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杨丽萍舞蹈作品《两棵树》的艺术表现特点

2014-09-22白渝

音乐探索 2014年3期
关键词:杨丽萍两棵树原生态

白渝

摘要:文章对杨丽萍的经典舞蹈作品《两棵树》从舞蹈动作特点、舞蹈编创特点,以及舞蹈作品中对原生态和仿生元素的运用进行了分析,并对舞蹈作品的艺术内涵进行了阐释。

关键词:杨丽萍;《两棵树》;舞蹈; 原生态;舞蹈仿生学

中图分类号:J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172(2014)03

杨丽萍的舞蹈代表作无论是《云南印象》还是《雀之恋》或者《两棵树》,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杨丽萍用自己朴实的舞蹈语言建构出人类最美的梦。尤其是双人舞作品《两棵树》,该舞蹈不仅表现出人类永恒之爱这一主题,而且对自然物像的捕捉与生活情景的深化都有其独到之处。在《两棵树》中,杨丽萍和男舞伴以舞姿模拟两个热恋中的男女,因生时不能相爱,死后坟墓上长出的两颗相互缠绕的树,从而表达对爱情的寄托。

一、《两棵树》的艺术特点

(一)舞蹈动作特点

艺术总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两棵树》这部作品之所以能打动人心,重要的是在整个叙事过程中,杨丽萍将对自然物像的塑造作为出发点,采用了云南少数民族傣族的舞蹈语汇来对 “树”的形象加以刻画,但又没有刻意追寻双人舞的编排规律,而把重点放在对“两棵树”的形象刻画上。

《两棵树》是杨丽萍早期创作的作品,在创作中超出了传统民间舞蹈动作的编创框架,将傣族舞蹈的固定动律与舞姿加以变换,舞蹈特点在保留原有民族风格的基础上,将动作造型和舞姿连接路径进行夸张地“抽象变形”。在动作的设计中,从局部出发,以手臂动作开始到身体的大幅度快速扭动和动式的延伸,表现“恋人树”的生长过程。其中男性动作在女性动作之阴柔纤细的烘托下更显得挺拔刚劲,形成柔美与刚劲的动作对比。运用手部动作展示自然万物和表达内心世界是杨丽萍最常用的手法之一。在《两棵树》中,手臂动作对物像进行表达和对心灵进行刻画是该舞蹈最主要的特点。特别是她还用手来表达婆娑的树叶和人物内心的激动以及情侣间的关爱。以手指关节的灵活运动表现树叶在静止与运动中的万千姿态,在顿挫的节奏中不失连贯的快速律动,将舞蹈动作不断推向高潮。此外,杨丽萍和男舞伴身体有节奏的摆动与手部动作的配合,还生动地刻画出两颗树缠绕的形象特征,同时,也体现出东方舞蹈的曲线美、杨丽萍所惯用的个性化体态特征以及编创者善于从细节出发挖掘作品的亮点。

(二)编创特点

杨丽萍出生于云南,善于编创傣族舞蹈。但是与传统的傣族舞蹈相比,她的创作和表演又显得独树一帜,不仅在思维方式上超越其他编导,更在舞蹈形式上树立起自己独特的风格。她借助自己修长的外形和柔软的身体,以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的舞姿配合为基础,将整条手臂到肩部的揉动和身体“三道弯”柔软灵活的动作相融合,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杨氏”舞蹈风格。这种风格从其1983年首编《雀之灵》开始,至今也难以被超越。

《两棵树》的创作再次确定了她的个人风格。整个舞蹈既不脱离原有的傣族舞蹈固定动作元素,又不拘束于程式化的原始动作,凭借个性化的造型和动感强烈的运动线条,成功地塑造了一颗破土重生的连理枝。

