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尔麦克编制技艺:高山上的花环
2014-09-23黄适远
黄适远
在帕米尔的山间盘旋多时之后,我们驶进了克孜勒陶乡。地处帕米尔高原的大山之中,是远近闻名的“手工艺之乡”。
手工艺之乡
走过了阿合奇县,又走过了乌恰县,阿克陶县已经近在咫尺了。在新疆,所谓的近在咫尺其实还有百里之遥。近年来,据说在当地已经形成了“男人上山放牧,妇女在家绣花”的家庭经济发展格局。全乡共有350多户传统民族手工艺产品重点加工户,她们制作的86个系列、300多个品种的手工艺品,销往乌鲁木齐、喀什等地。这些加工户年均每户可增收近5000元。一同前往的阿克陶县文体局的同志如是相告。这让我们兴趣倍增,在新疆的传统手工技艺生产性保护中,作为高山之巅的一个小乡能有这样一种眼光,的确难得。
按照约定,我们来到了当地约尔麦克纺织能手祖来汗的家里。柯尔克孜族的约尔麦克编织技艺是自治区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尽管如此,实际上,知道这一编织技艺的受众仍然有限。
柯尔克孜族长期的游牧生活,使他们积累了利用自然资源、就近资源御寒保暖、美化生活的丰富经验和手工技艺。在游牧生活中,整天与羊、与骆驼打交道,羊毛、驼毛是信手拈来的、再生不竭的物质资源,而且具有极好的保暖、柔韧、光洁的特质。于是,千百年来柯尔克孜族妇女便以羊毛、驼毛为原料,打编了多种多样的羊毛线、驼毛线编织品,积累了丰富经验,创造了精湛、复杂、巧夺天工的约尔麦克(毛线编织)技艺。
马春英作为阿克陶县文体局具体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人员,这几年一直参与申报的具体工作,在她眼里,柯尔克孜族的这些传统手工技艺都是宝贝。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对于这些遗产本身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时候的向导非她莫属。她看着打好的约尔麦克说:“编织约尔麦克在夏秋季节。约尔麦克要用纯羊毛、驼毛制作。基本流程工序是,首先要剪羊毛和驼毛;其次捻接、捻毛线;接着染漆,设架;最后就可以开始编织了。”
利用羊毛线、驼毛线编织日常用品,在柯尔克孜族有着久远历史。具体始于何时,谁人发明,今无可考。但应是伴随着游牧生活,在早期就产生了的。丰富的羊毛、驼毛制作原料,使得约尔麦克从古至今一直成为柯尔克孜族群众众多日用物品的基础材料,许多古老的、延续至今的生活物品都以约尔麦克为制作材料,如毡房用品:各种斯孜玛、帕拉斯、哈贾热等,说明了约尔麦克历史之悠久。
漠北盛开的文明之花
有很多人不知道,创造十二生肖纪年的正是柯尔克孜族,这是柯尔克孜文明史上最光辉的一页,是柯尔克孜族对人类文明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中国民俗词典》在诠释柯尔克孜族时,第一句话就是“创造十二生肖纪年的民族”。柯尔克孜人早在我国唐代,就将历法用于了农牧业生产。如每年二月播种,在此之前要做好播种的准备,九月收获,在此之前要准备好谷仓。这些名字的叫法,都与生产劳动有关,是在长期生产劳动中总结的经验。早在1000多年前,柯尔克孜人已将这些经验写进了历法,变成了指导生产的“月令”,这在当时已是很科学的了,成为我国漠北盛开的文明之花。
祖来汗把剪好的羊毛一面捻接一面说:“根据我们的方法,约尔麦克可以分为哈贾热、喀拉铁尔么、切皮坎、叶克白吐、吐孜塔尔(帕拉斯)等六大种类。由约尔麦克加工制成的生活用品很多。”随后,她给我们介绍了约尔麦克的用途,按她所说可分为三类:一是白色毡房的装饰物,如帕拉斯、喀拉铁尔么、加布克八什、图图盖。二是坐骑用品,托尔波、阿特加布、阿热塔伊尔、库玉什汉、诺库托等。三是服饰,切皮坎(大衣)、杰列提克(马甲)、袜子、姜迪克,服饰全都是用纯驼毛制成的。
这时候,祖来汗让我们走进里屋,说:“我有一件真正代表我水平的约尔麦克呢!”在里屋,我们看到了她用两年时间亲手制作的传统服饰约尔麦克。同样是鲜艳无比,在帕米尔高原冬季漫长没有色彩的时光里,这些如同鲜花一样灿烂的色调丰富和装扮了柯尔克孜家里。这时候,马春英笑着说:“这个服饰是柯尔克孜族女子结婚时穿的,像这上面的扣子都是当丫头时,喜欢什么样的饰品,她就把什么样的饰品缝到这个上面,这后面的发迹是用蚕丝一针一线缝起来的。这个帽子里面的是用白布一层一层缠的,它总共有100多层,一层有一层的意思,祝福她们婚后美满,早生贵子,也是女孩子一辈子的珍藏。”
抚摸着约尔麦克,我不由得想起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的帕拉孜、土织棉布等传统技艺。在古代西域,这些古老技艺从出现到现在,在经历了几千年之后,还顽强地存续在新疆的天山南北,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在我的感觉中,柯尔克孜族作为古老的游牧民族,对先民的文化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尊重,如同他们千年来传唱的《玛纳斯》一样。正如柯尔克孜的男子汉们热爱库姆孜,在库姆孜的琴声里骑着马儿徜徉在高原草场那样,约尔麦克是柯尔克孜女性们热爱生活点缀色彩的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