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宋八贤王:我想要的只有皇位

2014-09-22段钱龙

百家讲坛 2014年11期
关键词:真宗仁宗太宗

段钱龙

宋太宗有八个成年的儿子,老幺名叫赵元俨,被后世称为“八贤王”。

赵元俨很幸运,又很不幸:出生于皇家,从小过的就是锦衣玉食、前呼后拥的生活;可无论他本意如何,都不得不参与到争夺皇权的斗争当中。

他幼年时,大哥已经被圈禁;二哥也被小妾毒死;三哥人气最旺,出任开封尹,是隐形太子。可是太宗迟迟不肯明确其皇太子身份,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太宗特别宠爱老幺。

赵元俨长相很奇特,五六岁的小孩,不怒自威,自有一股王者的霸气。他也很聪明。太宗喜欢飞白书法和儒学,赵元俨投其所好,三五年下来,无论二王还是飞白都出类拔萃,对烦琐枯燥的儒家典籍也通晓其中奥义,十岁就能和经筵主讲学士辩论。有一年太宗生辰,皇子们都献上各自搜罗的奇珍异宝,唯独赵元俨献上一幅太宗的画像。随从禀奏,这幅圣容是八皇子废寝忘食花了大半个月时间才完成的。太宗非常感动,以后每次举办宴会,总是将赵元俨带在身边。

后来,有官员提议,八皇子年岁渐长,应当和其他皇子一样出阁,设立属官,搬出皇宫生活。太宗断然拒绝,并告诉百官,这件事情在八皇子20岁后再谈。百官哗然:千百年来,偌大皇宫只允许两个成年男子居住,一个是皇帝,一个是太子。如今太宗要将八皇子强行留在身边,这是何意?

太宗的这个举动把赵元俨一下子推到风口浪尖,他和三哥的关系也变得微妙起来。

若是太宗长寿一点,北宋第三任君主究竟是谁还真不好说。可是,赵元俨12岁时,太宗病危。为确保大宋江山稳定,太宗不得不立年过30的三皇子为皇太子。数月后,太宗去世,留下了孤孤单单的老八。

真宗即位后对八弟还算不多,依照惯例晋封他为曹国公,也依照父皇的遗愿继续让他在皇宫居住。可是,四年后,也就是赵元俨16岁时,真宗最终按捺不住,要求赵元俨限期出阁。

皇子出阁,宰相按照惯例提交了一份辅佐皇子的属官名单。真宗看了,竟全部驳回,亲自重写了一份名单,清一色是那种性格谨慎、忠于礼法的儒学名士。真宗希望在这些人的辅佐和监督之下,赵元俨能够安安分分地做一个亲王。

出閣之后,赵元俨虽然有些失落,但表现还算平静,毕竟冲动不能解决问题。可是,随着时间流逝,三哥的帝位越来越稳固,自己的帝王梦也越来越遥远。他很失落,整天和一帮皇室宗亲喝酒赌钱。

一次,真宗召集百官聚会,一位节度使带了自己非常宠爱的歌舞艺人一同前往。赵元俨很是垂涎,就上前搭话。那艺人颇有几分骨气,没给他什么好脸色。赵元俨大怒,当场给了艺人一个耳光。艺人连连求饶,可赵元俨不依不饶,抄起家伙还要打人家。在场官员谁也不敢劝阻。可那位节度使也不是好惹的,他本是北宋开国元勋之子,又娶了太祖的女儿,是正牌的驸马。看到心爱的艺人受到如此侮辱,他当即找到真宗告状。真宗急忙上前喝止。赵元俨不但不低头认错,反倒愤愤然拂袖而去。

真宗很恼火。八弟在自己举办的筵席上公然闹事,根本就是没把自己这个三哥、大宋皇帝放在眼里!他找来宰相王旦,商议如何解决八弟骄横的问题:“先帝在位时,朕和几位兄弟侍奉宴会,谁敢如此!朕即位以来,每年不过搞两三次聚会,就是担心几个弟弟脾气不好,聚在一起容易出事啊。”王旦建议:“如今荣王(赵元俨)有过错,陛下可以召见记室参军,让他劝阻荣王,亲王喜怒也应当注意场合。荣王应当会改正吧。”

