辅助栏目主要为“实践”类活动内容,具体有三种形式,统计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实践活动的内容,都源于实际的自然世界和不断发展的社会生活,尤其是较好地结合上海本土的地理环境特点,包含有供学生动手、观察、实验、思考、分析和探究的一系列地理素材及现实问题。在实践活动的分布上,“活动”穿插分布于教材的相关内容处,目的是促使学生课内或课外消化所学内容,突出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特点。其中三种活动类型又各有侧重。
1.思考与实践
“思考与实践”供教师课堂启发学生思考和学生课后进行实践活动,依附于每个主要知识点后,以论证课堂学到的理论,增强实践能力。其中思考题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练习题,也不是为复习巩固课堂讲授内容,而是重在培养学生思考、创新的习惯;其答案多为开放性的,有的甚至没有确切答案,需要学生在实践中验证,或通过信息收集、想象和推理来解决。其中实践题是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一些现实可能的实践活动,其切口比较小,操作简便易行。
2.研究与探讨
“研究与探讨”以专题探究形式,依附于相应篇章后,为每篇内容知识的综合运用,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特点。6个“研究与探讨”栏目都不重复课本内容,而是活学活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有的问题本身就是当代自然与社会科学前沿问题,或结合现实生活中热点话题进行探讨,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阅历,引导他们关注科学发展和国计民生,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思辨能力。与一般地理作业相比,“研究与探讨”活动侧重培养学生开拓性的地理分析、判断、思辨决策方面的素质,是提高地理综合能力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
3.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为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而设置,依附于相应篇章和每册教材最后,目的是让学生接近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培养学生的地理观测、地理考察等综合能力。前4个活动是为利用学校天象馆、地理园或野外场景而提供的实践内容,后2个是校外实践活动,力求结合上海乡土地理特色,教给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方法,使理论知识变成他们的实际能力。
二、新教材实践活动处理与策略
1.实践活动的教学处理
新教材实践活动类型多样,在教材中出现位置不同、目的各异,教学中对实践活动的处理时机也应多样。
(1)引入型。安排在一节课导入或某一知识点教学引入部分,其引入是为把学生带入课堂情境中,或是将学生引导到某个知识点的思维中。如上册P38的思考与实践题1.小演示(1):“用地球仪和代表太阳的一种光源(灯光或手电筒等)模拟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把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主要异同点填入下表(表略)”,可利用此演示导入“地球的运动”专题内容教学,作为课前引入型。
(2)探究型。利用教材中的相关实践题材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研究。有的可在课堂进行,如上册P20的思考与实践题“你知道上海的苏州河是如何利用潮汐现象进行换水的吗?”就要求学生应用课堂所学潮涨潮落原理探究解决;上册P38的思考与实践题5.小测量:“用‘立竿测影的方法观察当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则需在课外进行实际测量,从课外自然界验证所学知识。
(3)巩固型。应安排在某知识点或某个章节学完之后进行,如下册P69的思考与实践题1“比较水田农业和旱作农业,说说它们的异同”,其目的是把所学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知识点重温和再现,是检查课堂效果的重要措施。这类活动题要求学生及时完成,以达到巩固之目的。
(4)实践型。这类活动内容与生活相关,并在人们身边经常发生,一般安排在课外进行,最好由教师有目的、有组织地把学生带到实践地点去观察、调查、实验。如上册P146的综合实践活动“郊区环境调查”、下册P93的思考与实践题“调查上海南京路的商业活动情况”等,就要求学生将学过的知识在实际中加以应用。
(5)知识归纳型。这类活动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前面案例分析、思考探究、阅读分析形成完整的梳理,有利于学生更好掌握这个知识点或这一章节内容,一般安排在课堂结束前或某些知识点学完后。如上册P38的思考与实践题1.小演示(2)“再演示地球公转运动中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现象,以及地球位于北半球二分二至日的位置,说明各位置时南北半球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具体状况,并把结论填入下表(表略)”,通过填表,能系统归纳地球公转运动的规律和地理意义。
2.实践活动的教学策略
针对实践活动本身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际教学中应做相应调整。
(1)对实践活动的取舍。由于教材中实践活动数量较多,在目前教育环境和课时紧张情况下,实践活动的实施宜精而不宜多,一些泛化的浅层次活动反而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探究思维的培养。为此,教师应精心筛选,舍弃一些形式化习题或目前难以做到的活动,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具有实践潜质与探究特征的活动,并保障其有效开展。
