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职业院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美术基础课程教学探讨

2014-09-22夏其磊

高等建筑教育 2014年4期
关键词:职业能力建筑设计

夏其磊

摘要:简单地把提高学习者审美表现能力作为美术基础课程教学的主要功能,是当前建筑美术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它不符合职业能力构建的要求。在高等教育全面发展的形势下,紧紧围绕建筑设计职业能力要求,强化建筑美术基础在培养建筑造型能力和审美素质方面的作用,构建模块化课程,着力提高学习者的视觉感受能力、空间造型能力和审美素养,对建筑设计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建筑设计;美术基础;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U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4)04-0170-04

建筑美术基础(以下简称美术基础)是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是建筑造型教育和审美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以往的美术基础课程教学多从美术学科的角度着眼,为建筑设计专业人才服务的意识不强,教学效果不佳。虽然近年来不少院校也在进行美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但效果并不明显。在高等职业教育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高转变的形势下,建筑设计专业的美术基础课程教学必须进行必要的改革,以适应社会专业岗位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

一、美术基础课程开设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美术基础课程包括素描、色彩、速写、建筑画(表现)四门课程,各院校教学大纲通常安排在第一学年(两个学期)完成课堂教学,总学时控制在240个学时内,一般是素描60学时、色彩60学时、速写36学时、建筑画72学时。素描部分教学内容为:石膏模型写生(分几何模型写生和柱头花饰、石膏模型写生两部分)、静物写生、室内环境写生、建筑风景写生、;色彩部分教学内容为:静物写生、建筑内景写生、建筑风景写生;速写部分教学内容为:室内局部速写、建筑外观速写、建筑配景速写、建筑风景速写;建筑画部分教学内容为:画面分析、透视表现、墨线表现、素描表现、彩铅表现、马克笔表现、水彩表现、照片改画、综合工具表现。

当前美术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一是高等职业院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美术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其实是建筑学本科专业美术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简化,在200多个学时内要完成如此多的教学内容比较困难。二是教学内容多是绘画类课程,重二维平面表现,没有体现设计基础的作用,与建筑设计关系较为密切的三维空间构成设计内容缺失。三是价值取向上带有明显的美术学科特征,突出审美教育作用,强调课程在审美表现力培养方面的作用,对美术文化的科学理性价值认识得不够,没有体现出建筑设计人才培养教学的特点和要求,设计理念的培养不突出,忽视美术的技术教育价值。因此,建筑设计专业的美术基础教学需要进行必要的改革,以适应建筑设计技术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美术基础对培养建筑设计专业人才的重要意义

建筑与美术都是视觉艺术,都是关于造型的艺术[1]。美术和建筑在作为视觉的艺术和造型的艺术方面具有较多的共同特点。由于美术与建筑在造型和视觉审美上的密切联系,美术成为建筑造型艺术的重要基础之一。美术基础课程是学习者提升审美表现力的重要途径,这已成为建筑设计教育的一种共识。但人们对美术基础课程的性质,以及其对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价值的认识还有很大的模糊性,尤其是美术基础对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的认识还很不够,正因为不能对美术基础在现代建筑教育课程体系中应有的作用给予准确定位,造成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更多的是凭个人感觉进行教学活动,教学的随意性强,教学效果差异大。

美术基础课程既是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造型能力提升的基本手段,也是培养艺术审美素质的重要途径。高等职业院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美术基础课程是从认知三维世界的角度出发,根据建筑艺术设计的空间造型需要和视觉审美需要而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美术以其视觉思维特质的认知和审美作用[2]对参与者的思维方式和行动能力产生影响,对于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来说,美术基础课程的价值在于:美术以其独特的视觉思维特质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习者精准的形态观察能力、活跃的空间思维能力、严谨的形态构造能力和丰富的绘画表现能力,还可以对学习者起到开阔艺术视野、加强艺术素养、提高审美情趣的作用。学好美术基础可以增强学习者的视觉感受能力,完善学习者的空间思维能力,提高学习者的空间建构能力,提升学习者的形态表现能力,使设计思维更为活跃,并顺利地表达设计理念。正是由于美术基础在培养造型能力与审美素质方面的显著作用,使得美术基础课程在建筑设计专业人才职业技能培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础地位。