记室参军把真宗的意思告诉赵元俨。赵元俨不得不有所收敛。

一晃十多年过去,赵元俨从毛头小伙变成了30出头,颇具威仪的成熟王爷。在朝廷中,他的名望越来越高,他的头颅反而越来越低。他已经明白,韬光养晦才是最好的生存之道。不料,一件小事差点让他多年的辛苦毁于一旦。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荣王宫忽然起火。当时是深夜,大家都在熟睡。等到大家发觉时,火势已经不可阻挡,一直烧到第二天中午才停止。荣王府被烧得精光不说,连王宫旁的内藏左藏库、崇文院、秘阁和朝元门也都化为灰烬。内藏左藏库是太祖、太宗花了数十年心血从天下各国搜罗到的金银财宝,准备作为收复燕云十六州、讨伐辽国和西夏的军费;崇文院和秘阁中则收藏了千百年来无数珍稀图书、画卷,如今,全部化为乌有。

真宗大惊失色,立刻命令御史台彻查王宫起火事宜。

很快,御史禀奏,这场毁掉大宋数十年财富的泼天大火,起因十分荒唐:荣王赵元俨有个小妾常常从王府偷偷盗出一些金器。赵元俨前日发现少了金器,命管家查找。小妾担心事发,竟放火焚烧荣王府。王府靠近皇宫,结果,皇宫也跟着遭殃。

真宗怒气冲天,喝令将小妾及所有涉案人员一律抄家问斩。气恼大火烧了宝库是真,他更想借机狠狠整治一下表面谦恭、内心桀骜不驯的八弟。死刑名单下发到中书省,宰相王旦看到竟有300人之多,大惊失色,连忙入宫求见真宗。

一见王旦来了,真宗就知道是来给八弟求情的,他立刻说:“太祖、太宗积攒下的财富,朕从来不敢胡乱使用。如今一夜之间全部烧毁,实在太可惜了!”先给火烧皇宫案定下调子,然后就可以从重处罚赵元俨了。王旦却说:“我大宋国泰民安,财富充盈,这个不必担忧;真正值得担忧的是政令赏罚有所不公啊。臣等充任宰相,却遭遇如此天灾,本应当被罢斥。听闻火灾当晚,看守府库的官员拼命抢救物资,各班军校都合力向前,不惧生死呢。”真宗听出了他的话外之音:赵元俨毕竟是皇弟,当下,维系兄弟情义、皇族稳定最为重要,不如把火灾定性为天灾。

原来,这一年,真宗的身体已经越来越差。当时唯一的皇子(日后的仁宗)不过六岁,朝廷大政逐渐由皇后刘娥出面打理。可是,刘娥毕竟是女人,无论百官还是皇族内部,都对其主政有许多看法。大火事件虽然可以重重打击赵元俨,却不利于朝廷稳定,不如向八弟施恩,换取其支持,从长远来看更为稳妥。

真宗叹了口气,说:“朕就是担心,一旦有大变发生,军费都没有着落呢!”然后下旨,将纵火的小妾砍断手脚、凌迟处死,知情不报--者处斩,其他三百多人免于死刑,从轻发落。对赵元俨,仅仅是从荣王降级为端王。听到这个处置结果,赵元俨不由痛哭流涕,感激万分。

真宗还下旨,副相在修复皇宫的同时,也要为赵元俨新建王官。王宫建成之日,真宗亲临祝贺。兄弟二人推杯换盏,其乐融融。

天禧四年(1020年),真宗的身体越来越差,皇后刘娥在朝中的威望越来越高。真宗渐渐不安起来。太子年幼,无法独立执政;皇后才能卓绝,却并非太子生母,真宗担心她将来效法武则天改朝换代,于是召回名臣寇准来打压皇后的势力。寇准和真宗的心腹宦官图谋废掉皇后,以太子监国,寇准辅政。谁知?消息泄露,寇准被皇后驱逐出京。真宗和皇后的矛盾一下子尖锐起来。

在这个不寻常的时刻,作为唯一健在的皇弟,赵元俨的地位就变得异常重要。

七月一日是宋太祖的生日,百官朝贺时,真宗当众下旨,由荆王赵元俨兼任太尉,管理军政。几天后,真宗正式让太子走上朝堂,接受百官的朝贺,又赏赐赵元俨白银5000两,其他宗室也人人都有赏赐。真宗在病危之际做善财童子,希望以此换取宗室对太子的支持。

时间很快到了乾兴元年(1022年)。两年来,真宗和赵元俨走得很近。真宗有意亲近八弟,提高他在朝中的影响,再借助他皇族长辈的身份,对皇后形成制衡。赵元俨则每天都打着探病的名义出入皇宫,有时竟然晚上都不出宫。百官窃窃私语:莫非皇帝有意效仿太祖,兄终弟及?

