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株潭两型社会背景下区域生态供应链环境绩效评价研究
2014-09-23周玉梅
周玉梅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410004)
1 两型社会内涵
1.1 两型社会的定义
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根据十七大的战略部署于2007年12月批准成立的。“两型社会”中的两型是指“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是指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采用更优的技术手段和更先进的管理措施,提高产品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环节的效率,不断提高社会资源利用率,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代价满足全社会的物质文化需求。环境友好是指人与社会和谐共处,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协调发展。
1.2 两型社会的特点
(1)资源节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人口方面来看,2011年末长株潭三市总人口1550万,占湖南全省年末总人口的21%,由于长株潭三市人口基数大,在未来的相当长时期内仍将承受着持续增长的入口压力,主要表现为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生态退化、耕地紧缺、就业、养老及教育压力增大等方面,不利于生态、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从长株潭产业结构来看,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长株潭城市群工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有中国工程机械顶级企业,全球工程机械知名品牌的三一集团、有排名全球前10的中联重科、中国南车旗下的多家子公司等多家资源消耗大、排污量大的企业;因此要进行“两型社会建设”,就势必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若继续沿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模式,现有人力、物力资源等将根本将无法满足经济持续发展的需求。
(2)环境友好——发展循环型经济。由于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产业在长株潭城市群经济中长期占有支配性地位,是长株潭城市群工业的主导力量,但是这些产业普遍存在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高的特点;特别是工业城市株洲由于中盐株化集团的存在,仅重金属污染区面积就达274平方km2。根据湖南省环保局的统计,长株潭城市群在2010年总共向大自然排放了约33000t二氧化硫、19000t烟尘和高达16125万t工业废水,并且这些大气、土壤污染物随着大自然的雨水、阳光等进入了长株潭城市群的生态循环,使长株潭三市遭到严重污染,成为湘江酸雨带的酸雨中心,使地表水和地下水均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直接影响着长株潭三市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长株潭城市群要进行“两型”社会建设,就必须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放、低污染的国民经济体系,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健康、稳定、节约和可持续发展。
区域生态供应链的内涵及其特点:
(1)区域生态供应链概念。这里所指的区域生态供应链,是在一定的行政区域或经济区域中,以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及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为目标,依据生态系统能量交换、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规律,涉及原材料采贿、产品生产、分销、零售、消费以及回收处理等活动的各节点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
(2)区域生态供应链模型。区域生态供应链模型如图1所示:
设计正交试验,选择影响白藜芦醇DPPC脂质体包封率的3个主要因素,即药物与DPPC的物质的量比为1∶1、1∶2、1∶3,DPPC与胆固醇的质量比为2∶1、3∶1、4∶1,PBS的水化时间15、30、60 min。以脂质体包封率为考察指标,根据正交试验筛选最优处方。
图1 区域生态供应链模型图
(3)区域生态供应链的特点。①关注的是小系统内部的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尽量不排出对外部区域生态有害的物质,能够与外部区域生态系统更好融合,增强区域生态供应链的适应能力。②在供应链构建、运行和发展过程中要符合区域内大环境的要求,要顾及到区域内的具体情况设计各个环节和运行的基本规律。③区域生态供应链与区域生态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均有接口,因此区域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供应链,反顾来供应链也会对区域内的生态、经济、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3 区域生态供应链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生态供应链中涉及许多模糊因素,管理绩效比较难定性评测。至今国内外还未有一套公认可行的绩效评价指标的规范。而相关不同的供应链形态对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侧重点也不相同,本文以“长株潭”两型社会的区域生态供应链为研究对象,进行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各指标的标准来源于国家环境标准、相关行业内企业的状况和专家意见,少数指标根据中部地区及长株潭城市群实际情况进行了修改,提出三个层次共16个指标。