(2)对活动内容的设计。不同的实践活动,其目标趋向有所不同,为此应进行目标定位:落实什么知识、培养何种能力或技能、形成何种方法、达到怎样的情感体验等。围绕活动目标,教师应精心设计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问题情境,增强活动有效性。如在实施“立竿测影”实践活动中,创设“正午时校园里(上海)操场上旗杆的杆影长度一年中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进而产生“杆影长度与正午太阳高度大小的关系”的探究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立竿测影”的实践验证,指导学生根据杆影长度归纳出上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对实践活动的实施。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理念,关键是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注重思维过程与方法,启发学生会问、会做、会想。如在实施“气象观测”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普通温度计、干湿温度计和风向风速仪等气象观测仪器,并参照教材中气温和风的观测记录示例,学生可记录和整理一日的气象观测数据;再布置学生收听收看当日的广播电台或电视台的天气预报,比照自己的观测记录,作对比分析;最后,引导学生讨论观测的一般方法和观测误差产生的原因。在此过程中,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和综合分析能力。
(4)对教学顺序的调整。教材有其固有的知识系统逻辑顺序,且受框架结构限制,而学生认知规律往往是先有感性认识,再上升为一般规律。因此,需要教师勇于打破教材编排固有的框架结构,把教材内在的逻辑顺序转化为学生的认知顺序。现以教材第一篇综合实践活动“星空观察和月相观察”为例说明。该综合实践活动在框架结构上照例依附于篇后,但在课时安排上可适度提前。如“星空观察”部分内容,可穿插在专题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中“天体系统”这一知识点后实施,一方面其为恒星与星座内容的拓展,便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天文爱好,另一方面在教学时间上适逢第一学期开始,实际天象与“九月星空”图的大体吻合,便于学生使用星座图。
参考文献:
[1]白光润.高级中学课本·地理[M].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华地图学社,2007.
[2]白光润.高级中学课本·地理·教学参考资料[M].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华地图学社,2008.endprint
一、新教材实践活动特点分析
沪版高中地理新教材除正文、图表和专栏内容外,教学辅助栏目主要为“实践”类活动内容,具体有三种形式,统计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实践活动的内容,都源于实际的自然世界和不断发展的社会生活,尤其是较好地结合上海本土的地理环境特点,包含有供学生动手、观察、实验、思考、分析和探究的一系列地理素材及现实问题。在实践活动的分布上,“活动”穿插分布于教材的相关内容处,目的是促使学生课内或课外消化所学内容,突出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特点。其中三种活动类型又各有侧重。
1.思考与实践
“思考与实践”供教师课堂启发学生思考和学生课后进行实践活动,依附于每个主要知识点后,以论证课堂学到的理论,增强实践能力。其中思考题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练习题,也不是为复习巩固课堂讲授内容,而是重在培养学生思考、创新的习惯;其答案多为开放性的,有的甚至没有确切答案,需要学生在实践中验证,或通过信息收集、想象和推理来解决。其中实践题是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一些现实可能的实践活动,其切口比较小,操作简便易行。
2.研究与探讨
“研究与探讨”以专题探究形式,依附于相应篇章后,为每篇内容知识的综合运用,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特点。6个“研究与探讨”栏目都不重复课本内容,而是活学活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有的问题本身就是当代自然与社会科学前沿问题,或结合现实生活中热点话题进行探讨,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阅历,引导他们关注科学发展和国计民生,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思辨能力。与一般地理作业相比,“研究与探讨”活动侧重培养学生开拓性的地理分析、判断、思辨决策方面的素质,是提高地理综合能力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
3.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为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而设置,依附于相应篇章和每册教材最后,目的是让学生接近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培养学生的地理观测、地理考察等综合能力。前4个活动是为利用学校天象馆、地理园或野外场景而提供的实践内容,后2个是校外实践活动,力求结合上海乡土地理特色,教给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方法,使理论知识变成他们的实际能力。
二、新教材实践活动处理与策略
1.实践活动的教学处理
新教材实践活动类型多样,在教材中出现位置不同、目的各异,教学中对实践活动的处理时机也应多样。