皇后刘娥自然是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作为坚定的后党,宰相丁谓(时人记载是名相李迪,但当时李迪已被贬,其政敌丁谓仍在位)主动禀奏真宗,按照皇家礼制,无皇帝宣召,亲王不得擅自入宫,希望陛下明诏阻止荆王入宫。可是,每当此时,真宗就假装昏睡过去,不予理睬。怎么办?

一天,赵元俨又留在宫中不出。丁谓正准备向皇后禀奏,偶然看到一个翰林院的小吏,端着盛有热水的金钵盂匆匆走过。丁谓拦住询问,那小吏抖抖索索地回禀,这是荆王要的。原来,赵元俨想草拟一份奏章,当时天冷,需要热水化开毛笔。丁谓立刻把墨汁在金钵盂中搅拌几下,交代小吏把这黑水端给荆王。小吏不敢多问,低头走了。

那段时间,赵元俨满心欢喜。在他看来,皇兄传位给自己的意向已极为明显。只要有皇兄的支持,皇后的势力再大也不足为惧!然而,看到小吏端来的一盂黑水,他不由大惊。这是什么意思?莫非刘后、丁谓等人不顾一切想要毒死自己?他越想越多,越想越怕。最后,他翻身上马,逃出了皇宫。

赵元俨不在宫里,一切就好办了。刘娥假托真宗命令,派军士把守荆王府,禁止荆王擅自出入。

几天后,真宗到了最后的时刻。当丁谓等宰相来到病榻前时,真宗用手指点点自己的胸口,展开五根手指,又伸出三根手指。所有人一看就明白了:真宗想见八弟赵元俨!

在场人之中,不少人是皇后一党。可是,皇帝明确下达诏命,谁敢公开违抗?

刘娥见状,忙以皇帝需要静养为由,让宰臣先行退下,然后让宦官追上宰臣,转告他们,刚刚真宗展开五指又伸出三指,只是说自己三五天内病就会好,根本没有别的意思。丁谓一听,连忙附和,其他人心知肚明,也不好多说。

赵元俨在王府中日夜盼望真宗的诏命,等来的却是真宗的死讯。当皇太后刘娥的心腹宦官来到荆王府宣布新君即位的消息时,赵元俨心神俱伤,大哭着要求见太后,恳请参加真宗的祭奠大典。

仁宗即位,皇太后刘娥垂帘听政,临朝称制。她是正史中和吕后、武则天齐名的一代女主,权谋智略远在赵元俨之上。一朝大权在握,便连番把权相丁谓和跋扈的枢密使罢黜,快刀斩乱麻地结束了长达十多年的真宗朝党争。此后11年,刘太后威震天下,人人畏服。

看到这种局面,赵元俨更加失落。几年中,他闭门谢客,静待时机。

为了笼络雄心勃勃的小叔子,刘娥费尽心机,先是提升赵元俨为中书令兼尚书令,还规定,觐见时,礼官只能称呼他的官爵,下发圣旨时,不能直接书写他的名字。这些虽然都是虚礼,却给足了赵元俨颜面。叔嫂之间的矛盾也稍稍缓和了些。

这时,时机出现了。仁宗13岁即位,15岁大婚,到20岁,后宫妃嫔竟然还无一人怀孕。皇族和百官中逐渐有了流言。有人说,如今皇帝没有后嗣,一旦发生变故,宝位空虚,那可就国本动摇、社稷堪忧了。

皇太后刘娥忧心如焚。她派人宣召赵元俨入宫,展开了一番密谈。数天后,刘娥宣布,昔日真宗多年无子,曾经在宗室中选拔优秀子弟接入宫中抚养;今日她也当效法先帝,从宗室中选择子弟。她还告诉百官,数月前自己曾经做了一个梦,梦到真宗那个九岁就夭折的儿子转世到了荆王府,第二天就听说荆王生下第四个王子:赵允初。如今赵允初已经满月,聪颖过人,正好可接入宫中抚养。

