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创新过程中知识管理的风险识别

2014-09-22蔡铎

关键词:风险识别知识管理协同创新

摘要:本文总结归纳了协同创新理论和知识管理理论的内涵,并分析二者的关系为协同创新就是对知识整合的过程。在协同创新过程中,知识作为一种资本进行投资,就存在着一定风险。本文将协同创新的过程分为创新意识产生、创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创新资源的转化和创新资源经济化四个过程,并以此过程为主导,具体分析每个过程中潜在的知识管理风险,进而提出协同创新过程中知识管理动态模型以及规避风险的策略。

关键词:协同创新 知识管理 风险识别

0 引言

在知识经济时代,面对全球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趋势,产品和技术的生命周期逐渐缩短,对于新产品和新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企业已经意识到单纯的引进再创新不足以提升竞争力,而协同创新正在成为企业和产业竞争力的源源动力。协同创新较传统创新更具复杂性,但创新的过程就是对资源重新整合的过程,这其中最关键的资源就是知识。

1 协同创新理论和知识管理理论的内涵

1.1 协同创新理论的内涵

协同创新是一项更为复杂的创新组织方式,其关键是形成以大学、企业、研究机构为核心要素,以政府、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创新平台、非营利性组织等为辅助要素的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的网络创新模式,通过知识创造主体和技术创新主体间的深入合作和资源整合,产生系统叠加的非线性效用[1]。协同创新与传统创新相比更具有系统性、动态性和目的性。协同创新的过程是各个要素之间有机结合而非简单的组织叠加;动态性体现为协同创新系统是以产学研核心要素为主,其他要素为辅的灵活结合形式;目的性指的是协同创新的目标以国家意志为指导,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机制,促进产学研等各要素发挥各自优势,整合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推动科技进步发展。

1.2 知识管理理论的内涵

知识管理是通过整合组织内外知识,使其有利于知识创新的管理活动。广义的知识管理不仅包括对知识进行管理,而且还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设备、知识资产、知识活动、知识人员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2]。知识管理的本质是一个创新过程。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被当作一种资本作为战略要素之一。对于知识资本的有效管理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

1.3 协同创新是对知识整合的过程

创新是对资源整合的过程,协同创新是各个创新主体有效整合所需资源,使其最大化服务于创新活动。在这些资源中,知识是最核心的资源。协同创新就是对知识整合管理的过程。吴悦[3]等指出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过程中,知识的协同过程分为准备阶段、运行阶段和终止阶段,即知识的需求与流动、知识的共享与交互、知识的整合与创新。产学研过程中,知识一般主要存在于学校这个主体,但在如今的协同创新网络中,知识可能存在于多个主体里,例如知识型企业、研发机构等等,因此,对于知识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多个知识主体和复杂多变的知识环境,规避知识风险、提升知识安全管理的效率显得尤为重要。

2 协同创新过程中知识管理风险的识别

在协同创新过程中,知识资本是最大最主要的投资,作为一种投资,必定具有风险。张昕光(2003)将知识管理风险分为技术创新风险、时滞风险、人才风险、泄密风险和信息风险[4]。陈振斌(2008)将企业知识管理的风险因素详细的划分为管理过程因素、人力资源因素、组织结构因素、企业文化因素、信息技术因素和知识资产因素[4]。上述研究表明知识管理存在一定风险,且来源于多个方面,在协同创新这个复杂的网络创新系统中,风险及其来源也复杂多变,只有做好风险识别、及时规避,才能保证协同创新过程的顺利进行,以获得预期创新成果。笔者将从协同创新的过程入手,按阶段进行风险识别,为提出规避风险的对策打好基础。

协同创新的核心是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从资源整合的角度讲又是知识创造的过程。根据笔者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生成机理的研究》(2011)中对技术创新的过程研究,协同创新的过程可分为创新意识产生、创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创新资源的转化和创新资源经济化四个过程。在这四个过程中,知识以隐形和显性的形式保持着动态的流动和转变,知识管理也存在着不同的风险。在协同创新过程中知识管理的风险及其来源见图1。

图1 协同创新过程中知识管理风险的识别

2.1 创新意识的产生过程

协同创新的第一阶段,是在国家、政府的引导下,由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达成一个创新目标的共识。在此过程中,知识管理主要表现为对隐形知识的管理,由于产学研及其他机构的性质特点,容易产生信息不对称和信息泄露,引发信息风险和泄密风险。

2.2 创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过程

协同创新的第二阶段,是在创新共识的基础上,开展实验与研究。这一阶段也是协同创新的核心,关键在于将多方知识有效整合再创造,保证技术创新的顺利进行。在此过程中,由于创新的主体可能是多个,知识管理的风险也就复杂多变,最大的风险便是创新风险。创新目标是否可行、成果能否产出就在这一过程中得以验证。由于保密机制和人力资源的流动等因素,泄密风险和信息风险也同时存在。

