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解烦恼
2014-09-23梁晶
梁晶
摘 要:绘画疗法是心理治疗的一种重要形式,绘画疗法的焦点不是集中于绘画艺术的审美表现以及绘画技能上,而是注重过程。从个案治疗到小组治疗,不同性格学生都可以参加绘画艺术疗法,可取得独特疗效。而且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关键词:绘画 心理治疗 应用
调查表明:由于生理、心理上的急剧变化,加上学习紧张等众多因素,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学生约为15%。这样的数字不得不令我们去注意、去观察、去研究,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出现心理上的障碍?①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与父母高期望值之间的矛盾。②儿童学习畏惧及课程压力与教师教学深入浅出及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之间的矛盾。③儿童个性发展与成人化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因此,对于家庭、学校和社会来讲,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了。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各级学校都采取了积极相应的措施,而恰当的美术绘画治疗教育,往往可以让大多数同学通过美术学习的途径解决心理的问题。
何为绘画治疗:绘画治疗是结合美术辅导,咨询与治疗的一种心理治疗和理疗的方法,可以称为心理按摩。
绘画治疗技术属于表达性艺术治疗,当少年儿童压力和情绪影响越来越大,各类身心问题层出不穷,通过艺术作品的完成和分享两部分,改良心理空间的负面情绪等系列心理疾病,修复和重建健康的心理空间。通过个体治疗,小组治疗,特别适合表达有困难的少儿,并适用于多种心理问题,“极简画面处理——涂鸦”、“心理创伤点的寻找——看图说话”、“心理创伤的修复用——规律解读”,“重拾信心——画面重组”等系列治疗环节;
一、明确针对不同绘画内容,自主筛选目标
第一、抓住兴趣点激励每位成员涂鸦。艺术治疗首先要克服个别学生“不会画”,而解决这难题首先用简单的涂鸦,先是简单的画各种点或线,可以随意画,学生很容易画出,也会在最短时间里接受并有兴趣,当然缺少不了教师的适当的引导。
第二、抓住疑问点进行“看画说话”。每个人在画面上所表达的焦虑、内疚、悲伤、愤怒都不一样,当学生表现时,教师可以针对性提出了三个问题:重点围绕①“你有什么感觉”②为什么那样?③努力引导孩子说出内心的故事,重点谈情绪。也可以“明知故问”让孩子压抑的感情得到释放,在交流过程中得到理解后,心理问题慢慢被突破。所有成员为他鼓掌,这是绘画治疗的价值所在。
第三、抓住发散点用规律解读。在任何的作品中有一条永恒的规律,学生肯画就是治疗的重点,任何作品没有标准答案,任何作品都不应该得到批评,否则会让孩子感到退缩甚至再度放弃。教师必须用心倾听,尽量采用开放式询问与其多元互动,例如①“为什么这样的线条” ②“那是什么”③“为什么这样颜色”如学生拒绝回答,必须尊重他的选择,不必往下追问,教师必须用心倾听,分享每位孩子的情绪和想法,学生在诉说过程中,不仅拓展了心理治疗的广度,而且学会了结合现实中人性的理性思维和心理规律进行综合的分析,思维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培养。让他们坚信“明天的太阳更加灿烂”。
第四、抓住矛盾点进行画面重组。有的成员经过治疗后,已经不满足于简单的点和线,甚至能采用一些几何图形,此时提问以抓住矛盾点或抓住一个现象画面重组——画出笑脸、爱心、红旗相信这些有意义的图形,在讨论中重拾信心,发挥积极的心理因素。绘画关键并不是单纯的画,而在于挖掘画背后的心理机制。
二、注意绘画的难易程度,一定要切合学生实际
其实这个问题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心里都很清楚,这就像看病,不同患者用不同程度不同方法对待。
第一、创设情绪单,准确区分治疗者的性格取向。在实践中我们学校为孩子们设计了情绪绘本学习单。