第一层是区域生态供应链环境绩效,第二层共四项,分别为生态供应链的环境保护、生态供应链的资源利用、废弃物处理和环境声誉,第三层共14个指标,其中环境保护包括环保投资占GDP比重、环境违规比率、通过ISO认证比率3个指标,资源利用包括单位GDP能耗、单位GDP水耗、清洁能源使用率、原材料回收再利用率4个指标,废弃物处理包括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固体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率、废水回收再利用率4个指标,环境声誉包括地表水质达标率、绿化覆盖率、空气达标率、噪声达标率、区域生态供应链环境声誉度5个指标。
4 生态供应链环境绩效评价模型的构建
生态供应链环境绩效评价是一个典型的多层次、多因素问题,各项指标中既有定量的指标,也有定性的指标。而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可将定量测试与定性的专家评测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因此我们采用多级模糊层次综合评价对于环境绩效的评价是比较合适的方法。
4.1 确定评价因素U和评语集V
评价因素U={U1,U2,......,Un},代表区域生态供应链环境绩效的各种影响因素,V={V1,V2,......,Vm}代表各种可能的评价结果,设评语集V={V1,V2,V3,V4,V5}={优秀,良好,中等,一般,差},本文作者采用我国《国有资本绩效评价规则》,将每个等级的对应分值设为100、80、60、40、20。
4.2 确定评价指标相对权重大小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评价指标赋权。层次分析法是把复杂问题分解成各个组成因素,同时将这些因素按支配关系分组形成递阶层次结构。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各个因素相对重要性,然后综合决策者的判断,确定下一层要素对上一层要素的权重贡献,最后计算各个要素对总目标的权重总排序。具体步骤如下:
(1)建立多层次递阶结构模型。首先构造层次分析模型,将不同元素按属性形成不同层次。层次可分为三类:最高层:这一层次中只有一个元素,它是问题的预定目标,即A层:U={区域生态供应链环境绩效};中间层:它包括要实现目标所涉及的中间环节中需要考虑的准则。该层可由若干层次组成,因而有准则和子准则之分,这一层也叫准则层,即B层:U={u1,u2,u3,u4}={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废弃物处理,环境声誉};最底层:这一层次包括为实现目标可供选择的各种措施、决策方案等,因此也称为措施层或方案层,即C层:u1={u1n}={环保投资占GDP比重,环境违规比率,通过ISO认证比率}(n=1,2,3);u2={u2i}={单位GDP能耗,单位GDP水耗,清洁能源使用率,原材料回收再利用率}(i=1,2,3,4);u3={u3j}={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固体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率,废水回收再利用率}(j=1,2,3,4);u4={u4m}={地表水质达标率,绿化覆盖率,空气达标率,噪声达标率,区域生态供应链环境声誉度}(j=1,2,3,4,5);
(2)构造判断矩阵。通过判断矩阵确定组成要素重要性,并进行具体的量化。在此环节,用DELPH法,向专家发放调查表,由每位专家对每一层次中各组成要素两两比较的重要性给出一个定量判断,形成一个判断矩阵R:
专家给出各要素的相对重要性判断值rij,rij一般取值1,3,5,7,9等5个等级,其意义为:1表示ri与rj同等重要;3表示ri比rj稍微重要;5表示ri比rj明显重要;7表示比强烈重要;9表示ri比rj极端重要。特别地,rji=1/rij,表示ri比rj的不重要程度。
(3)根据判断矩阵计算各指标相对权重。因判断矩阵本身会存在一定的误差,用求根法计算各级指标的相对权重。首先对判断矩阵中每一行元素乘积的n次方根用wi表示(i=1,2,3,……n),再进行归一化处理。
(4)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因判断矩阵中每个元素有很大主观性,可能出现重要性不一致类似的逻辑错误,故要进行一致性检验。对记分合理与否的一个评价指标就是通常所说的“一致性”,如判断矩阵中的打分很不合理,则指标的排序结果无效,但由于判断矩阵是由专家凭借主观经验量化的结果,难以做到完全一致性,因此,规定了一个允许的合理范围内,即认为达到了一致性。T.L.Saaty采用CR表示随机一致性比值,当CR<0.1,即可认为判断矩阵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否则,要求专家调整判断矩阵,重新计算,直到CR<0.1为止。CR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RI为给定的比例系数,与判断矩阵的阶数有关,常见的取值见表1所示。
表1 RI取值表
RI为一致性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λmax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最大特征根的近似计算公式为:
式中:B——已知判断矩阵
n——判断矩阵阶数
WBi——相对权重列向量
4.3 进行模糊综合评判
以上评价指标向量用表示,通过评语集,构建模糊关系矩阵,中的元素表示评价指标隶属于第项评语等级的程度。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的权重向量,利用公式B=WR计算指标向量。
4.4 分析评价结果
参照《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规则》,得分大于70,表示区域生态供应链在环境绩效方面表现比较好;如果得分小于70,表示区域生态供应链在环境绩效方面表现较差,要重点分析得分低的因此,考虑如何改进。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开展长株潭区域生态供应链的研究越来越重要,本文从四个评价角度:生态供应链的环境保护、生态供应链的资源利用、废弃物处理和环境声誉来进行评价,在每个评价角度给定了具体的评价指标,采用适当数学模型建立一套区域生态供应链环境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指导长株潭“两型社会”区域物流的绿色循环低碳转型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