2.3 创新资源的转化过程

协同创新第三个阶段,是将创新成果应用于实际或大批量生产的过程。若创新成果不需要大批量生产而是投入实际应用中,那么创新风险依然存在,因为创新成果是否和预期的目标效应吻合,需要进一步验证。与此同时,保密机制仍应发挥充分作用,以防止泄密风险。

2.4 创新资源的经济化过程

任何一项创新都是为了投入市场以获得经济效益,不论是以单一成果还是大批量的形式,新产品或新技术都只有实现经济效益才具有创新价值。在这一过程中,时滞风险和创新风险会影响创新价值的产生。市场的变化是始料不及的,在经历了一定时间进行协同创新的成果能否如当初一般很快地被市场接受,就是时滞风险,同时也是创新风险,因为只有足够强的技术创新能力作支撑,缩短创新周期,才能降低时滞风险,进而实现经济效益和创新目标。

3 规避协同创新过程中知识管理风险的对策

3.1 加强培训、提升全员知识管理风险意识

从图1中不难看出,泄密风险贯穿于协同创新整个过程中。泄密不仅仅指对创新成果的泄密,而是对创新过程中各个知识和技术点。任何一个环节的泄密都有可能导致创新的失败,因此参与协同创新的各个主体,都应该进行全员培训,加强人员对知识管理风险的认识。人作为知识的载体,只有充分了解协同创新过程中潜在的风险,才能为有效的规避风险打下良好基础。在协同创新这个复杂的网络中,知识管理的风险意识不应局限于对企业或员工自身,还应加强员工对整个创新网络的了解和认识,包括其他主体的背景、文化、组织结构和人员特征等,从中也尽量避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息风险。

3.2 全面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全面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是协同创新的有力保障,更是规避创新风险和时滞风险的最佳途径。这里的技术创新能力不仅仅指参与实验与研究的人员的创新能力,而是协同创新各个主体从创新观念、创新意识、市场前瞻性和对创新风险的认识等各个方面把握创新的能力。这就要求政府做出正确、明确且动态性地引导,能够适时地对创新过程加以指导和帮助;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及其他主体则应从人才引进、设备升级、创新学习等方面加强创新能力。

3.3 建立健全知识管理模式及创新安全监管机制

一个企业可以有多种知识管理模式,可能一个知识管理系统软件就足够。但对于协同创新复杂网络来讲,知识管理面临的对象来源于多个主体和多个领域,创新过程中对知识的有效管理也变得复杂。根据协同创新的动态性,笔者构建了一个知识管理的动态模型(见图2),在该模型中,仍以协同创新的过程为主线,通过动态模型将每个过程中的知识管理链接起来,实现动态管理模式。

图2 协同创新过程中知识管理动态模型

如图所示,动态模型分解了协同创新各个过程中知识流动的主要表现形式,并指出主要的管理内容。知识包括隐性和显性,知识管理就包括具体和抽象。对于显性知识,即创新主体的信息、创新人员的信息、创新所需要的知识、技术和设备等,在创新的前期应利用管理平台软件,辅助进行知识整理和分类,并建立良好的创新环境,为知识应用打好基础。对于隐性知识,即存在于创新人员头脑中的信息、想法和随时可能迸发的创新想法,对于管理者而言应加强创新服务,及时把握创新进度情况,为创新人员提供舒适便利的工作条件,及时反馈与评价,为知识应用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也为创新成果的产出做好充分准备。当知识通过创新与应用以新产品或新技术为载体的形式进入市场时,知识管理并未结束,对于市场而言,需要对新产品或新技术加以说明或指导,以快速融入市场或被使用对象接受;另一方面,对于协同创新本身,知识管理应做好知识评价与反馈,评价创新活动各项指标,并将结果反馈给相关主体,以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为今后的协同创新奠定基础。基于上述对知识管理风险的分析,该动态模型以协同创新过程为主线,有利于风险管理的开展。在此模型基础上,需要健全的安全监管机制加强监督和管理,才能有效规避风险。

参考文献:

[1]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2012,2.

[2]孔祥浩,吴咏梅,张研.基于协同创新的知识管理模型构建[J].价值工程,2012,12.

[3]吴悦,顾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协同过程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2,10.

[4]胡秋梅.企业知识管理理论研究评述[J].科学管理研究,2011,

2.

项目资助: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项目《基于产业安全的协同创新与国家战略研究》13ZLZLZF03600。

作者简介:蔡铎,天津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技术创新。

猜你喜欢

风险识别知识管理协同创新
H银行企业信贷项目风险评估分析
户外俱乐部活动的风险因素识别与分析
提升企业知识管理能力 增强企业的强劲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