人的性格分成两类——内向和外向:内向的孩子,属于不愿让人看见自己受伤的,治疗时如表演戏剧、歌唱,在演唱中不知不觉治疗藏在我们心中的悲伤,是属于潜移默化的治疗,在疗伤的过程中逐渐整理,通过美术创作让他们获得一份自信。
外向的孩子,可以直接把内心的伤痛说出来。创作过程就是治疗过程,用创作释放他们心中的痛和苦,达到前所未有的释放,因此无论孩子画什么,哪怕是随意涂鸦,在创作时的投入与专注使他们忘却痛苦,迈出治疗过程的最重要的一步。“倡导树的方向由风决定,自己的方向由自己决定”的人生哲理。
第二、抓住性格取向契机,引领小组共同参与。是由学生提问、回答、互评,发展健康心理。
笔者抽出1、2年级8个班有各种心理问题内向型学生,用了3个月时间,得到以下结论:笔者以“外向型”为例,建立档案袋,记录成长过程。这时老师带领外向型孩子做的一个“风景画”案例,在统一绘画内容,(山,河流,房子,树等)每人对画面组合都不一样,但是却是最真的反应。
(1)激发主体意识,探索主体背景。引导时浅层次说出房子与山的关系。有的同学说出:房子在山下压得透不过气来,或小树紧紧靠着房子等。
(2)强化主体意识,改变主体素养。深层次引导学生说出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说出属于自己的故事。在实践中,我常和学生一起探讨、品味作品的情感、绘画的构思等方面的特点,可以有针对性地改变某种不良性格,如心情长期阴郁、灰暗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有效地改变。
三、优化绘画治疗的优势的表现,提供探究机会
(1)形成正确心理定式。他们在创作中表达最真实的情绪状态,并在绘画作品中展现自己向往的愿望、需求及内心的真实碰撞等。
第一、通过学习将不良的情绪转变为美好的愿望。对心理干预而言此方法是最快,最易到达的治疗效果。
第二、通过互补以及自我激励的方式。除个别同学外,大部分乐在其中,表现极大的兴趣与好奇。
第三、通过激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对年龄小而且理解力较差的患者,使用绘画的方式可以克服言语交谈的局限性。
第四、通过体验式探究学习,可以与其他治疗方法混用,借助作品容易暴露问题,解决问题,让疗伤者进入角色,可对不同程度心理障碍,发挥积极作用。通过良好的情绪感染学生。通过绘画,能促进与他人的交流与沟通,特别是对部分“特殊儿童”来说,在绘画过程中,儿童尽情宣泄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感动于老师从中读懂了他们细腻丰富的内心世界,让老师们对班中的特殊生,有了更多的了解和心灵的交流。
每个个体的成长都需要沟通与交流,学生也不例外。但在其成长的道路上,他们与家长、老师进行沟通交流的渴望却往往被漠视、忽视。《画信》从一个小小的侧面提醒了我们:只要教师“俯”下身子、用心体会,完全可以实现与学生、或引导其进行心灵沟通和情感交流。
(2)绘画治疗在以下方面都有辅导效果:
第一、画画因为没有标准答案,可以让人拥有成就感,满足感。
第二、绘画中的随意创作足可以发泄情绪,尽情宣泄喜怒哀乐。
第三、绘画使创作者的心理,生理,洞察力和领悟力及自我感知力都得到提升,各种能力提升后,潜意识里的品质、能力都得到提升。
第四、绘画使创作者在内心挣扎中,领悟唤醒自己,拯救自己。
绘画中还能培养孩子的色彩搭配感、色感、社交力、达成力、自立心、应用展开力、语言表达力、造型力、计划力、构成力。相对那些没有进行治疗的成员来说,他们拥有一颗更加强大的、能够感受幸福的心。以上就是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所做的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钱初熹 《美术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M]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7年
[2][美]阿瑟·罗宾斯 《作为治疗师的艺术家》[M] 孟沛欣译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6年
(宁波市曙光小学 浙江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