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砖银行:发展中国家自己的银行
2014-09-24林宏宇张帅
林宏宇+张帅
2014年8月14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雅尔塔会见国家杜马各政党党团成员时表示,俄将向金砖国家应急基金注入300亿美元资金,以“加强金砖国家宏观经济的稳定性”。这一新闻再次将金砖银行引入大众的视野。
金砖银行的前世今生
所谓“金砖银行”是对“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金砖国家应急基金”的统称。金砖银行的诞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一概念早在2012年就提出,最初只是建议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2013年3月,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峰会上,同时提议建立金砖国家应急基金。经过两年的筹备,2014年7月16日,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六次峰会上,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和南非五国领导人,在巴西签署《福塔莱萨协议》,决定成立“金砖银行”。
根据协议规定,“金砖开发银行”总部设在上海,启动资金500亿美元,由5个国家均摊,最终将增加到1000亿美元,成员国股权相同。行长由五国轮流担任,任期一年,首任行长为印度人。主要职能是向金砖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期贷款。
“金砖国家应急基金”目前只是出资承诺,主要是在成员国出现短期外汇收支困难,或遭遇国际金融冲击时,提供应急短期外汇支持。规模同样是1000亿美元,中方承诺出资410亿美元,巴、俄、印三国各180亿美元,南非50亿美元。在投票权安排上,除5%基本投票权平均分给金砖五国外,剩余95%投票权按承诺出资额成比例分配。
金砖银行是在金砖国家大力推动之下建立的,因此其与金砖合作机制密不可分。
金砖银行为世界变革提供正能量
金砖银行的成立,将从政治和经济两个层面推动国际秩序民主化的进程。
首先,作为一个经济组织,金砖银行对国际经济领域的影响显而易见,它的成立有助于改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借此推动国际经济秩序民主化进程。2008年的金融危机,暴露了西方主导的国际经济体系已难以适应时代的需要。但相关改革措施,特别是提高发展中国家在IMF中股权比重的决议,由于美国反对,至今难以落实。“体制外”改革就成了发展中国家的自然之举。金砖国家集团作为当今世界经济中最有活力的力量,自然要有所作为,成立金砖银行就是其试图改革并完善现存的国际经济体系之举。
金砖银行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为金砖国家之间贸易结算与贷款业务创造便利,并在必要时刻为自身金融稳定提供资金支持。更重要的是,金砖银行成立的影响不局限于金砖国家。只要符合条件,集团之外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可以申请援助,还可以申请加入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因此,金砖银行的成立有助于打造一个属于发展中国家自己的金融安全防护网。它减少了成员国对现有国际经济体系的依赖,这将有利于发展中国家获得更加公平的国际经济参与权,推动国际经济体系向发展中国家倾斜。
其次,政治层面上,推动“南南合作”的历史车轮,加速多极化进程。
“南南合作”是冷战时期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关系的品牌与骄傲,曾被认为是推动多极化趋势的重要力量。但冷战结束以后,“南南合作”进入低谷期。2009年,金砖国家首次召开领导人峰会,才让国际社会重燃对“南南合作”的期待。尽管西方国家以嘲讽的目光关注这样一个近乎“大杂烩”的组织,然而,连续6届的金砖国家首脑峰会,一再证明金砖国家集团是一个拥有决心和行动力的组织。尤其是成立金砖银行的举措,更是表明来自四个大洲,拥有不同地缘状况、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经济结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的五个国家,不仅能够坐到一起,而且能够不断壮大,其意义早已超脱了行动本身。这可视为发展中国家自我意识再度觉醒的重要标志,有利于鼓舞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发挥作用,推动“南南合作”的历史车轮,促使国际政治秩序朝着更加民主化方向发展。正如英国《金融时报》网站评价福塔莱萨金砖峰会时,称其为“一次特别的盛会,一个显示全球政治秩序正在发生改变的非凡时机”。
金砖银行为中国发展添加助燃剂
对内,加速改革进程。
金砖银行将总部设在上海,仅仅是一系列复杂工作的开始。金砖银行的正常运转不仅要求加强金融通讯技术等“硬件”建设,还要求跟进“软件”配套措施。比如,建立与金砖银行配套的现代化金融服务行业,做好国际金融人才储备与引进工作,调整外汇管理制度,使之更好地同国际接轨等。这一系列后续措施,有助于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而上海一向被视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对于中国改革开放具有极强的示范意义。上海正在建设的自贸区,就是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的大胆尝试。将金砖银行总部设在上海,可以有效地同自贸区建设形成共振,把金融改革与实体经济发展有效结合起来,挖掘中国未来发展的新红利。
