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老同志宋平
2014-09-23栾慧赵良美
本刊记者 / 栾慧 赵良美
解码老同志宋平
本刊记者 / 栾慧 赵良美
1992年7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在中南海怀仁堂与出席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的代表座谈。
中共元老宋平退休后非常低调,偶有露面,往往是逢十的建党纪念日和党代会换届,或者需要支持什么事业。
一向低调沉默的中共党内元老、97岁的宋平近5个月连续曝光3次。
这位1917年出生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前任常委是中共党内硕果仅存的95岁以上高龄元老之一,另一位是曾经担任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万里,1916年出生,98岁。
9月30日晚,在国务院举办的国庆65周年招待会上,宋平现身,作为“从党和国家领导职务上退下来的老同志”,跟中共中央现任7常委一起坐在主桌上。从电视镜头上来看,宋平身体依然康健,和比他小9岁的江泽民相比也并不特别显老。
在这群穿西装、系领带的老同志中,身穿代表着上一个时代领导人标准制服灰色中山装的宋平格外显眼。
这是今年宋平第二次在公开场合露面,上一次是在6月中旬的北京。当时身着白衬衣、黑色布鞋的宋平,拄着拐棍出现在北京的一项慈善活动上。活动的主题是“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圆上学梦”。
活动由江苏中远助学帮老基金会组织,在中央办公厅老干部局文津俱乐部举行。基金会副秘书长金勇对《博客天下》说,宋平到场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慈善事业站台。
最初基金会领导向宋平汇报时,宋平主动为其起名“圆梦班”,“一方面是让贫困地区的孩子圆梦,另外一个是对习总书记中国梦的呼应。”金勇说,在为圆梦班题词时,宋平先后题了3遍,最后选了一个版本。据《新京报》一位去现场的记者回忆,宋平就坐前与身边人员握手、合影,但未发言。
时隔一周,《人民日报》旗下《国家人文历史》杂志刊登了一篇对宋平的专访。曾经担任中央西北局三线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的宋平回忆了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三线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史所研究员陈东林是这次访谈的采访人员之一。“他身体不错。”陈东林告诉《博客天下》。
这是十八大之后,宋平一次较密集的曝光时段。
2012年11月8日,95岁的宋平身穿灰色中山装,以十八大主席团常委的身份在十八大开幕式上亮相。主席团是党代会的临时领导机构,除了现任领导人,往往还有人望和地位都很高的老同志加入。
这也是宋平第四次担任党代会主席团常委。自1992年卸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职务,宋平分别在1997年召开的十五大、2002年召开的十六大和2007年召开的十七大上担任了党代会主席团的常委。
2013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了《共和国日记》一书,由宋平作序。
“翻阅日记1949年卷清样本,当时我30岁出头,在东北做工会工作。民族危亡中投奔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根据地和国统区,亲见先烈牺牲和身边战友倒下,他们毕生奋斗和为之献身的目标,终于实现了。”宋平在序言中概括了自己的革命生涯,在庆祝建国的游行队伍中,“我唯一的愿望,就是为了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更加发奋地工作。”
“60多年过去了,我成为行动迟缓的老人。”宋平写道。
回避争议的人
1979年的“宋家爸”支持包产到组,而且在保守派的批评声中不挑事不反击,默默地该干啥干啥
出席助学帮困的慈善活动,对宋平来说并不陌生。
早在1994年,宋平和夫人陈舜瑶就曾帮助过失学儿童。他们通过“希望工程”资助了陕西省山阳县板岩乡的三户贫困家庭。在甘肃工作多年的宋平对扶贫帮困非常熟悉。
“火辣辣的太阳烤得黄土地发烫,老天爷没有丝毫下雨的意思。路面的几棵柳树枝叶稀疏,没精打采地立在这贫瘠干旱的地方,四周是光秃秃的山岭。”
这是时任新华社记者邓全施笔下1973年的甘肃定西县,“穷得没有生气”。此前一年,宋平从兰州军区国防工办副主任调任甘肃省委书记(当时没有第一书记)、省革委会副主任。
甘肃自然条件之恶劣,老百姓之贫困,令在中央西北局工作多年的宋平依然感到震惊。
1973年春的甘肃中部22个月没有下过透雨,旱情十分严重,刚来甘肃工作没多久的宋平甚至在省委大院见到了乞讨的灾民。
他意识到情况的严重,但素来行事谨慎的他还是决定调研之后再说。
1973年的整个4月份,他视察陇西、火车站、陇东等多个地方,满目所及,千里赤旱,农民断水、断粮。陇西火车站充斥着大量两手空空的灾民。
