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课改下阅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2014-09-22卢丽容
卢丽容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实施,在教学中暴露出的一些新问题、新困惑时常干扰着基层的教师。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困惑“干扰”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表现出诸多问题。本文立足于语文学科,反思课堂教学中对教学目标的偏离、“多元阅读”的误解、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和教学方式的形式化现象作了理性的缘由解析,并对走出上述各种误区提出一些商讨性的策略。
关键词:阅读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229-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近几年阅读教学发生非常大的变化。曾经有人创作两段话,非常形象地描述了这几年小学阅读课的变化。第一段《八了歌》:“课文换了,要求变了,说法新了,形式活了,解读多了,媒体亮了,师生笑了,掌声响了。”应该说这八个“了”,表现了当时课改之初我们的课堂教学的变化。随着课改的深入,现在的课堂教学又出现了四个变:“教学内容由胖变瘦了,教学环节由碎变整了,读书训练由浮变实了,教学的形式由花变朴了。”我觉得这四个变,从不同角度说出了现在课堂教学的发展趋势。但是阅读课在出现巨大变化的同时,暴露出的一些新问题、新困惑亦时常干扰着一线的教师。
一、新课改下阅读教学的问题
1.在课堂实施中目标把握不准。①阅读课目标把握不准最突出的是淡化读书的问题。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定义是阅读、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而对阅读教学的定义是: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主要是体现在课前老师钻研教材,然后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适合本年级段的教学内容,然后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而课堂上老师主要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那就是要让孩子去读书,去涵咏语言文字,去“勤悟道”。在这个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生生和师生的对话交流。而现在阅读教学课堂上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忽略了让学生个体与文本对话的这个过程,也就是忽略了、淡化了读书。②阅读课目标把握不准还有一种表现形式就是评析课文,以议代读。有一篇一年级的课文叫《小松鼠找花生》。这篇课文是一篇科学童话,非常有意思。课文主要先写花生开花,小松鼠问了以后,它说它要准备过冬,采这个花生果过冬。接着就写小松鼠说:没有看见花生果。小松鼠就怀疑,这个花生果被谁给摘走了呢?最后蚯蚓告诉小松鼠说这个花生果呀,就在那个泥土里面。我们有一位老师在教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的时候,让学生读了两遍书,两遍书读过以后,就开始组织学生展开了讨论,对小松鼠的做法展开了批判。
2.教学中出现教学内容的泛化。由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乏有效把握的经验,在实施层面上便出现了教学内容泛化的现象。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①教材受到了冷落。在新课程中教材成为学生与他人、生活、社会、自然等发生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但是不少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却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过早、过多地补充内容,海阔天空,甚至偏离文本大谈从网上查阅到的资料。使教材受到冷落,教学活动失去了认知的停靠点。②为了情境化而设置情境。设置适当的情境,赋予知识以鲜活的背景,使学生在把握知识来龙去脉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体验,更能体现知识的教育和人文价值。然而,情境设置必须自然地呈现这种紧密联系,而不能“为了情景化而设置情境”,可以说,这种情境与教学内容并没有任何内置的实质性的联系,只是外加的一顶“高帽子”。③联系实际变成一种装饰。加强教学与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的联系,是改善学生对知识和知识学习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认同的必要途径之一。然而,教学内容所联系的实际,必须是真正的实际,而不是给知识教学所穿的一件“外衣”。如:只要课文中涉及某种风土人情,教师便让学生去开发相关的民俗风情资源。教学内容泛化,语文课成了“大杂烩课”、“大拼盘课”。这必将导致语文课变味,甚至变质。还有只重视搜集材料,而不重视处理和利用材料。
3.教学过程的形式化。学习方式变革是本次课改的一个亮点。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胆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出现了多样化的景观,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多样化的背后,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情感和思维并没有真正被激活。具体表现如下:①“对话”变成“问答”,语文课程标准中作了这样的表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教学中的对话,是教师与学生以教材内容为“话题”或“谈资”,共同生成和创造“文本”、去构造“意义”的过程。它包括“人与文本的对话”、“师生对话”和“自我对话”。但在实践中,却有不少教师把对话等同于师生问答。我这里有一篇课文,题目叫《家》。课文是这样写的:“蓝天是白云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我们是祖国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一篇短短的课文,老师对待这篇课文的理解不是让学生在那潜心会文,认真地去阅读,而是老师提问,就那么几十个字的小文章,他居然提几十个问题。原来很简单,把书上的陈述句变成疑问句,再来上一个反复,于是就有了这些问题。这样的问题,我觉得它已经不是在那读书了,而是把一篇课文在老师的这种缺乏思考价值的提问当中,在一问一答当中悄悄地流失了。②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上的合作和交流。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变得频繁了,给教学带来了清新的空气。但一些教师却片面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的设计和指导,比如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讨论时间又没保证,有时学生还没有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小组合作学习就在教师的要求下结束了。
二、阅读教学改革的对策
1.明确阅读教学的目的。我个人认为阅读课它的核心目标应该是教会学生学会阅读。那么孩子怎么才能学会阅读?他的主要途径应该是通过读书来学会阅读。在读中才能会读。因此我们阅读课上的目标定位主要目标、核心目标应该是读书。应该是紧紧抓住读书训练不放。阅读课只有通过读书训练,才能整合我们现在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抓住读书不放,语文教育的三维目标就能得到很好的整合,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切实的提高。
2.把握课程资源开发的度。立足课本,挖掘语文教材资源。在发挥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的同时,立足学生的身心特点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应努力做到以下两方面:①科学把握教材,利用课本资源。②尊重学生的想象世界,充实教材资源。面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教师应努力使自己所掌握的课程资源与学生所提供的充满个性化的课程资源共融,努力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资源共享,努力将学生所掌握的信息转化为课堂教学的现实资源。
3.掌握好教师的主导地位。当学生遇到疑难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去思考;当学生的思路狭窄时,教师要启发他们拓宽;当学生误入迷途时,教师要把他们引上正路;当学生无路时,教师要为他们铺路架桥。教师的正确引领是保证学生学习方向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前提。
身处一线的教师,经历了多次课改,深知任何一项改革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它需要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而这种反思和实践必须是自己心灵的觉醒,思想的解放,那种一味地赶时髦,求大同,只能使我们的改革走向迷惘。但愿我们的语文教师都能时刻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努力开创语文教学新局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