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气候形成与分布”专题

2014-09-24陈茜朱雪梅

地理教育 2014年9期
关键词:气压大气气温

陈茜+朱雪梅

一、考点扫描

2014年高考地理试卷继续深化新课程改革的内涵,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气候”有关联的内容在各地高考试卷中承担了重要的角色。扫描近年来的高考题,与“气候”有关的高频考点及命题视角列举见表1。

二、知能构建

【知识体系建构】

本专题的主干知识及核心内容围绕“大气”、“天气”、“气候”和“锋面”、“气旋”等关键词,涉及的主体内容可概括为三个过程、三个原理或规律和三个影响。三个过程指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季风环流的形成过程。三个原理或规律指大气的受热作用原理、大气的保温作用原理、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三个影响指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季风环流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天气系统对天气的影响。具体的知识体系建构如图1所示。

【知识思维线索】

●线索1:大气运动规律及其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理解大气运动规律是突破本专题重难点知识的关键,在专题复习时从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两大角度切入分析。

从宏观空间的角度考虑,大气圈与地理环境其它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大气运动能量的根本来源与水循环、洋流、生物循环等相似,均来自于太阳辐射。大气的受热过程主要就是能量在太阳、大气、地球表面(包括水圈和岩石圈)之间的交换和流动,就某一地区而言,该地区热量收支的时空差异直接导致气温的时空变化。相关核心内容如下。

1.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

大气的受热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1)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中可见光削弱较少,太阳短波辐射使地面增温。

(2)地面的长波辐射除少部分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

(3)大气长波辐射大部分射向地面,即通过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从而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有关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1)理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基本原理。人类生产、生活中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多,吸收地面辐射多,导致气温升高,气候变暖。

(2)理解温室大棚、烟雾防冻及果园铺沙石的基本原理。人类通过改变地面状况,进而影响大气的受热过程,从而改善生产活动的不利条件。

(3)综合分析气温的空间差异和时间差异的影响因素,如纬度、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一般而言,较高的地势条件、晴朗的天气以及较小热容量的下垫面,使得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的保温作用都弱,因此昼夜温差较大;反之,较低的地势,多阴雨天气和较大热容量的下垫面,昼夜温差则较小。

2.热力环流

(1)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地表的冷热不均,热力环流导致大气的水平运动即风的形成,而大气的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则是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即水平气压梯度力。

(2)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可解释城市风、山谷风及海陆风现象。原理运用的关键之一是辨识城市和郊区、山坡和谷地及同一纬度的陆地和海洋等不同空间范围的温度差异。相同空间范围,温度差异越大,热力环流现象就越明显,风就越大。原理运用的关键之二则需要考虑热力环流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3)风的形成及影响。①风形成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差产生的水平气压梯度力。②风的要素:风向、风速,在气象地图上,往往用风向标表示(如图2所示)。③风对地理环境的影响:a.对气候的影响:单一风带影响地区,气候特征全年差异不明显;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的地区,气候冬夏季差异明显。b.对地貌的影响:形成风力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 c.对水文的影响:形成风海流和印度洋的季风洋流。d.对植被的影响:防风林可起到防风、减灾、蓄水、固土、改土、净化空气、改善生态环境等作用。e.提供风能资源:风能是清洁可再生能源,储量巨大、分布广泛且无污染。f.形成气象灾害:如台风、寒潮等。

[图2][北风(8~12级)][东北风(6级)][东风(7级)][东南][南][西南][西][西北]

3.全球气压带与风带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由于太阳辐射对各纬度加热不均,全球近地面形成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如图3所示。

[图3] [极地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

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一般地说,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而由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会使同一地区的气候呈季节性变化规律(见表2)。

需要指出的是,气压带和风带是气候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惟一因素。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海陆分布、地形)、洋流、人类活动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4.季风环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季风环流是全球性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使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受到破坏,形成冬、夏海陆大气活动中心,进而形成了季风环流,季风环流以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最为典型(见表3)。

[项目\&东亚季风\&南亚季风\&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季节\&冬季\&夏季\&冬半年\&夏半年\&风向\&西北风\&东南风\&东北风\&西南风\&源地\&蒙古

西伯利亚\&北太平洋\&蒙古

西伯利亚\&热带印度洋\&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

力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特点\&寒冷干燥\&高温湿润\&温暖干燥\&炎热湿润\&冬季风强于夏季风\&夏季风强于冬季风\&范围\&中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中南半岛、印度半岛、菲律宾、我国西南部和海南岛\&对农业生

