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4-09-24李娟
李娟
一、积累素材,注重细节
大教育家叶圣陶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由此可见,教师应该多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使学生从平凡的生活中去发现让人感觉特别的瞬间或者情景及触动人心灵的话语。例如:妈妈反复唠叨的话、脸上的皱纹、新增的白发、变粗糙的手;爸爸的沉默无语、冷峻的眼神、握紧的拳头;朋友无意的动作、温暖的话语。
曾经有一个父母离异、跟着爸爸在建湖生活的男孩,他在一篇写母亲的文章里这样写道:每当我想要偷懒,想要放弃的时候,总有一双眼睛盯着我,那是妈妈的眼睛—流着眼泪的眼睛,妈妈的眼泪砸在我心里,砸得我心都碎了!”“眼睛”、“眼泪”、“心都碎了”,通过这些细腻的描写,一个孩子对母亲的依恋跃然纸上,让人为之动容。
当然,一个人生活的时空是有限的,除了对生活的直接体验外,大量的课外阅读也是积累素材必不可少的一条途径。因此,无论教学任务多么紧,教师都应见缝插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读书,丰富学生的知识,为学生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激发真情,抒写实感
初中作文以写人叙事为主,正所谓“有血
有肉”,“有血有肉”就是指文章的情感。“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只要作者情感的闸门一打开,自然情到笔至、思如泉涌。朱自清的《背影》写得感人至深,其关键就是作者真实地表达出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深情。事实告诉我们,作者有了真正发自内心的“从肺腑中流淌出”的真情实感,就能做到写山则山有情,写水则水有意,可以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倾诉,并赋予作品鲜活的生命力。所以,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抒发真情,写出真意,这样才能打动自己、打动他人。
借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笔者不失时机地开设一堂“书真情,写实感”的作文课,激发学生走进“父亲”的内心、感受“父亲”的温度,对生活中常常给人“严肃、沉默、不拘言笑、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父亲”全方位重新诠释。一位学生在作文中写道:“父亲的身体已经没有以前那么健壮了,父亲的四肢已经没有以前那么矫捷了,但是父亲的手依然那么温暖。他不像那位叔叔一样高大威猛,他不像那位叔叔一样带我出去玩;他却比那位叔叔骂得更狠、打得更痛。但是后来我渐渐明白,他其实和其他父亲一样,一样赚钱养家,一样呵护我的成长,只不过他的表达方式不一样罢了!听到这,我热泪盈眶,脑海里想象着父亲辛苦的情景,把父亲对我的不好全然忘却,只记得他对我的爱。原来,父亲不是不爱,只是爱得不显山不露水。”
“凡情之至者,其文未有不至者也”。这位学生抒写的对父亲的感受,字里行间流淌的真情让人不得不为之心动。
三、互相评改,提升能力
作文批改的传统做法一直是老师全批全改,这样既费时费力,学生又不一定看。那么,怎样批改才能达到提升能力的目的呢?对此,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评改是非常必要的。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千万不要小觑学生的欣赏能力,他们即使自己写得不咋样,对文章的品评可是一套一套的。教师的评语往往只是从大处着眼,泛泛而谈,而且不自觉地扮演者一个“鉴赏者”的角色,而学生互改,则是心灵的交流碰撞,技艺的切磋提升。因此,让学生参与批改,可使他们兴致大增、跃跃欲试,对自己的作文也充满了期待,不但对同学的评语仔细研读,而且也写下自己的思考和想法。
在批改作文时,笔者要求学生做到:先通篇读,看作文是否符合要求,能否表现主旨,再一句一句认真读,找到不通顺的句子、不恰当的词语、错别字、用错的标点符号等,并用圈、点等符号标出并写出自己的批语,同时勾出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最后写上对整篇作文的简评。这样做,学生可以开阔思路,学到方法,受到启发,得到提高。实践证明,让学生自己评改作文会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笔的好习惯,十分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天长日久,就会自然而然的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一次以“家乡”为话题的作文之后,有同学这样评改别人的文章:“开头写一堆抱怨,用意显然是‘先抑后扬,突出家乡带给你的快乐”;“树的描写,散发出浓郁古老的气息,带给人们许多无穷无尽的遐想”;“句子表达不清楚,纯属废话,说话啰唆”;“‘的、‘得要分清楚”;“我看了你的文章好几遍都不知道你在写什么!句子也没有用修辞手法,例如,比喻、拟人等等,也没运用四字词语,文章写的家乡我没有觉得有吸引人的景色,只是你自己玩的开心!”这样的评析如果出自教师的笔下,恐怕不能够这么情真意切、直截了当了。
作为教师,应该努力优化作文教学过程和准确定位个人角色,更应该逐步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感知生活,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不断地丰富自己的课外阅读,坚持练习写随笔批注。如此付出汗水之后,必定会有丰硕的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建湖县实验初级中学(22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