虽然美术与建筑在造型和审美上有着紧密联系,但在特定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服务于建筑教育的美术教学和服务于美术教育的美术教学还是有较为明显的差别。服务于美术教育的美术教学本身就是美术文化的组成部分,工具特征和目的诉求是合而为一的;而服务于建筑设计教育的美术基础课程是以人才培养为目标,是使学习者增强造型能力和提高审美素养的手段。

三、美术基础课程教学服务于建筑设计专业人才职业技能的培养

美术基础课程应该按照建筑设计专业人才所具备的职业技能要求这一关键环节来进行教学活动,美术基础课程教学要为建筑设计人才职业技能的培养服务。美术基础课程教学作为建筑设计技术专业造型能力提升的基本手段和学习者培养艺术审美素质的重要途径,应着力培养学习者的视觉感受能力、空间造型能力和审美素养。

视觉感受能力是学习者对外界视觉刺激的敏锐反应,包括接受视觉信息的能力以及视觉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3]。虽然建筑设计来源于设计师的理念,但最根本的源头还是设计者观察自然所获取的视觉经验;再者,视觉审美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理性选择活动,视觉经验对个体审美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因此,视觉感受能力是造型能力和审美素养的基础。在美术基础课程教学中,对学习者视觉感受能力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

空间造型能力是由空间形象的构想思维能力和思维活动成果的形象外化表达能力所构成的。空间形象的构想思维能力称为构思,思维活动成果的形象外化表达能力称为表现(描绘)。简单地说,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学生的造型能力由两个部分构成,即构思能力和表现(描绘)能力。构思能力的素质要求指向空间构成的可能性与合理性,表现能力的素质要求指向外化表达(描绘)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空间造型能力是建筑设计人才的核心职业技能。

审美素养是审美主体对形式美感的认识与评价能力以及创造与表达能力等,认识与评价能力包括对美的感受力、对美的判断力,创造与表达能力包括对美的想象力、对美的外化表达能力。建筑作为视觉艺术,设计者的审美素养会直接影响其建筑作品的艺术美感。美术基础课程教学不但要培养学习者的造型能力,也要提高学习者的审美素养。

建筑设计专业开设美术基础课程的目的,就是通过美术基础教学和训练有效地培养并提高学习者的视觉感受能力、空间造型能力和审美素养。敏锐的视觉感受能力是造型能力和审美素养的基础,空间造型能力是建筑设计技术的专业核心能力,审美素养是设计师艺术创新和设计优秀建筑作品的重要保障,这三种能力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建筑设计人才的专业素养中缺一不可。美术基础课程教学应紧紧把握职业技能的培养这一主线,为提升学习者职业技能服务。

四、基于专业特点和职业技能要求组织模块化的教学内容

当前,多数高等职业院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美术基础课程还是参照传统的绘画类专业教学模式确定教学内容,未能考虑到美术基础课程在美术专业教育和建筑设计教育中的不同特征,即服务于美术教育的美术教学对美术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并重;而服务于建筑设计教育的美术课程教学,注重的是美术对专业技能的培养作用,美术知识的传授并不是教学的重点所在。因此,“虽然绘画中包含了几乎所有的艺术规律,但将它作为建筑的基础还是应有所选择。”[4]作为建筑造型能力和审美素养培养手段的美术基础课程教学,在内容上更应该凸显美术课程作为专业技能培养工具的重要地位,基于建筑艺术自身特点和建筑设计职业技能要求来组织教学内容。

把握建筑区别于其他造型艺术门类的特点,基于建筑设计人才的职业技能要求来构建课程体系,以培养并提高学习者的视觉感受能力、空间造型能力和审美素养为核心,以形体特征、空间结构、透视规律、色彩关系、形式美感为主要教学内容来组织美术基础的教学,形成以结构研究为主的理性探索和以视觉传达为主的感性表现两个内容模块。

