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多井测井曲线进行地层对比方法研究
2014-09-22李红彩中国石化江苏油田分公司物探技术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46
李红彩(中国石化江苏油田分公司物探技术研究院 江苏 南京 210046)
引言
随着勘探开发需求不断提高,S油田变大段合采的开采方式为开展地层的精细对比工作,以建立油田开发调整所必须的地质基础。
地层对比是油田地质研究的基础,是多井评价、油气藏描述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通过地层对比能够了解地层层序、岩性、岩相及地层厚度的变化;了解地层构造、断层与不整合接触关系;了解储集层的纵横向变化;了解油气层分布及连通情况,为寻找有利含油气区与合理开发油气田提供依据。
图1 S油田F-4井合成记录与实际地震对比剖面
本文利用S油田的多井测井曲线与地层信息资料,采用井震标定和沉积旋回的方法进行地层对比,精细划分地层到小油层组,这种新方法在S油田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地质概况
S油田是一个与地层超覆尖灭有关的构造岩性油藏,所属的滨里海盆地普遍发育各类碳酸盐岩,在许多古隆起上还发育生物礁体。在盆地沉积体系中,下二叠统孔谷组发育巨厚的盐岩层系,可作为沉积构造的划分标志,本区有三套地层组合:盐下层系、含盐层系和盐上层系。
在盆地南部和东部,盐下层系的产层以上泥盆统和石炭系为主,而西北及北部边缘带上则以下二叠统为主。盐下层系的碳酸盐岩储层可划分为3个油气远景层段,它们的厚度均较大,物性均好,是良好的油气储集体[1]。
二、利用井震结合法进行层位标定
由于测井资料在井间对比过程中存在穿时问题,因此提出了一种井震结合标定地层层位的方法[2]。根据地震反射沿沉积等时面的原理,在连井地震剖面上,每一个同相轴就对应一个等时面,它可以作为地层对比的标准层。但地震剖面的垂向单位是反射时间,测井曲线的垂向单位是深度,两者不统一不能直接对应,于是采用声波曲线制作合成地震记录,将反射同相轴的反射时间与测井曲线的深度对应起来。通过合成地震记录与层位标定,把单井分析结果标注到地震剖面上去,分别利用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确定岩相、沉积相以及层序地层特征,通过层位标定使得这些特征在剖面上和空间上一致来保证标定结果的准确性。(图1)
在进行时深转换和合成记录制作时,由于第一点的声波数值经常因各种原因而无法准确确定,从而造成合成记录整体移动,对层位标定造成困难,此时必须利用地震-地质特征或VSP资料加以校正。在S油田,首先收集了该区的VSP、地震测井、速度谱等资料,并经过统一的基准面校正,建立了时一深转换曲线。然后通过VSP数据、合成记录与井旁地震道的相关性把各井的时深关系标定到地震剖面上。
三、使用沉积旋回法进行地层对比
测井曲线井间对比的高频旋回地层法,是利用地层中的高频率、短周期旋回信息进行地层划分对比。“基准面旋回与可容纳空间变化原理、沉积物体积分配原理和相分异原理”是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也是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技术的理论基础[3]。
由于本地区的地层产状较陡,同一深度由南向北,新老地层变化较大,为了标定各目的层反射波组特征,本区使用了多井、多层综合标定方法[6]。工作中注意以下几点:①沉积相类型不同时,选择不同的小层对比模式,此处为三角洲模式;②主要利用标准层、岩性、厚度、井深、油水关系进行综合对比;③在湖相沉积,标准层控制下小层个数及厚度差别较大情况下要考虑储层的变化趋势;④要考虑油性、压力、注采连通关系等动态资料的变化因素。
地层有规律的由多变少的缺失或增多,多出现于盆地边缘,斜坡带及潜山周围,要考虑上超,在湖盆底部,构造由高向低,地层由下而上逐渐缺失,则要考虑地层的下超。砂岩成组性好,一般为一个砂岩集中段,旋回性明显。砂组之间要有稳定的泥岩隔层,这是三角洲沉积模式所特有的。此方法在S油田的应用情况较好,为油藏模拟和油田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结论
通过分析S油田的测井与地层信息资料,参考约束地震反演剖面,根据高分辨率层序划分结果完成井间地层对比。这样的对比不仅保证了井间对比的等时性,划分地层层序与测井层序的正确性,又确定了地震反射同相轴的地质意义,使测井、地震、地质三者紧密结合,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计算精度,对于建立正确的地层模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张淮等.哈萨克斯坦滨里海盆地盐下层系油气成藏组合特征及勘探方向[J].中国石油勘探,2007,12(1):81~86.
[2]张占松等.循环井震结合法划分地层层序[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0,35(3):372~376.
[3]王向公等.测井曲线小层对比[J].国外油气科技,1995,(3):28~34.
[4]董建萍等.精度层位标定方法的研究及实现[J].石油仪器,2000,14(5):26~27.
[5]刘子云等.利用主成分曲线进行地层对比[J].测井技术,1992,16(6):457~462.
[6]许少华等.一类模式识别及其在地层对比中的应用[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2,26(1):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