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构建多味语文课
2014-09-24侯静霞
侯静霞
“对牛弹琴”这个成语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同时,这一成语现也成为了很多语文老师一节课下来的口头禅。它意在表达两种意思,一方面是说所教的内容没有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另一方面也是在“痛心疾首”地抱怨现在的学生难教,不爱学习,上课不爱听讲。可以说,笔者曾经也是这个队伍中的一员。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对牛弹琴的后续故事:对牛弹琴的公明仪先生发现他弹的琴曲未能引起牛的触动后,一直在琢磨究竟是牛的错还是人的错。于是,他试着用古琴曲模仿蚊虫之声,“嗡嗡嗡,嗡嗡嗡”,蚊子的声音在牛的耳边缭绕回旋,牛开始有所反应了,直起脖子,竖起耳朵,等待着与蚊子“搏斗”。紧接着他又弹奏了一种“孤犊之鸣”的曲调,模仿失群的小牛犊寻找妈妈的叫声,声音一出,就发现牛“掉尾奋耳,蹀躞而听”,急切的寻找着小牛犊的身影。看到这个故事后,笔者真为自己的行为汗颜,原来我们是如此无知与浅薄。我们只知故事的其一,却不知故事的其二。弹琴先生尚知改变所弹奏的内容来唤起牛的共鸣,我们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却只知抱怨,没有去考虑一下我们所教学的内容、方式方法是否合乎学生的口味。由此,笔者不禁思考,作为语文老师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听课呢?怎样才能让语文课拨动学生的心弦呢?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与课堂教学内容产生共鸣呢?以下,笔者将就以上几个问题作简要讨论,希望能对教育实践有所帮助。
一、课前备课要备学生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因此,要想在课堂上吸引学生,备课是关键。但我们现在很多教师把备课的重点都集中在备教材、备教法、备流程上,殊不知所准备的内容都是针对鲜活的个体来实施的,学生是活生生的发展的人,有着个性的差异,他们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志趣、不同的基础。如果只是一味机械地备课,而不去备学生,常常就会出现精心准备的内容换来的是学生哈欠连天的尴尬局面。
正如特级教师蔡明所说:“生态语文教育:时刻提醒我们不能只以教科书为中心,而应该以活生生的学生为中心,来落实和完成我们的语文教育目标和任务……我们承认协调性,更承认差异性;我们关注整体性,更尊重自由和个性”。由此可见,在课前备课中,备学生才是关键。教师要牢记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对于老师来讲,就如同食客对厨师一样重要。一桌让食客称赞的好菜,既需要厨师根据自己的手艺来加工菜肴,又需要厨师注意到食客的口味特征,有的放矢地配料烹饪。同样的道理,老师备课,自然也就要把握住自己的学生的口味特征,要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特点、特长甚至是弱点,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哪怕是“跑龙套”的,也要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体验“演出”的快乐。
二、课上导入要激趣
我国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人们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心理学研究认为,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积极、执著地去探索。因此,老师如能在上课伊始就抓住学生的心理,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那么这堂课就已成功了一半。
具体来说,课上的导入很关键,好的导入语能像钥匙一样打开学生的心扉,像磁铁一样深深地吸引学生,像拉开了大幕的景致一样强烈地感染学生。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通过媒体介入、激情演讲、作者介绍、问题导入、创设情境等多种方法,用诙谐幽默、机巧睿智的个性化语言来设计导语,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使学生快速收敛课前各种活动的情绪,把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教学的任务和程序中来,形成进攻型学习状态。
例如,学校一位语文老师在上《白鹭》一课时,先出示了一段诗意的文字:国人心中的白鹭,是翠柳枝头黄鹂声里的白鹭,轻舒羽翼直上云天;是西塞山前绯红桃花映着的白鹭,觅食着肥美的鳜鱼;是晚风吹落一树梨花时的白鹭,群捕鱼儿溪影中……那纯洁优雅的白鹭,总能轻易扣动每一个人的心弦。然后,让学生说说从这里面得到了哪些信息。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积累很快就说出了“一行白鹭上青天”“西塞山前白鹭飞”两幅画面。接着,老师就适时引领学生寻找文中作者描写的几幅白鹭的画面。这样的导入很富有诗意,老师运用优美的语言创设情境、渲染情感,让学生课前激动的心情平静下来,快速地被诗意的文字所吸引。同时,教师又很巧妙地引导学生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中,不断走向课堂的深处。
三、课堂教学要有味
1要有情感味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课堂如果缺少了情感味,那只能是“一潭死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用自己的情感来唤醒学生内在的体验,拨动学生最柔软的心弦,使师生情感与文章蕴涵的情感相吻合。
例如,笔者曾听一位语文老师上《我的母亲》一课,这位老师为引导学生去捕捉生活的细节表现母爱,就当堂写下了自己的母亲在重病期间仍不忘女儿,惦记着女儿在外的生活。一次外面下着大雨,病重的母亲突然在昏睡中醒来,叮咛自己的丈夫去把女儿的雨鞋找出来给在外求学的她寄去。当这位老师朗读自己的文章时动了真情,不禁流下了眼泪。学生在她的感染下,也纷纷举手讲述自己母亲感人的生活细节。