很明显,刘娥和赵宋皇族头号人物赵元俨做了一个交易:刘娥以赵元俨幼子做替补嗣君;作为交易,赵元俨必须支持刘娥,不得再煽风点火闹事情。

几年过去,赵允初已经能跑能跳,会记事了。而仁宗也二十五六岁了,对太后专权越发敏感。宰相吕夷简找到太后,希望尽快把赵允初礼送出宫。刘娥犹豫不决,提出再等几年。毕竟仁宗还是没有生育,有个王子养在宫中,无论是对刘娥本人,还是对稳定朝局,都是不错的选择。无奈的吕夷简只能直言相告:仁宗早已成年,再拖延时日,恐怕母子感情就要出现裂痕了!刘太后这才猛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多年前,真宗遗诏刘太后可以垂帘听政,完全是因为皇帝年幼;如今,皇帝大婚都快十年了,继续垂帘已经没有了法律支持。以范仲淹为首的宫员也三番四次请求太后还政给仁宗。可是,每当有大臣提议,仁宗总是第一个发脾气,将那些官员罢黜,并且带头尊崇太后——皇帝越来越年长,已经懂得隐藏锋芒,运用权谋了。

刘太后思前想后,只得下诏将赵允初礼送出宫。仁宗自然长舒一口气;赵元俨却满肚子牢骚。辛辛苦苦好几年,不料竹篮打水一场空。

明道二年(1033年),皇太后刘娥去世。

当天,仁宗召集皇族尊长和宰执大臣商议后事。会上,作为皇族大宗正的赵元俨告诉仁宗一个惊天动地的消息:仁宗的生母并非太后刘娥,而是在明道元年已去世的宸妃李氏,并且,有传言说,李妃去世很不尋常,极有可能是被刘太后毒杀的。

仁宗大惊,连忙让众人退下,单独留下赵元俨和宰相吕夷简询问细节。赵元俨一脸气愤,侃侃而谈,吕夷简却一直沉默。被逼问不过,吕夷简只好说,此乃皇家事务,如今刘太后虽然去世,后宫中尚有仁宗养母杨太后,要想知道真相,询问杨太后即可。

仁宗即刻回宫询问杨太后。杨太后说,李宸妃确系仁宗生母,这一切都是得到了真宗同意和李宸妃认可的,并且,多年来,刘太后对李宸妃其实不错。可是,近几年来,刘太后拒不还政,让仁宗很恼火。何况,八皇叔赵元俨言之凿凿,怎会有假?于是仁宗派禁军包围刘太后娘家,由李宸妃之弟亲自带人去查看李宸妃的灵柩。一时间,物议沸腾。

不过,这场骚乱来得快,去得也很快。开棺验尸时看到,棺椁中的李宸妃以水银保养,肤色如生,经过仵作查验,根本没有任何中毒的迹象。最為关键的,是李宸妃入殓的服饰,竟然一切遵循皇后标准。

听到这些消息,仁宗又羞又怒,叹息说:“别人的话怎么可以轻信!”又到刘太后的灵位前焚香请罪。对诬告刘太后,离间母子情谊的八皇叔赵元俨,自然非常恼恨。

恰在此时,宦官密奏,京城中不知从何处传来一股流言,说八王赵元俨自命为天下兵马都元帅,图谋以武力夺取皇位。仁宗大怒,急命抓捕嫌犯。案件提交三司会审,前后涉案被捕的有几百人。主管这桩逆谋大案的御史中丞非常谨慎,对每个案犯都再三核查,发现被捕者虽然多少和八王都有些关系,却没有图谋造反的实据。仁宗很不满意,交代再审。

那些天,汴京流言四起,百官都在猜测时局的走向、仁宗的用心。赵元俨早在真宗末年就图谋即位,仁宗即位后又想让自己儿子接掌皇位。如今刘太后刚去世,仁宗亲政不久,朝局不安,正是抢班夺权的大好时机。另一边,仁宗对八皇叔忌惮已久,对堂弟入宫也早有怨言。此刻,莫非仁宗想借着流言,把八皇叔一锅端?