产的影响\&有利影响: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生长,特别利于水稻的种植\&不利影响:季风不稳定,易形成旱涝、寒潮等灾害\&][表3 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比较表]

需要强调的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是形成东亚季风的主要原因,而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则是形成南亚西南季风的主要原因。

●线索2:判读世界主要气候类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角度理解气候要素与其它自然或人文要素的关联

1.世界气候类型的判读

气候类型的判读是高考中常考的热点,其考查能够彰显地理科学的地域性、整体性特征,而且“气候类型的分布”往往也是承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核心知识。

气候类型的判读方法从思维的逻辑顺序看,应依次考虑气候的成因、特征表现及影响,可归纳为三点:一是通过区域的地理位置信息进行判读,主要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二是根据与气候有关的统计资料判读,包括气候成因、气候特征的图文资料,降水、气温数据资料;三是根据气候影响,包括植被的变化特征、农作物的耕作方式等判读。

气候类型的判读还可从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上归纳为定量法、定性法以及综合分析法。在定量的分析方法中,还要引导学生考虑3S技术对气候资料的分析、预测的意义。

2.气候要素对其它自然要素及人文要素的影响

气候要素作为地理环境的要素之一与植被、土壤、地形和水文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复习过程中,可以比较不同区域的气候等自然环境特征,理解气候要素与自然环境其它要素的相关性。在对区域地理环境特征的分析和总结过程中,也可从气候要素入手,把握气候特征,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作出恰当评价。

例如:①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水稻种植业发展;但夏季风不稳定,多旱涝灾害,农业投入上应重视兴修水利。②地中海气候区,夏季高温少雨,热量充足,气温日较差大,光照强烈;但降水少,雨热不同期,因此夏季需解决灌溉水源问题。③温带海洋气候区,降水有余,热量不足,不利于农作物成熟,产量低;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适宜发展畜牧业。④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气候干燥,太阳辐射强烈(光照强),大陆性强,气温日较差大,夏季高温,水源成为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在有灌溉水源的绿洲地区,有利于温带优质农产品的生产。

●线索3:天气系统及对天气的影响

天气是大气短时间的物理状态,而气候则是某地区长时间内天气要素的综合状态。天气和气候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时间尺度的差异,天气特征的描述往往用“阴、晴、云、雨”等词语,而气候特征的描述则往往用“冬季、夏季、全年”、“炎热、寒冷、干燥、湿润”等词语进行概括性评述。

天气系统是影响天气变化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锋面系统和气旋系统(见表4、表5)。气旋、反气旋是对天气系统气流状况的描述,低压、高压是对天气系统气压状况的描述。实际上气旋就是低压系统,反气旋就是高压系统。

[\&概念\&天气\&典型实例\&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过境时,会出现云层增厚、雨雪、大风天气;过境后,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节的大风或沙暴天气,冬季的寒潮等\&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过境时,云层加厚,形成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升高,雨过天晴\&春季,长江以南和东北地区常有暖锋活动\&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势均力敌,或遇地形阻挡,锋面移动缓慢,或较长时间在一个地区摆动形成的锋\&过境时,常形成阴雨连绵的天气\&夏初,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冬半年,昆明的准静止锋\&][表4 锋面系统的特点与天气]

[\&气旋\&反气旋\&概念\&低气压区出现的大型空气旋涡\&高气压区出现的大型空气旋涡\&形成\&低气压的气流由四周向中心流动,中心气流被迫上升运动。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半球形成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旋涡,在南半球形成顺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旋涡\&高气压的气流由中心向四周流动,中心形成下沉气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半球形成顺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旋涡,在南半球形成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旋涡\&天气

状况\&常出现阴雨天气\&天气晴朗,夏季高温炎热,冬季寒冷干燥\&典型

实例\&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就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特殊形式\&我国长江流域的伏旱,就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形成的反气旋控制而形成的\&][表5 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系统的特点与天气]

三、图像突破

1.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如图4 、图5所示)

[图4][(箭头粗细表示能量多少)]

(1)图4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根据图例可知,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大气辐射为长波辐射。长波辐射是地面和大气之间热量交换的重要方式。