(三)对原生态元素的运用

《两棵树》的创作灵感源于自然,杨丽萍将传统傣族舞蹈进行了重新编创,在原始民俗风格的基础上大胆进行二度创作,使舞蹈保留了原生态的特色。杨丽萍的舞蹈之所以别具一格,还在于她把西方现代舞蹈的创作意识和肢体语汇注入到中国传统舞蹈中来。虽跳的是民族舞, 但她作品中的音乐元素、舞美设计、动作以及动机发展概念完全是借助于西方的创作理念。她也将 “现代与传统”有机结合的观念运用到了原生态舞蹈的表现形式中。在《两棵树》中,杨丽萍以原生态的民族特色为依据与现代舞蹈艺术抽象形式结合在一起,重构了原生态舞蹈的编创理念。这也更有利于推广和传承原生态的舞蹈,将民族的东西带向世界,让世界认识了本民族的原生态舞蹈。

在这部作品中,杨丽萍把内心中对生活的热爱和大自然的崇敬之情毫无保留地融入整部作品的创作中,将夸张动感的身体语汇与质朴的原生态舞蹈形式相融合。这种现代与原始相结合的舞台表现方式,既渗透着生命力,又增添了作品的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

(四)对仿生元素的运用

舞蹈仿生学是仿生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对动植物的静态和动态的模仿,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它们生命,并运用基本舞蹈动作、节奏韵律来表现某种仿生对象。

在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编创中,杨丽萍将舞蹈仿生学运用得出神入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两棵树》。作品中对树的模仿除了外部特征的把握,最重要的是通过艺术加工对外形体态加以美化并赋予它生命和思想。在作品中,以树为对象表现一对恋人的生死情感,通过树的生长变化表现恋人相知相爱的情感故事。创作者大胆运用想象,寄予了树强烈的情感,充分发挥出借物喻人的创新思维,突破了传统的表象模仿。

《两棵树》巧妙地运用大量傣族舞动作展现树的生长历程,并通过双人舞的动作对比暗示故事情节的跌宕变化。作品中的亮点在对树叶的模仿中巧妙地运用了手指关节的动作表达婆娑的树叶并同时展示人物内心的激动,以及用手表达情侣间的关爱,使树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手指关节跟随动感的音乐有节奏的律动,配合身体以及手臂动作,更能营造出一种“风吹叶动”之感。

三、作品的艺术内涵

《两棵树》能够被广大观众接受和喜爱,一方面在于她以局部展示整体,生动形象地刻画出缠绕的树的形象,展现出东方舞蹈的曲线美和个性化体态特征。舞蹈的编排并非仅仅是对西方现代舞蹈的一味模仿,而是对传统傣族舞蹈的元素加以运用和提取,并吸取现代舞蹈的理念来变革传统舞蹈。另一方面,该舞蹈实现了人物情态一体化,自然景物诗意化。在杨丽萍与男舞伴的表演中,人与物融为一体,用人表现物,以物隐喻人,物我合一,赋予自然景物以生命,赋予自然景物以诗意,赋予自然景物以情感。《两棵树》还让观众感悟到了对过去时光的追忆和对美好爱情的祭奠,但又不仅仅限于追忆和祭奠,而是充满了对人类永恒圣洁之爱的主题的赞美和歌颂,从而赋予了该舞蹈以丰富的人文内涵,最终成为广为人知的舞蹈经典之作。

责任编辑:郭爽

参考文献:

[1] [英] 苏珊•伍德福德.剑桥艺术史(古希腊罗马艺术)[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9.

[2]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胡继芳.中国民间舞蹈中的动物仿生学[J].贵州民族研究,2001(1).

[5]刘杨.浅析舞蹈中的仿生元素[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0(2).

[6]张怡. 试论原生态舞蹈特征[J]. 青年文学家,2010(5).

[7]古丽米娜•麦麦提.试论杨丽萍原生态歌舞剧的特色——以《藏谜》为例 [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9) :25-26.

[8]赵铁春.舞蹈鉴赏[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

[9]朴永光.舞蹈文化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10]谷玉梅,李开芳.舞蹈鉴赏[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11]纪兰慰,邱久荣.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杨丽萍两棵树原生态
两棵树
61岁的杨丽萍仍有少女般的背影
我养了两棵树
原生态音乐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真正的“原生态”
回归“原生态”
原生态河流亟待抢救和保护
两棵树
杨丽萍的“苦”与“不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