作为主审,御史中丞觉得事关重大,于是上书建议:“所谓荆王谋反纯属小人无知谣传,无须深究。荆王乃太宗唯一在世的儿子,在皇族宗室中地位尊崇。此事唯有从轻发落,才能安定皇族,安定朝廷。”仁宗不听。御史中丞当天晚上连番呈递奏章,多次求见。最终,仁宗清醒了:御史中丞的主张才是最稳妥的。

以当初刘太后的威势,完全可以铲除赵元俨的势力,可是她没有。让人害怕容易,让人心服却难。仁宗立志要做千古仁君,自然不能在亲政之初就屠戮亲族。于是他下旨,所有被捕人员一律释放,对制造流言的三五个人打一顿板子了事。

仁宗亲政之后,尽数驱逐刘太后时期的大臣,将曾经建议自己亲政的官员如范仲淹等人提拔重用。而经历了无数风波的赵元俨变得越来越小心。无论是自己称帝,还是帮扶儿子称帝,机会都已经非常渺茫。此后的十多年,荆王赵元俨一直在家中闲居。

仁宗对八皇叔很客气,一次次提升他的封爵。赵元俨也很识趣。每次接到皇帝的诏书,都会亲自拟写谢恩表章。宝元年间(1058-1040年),西夏侵扰宋朝边境,朝廷军费吃紧。仁宗下诏从自己开始,皇后、妃嫔以及所有担任刺史以上级别的皇族宗室,全部缴纳一半左右的俸禄作为军费。赵元俨立刻主动提出,把自己的全部俸禄都捐出来。仁宗在百官面前表扬了八皇叔的高风亮节,但还是让他按照诏令缴纳一半即可。

原因很简单:赵元俨花钱大手大脚,家中常常入不敷出。

不久前,财政部官员禀奏,荆王多次预支俸禄。他的年俸是2500万枚铜钱,却前后支取了数百万枚金钱,差不多预支了十多年的俸禄。御史恳请仁宗下诏阻止这种违反制度的行为。仁宗却认为,如今太宗八子,唯独荆王尚在,数百万金钱又何必计较?

不到一年,朝廷收到了地方赋税,仁宗提出,八叔地位尊贵,他的俸禄不能裁减,他之前缴纳的俸禄要全部发还。属官劝谏赵元俨,当下国家多难,身为皇族应当帮助朝廷省钱。赵元俨却说:“这可把我愁死了!”他用钱毫无节制,没钱可怎么过呢?他只是稍稍节制了几天,没多久又开始花钱如流水。属官再次进谏,赵元俨说:“以后仰仗您多多辅佐,给我提提意见。”虽虚心接受,可是屡教不改。

庆历四年(1044年),59岁的赵元俨病重。听闻消息,仁宗亲自赶到荆王府,亲手给八叔调药,二人说了许多体己话。仁宗赏赐给八叔白金5000两,赵元俨推辞,说:“老臣即将死去,那时候还要花费朝廷许多钱啊。”仁宗听了,流泪慨叹。

赵元俨去世之后,有官员提出,如今年岁不利,军费吃紧,荆王的丧事应当暂时搁置或者从简办理。一些官员更说,多年来,荆王对皇帝怀有二心,屡次作乱,如今去世,朝廷应该追究其罪责。

仁宗拿不定主意,该怎么对待屡次争位的八叔昵?范仲淹上奏说,荆王乃太宗爱子,真宗爱弟,如今有许多流言,但陛下您必定能够体恤先帝用心,保全荆王名节。国家虽然财政吃紧,又怎么会办不好一个亲王的丧礼呢?陛下您也要防备被后人说闲话啊。最终,仁宗下诏,按照亲王规格隆重安葬赵元俨,同时破例晋封赵元俨之子赵允良为华原郡王、大宗正。

至于曾经做过皇帝替补的赵元俨幼子赵允初,则多年来埋头诵读佛经。每逢朝会,即便风雨交加的日子,也从来不请假。人们都说他有点傻,堂堂王爷不懂得享受生活。其实,赵允初一点也不傻,反倒极为聪明。父亲去世后,皇帝替补的身份让他如坐针毡,只有小心谨慎地做好每一件事,才能保全性命。治平元年(1064年),英宗即位第二年,37岁的赵允初去世,无子。

编辑/葡萄

猜你喜欢

真宗仁宗太宗
宋仁宗好色
一席话救百人
宋祁生平考
肱骨良臣魏玄成
王旦的胸怀
宋仁宗的自守之道
太宗纳谏
好马也忠诚
敢于说真话的王珪
为一个错别字较真的宋仁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