1973年5月,他和甘肃省委第一书记冼恒汉到北京参加中央工作会议。在西北组的会场,宋平谈到了甘肃中东部的旱情。
当时正在兰州参加燃化部会议的国务院副总理康世恩说宋平胆子太大,还敢讲经济核算,不怕惹祸。
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此时正好来到西北组会场。宋平的发言引起了他的注意,此前甘肃上报中央的形势依旧是“一片大好”。宋平曾经在1938年到1947年之间担任周恩来的政治秘书,对周恩来可以直言。
中央工作会议结束之后,一个高规格的国务院工作组赶赴甘肃救灾,并及时拨发了救济款和赈灾粮。
甘肃人在回忆这段历史时,说得最多的就是,“当年要不是他宋家爸(当地对宋平的尊称),咱农民可要遭大难了。”
救灾只是解决了农民的燃眉之急,如何彻底解决农村问题,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后来担任甘肃省委第一书记的宋平所要解决的问题。这个出生于山东莒县农民家庭的中共高层官员,曾在北平大学农学院学习过,对农业和农民有着天然的感情。在推动甘肃农业发展过程中,多番遇到阻力,但都被他巧妙化解。
在他的主持下,甘肃出台了多份涉及农业政策的文件,到1979年底,甘肃掀起了一个划分作业组、牲畜分户喂养的热潮。这离最后的“到户”只有一层窗户纸了。
阻力随之而来。
197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发表了一封甘肃干部来信,信中称,轻易从“队为基础”退回去,搞分田到组,是脱离群众的,不得人心。
按照当时的惯例,《人民日报》的重要消息,各地方党报都应该转载。《甘肃日报》的总编辑刘爱芝主张不转载,而且还要反击。宋平却说,“不转载,但也不要反击,要从正面摆事实、讲道理,继续宣传和贯彻省委的规定。”
《甘肃日报》、《甘肃农民报》等甘肃省内主要报刊按照省委和宋平的指示,发表了大量宣传农村推行责任制的报道,“倒春寒”的阴影得以消除。
精细的前期调研、遇到问题时不直接硬顶,是宋平推进工作的两大法宝。
林彪叛逃后,周恩来力主恢复经济。远在甘肃的宋平也相应加强了企业的管理。他提出,要加强企业的经济核算。当时正在兰州参加燃化部会议的国务院副总理康世恩说宋平胆子太大,还敢讲经济核算,不怕惹祸。
“我们是只做不说,不登报,不宣传。”
救灾、转变政策,都是解决农民吃饱饭的基本措施。宋平思考的更多是如何彻底改变甘肃农村的贫困问题。
经过长时间的调研,宋平给甘肃制定的发展方向是,以农业为主、农牧并举、农林牧副综合发展。这一符合甘肃实际自然地理状况的方向,得到了中央的赞同。
他还提出了“两西”建设以及“引大入秦”工程,试图改变甘肃的自然条件。
兴修水利往往是地方官青史留名的功业,但是会耗费时间和金钱,是一项难以完成的任务,只有最有决心的人才有这样的计划。
所谓“引大入秦”是将大通河里的水从100多公里的崇山峻岭之处引到干旱的秦王川。在“两西”建设中,核心就是解决水的问题。这两项工程的时间跨度很长,前后都历时10多年。特别是“引大入秦”工程,曾多次缓建。在离开甘肃之后,宋平依然关注这项工程,“这个工程效益很大,我们这一代不干,下一代还是要干的。”
1994年,“引大入秦”工程竣工,成为甘肃水利史上的里程碑,彻底解决了秦王川的干旱缺水问题。两项工程改变了甘肃,据《宋平在甘肃》一书记载,1995年“甘肃的贫困面由1982年的70%下降到26.2%。”
和三代领导人发生联系的人
宋平被称为中共党内的最大伯乐,他是一位承前启后者。作为周恩来的政治秘书、邓小平和陈云信赖的人,他还发掘了胡锦涛
宋平在甘肃工作了9年,1981年开始担任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后成为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兼国务委员;1987年,他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并成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89年开始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直到1992年卸任。
宋平成为从甘肃走出的第一位中央政治局常委。也正是从他开始,甘肃这块边远贫瘠的地区成为中国政治的高地。胡锦涛、温家宝、吴仪等都曾在甘肃工作过。
在公开报道中,有一种说法将宋平称为“中国政坛最大的伯乐”,因为他发掘了胡锦涛。
《南风窗》2002年的一篇报道中提及,宋平1977年开始担任甘肃省委第一书记时,于1968年进入水电部甘肃刘家峡工程局房建队劳动的胡锦涛已经在甘肃待了9年。1979年,宋平到甘肃省建委亲自主持座谈会,时任甘肃省建委设计管理处副处长的胡锦涛出面汇报。
“胡锦涛条理简要、数据清楚的发言与众不同。当宋平问起一些方向性问题时,胡锦涛的观点与建议更让宋平激赏。1980年,胡锦涛出任甘肃省建委副主任。”
《人民日报》旗下杂志《环球人物》报道称,“胡锦涛业务素质过硬,为人稳重谦虚,处事低调,群众基础好。在举才荐才的过程中,受到了身为甘肃省委第一书记宋平的肯定和鼓励。”