大气直接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很少,它主要靠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所以地面是大气主要的和直接的热量。低层大气吸收了地面辐射后,又以长波辐射、对流、湍流的形式,层层向上传递。大气辐射射向地面的部分,因为和地面辐射方向相反,故称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使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偿,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2)图5为图4的变式图,结合大气环境问题,如臭氧层破坏、温室气体增加,雾霾天气增多等现象,可解读出以下信息:①为大气吸收太阳辐射,臭氧层破坏,①会减少;②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②会增加;③为地面吸收太阳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增多,雾霾增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③会减少,夜间④会增强。

2.等压面图和等温面图(如图6、图7所示 )

[A′][1 000][20][18][998][C][B][A][F][D][E][F][图6

图7][等压面图(单位:hpa)

等温面图(单位:℃)][B′][C′][D′][E′][F′]

若近地面冷热均匀时,等压面和等温面均平行于地面。若近地面冷热不均,等压面和等温面均发生弯曲。从近地面到高空,等压面和等温面的数值均逐渐减小。

在等压面图中,等压面向高空弯曲表示该地区与同一水平面相比,气压较高,如图中A、C气压值高于B,B'气压值高于A'、C';反之,等压面向低空弯曲,气压较低。A、B、C三处对应的近地面三处,B处受热,A、C处冷却。气流的运动方向是A→B→B'→A'→A,C→B→B'→C'→C。

在等温面图中,等温面向高空弯曲表示该地区与同一水平面相比,温度较高,如图中D、F气压值高于E,D'、F'气压值高于E';反之,等温面向低空弯曲,气温较低。D、E、F三处对应的近地面三处,D、F处受热,E处冷却。气流的运动方向是D→D'→E'→E→D,F→F'→E'→E→F。

3.季风环流示意图(如图8、图9所示 )

[图8

图9] [1月] [7月][高气压][西][北][季][风][西北季风][赤道][低气压][东][北][季][风][低气压][低气压][高气压][西][赤道][南][季][风][南][季][风][东][南][季][风][东][风][南][东][信]

图8示意,冬季亚欧大陆被势力强大的蒙古-西伯利亚高压盘踞,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仅以低压中心的形式存在于海洋上,高、低中心之间气压梯度大,形成势力强盛的偏北风,天气寒冷干燥。

图9示意,夏季亚洲大陆被印度低压控制,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高压带已不存在,仅以高压中心形式存在于海洋上,海陆之间存在明显的气压梯度,盛行由太平洋副高西侧吹来的偏南风,气候温暖湿润。

4.副热带高压与我国的锋面雨带的移动规律示意图(如图10、图11所示)

[图10

图11][40

35

30

25

20

15

10][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春旱][春旱][伏旱][秋高气爽][°N][夏季风][冬季风][夏季风的进退与雨带的移动][夏季风][3月下旬北进][5月南部沿海进入雨季][6月长江中下游形成梅雨][10月初][7、8月雨带移到华

北、东北地区][冬季风][9月南退][8月][7月][南海诸岛]

夏半年,随着夏威夷高压的西伸北进,由副高西侧吹来的温暖湿润的偏南风与南下的相对冷干的气团相遇,形成的锋面雨带也随之移动。锋面雨带的移动规律对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的降水时空分布产生主要影响。

正常年份,5月,锋面雨带在我国南部沿海登陆,南方进入雨季;6~7月,副高脊线从北纬20°移至北纬25°,锋面雨带则从北纬25°移至北纬30°,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梅雨;7、8月份,雨带移至东北和华北地区;9月份,随着冬季风的加强,雨带南撤;10月离开中国大陆。

总之,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迟,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所以,我国降水多集中在夏秋季节。夏季风进退的快慢和强弱的不稳定性还造成了我国洪涝灾害频繁的现象。

5.某时刻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如图12所示)

[图12][50°][1 020][40°][1 015][1 020][1 020][1 015][1 010][1 005][1 000][1 000][995][990][985][90°][100°][110°][120°][1 015][等压线(hPa)]

根据图例及等压线分布的位置首先需要判读高低压中心、低压槽、高压脊、冷锋、暖锋等。

图中虚线范围相对图中低压中心、西南和东南部高压中心区,等压线较稀疏,气压梯度力较小,结合该区域位置特征,虚线范围内的天气特征可能表现为水汽不足,降水少,气候干燥,同时风力较小,加上该区域植被稀少,沙源丰富,易造成沙尘天气的蔓延和扩散。

6.气候资料统计图(如图13、图14、图15所示)

[图13

图14]