对外,加速走出去。
首先,加速货币走出国门。金砖银行设立初衷就是减轻对美元体系的依赖,推动成员国在经济交往中,实施本币结算。考虑到中国的经济和外贸总量在金砖国家内部位居第一,因此金砖银行的建立,无疑将利于人民币走出国门,助推人民币国际化之路。
其次,扩大国际影响。金砖银行的成立为中国实施对外援助,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对外援助是一个国家拓展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在自身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依然援助非洲修建了举世闻名的坦赞铁路,极大地改善了新中国的国际形象。改革开放后,中国继续量力而行地援助其他发展中国家。但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对外援助却常被外媒贴上“新殖民主义”的标签,这使得我国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
中国今后可以更多的通过金砖银行这一多边组织,向非洲等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承担国际责任。而且在援助的过程中,还可尝试推动中国企业、资本和人员“走出去”,去开拓海外市场。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这方面,中国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技术优势,中国可以通过金砖银行的平台,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向它们推行中国的建设经验和有效做法,这既是一种国际责任,更是一种示范作用。中国在输出经验和技术的同时,也在输出中国标准,无疑有利于扩展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金砖合作机制面临的诸多挑战
金砖银行的成立是金砖国家的巨大成功,金砖国家集团用行动再次向世人表明自己是一个拥有行动力的国际组织。但我们在喝彩同时,也要看到金砖合作机制的局限性。毕竟金砖国家是个新鲜事物,是国际社会的后来者,远未成熟,从外部环境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这一新兴组织的唱衰、排挤有增无减,同时集团内部还有许多问题和困难需要面对和克服。
金砖国家在经济、政治和组织上存在的摩擦与矛盾,只要处理得当,反而会为金砖机制的发展开辟新空间:
加强经济整合,谋求共同发展。
金砖国家之间存在经济竞争,但成员之间不同的发展阶段和经济结构,也为各方进行经济整合,追求规模效益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金砖银行的建立,恰恰反映了成员国通过机制建设化,提高经济合作水平,化解经济摩擦、继续推动金砖合作机制前进的意愿。
坚持政治合作,推动互信增长。
同北约这样的组织相比,金砖集团成员国政治取向确实更加多样化。但金砖集团建立之初,就不是以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北约”为目标。因此,成员之间不同的政治取向并不是机制的失败,更不应成为妨碍金砖合作机制发展的原因。
1950年,法德着手成立煤钢共同体时,双方毫无互信可言。但六十多年过去了,煤钢共同体发展成为欧盟,而法德同盟则成为欧盟“发动机”。金砖集团自身的发展历史也表明,政治互信不够并不会阻碍金砖合作机制自身的发展。互信不仅可以通过合作建立,而且可以在合作过程中不断加强。
中印领土争端并没有阻碍双方在金砖机制下的合作,也没有阻碍有关成立金砖银行的筹备工作。随着合作的进行,双方解决领土争端的意向不断加强。2013年10月,中印双方签订《中印边防合作协议》。2014年6月9日,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新德里举行的记者会上表示,中国准备最终解决中印领土争端。王毅对在场记者表示:“经过多年协商,我们已经就边界协议达成基本共识,并准备出台最终解决方案。”
矛盾并没有成为壮大金砖机制的障碍。而且随着金砖合作机制的发展,为各方解决矛盾、增进互信创造了条件。互信的增强又推动金砖机制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实践证明,只要各方拥有继续推动金砖合作机制前进的意愿,所谓的矛盾与摩擦都可以克服。因此,面对矛盾与摩擦,各方更应知难而进,而非放弃合作。面对外界的非议,中国需要时刻保持对金砖机制的信心,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中国要大力推动金砖合作机制发展,在发展中解决矛盾,在发展中建立互信。
(作者分别为中国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2012级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
(责任编辑:陈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