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儿》教学片段赏析
2014-09-23王永林
王永林
【教学片段一】
师:诗人临终之时仰天长叹——“但悲不见九州同”,你是如何理解这个“悲”的呢?
生:这是国家破碎的悲痛,作者在有生之年为没有见到国家统一而感到痛心。
生:因为很多领土被金兵占领,中原遗民沦为亡国奴,诗人痛不欲生。
师:这是为国家担忧的悲痛,就像杜甫说的——
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生:这个“悲”字里,还有诗人因人民流离失所、背井离乡而产生的悲伤。
生:他曾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到“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这一望啊,就望了85年,整整85年啊!同学们,85年中,百姓要忍受多少的折磨啊,诗人不禁长叹——(生接“但悲不见九州同”)85年中,百姓要承受多少的苦痛啊,诗人不禁写下——(生接“但悲不见九州同”)85年中,百姓要流下多少的血泪啊,诗人含泪吟诵——(生接“但悲不见九州同”)
师:除了对山河破碎的悲痛和人民生活苦难的悲伤,你还能从“悲”中读出什么呢?
生:还有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悲愤。
生:林升就写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卞州。”
师:陆游也曾在《关山月》中写到“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不问人民死活的悲愤之情。
生:虽然诗人也曾上战场杀敌,可是自己因为年老不能看到九州统一,悲里还有一种叹息之情。
师:说得非常好,诗人壮志未酬,不能再披戎装,亲自杀敌,他在《诉衷情》中写道——(出示一起读)“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师:诗人因山河破碎而悲痛,因遗民泪尽而悲伤,因朝廷无能而悲愤,因壮志未酬而悲叹,所有的感情都包含在一句中——
生:但悲不见九州同。
【赏析】诗言志,歌咏言。学诗就是要走进诗人的内心,体会诗人的情感,这样才能读得入情入境。上面片段,教师紧扣一个“悲”字,以点带面,通过了解诗人生平,巧妙地拓展相关的诗句,学生在教师营造的氛围中,逐渐体会了诗人悲痛、悲伤、悲愤、悲叹的丰富情感,思维“向青草更青更深处漫溯”。一个“悲”字的教学,让诗人的爱国情感得到了充分彰显,在学生的心田中悄悄地建构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伟大形象,而这些诗句的拓展也为后续教学中的说话环节做了铺垫。
【教学片段二】
师:诗人临终时“悲”的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不见九州同”。诗人临终盼望的不是 而是 。
生:不是儿孙的发财,而是中原的统一。
师:其实,这种盼望贯穿着陆游的一生。(出示,生读)“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这是青年的作品)“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这是68岁时的作品)“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这是82岁时的作品)“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85岁时的作品)
师:面对这样一位老人,我们真想替他的子女问问他:“父亲啊父亲,你的身体都成这样了,你还管那些身后事干啥呀?”谁来替陆游回答?可以借鉴前面所学诗句。
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没有国,哪有家啊!
生:“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保家卫国,恢复中原一直是我的梦想。
生:“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我不甘心啊!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看到人民流离失所,我怎能安眠?
师:这就是一位85岁老人的遗愿啊!没有恐惧、没有哀怨,没有绝望,有的是热切的期盼,有的是殷殷的嘱托,有的是爱国的忠贞。让我们把这种感情带到诗中一起读。(生感情朗读《示儿》)
【赏析】一个“不是……而是……”的填空,用简洁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陆游遗嘱的非同寻常,从而感受到陆游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精神。生平诗句的拓展和诵读,使学生对陆游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诗人的敬意留在了心底。而代子发问,问出了诗人强烈而执著的忧国情怀,叩击的是学生的心灵,撼动的是问者的心扉。学生的回答既是对诗人爱国之情的内化和深华,更是对爱国诗句的积累和巩固,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
【教学片段三】
师:同学们,这首诗连题目也只有30个字,可是我们却能透过它,读出陆游的人生。请结合书上的插图,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引导学生关注图上案头的书卷、痛楚的面容、坚毅的目光、紧握的拳头、流淌的烛泪)
生:一把剑挂在墙上已积满灰尘,一根蜡烛悲伤的泪就要燃尽,一位老人就要走到生命的尽头……
生:老人紧握着拳头,仰天长叹,泪水顺着脸颊流下,他断断续续对儿子说:“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生:老人的眼窝深深地陷了下去,目光中有悲痛,有悲愤,有不甘,还有深深的牵挂,手中捏着的是刚刚草就的《示儿》。
【赏析】透过诗的30个字,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实际上就是诗改文,只是限于课堂时间的关系,重点留意了几个经典的镜头。对插图的关注,既是课本资源的有效利用,也是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书卷、烛泪的观察,给学生渗透了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思想的作用;面容、目光、拳头的描写,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明白了语言、动作、神态可以有效地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