气候资料统计图判读的关键在于对图中文字和数字含义的理解和运用,既要关注表示气温和降水资料的图例,又要关注气温和降水资料的关联性,还需要结合其它辅助信息共同分析。分析方法可分为三步骤,第一步,判断半球,如果6、7、8月气温高则为北半球,12、1、2月气温高则为南半球。第二步,判断所属温度带(以温定带),最冷月气温大于15℃为热带,最冷月均温在0~15℃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两种气候的最热月均为大于20℃)或温带海洋性气候(最热月均温小于20℃),最冷月均温0℃以下则为温带季风(最热月均温20℃以上)或温带大陆性气候(最热月均温小于20℃)。第三步,确定气候类型(以雨定型)。

根据以上步骤,不难判断图13所示气候类型为全年温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图14所示气候类型为冬雨型的地中海气候。图15中①至④分别为地中海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

四、方法提炼

1.采用图文转换法理解气候形成的原因

方法之一是根据地理试题材料中的相关文字信息提炼核心知识,合理联系相关地理原理和规律图,为有效解决问题提供路径。

方法之二是尽可能挖掘图片中呈现的显性信息和隐形信息,构建概念图(图16所示),为综合解决问题提供路径。

[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气 候][人类活动][下垫面性质] [图16]

如根据图17、图18信息,可总结出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地表物质的差异,准噶尔盆地地表物质主要为草原,而塔里木盆地,沙质沙漠面积广阔,草原只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周边地区。究其原因,两盆地均具有深居亚欧大陆的位置特征,但就其地形特征来看,准噶尔盆地西北口有水汽进入,降水较多;而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水汽被高山阻挡,水汽难以进入,降水稀少,只有盆地周边有积雪融水补给,才有草原分布。

[图17][70°][50°][80°][90°][年降水量(mm)][1 000

800

400

200

50][400][800][200][400][400][800][800][200][200][200][50][50][200][400][准噶尔盆地][乌鲁木齐][塔里木盆地][吐鲁番]

2.采用比较法综合分析区域气候特征

本专题重难点知识的理解上建议多运用地理比较法。从知识的逻辑关系上可围绕核心知识点对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分布、成因、表现和影响等进行比较。

比较时,最常用的方法是列表格,找出合理的比较项目,逐一比较。如图19为“东经120°经线穿过的部分区域示意图”,比较甲、乙两地气候的异同点。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乙所处的纬度位置相当,但海陆位置有明显的差异,甲位于澳大利亚大陆的西海岸,乙位于亚欧大陆的东岸,影响气候差异产生的主要因素是大气环流,如表6所示。

[图19][表6][区域\&甲地\&乙地\&气候类型\&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特征\&全年干旱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温和少雨\&气候成因\&终年受副热带高压和

沿岸寒流影响\&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季风环流影响\&该类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南北纬20°~30°

大陆西岸\&南北纬25°~35°

大陆东岸\&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水稻种植业\&大牧场放牧业\&][甲、乙两地气候异同的比较]

五、典例研习

结合近年高考形势,关于天气和气候的考查可归纳为以下三点:第一,以图像或统计图表的形式考查热力环流、天气系统、大气环流等核心知识;第二,结合区域背景,考查不同区域或不同城市气候特征、成因的差异;第三,以新颖资料入手,综合分析区域气候特征对区域经济活动特别是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下面就以2014年高考题为例,分析高考试题中“气候形成与分布”考查的主要内容、设问形式及答题思路。

【例1】(2014年高考·山东卷)图20为甲地所在区域某时刻高空两个等压面P1和P2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图中甲、乙两地经度相同。读图完成(1)~(2)题。

[图20][高度(Km)][5][3][P1][P2][60°N][38°N][37.5°N][115.5°E][116°E][甲][乙]

(1)此时甲地近地面的风向为:

A.东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西北风

(2)此后,来自乙地的气团使甲地的天气发生明显变化。造成此次天气变化的天气系统是:

A.气旋 B.反气旋 C.冷锋 D.暖锋

解析:该题组考查的核心知识包括热力环流与等压面的关系,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天气系统。答题方法之一是区域定位法,结合图中经纬度位置判读该区域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地区,因甲、乙位于同一条经线,乙的纬度位置较高,因此,来自乙的气团一定是冷气团。答题的方法之二是采取图图转换法,在同一条经线方向上,即南北方向上,根据等压面的倾斜方向,甲地的高空相对北方为低气压,则近地面为高气压,甲地气流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向北运动,在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偏西风或西南风。

参考答案:(1)B (2)C

【例2】 (2014年高考·江苏卷第27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斑头雁是食草性水禽,喜集群,飞翔能力强,有迁徙习性,其迁徙路线和时间相对固定,图21为斑头雁在亚洲地区的主要迁徙路线示意图。