这个副厅级职位成为胡锦涛政治生涯快行线的开始。1982年,担任共青团甘肃省委书记3个月后,胡锦涛来到团中央,担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青联主席;1984年,成为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1985年,42岁的胡锦涛出任贵州省委书记,成为当时最年轻的省委书记。
宋平从来没有担任过党的总书记,政治局的排位也相对靠后,但他特别受到邓小平和陈云的信赖,在很多问题上给他们提供过建议。
宋平和邓小平工作上的交集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当时宋平担任计委委员,邓小平则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分管经济和财政。在1975年邓小平第二次短暂复出、整顿经济之时,在甘肃任职的宋平也在调整省内的企业。
他解放了一批懂经济、会管理的领导干部,并进行技术革新和改造。在邓小平又一次被罢免职务时,宋平保持了沉默,没有对他进行负面评价。
据时任广东省委书记任仲夷回忆,在破除全国思想路线方面的阻力时,甘肃的宋平是头两位表态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省委书记之一。
“两个凡是”出炉后,邓小平提出“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了著名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一文。
宋平甚至在《光明日报》文章发表之前就已经表态。1978年4月初,宋平在兰州高等院校领导干部的一次理论讨论会上指出,“要把我们的工作搞上去,就要解放思想,敢于冲破禁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宋平关键时期雪中送炭,他也并不是一个人在支持邓小平。
宋平和陈云的私交很好,他第一次见到陈云是在1938年3月,延安中央组织部的窑洞里。“当时,陈云同志担任中央组织部部长。后来,我在马列学院学习、工作,多次听陈云同志讲党课,读过他的一些文章。”
在“大跃进”掀起的浮夸风浪潮中,陈云和宋平难得地保持了一致。
1959年春,在一次讨论钢铁生产指标的会议上,宋平根据矿石、煤炭、运输、设备等实际情况,讲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当年要完成1800万吨的钢铁生产指标有困难。
讲完之后的宋平感到莫大的压力,但会散后,“陈云同志拍着我的肩膀说:质量,质量。”后来,在陈云的主持下,过高的钢铁指标被压了下来。
根据《财经界》2012年的一篇报道,宋平曾回忆说,陈云病重之时,他曾几次到医院探望。最后一次,“他(陈云)在病床上叫着我的名字,不能说更多的话了。”
1996年,作家叶永烈通过宋平之子宋宜昌向其求证:为什么甘肃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中会在全国领先?有没有来自北京的“关系”在起作用?宋宜昌给予了答复:“当时甘肃完全是独立发起的,并没有北京的‘关系’在起作用。”
叶永烈说,由于宋平在“真理标准”论战中,“态度鲜明,加上他的工作业绩,后来被调往北京,(十年后)出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他解放了一批懂经济、会管理的领导干部,并进行技术革新和改造。在邓小平又一次被罢免职务时,宋平保持了沉默,没有对他进行负面评价。
那个在别人身后的人
他穿中山装和布鞋、出门不带警卫随从,希望别人叫他同志,他不是一个在前台的人,但是对他看中的人或者事,他总是积极站台,隐在他们身后默默支持
宋平是最后一个身穿中山装拍摄标准照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这使得国外有人认为宋平是一位保守派。
与宋平不同,曾经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曾经积极推荐领导干部穿着西装。
灰色的中山装是宋平惯常的穿着,退休后他往往脚上穿一双平底布鞋,天冷了,外套是一件已穿多年的皮夹克。
他不显山不露水,套用现在年轻人的话说,近乎没有存在感。
宋平曾亲自修改并签发一份关于作风问题的规定,要求: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以宣传人民群众活动为主,对各级领导的活动都要尽量压缩。干部下基层不搞迎来送往等。而宋平本人严格遵循这些规定。
1972年,宋平到基层视察时,地方上自作主张杀一只鸡,他付了50元的伙食费。他只要求最普通的馒头和烩菜。
但也有特殊的时候。
1978年5月,宋平在民乐县考察时,中午吃馒头,喝开水。晚上回到县委招待所,发现了一盘当时还很稀罕的苹果梨。他让立即撤掉。时任县委书记韩正卿说,这是从东北朝鲜自治州引进的品种,让宋平品尝一下,以便支持苹果梨在民乐的发展。后来宋平多方协调,令民乐县的苹果梨很快发展起来。
和苹果梨类似的故事后来还在宋平的职业生涯中发生过几次,无论是人或者事,只要宋平觉得确实优秀,往往会悄悄站在身后加以支持。
1981年,熟悉经济工作的宋平重回国家计划委员会,据当时采访他的记者回忆,宋平思路清晰,记忆力甚强。他讲话语调平缓,措辞严谨,手头并没有任何资料,在谈话中引用大量数字却准确无误,剖析问题条分缕析,颇具说服力。
卸任后的宋平都在哪些场合露面?