又如,笔者在上毕淑敏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一课时,当讲到让学生理解最能体现母亲爱孩子的为难之心时,笔者播放了《妈妈再爱我一次》影片中小强妈妈边打他边流泪的片段,让学生体会到“打在儿身,疼在母心”的母爱之情。“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牛尚在听到“孤犊之鸣”时寻找小牛,更何况本身就具有一种情感潜质的学生。在教学结束时,笔者让学生用一句话来形容自己体验到母爱时的感受时,原本不善言辞的学生都能说出这样的话语:“母爱像冬天里的太阳,暖洋洋的;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母亲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语文课堂就是以成熟的生命去感召正在成长的生命,要想语文课堂要有生命活力,语文老师就应该追求文本、作者、教者、学生之间的多向的情感交流,让课堂充满情感味,从而引起情感的共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课堂达到最优化。
2要有新鲜味
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贵在创新。一堂好课,必须要有创新,变呆板为鲜活,化沉闷为鲜活,才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步探究文本的精髓。
例如,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在上《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就在“读”上创新。余老师打破了常规,果断放弃常用的男生读、女生读、个别读、集体读等类似的方式,而是设计了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四种读法。这样的设计,不仅仅是使朗读活动有序推进,更重要的是,通过创新的朗读方式将学生引入到恬静优美的诗情之中,深刻体悟作者当时的心境,为下文的分析欣赏奠定了基础。
“喜新厌旧”是孩子的本性,“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如果语文老师能抓住孩子的这两个特性,推陈出新、巧设情境、创新设计,就能使课堂充满活力,并焕发清新的鲜味,让学生永远沉浸在“愉悦的课堂”之中。
3要有民主味
国家的民主就是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的参与,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同样,在我们的课堂中,要真正的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去,就应该在课堂中让学生像公民一样享有民主权,使之不再是一个知识的接受者,而是课堂的参与者。在民主的课堂中,学生与教师的地位是平等,他们有自由表达和展示的权利,有随时质疑和争辩的权利,有自选内容和安排活动的权利,有偶尔出错和“越轨”的权利,有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的权利。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民主味的,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学习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保障,学生才能用更高的热情投入到课堂中去,课堂教学才能得到最佳效益。
4要有生活味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等同的。因此,语文老师应该在课堂上注意引导学生用生活经验去解读文本,用生活标准去评价文本、诠释文本,赋予语文课堂以生命活力。此外,要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进而让学生在与文本深入对话之后走出文本,读懂生活、学会生活、改善生活,达成语文课堂的价值观教育、工具性教育的目标。
例如,浙江省课堂教学一等奖获得者赵卓青老师引导学生解读《丑小鸭》这篇童话的意蕴后,出示投影片: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只要,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又有什么关系。赵老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感悟来补充完整这句话,生1说:“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只要你执著追求,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又有什么关系”;生2说:“只要你是一颗天鹅蛋,只要你自我发现,发现自我,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又有什么关系”;生3说:“只要你是一颗天鹅蛋,只要你不放弃自己的梦想,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又有什么关系”。这时老师总结说:“不但是你,也可能是我,或者甚至是更成熟的人,不管我们已经长得多么大,在我们的心中总有一只丑小鸭,他是我们还未退化的一部分。也许他会带来自卑,带来忧伤,然而也因为有他,我们才不断地鞭策自己:我们还需要长大!原来我们都是丑小鸭,都在努力中成长。只要我们敢于发现自我,勇敢地欣赏自我,总有一天我们也能够像童话中的丑小鸭一样,振翅高飞,成为美丽而幸福的白天鹅!”经过老师的点拨与引导,学生对文本与生活的理解很好地交融到了一起,起到了很好的情感教育作用。
时代在改变,我们的教育对象也在改变。因此,语文教师想要走出语文课“难上”的困境,关键就是要学习公明仪先生,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给学生提供适合其学习的多味语文课堂。经过改变,相信学生一定会从中体会到乐趣和获得收益,从而由“厌学”变为“乐学”。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二中学(21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