第一个模块是以结构探索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块,教学内容以素描、色彩、透视、立体构成为主,包括几何体(以及几何体组合)结构素描写生、静物写生、风景写生、建筑写生、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等内容,研究形体的基本结构、不同形体组合结构的构造关系,以及形体在空间中的透视变化、色彩变化,重点在培养学习者精准的形态观察能力、活跃的空间思维能力、严谨的形态构造能力;第二个模块是以感性表现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块,教学内容以尝试多种建筑画的表现形式为主,探索光影色调、质感表现、肌理感受、特征速写、精细描绘、意象表达、抽象表现,以及多种技法的综合表现尝试等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美感特征,重点在培养学习者丰富的绘画表现能力和提高学习者的审美素养。通过两个内容模块的教学,各有侧重地培养学习者的空间造型能力、形象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两个模块既各有侧重、相对独立,同时又相互促进和适度交叉。

五、整体推进课程教学的改革

美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需要从观念到行动整体推进,才能真正做到更好地为人才培养服务。除教学内容改革之外,还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课程标准建设

课程标准作为“确定学校教育一定阶段的课程水准、课程结构与课程模式的纲领性文件”[5],在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性作用。既要建设好人才培养的课程标准总纲(人才培养方案),正确认识并准确定位美术基础课程在建筑设计技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还要完善美术基础的课程标准,根据课程的地位和作用确定与之相适应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应该体现建筑设计的素质要求,符合学习者认知发展规律。要充分认识到美术基础既是艺术教育又是职业技能教育,既是审美教育又是技术教育的复合特征,根据社会对建筑设计人才的新要求,从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的角度对课程标准进行构建,对教学的目标、内容、过程、评价等进行整体建设,而不是简单照搬普通美术教育的教学标准。

2.教师要转变观念与角色

教学改革最直接的行动者是教师,而最大的阻力往往也来源于教师[6]。从事美术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多具有较深厚的美术专业学习和实践背景,具有较强的美术专业素养。但不少教师对建筑设计与美术教育的关系认识不足,不能准确认识美术基础在建筑设计人才职业能力培养中的重要地位,而仅仅从美术教育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使得教学局限于绘画的范畴。教师必须充分认识美术基础课程性质,重视建筑美术教学与建筑设计的有机配合,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使美术基础教育服务于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在美术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学习的引导者,既要进行美术技能知识和美术文化的有效传达,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和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思考。

3.准确把握学习者的状态

教师应准确把握学习者的学前准备状态(美术知识基础)和学习心理状态(学习动力),并将其作为开展教学的基础。建筑设计专业的学生入学时一般不加试美术,没有系统学习过美术,美术文化和美术技能知识普遍偏低,与高等学校建筑专业美术素养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要根据课程时间较少、学生基础薄弱这一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刚入学的学生普遍不了解美术课程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不理解美术课程对培养建筑设计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学习热情不高,学习内在动力不足,缺少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探索的动力,需要从事美术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来引导,充分发挥教师的助学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主动构建知识和能力的内在动力。

4.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建筑美术基础课程教学虽然强调职业技能的培养,但其并不是单纯的技能教育,而是建立在技能教育基础上的全方位的素质教育。作为艺术教育和工程技术教育的交叉学科,美术基础教育必然也必须要进行审美教育,将提高学习者的艺术修养和整体素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作为交叉学科不仅仅要培养学习者的职业技能,更要注重对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做到以美术教育带动素质教育。

六、结语

建筑设计专业的美术基础课程教学,要以建筑设计专业背景为出发点,以培养职业素质为目的,把握美术教学的审美作用和创造作用,依据人才培养规律和学科特点大胆进行改革,探索适合建筑设计要求的造型能力与艺术表现能力培养的美术基础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建筑设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郎绍君,刘树杞,周茂生.中国造型艺术辞典[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2]鲁道夫·阿恩海姆,滕守尧.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王中义,许江.从美术基础走向设计[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4]郭旺学.基于建筑设计的素描教学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20):44-45.

[5]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6]姚利民.高校教学方法研究述评[J].大学教育科学,2010(1):21-30.

(编辑 王 宣)

猜你喜欢

职业能力建筑设计
安东尼·高迪建筑设计研究
叙事思维下的建筑设计与表达
传统建筑设计元素在现代商业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剧院建筑设计指南之哥本哈根歌剧院
浅谈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
高职英语教学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探索与实践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提升的思考
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