(1)引入型。安排在一节课导入或某一知识点教学引入部分,其引入是为把学生带入课堂情境中,或是将学生引导到某个知识点的思维中。如上册P38的思考与实践题1.小演示(1):“用地球仪和代表太阳的一种光源(灯光或手电筒等)模拟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把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主要异同点填入下表(表略)”,可利用此演示导入“地球的运动”专题内容教学,作为课前引入型。
(2)探究型。利用教材中的相关实践题材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研究。有的可在课堂进行,如上册P20的思考与实践题“你知道上海的苏州河是如何利用潮汐现象进行换水的吗?”就要求学生应用课堂所学潮涨潮落原理探究解决;上册P38的思考与实践题5.小测量:“用‘立竿测影的方法观察当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则需在课外进行实际测量,从课外自然界验证所学知识。
(3)巩固型。应安排在某知识点或某个章节学完之后进行,如下册P69的思考与实践题1“比较水田农业和旱作农业,说说它们的异同”,其目的是把所学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知识点重温和再现,是检查课堂效果的重要措施。这类活动题要求学生及时完成,以达到巩固之目的。
(4)实践型。这类活动内容与生活相关,并在人们身边经常发生,一般安排在课外进行,最好由教师有目的、有组织地把学生带到实践地点去观察、调查、实验。如上册P146的综合实践活动“郊区环境调查”、下册P93的思考与实践题“调查上海南京路的商业活动情况”等,就要求学生将学过的知识在实际中加以应用。
(5)知识归纳型。这类活动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前面案例分析、思考探究、阅读分析形成完整的梳理,有利于学生更好掌握这个知识点或这一章节内容,一般安排在课堂结束前或某些知识点学完后。如上册P38的思考与实践题1.小演示(2)“再演示地球公转运动中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现象,以及地球位于北半球二分二至日的位置,说明各位置时南北半球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具体状况,并把结论填入下表(表略)”,通过填表,能系统归纳地球公转运动的规律和地理意义。
2.实践活动的教学策略
针对实践活动本身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际教学中应做相应调整。
(1)对实践活动的取舍。由于教材中实践活动数量较多,在目前教育环境和课时紧张情况下,实践活动的实施宜精而不宜多,一些泛化的浅层次活动反而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探究思维的培养。为此,教师应精心筛选,舍弃一些形式化习题或目前难以做到的活动,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具有实践潜质与探究特征的活动,并保障其有效开展。
(2)对活动内容的设计。不同的实践活动,其目标趋向有所不同,为此应进行目标定位:落实什么知识、培养何种能力或技能、形成何种方法、达到怎样的情感体验等。围绕活动目标,教师应精心设计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问题情境,增强活动有效性。如在实施“立竿测影”实践活动中,创设“正午时校园里(上海)操场上旗杆的杆影长度一年中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进而产生“杆影长度与正午太阳高度大小的关系”的探究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立竿测影”的实践验证,指导学生根据杆影长度归纳出上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对实践活动的实施。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理念,关键是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注重思维过程与方法,启发学生会问、会做、会想。如在实施“气象观测”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普通温度计、干湿温度计和风向风速仪等气象观测仪器,并参照教材中气温和风的观测记录示例,学生可记录和整理一日的气象观测数据;再布置学生收听收看当日的广播电台或电视台的天气预报,比照自己的观测记录,作对比分析;最后,引导学生讨论观测的一般方法和观测误差产生的原因。在此过程中,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和综合分析能力。
(4)对教学顺序的调整。教材有其固有的知识系统逻辑顺序,且受框架结构限制,而学生认知规律往往是先有感性认识,再上升为一般规律。因此,需要教师勇于打破教材编排固有的框架结构,把教材内在的逻辑顺序转化为学生的认知顺序。现以教材第一篇综合实践活动“星空观察和月相观察”为例说明。该综合实践活动在框架结构上照例依附于篇后,但在课时安排上可适度提前。如“星空观察”部分内容,可穿插在专题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中“天体系统”这一知识点后实施,一方面其为恒星与星座内容的拓展,便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天文爱好,另一方面在教学时间上适逢第一学期开始,实际天象与“九月星空”图的大体吻合,便于学生使用星座图。
参考文献:
[1]白光润.高级中学课本·地理[M].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华地图学社,2007.
[2]白光润.高级中学课本·地理·教学参考资料[M].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华地图学社,20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