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年,一次投稿

2014-09-22

大学生 2014年17期
关键词:外语系诗歌朗诵中文系

那个信箱等了我两年。

上大学的时候,我们深爱席慕蓉的《一棵开花的树》:“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此,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于是把我化做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有一天,我和Vanny一起走在校园里,路边一根树枝勾住了她的衣袖。她大呼:“这棵树已经在这里等了我五百年!”

这么说来,那个信箱前世等了我多久呢?或者说,我等这段机缘,等了多少个五百年?

我们学校最大的两个系是中文系和外语系。中文系自古才子佳人辈出,南方男生朴素的外貌不妨碍内心风流倜傥,南方伊人也个个在水一方。全校学生都羡慕中文系,同样是读小说,别人读是浪费时间,他们读是勤奋学习。而外语系看起来叱咤风云,实际上苦心孤诣,学生的标准形象是这样:肩背手扛一至三本大字典以至弓腰驼背,手持拉长了天线的短波收音机仿佛在搞勘探,双耳充而不闻,口中念念有词。

我学的是外语,向往的是中文,同学看《China Daily》,我看《读书生活》。《读书生活》是校团委下属的一份报纸,由中文系学生自办,校内拔尖,内容文艺先锋,全面超越枯燥的英语学习。自从在教学楼前拿到第一份《读书生活》之后,我就开始觊觎挂在楼前的信箱——《读书生活》投稿信箱。

每天我都会路过那个信箱,每天我都会在这几句话中选择一句说给自己听:“他们肯定看不上我的文章。”“我写的也不比他们登的差啊,肯定行的。”“投一次试试吧,又不会损失什么。”“如果……会不会很丢脸?”

就这样纠结了快两年,到大二下学期,我终于认真整理了自己的一篇文章,装好信封,做贼似地塞进了信箱。

早知接下来的事情那么顺理成章——当初我何必浪费两年时间?投稿后的第二天,我就接到《读书生活》编辑部一个同学的电话,表示比较满意我的稿件。又过了几天,编辑部邀我去和他们一起开会。

这次投稿将我的大学生活分成两半,前两年是中规中矩的外语系生活,后两年是多姿多彩的“读书生活”。编辑部的同学并不全是中文系学生,大家因为对中文的共同爱好聚到一起,可算志同道合。能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事,无论在人生什么阶段,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佳事。我从一只小菜鸟,到渐渐融入这个团队,发表自己的稿件,尝试约稿和编辑,筹备诗歌朗诵会,分发报纸,搭台招新。我常常跑到大刘和老田合租的房子里去,痴看他们满坑满谷的书,幻想两位学长毕业离校的时候把这些书都留给我。阿喜带我编辑报纸,教我画版,督促我写文章,还在宿舍偷偷煮饺子给我吃。涓涓和我结伴考研,朝夕相处一年,直到现在,都是推心置腹的知己。有人毕业离校,我们在校园的凉亭里欢送,大家一起唱《青春无悔》。这正是我理想中的大学生活。

毕业后找工作,筹备诗歌朗诵会、编辑学生报纸的经历为我加分不少。我找到了一份非英语专业的文字工作,延续着对中文和人文社科的喜爱。

多年以后,当有人问我在大学里最值得纪念的事情是什么,我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读书生活》。一次普普通通的投稿,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新空间的窗户,让我明白三个道理:第一,无论目标是多么可望而不可及,都不妨一试,切忌妄自菲薄;第二,规避拖延带来的成本,在做好准备的前提下,越早行动,越能获益;第三,在专业之外,应该着意发展丰富的可能性,激发自己的潜力。

其实这事没什么新鲜的,大约每个大学新生都会面临选择社团的问题,每个人在尝试新任务之前都会犹豫和畏缩,也许不是每个人都能像我这样一拖两年,也不是每个社团都能扭转一个人的生活。“读书生活”教给我的道理,看起来和众多白领心灵鸡汤一样简单,但直到今天,我都在为践行它们而努力。

又到一年入学季,回想起我在大学时最可宝贵的经历,与君共勉之。

责任编辑:张婷

猜你喜欢

外语系诗歌朗诵中文系
中文系何为?
Research on Real Meaning of American Dream in Great Gatsby
读中文系的人
Research on Uranium Mining
长治学院外语系
长治学院中文系简介
黄振东作品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诗歌朗诵会举行
Migrant Worker Poets Recite Works in Hangzhou
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
——中韩诗人诗歌朗诵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