逢十的党庆大会
2001年7月1日、2011年7月1日,
在庆祝中共成立80和90周年的大会上,宋平露面。
党代会
宋平分别在1997年召开的十五大、2002年召开的十六大、2007年召开的十七大上以及2012年的十八大上都担任了党代会主席团的常委。
国庆招待会
2014年9月30日,宋平出席了建国65周年国庆招待会
慈善
2014年6月出席北京的助学帮困慈善活动
为书写序
2013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共和国日记》一书,宋平作序。
当时国家处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期,宋平主张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对外开放。1984年,宋平在向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作关于198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时提出,要改革计划管理体制,把大的方面管住管好,把小的方面放开放活。
在谈到国家基本建设计划管理体制必须改革时,宋平说,今后中央主要负责安排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重要骨干项目的建设,其他项目逐步下放给地方安排,同时会放宽项目的审批权限,简化项目的审批程序。这些措施都体现着宋平的“简政放权”思想。
1987年担任中组部部长后,宋平积极推动干部交流。他认为,这可以让干部们开阔眼界,对丰富知识、积累经验、提高领导水平都有好处。3年后,中共中央推出《关于实行党和国家机关领导干部交流制度的规定》。这对培养选拔人才产生了极大影响,几乎成为现在政坛人才培养的一种固定模式。
中国的两条“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都和宋平有关:
1990年,宋平兼任中国计划生育协会会长,在1991年他建议并由中央确定,每年人大会议期间中央专门召开一次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
在1990-1998年宋平任中国计划生育协会会长期间,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各级组织由50万个发展到100万个,会员从2000万发展到8300万,这个组织为社会提供避孕、优生等服务,在当时节制人口被认为是脱贫致富的关键一环。所有的宣传也都是“先修路、少生孩子多种树”。
长年在西北工作的宋平对修复植被和治沙也非常关心。
1984年5月,钱学森首次明确提出沙产业的概念。沙产业指以太阳为直接能源,靠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行产品生产的体系。1995年9月,宋平打电话给沙漠化防治专家刘恕,询问钱学森沙产业理论及其发展情况,并约定面谈。当时,中国科协等有关部门正筹划在甘肃召开河西走廊沙产业开发工作会议,当听到钱学森因行动不便不能出席会议时,宋平当即表示:“河西开会,我去参加。”
“现在我不管事了,来这里就是摇旗呐喊,推动一下这个事业。对于沙产业,我完全是个外行,不懂,没啥可讲的,但我总认为这个事情很重要。”宋平在会议上说。
此外宋平“保护环境”的著名事迹还包括,在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在主席台上主持大会的他曾经把粤剧演员红线女的字条“请邓小平同志不要在主席台上吸烟了”交给邓小平,后来邓小平果然从此不在主席台上吸烟。
1992年,74岁的宋平卸任了常委职务。据“澎湃新闻网”报道,宋平曾以中共十四大人事安排小组名义,向中央和邓小平和陈云提出选拔胡锦涛为新一届政治局常委的建议。
前台三年之后,他仍然做了那个站在年轻人身后的人。
离开领导工作岗位后,宋平回归日常生活,他平日喜欢读书和散步,也爱好游泳。
退休之后的二十多年,宋平往往只在国庆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的逢十大庆上出现,这次国庆65周年,按照一般规则是“小庆”,但97岁的宋平仍然和和江泽民、李鹏、朱镕基等“更年轻的老同志”们出现在宴会上。
台上年轻的总书记他并不陌生,事实上两人渊源颇深。除了都是清华校友之外,宋平和习近平的父亲习仲勋曾经共事过,在习仲勋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时,宋平是国家计委副主任,工作上早有联系。
根据著名网友“学习粉丝团”贴出的一张旧照,1980年习仲勋以国务院副总理身份访美时,时任甘肃省委第一书记的宋平随同习仲勋出访,他们被当时的纽约市市长分别用左右手紧紧搂住。在另一张照片中,在夏威夷土著人的招待之下,他们开怀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