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品德课堂与生活的有效对接
2014-09-22许培国
许培国
摘要:品德课程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孩子不是生活的旁观者,而是生活的观察者、体验者、探究者。对于品德教学来说,只有引导孩子观察、体验和探究自己的生活,才会成为有意义的教学,成为有效的教学。该文作者及时盘活孩子的生活资源,唤醒他们的生活经验,植入安全幸福的生活元素,因而也达到了让品德课堂真正与生活同行的目的。
关键词:品德课堂;盘活生活资源;唤醒生活经验;植入生活元素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133-03
2011版《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学生的生活对本课程的构建具有重要价值。”确实,品德课程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家庭、学校、社区、国家、世界是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领域。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展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要素的交互作用实现的。在教学中,孩子不是生活的旁观者,而是生活的观察者、体验者、探究者。对于品德教学来说,只有引导孩子观察、体验和探究自己的生活,才会成为有意义的教学,成为有效的教学。那如何让品德教学真正与生活一路同行呢?笔者作了以下尝试:
一、让学生翻开生活的记忆簿——盘活生活资源
生活是品德课程的原型和资源,品德课程是生活的展示和浓缩。在教学中,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重视生活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拓宽教学渠道,开放教学空间,盘活一切可利用的生活资源,让品德教学的触角伸向学生生活的角角落落,让品德学习与学生的生活有机链接。
1.盘活家庭生活资源。家庭生活是学生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品德课程中的许多内容又与家庭生活紧密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孩子翻开生活的记忆簿,盘活家庭生活的资源。如在教学《家人关怀我成长》这一内容时,笔者在导入新课教学后,通过以下内容设计让孩子们打开生活的记忆簿:美好的回忆——感受温馨的亲情。课前事先让学生准备一件能表达家人对自己关怀、具有意义的物品。上课后,让孩子们拿出自己的物品,开始温馨回忆:一件奶奶带着老花镜织就的毛背心……这时,教师扮演成一名记者,举着话筒现场对学生进行采访。小小故事会——讲讲难忘的事例。请孩子通过讲讲生活中的小故事,如父母下雨天给自己送伞、“六一儿童节”、过生日,父母省吃俭用,但给自己吃好的穿好等感人的生活故事。采摘爱心果——关爱家人我也行。在家人关爱孩子的同时,请孩子们回忆自己平时对家人、对他人的态度和做法,然后摘下已付之于行动的爱心果。通过这些真实的生活内容的回忆让孩子感受到家人对自己浓浓的爱,同时也感受到,在得到家人的关怀的同时,也要懂得用自己的行动去表达对家人的关心和体贴。
2.盘活校园生活资源。校园生活是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孩子们在学校里开心地学习,愉快地生活,也留下了许多校园生活资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也应该引导孩子盘活校园生活资源。曾听过一堂六年级的品德课,主题是“感谢母校、感谢老师”,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回忆自己成长的过程,进一步体会自己的成长离不开母校老师的培养,激发学生感谢母校、老师的感情。执教老师采用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的形式组织教学。课堂上,教师邀请了曾教过此班的所有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作为嘉宾参与这节课。结合教材内容,师生围绕“回顾师恩、感谢老师”这一话题展开深入对话与互动。课堂上,孩子们争着用六年中最难忘的一件事来表达自己对母校老师的感情,用一个个平凡而细小的感人事例来重温那一幕幕难忘的师生情……听者无不为之动容。驻足沉思,我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堂课如此有效呢?”我想这应归功于教师能将真实的教学材料引入课堂,盘活了已有的校园生活资源,可以肯定,如此充满生活气息的品德课堂,一定会给学生留下永久的回忆。
3.盘活社会生活资源。品德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人类自己为能文明地生活所制定的社会生活规矩。所以说,脱离了社会生活的品德没有意义,剔除了品德也不存在有意义的社会生活。因此,品德学习不仅要盘活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等资源,更要盘活社会生活资源,与天地社会相接壤。如在教学《农产品的家园》这一课时,因为我校就地处农村,学生对农产品的认识较多,因而笔者挑选了一些大家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五六种农产品,通过让学生翻开自己生活的记忆簿——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忆,对这些农产品的外形特点、种植时间、食用方法、营养价值等方面进行介绍,教师适时地加以补充、引导,让学生真正了解了这些农产品,同时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赞美家乡的思想感情。学生并非处于真空中,他们的生活环境、周边条件、人生阅历等都无形中成了宝贵的学习资源。
二、让学生展开生活的场景图——唤醒生活经验
学生学习品德课程绝非零起点,他们往往具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也许这些背景和经验还略显零碎、粗糙和稚嫩,但它恰恰是连接已知和未知的纽带。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意唤醒、激活、容纳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还要注意重组、提炼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解决品德课程的抽象性、典型性和学生生活的具体性、丰富性的矛盾。
