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是数学课堂的大事儿
2014-09-23颜林忠
颜林忠
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快节奏”成了人们生活、工作的必然状态,无形之中影响着我们的课堂教学。课堂上教师总是一个教学环节接着一个教学环节,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时间紧凑,结构严谨……看似加快了教学节奏,加大了课堂容量,实际上却剥夺了学生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吃了“夹生饭”。
学生的思维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等待的,学生的成长是一个过程。我们不妨巧妙地运用“等待”,在教学环节的处理上,节奏放慢一点儿,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去思考、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静思细想,让学生操作探索,让学生细嚼慢咽,充分体会数学的博大、精深、奥妙……自觉地进行知识建构,教师适时作恰当的点拨,这样学生对知识就有一个内化的过程。每一种鲜花都要等待属于自己的最佳时节开放,我们不妨“等一等”学生,给学生“平台”让其自由“舒展”。
多一些等待,学生就多一些对知识探索的体验,多一些对问题的深思熟虑;多一些等待,学生就多一些与同伴交流合作的机会,多一些对知识的消化与提升;多一些等待,学生就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创新的空间和想象的天地……等待是一种心态,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境界,投射出的是老师的那份淡定,那份对每一个学生负责的情怀。等待,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金翅膀,它会让学生飞得更高、更稳、更快、更远!
一、等待,能让“读”更投入
在新课标实施的今天,没有等待的课堂随处可见。不少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为了“节省”课堂时间,体现所谓的快节奏,在需要学生花时间去读、去品味、去感悟的时候,越俎代庖,一讲而过,替代了学生自己学习的过程。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不能是语文课的专利,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也要提供阅读的空间,指导学生借助教材学会阅读。此时,课堂也许会显得毫无生机,不够热闹。但细看学生,他们有的挠头搔耳沉思,有的在书上圈圈画画,有的嘴里念念叨叨,还有的用手脚比划着什么……这看似没有生趣的、有些凌乱的课堂,实质上是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文本“低吟和唱”,真正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保证了学生感悟文本的时间,有利于他们独立思考、举一反三,从而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学会学习。教师信任与耐心等待,使“沉默”的课堂变为最有实效的课堂。
此时的等待是从阅读到“悦读”,是一种思维的放任。学生在努力挖掘文本中的“空白”,感悟数学的魅力,品味数学文化,体会数学的价值,是一种思想获得启迪、享受学习乐趣的过程。
二、等待,能让“思”更深刻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都喜欢提问积极举手发言的学生,特别赞赏对问题回答得近乎“标准答案”的学生,追求一种“天衣无缝”的教学现象。如果学生稍有迟疑,就会被教师不断暗示,或“巧妙”地打断,迫不及待地将学习内容塞进他们的大脑,然后忙着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对“错误”唯恐避之而不及。著名特级教师李烈说过:“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属于不成熟的个体,出现错误是很正常的事情。”
课堂上面对学生的错误,作为教师不能以一个“错”字堵学生的嘴,不要急于用自己的想法去“同化”学生,而是要智慧地将错误转化为有助于教学的一种资源。耐心地等待学生讲述他的想法,等待学生把思考问题的思维展现出来。鼓励学生去反思错误的原因,让学生在纠错、改错中感悟道理,领悟方法,增长知识,形成技能。
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用简便方法计算“24×25”时,有个学生是这样算的:24×25=4×25+6×25=250,引来全班一片笑声。此时教师没有评价,而是追问道:“谁能找出错在哪?你有什么修改建议?”
生1:这位同学书写太不规范了,“×”号与“+”号分不清,哪有不计算错的!
生2:我想他是受乘法分配律的影响,把(6×4)×25,看成是(6+4)×25来计算。这一题简算不能用乘法分配律,只能用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
生3:我看也可以用乘法分配律……
学生在争论中思维再次被激活,结果精彩纷呈,闪现出创新的火花,出现了多种多样的算法:
①24×25=(24÷4)×(25×4)=600
②24×25=(4×5)×(6×5)=600
③24×25=20×25+4×25=600
④24×25=30×25-6×25=600
⑤24×25=24×100÷4=600
⑥24×25=12×(2×25)=600
……
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而宽松的学习空间,为所有学生创造了“成功”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在比较中发现问题,并且通过讨论、交流,感悟到简便运算的多样性与灵活性。教师耐心等待,不仅让学生学会解答问题,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验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换来的是答题错误学生找到错误的根源,其余学生也在纠错中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喜悦。
新课程的课堂是具体的、动态生成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关注每一位学生,适时放慢脚步等待学生,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宝贵教学资源。教师耐心地等待,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需要,让学生对已有的思维过程进行具有批判性的再思考,以获得新的认识。
三、等待,能让“学”更精彩
由于学生所处的环境、家庭背景及自身思维方式等等不同,面对同一个问题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与个性化的思考过程,他们的学习就会变得多姿多彩。在教学中,教师要耐得住等待的“寂寞”,给学生深入思考的足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富有张力的静态中,对问题做多角度、多方位、多层面的思考。
例如,在教学《加法交换律》一课时,当学生通过列举意识到符合加法交换律的等式很多,引导学生想:那你还能举例子吗?你能用一个你喜欢的式子代表所有的例子吗?先让学生安静地、独立地思考,几分钟后,全班开始交流:
生1: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一个加数。
生2:我用“Δ”表示一个加数,“□”表示另一个加数,写成“Δ+□=□+Δ”。
生3:我是用字母a表示一个加数,用字母b表示另一个加数的,写成a+b=b+a。
……
课堂上,学生的发言无疑是精彩的,然而,这一切的精彩都源于那段深入思考的“几分钟”。 正是老师的信任与耐心等待,正是那“静静的几分钟”,给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的认知不断走向深入。学生的创造才能被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沉默的课堂才能变为最有实效的课堂,学习效果才能达到最优化。
等待,不是在浪费时间。等待是一种期望、是一种鼓励,对数学课堂教学来说,等待是件大事儿。多一些等待,学生就多一些自主探究的经历和体会,多一些对问题的理解和思考……等待中,学困生不再沉默,他们举起了小手,张开了小嘴;等待中,学生敢于展示真实的自我,勇于正视自己的不足,露出自信的笑脸……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提供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教师要学会耐心等待。等待学生的激情、发现、理解、感悟……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获得成功。只有这样,课堂才能充满灵气和活力,课堂才能精彩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