材料二:斑头雁于3月中下旬到达青海湖开始营巢、产卵,6月中旬至7月中旬进入孵化高峰期,然后育雏、换羽,8月底开始迁出。图22为斑头雁从繁殖地迁至越冬地的实际观测路线及沿线停留地示意图,表7是青海湖附近某地多年平均气象观测资料。

[图21][70°E][90°E][110°E][20°N][40°N][巴音布鲁克湿地][印度河湿地][羌塘高原湿地][雅鲁藏布江中游][青海湖][黄河源区][长江源区][卡纳塔克邦湿地][恒河河

口湿地][布拉马普特

拉河湿地][繁殖地

越冬地

迁徙路线]

[1 800

1 500

1 200

900

600

300

0][迁徙距离(km)][迁徙日期][8月15日

8月29日

9月12日

9月26日

10月10日

10月24日

11月7日

11月14日][冬给措纳湖][鄂陵湖][扎陵湖][通天河附近][纳木错附近][雅鲁藏布江一带][青海湖][图22]

(1)青海湖斑头雁繁育过程与当地气温变化的关系是 。

(2)斑头雁从青海湖到雅鲁藏布江一带迁徙过程的时空特点是 ,沿途停留地的环境是 。

(3)南亚地区是斑头雁重要的越冬地,其冬季温暖的原因是 。恒河河口湿地和印度河湿地的气候类型分别是 、 。

解析:该题通过动物迁徙的时间和空间特征,考查地理统计图表的阅读和分析能力,答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气温信息与其它相关信息的关联性,同时归纳和准确表述也是答题的必备能力。该题设问紧密围绕气温要素展开,即考查“气候的形成和分布”的核心知识,也结合生物、地形等因素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具有很强的学科特色。

第(1)题结合材料二和“青海湖附近某地多年平均气象观测资料”找出时间、气温与动物活动特征的对应关系。3月中下旬、6月中旬至7月中旬和8月底三个时间节点,青海湖的气温变化特征分别是气温回升0℃以上、气温最高和气温明显下降,对应的斑头雁活动的行为分别为繁殖、孵化和南迁。

第(2)题据图22可知斑头雁从青海湖到雅鲁藏布江历时约3个月,迁徙的水平距离可达1 500千米,中间还有两次停留。究其停留的地理原因则与高寒的气候区、湿地环境有显著关系。

第(3)题是借题干材料比较两组区域的气候差异,一是南亚与青海湖等地冬季气温差异的原因,答题时需要充分考虑纬度位置、海拔位置,大气环流(冬季风的影响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二是比较南亚恒河河口与印度河河口的气候类型,答题时需结合世界气候类型图,即要考虑气候类型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如恒河河口的热带季风气候,又要考虑气候类型的非地带性现象,如印度河河口因受地形及海陆轮廓的影响,西南季风难以到达,加上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因此形成热带沙漠气候。

参考答案:(1)3月中下旬气温回升,湖面解冻,斑头雁飞回繁殖地;6、7月份气温为一年中最高,有利于孵化;8月底以后气温开始逐渐下降,斑头雁开始南迁(2)历时长;距离远;多次停留 高(原)寒(冷)湿地(河湖、沼泽等) (3)纬度低、海拔低;北部山地高原对寒冷气流的阻挡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干旱半干旱气候)。endprint

1 200

900

600

300

0][迁徙距离(km)][迁徙日期][8月15日

8月29日

9月12日

9月26日

10月10日

10月24日

11月7日

11月14日][冬给措纳湖][鄂陵湖][扎陵湖][通天河附近][纳木错附近][雅鲁藏布江一带][青海湖][图22]

(1)青海湖斑头雁繁育过程与当地气温变化的关系是 。

(2)斑头雁从青海湖到雅鲁藏布江一带迁徙过程的时空特点是 ,沿途停留地的环境是 。

(3)南亚地区是斑头雁重要的越冬地,其冬季温暖的原因是 。恒河河口湿地和印度河湿地的气候类型分别是 、 。

解析:该题通过动物迁徙的时间和空间特征,考查地理统计图表的阅读和分析能力,答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气温信息与其它相关信息的关联性,同时归纳和准确表述也是答题的必备能力。该题设问紧密围绕气温要素展开,即考查“气候的形成和分布”的核心知识,也结合生物、地形等因素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具有很强的学科特色。