1.唤醒健康成长之经验。品德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帮助学生发现、理解已有生活经验,并使之建构、生长成新的生活经验的过程。在教学《谢谢你们,我的父母》一课时,笔者在课堂中创设了体验学习的场景:把事先准备好的沙袋拿出来,让学生体验母亲十月怀胎的辛苦。把沙袋绑在学生的肚子上,请他们绕着课桌在教室内走三圈……在这种体验中,学生不但明白了是母亲赋予了他们生命,而且唤醒了他们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一幕幕感人的画面在他们眼前展现,让他们真切体会到做母亲的不容易,由衷地发出对母亲的感恩之心。在此,教师运用学生的生活资源巧妙地营造了一个让学生亲身体验的教学氛围,激发并增强了孩子们的孝心,由此把学生积极健康的道德情感推向了高潮。endprint
2.唤醒校园生活之经验。我们知道,检验品德课堂教学实效的标准在真实的生活世界里,而非课堂上。实践也已表明,只有那些真实的教学内容,才能引发学生强烈的参与动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与心理上的认同,最终留下深刻的记忆。如在教学《我要向你学习》这一内容时,在明确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各人有各人的优缺点后,笔者设计了“闪光点大晒场”活动,让孩子们根据平时对同学的观察、评价,给班中的其他孩子晒晒他们的闪光点,然后真心实意地向对方学习。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极大地调动了孩子给别人写闪光点的积极性,大家兴致勃勃地给别人写“闪光点”,同时也喜滋滋地享受着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此时的他们,仿佛回到了曾经那么美好的与人为善、为他人着想的难忘的时刻……
3.唤醒社区生活之经验。有时,我们可以引领学生回味社区生活,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中体验,并依此来提升人生阅历与经验,丰富生命历程。如在教学《社区的文明》这一课时,笔者努力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分利用社区这个广阔的资源,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社区卫生环境现状的资料;课堂上让学生们仔细回忆,说说平时在小区里“看到了什么”,然后谈谈自己“有什么感想”,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有什么好方法可以改变这种状况”等,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交流的欲望很强。确实在上述话题的引领下,学生自然而然地联想起自己平常生活中的类似经历和感受,回忆起身边的相似事例,生活的场景在头脑中还原,对生活的感触在心底渐渐复苏。这些模拟生活情境的方法不但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展开了他们生活的场景图,还让他们得到了体验和感悟。
三、让学生打开生活的积累库——植入生活元素
生活是最好的教育资源,是道德实践的栖息地,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培养只有与生活和谐共舞,才能演绎出别样的精彩。教师要善于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挖掘道德元素,引导学生打开生活的积累库,在生活中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1.植入安全生活元素。教学《我是小小安全员》一课,笔者按照“板块式”的设计思路,围绕“居家安全”的话题,设计了三个教学板块。首先,认识居家生活安全隐患多;然后,针对常见的意外伤害事故寻找预防措施;最后,以“煤气中毒”事故为例,指导学生学习自救互救的方法。对于“煤气中毒”,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李阿姨家住永辉新村13幢两单元302室,她的婆婆因为煤气中毒昏倒了。李阿姨一边对婆婆紧急施救,一边请邻居沈小红同学帮忙拨打120急救电话。李阿姨的电话号码是:13205722323。如果你是沈小红,你准备怎么拨打电话?如果你碰到这样的情况,你会采取怎样的措施自救?这三个环节既把教学内容有效地贯穿起来,又集中处理核心问题,把健康安全的生活元素植入了孩子们的脑中。又如教学《红绿灯》一课时,一教师将学校周边的路标、交通指示牌等一一做进自己的多媒体课件,通过让学生来认一认、忆一忆、画一画这些路标、交通指示牌等方法,于无形中将安全出行的生活元素植入了孩子们的心中。上述案例中,教师通过连续的活动设计,通过选择日常熟悉的生活,让学生在再现自己亲身经验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将安全生活元素植入了他们的脑中。
2.植入幸福生活元素。品德课程要求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而愉快、幸福又是孩子生活的主调。因此,品德课程的教学需要富有童趣和童乐,满足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在教学《我爱家乡的特产》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传统手工艺藕粉的制作工序,宣传、推销家乡的名特产藕粉,笔者就植入了藕粉的制作过程的生活元素,师生共同经历了藕粉制作的全过程,师生通过实地观察、亲手制作,不仅知道了它的由来,更知道了它是经历了多么繁琐的过程才能制作出来的营养佳品。不但让学生们体会到了农民伯伯们的辛苦,懂得要珍惜劳动成果,还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学生从藕粉经历的“磨”“滤”中,体会到要学着反复地过滤自身的缺点,在磨砺中成长,升华了幸福成长的情感。
3.植入有爱心的生活元素。日本著名女作家黑柳长子在《窗边的小豆豆》中,记述了巴学园校长、著名教育家小林宗作在教育学生时,学生只要完成了当天的学习任务,即可到大自然中去游玩,老师随时根据学生的观察,和学生一起谈自然、历史、科学知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的收获比在课堂上学得还要多,这就是所谓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吧。
2011版“品社”课标,在课程性质中特别强调:“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正是在这样的理论的引领下,笔者有了上述的设计与教学,应该说由于及时盘活了他们的生活资源,唤醒了他们的生活经验,植入了他们的生活元素,因而也达到了让品德课堂真正与生活同行的目的,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生活体验中飞扬了个性,发挥了潜能,展示了才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Z].2011.
[2]中小学德育[J].2012,(9,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