第(1)题结合材料二和“青海湖附近某地多年平均气象观测资料”找出时间、气温与动物活动特征的对应关系。3月中下旬、6月中旬至7月中旬和8月底三个时间节点,青海湖的气温变化特征分别是气温回升0℃以上、气温最高和气温明显下降,对应的斑头雁活动的行为分别为繁殖、孵化和南迁。

第(2)题据图22可知斑头雁从青海湖到雅鲁藏布江历时约3个月,迁徙的水平距离可达1 500千米,中间还有两次停留。究其停留的地理原因则与高寒的气候区、湿地环境有显著关系。

第(3)题是借题干材料比较两组区域的气候差异,一是南亚与青海湖等地冬季气温差异的原因,答题时需要充分考虑纬度位置、海拔位置,大气环流(冬季风的影响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二是比较南亚恒河河口与印度河河口的气候类型,答题时需结合世界气候类型图,即要考虑气候类型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如恒河河口的热带季风气候,又要考虑气候类型的非地带性现象,如印度河河口因受地形及海陆轮廓的影响,西南季风难以到达,加上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因此形成热带沙漠气候。

参考答案:(1)3月中下旬气温回升,湖面解冻,斑头雁飞回繁殖地;6、7月份气温为一年中最高,有利于孵化;8月底以后气温开始逐渐下降,斑头雁开始南迁(2)历时长;距离远;多次停留 高(原)寒(冷)湿地(河湖、沼泽等) (3)纬度低、海拔低;北部山地高原对寒冷气流的阻挡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干旱半干旱气候)。endprint

1 200

900

600

300

0][迁徙距离(km)][迁徙日期][8月15日

8月29日

9月12日

9月26日

10月10日

10月24日

11月7日

11月14日][冬给措纳湖][鄂陵湖][扎陵湖][通天河附近][纳木错附近][雅鲁藏布江一带][青海湖][图22]

(1)青海湖斑头雁繁育过程与当地气温变化的关系是 。

(2)斑头雁从青海湖到雅鲁藏布江一带迁徙过程的时空特点是 ,沿途停留地的环境是 。

(3)南亚地区是斑头雁重要的越冬地,其冬季温暖的原因是 。恒河河口湿地和印度河湿地的气候类型分别是 、 。

解析:该题通过动物迁徙的时间和空间特征,考查地理统计图表的阅读和分析能力,答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气温信息与其它相关信息的关联性,同时归纳和准确表述也是答题的必备能力。该题设问紧密围绕气温要素展开,即考查“气候的形成和分布”的核心知识,也结合生物、地形等因素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具有很强的学科特色。

第(1)题结合材料二和“青海湖附近某地多年平均气象观测资料”找出时间、气温与动物活动特征的对应关系。3月中下旬、6月中旬至7月中旬和8月底三个时间节点,青海湖的气温变化特征分别是气温回升0℃以上、气温最高和气温明显下降,对应的斑头雁活动的行为分别为繁殖、孵化和南迁。

第(2)题据图22可知斑头雁从青海湖到雅鲁藏布江历时约3个月,迁徙的水平距离可达1 500千米,中间还有两次停留。究其停留的地理原因则与高寒的气候区、湿地环境有显著关系。

第(3)题是借题干材料比较两组区域的气候差异,一是南亚与青海湖等地冬季气温差异的原因,答题时需要充分考虑纬度位置、海拔位置,大气环流(冬季风的影响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二是比较南亚恒河河口与印度河河口的气候类型,答题时需结合世界气候类型图,即要考虑气候类型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如恒河河口的热带季风气候,又要考虑气候类型的非地带性现象,如印度河河口因受地形及海陆轮廓的影响,西南季风难以到达,加上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因此形成热带沙漠气候。

参考答案:(1)3月中下旬气温回升,湖面解冻,斑头雁飞回繁殖地;6、7月份气温为一年中最高,有利于孵化;8月底以后气温开始逐渐下降,斑头雁开始南迁(2)历时长;距离远;多次停留 高(原)寒(冷)湿地(河湖、沼泽等) (3)纬度低、海拔低;北部山地高原对寒冷气流的阻挡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干旱半干旱气候)。endprint

猜你喜欢

气压大气气温
揉以成器,大气悠远
大气光学现象
微趣图
与气温成反比的东西
近40年玉树地区地面气压变化特征分析
全程健康教育对高压氧治疗引起气压伤的影响
实时气温
气压马桶
大气的小“壮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