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平房的地质构造特征研究
2014-12-11王诗灏西南石油大学四川成都610500
王诗灏(西南石油大学 四川 成都 610500)
一、概况
大平房油田位于辽宁省大洼县平安农场境内,构造位置属于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南端、荣兴屯——大平房断裂背斜内的局部构造。
大平房油田包括大1块、大30块、大32块、大16块、大17块等区块,其中大1块是大平房油田储量较集中、地质条件较复杂的主力开发区块,其储量占大平房油田储量的90%以上;大平房油田构造上为一在斜坡背景上发育起来的被断层复杂化的背斜构造,工区面积约9.6km2。主要含油气目的层为下第三系东营组二、三段和沙河街组一段。
工区内有取心井4口,取心总进尺334.74m,总心长306.51m,含油心长37.05m,收获率平均93.5%(表1)。分析化验样品:岩石薄片4口井70块、孔隙度4口井90块、渗透率4口井90块、粒度80块、碳酸盐75块、压汞 、铸体3口井64块。
表1 大平房主要取心井数据
二、地层特征
1.地层层序
大平房油田钻井揭露地层自下而上依次为:下第三系沙三段、沙一段、东营组以及上第三系馆陶组、明化镇组,其中沙一段、东营组和明化镇组为含油气目的层。
2.地层对比划分
本次地层划分与对比工作是以岩性、生物化石为基础,标志层(标准层)为控制,测井曲线为手段,按沉积旋回所反映出测井曲线形态组合相似性,同时还考虑到岩性组合、地层厚度变化的连续性、油水组合的合理性,从大到小逐级控制对比精度,逐级细分到段、油层组、砂岩组及小层。结合油藏剖面、构造图、地震剖面对分层进行调整,提高地层对比划分的准确性。
除自上而下的多套火山岩可做为划分组段标志外,主要的砂泥岩标志层有两个标志层4个辅助标志层。
另外,在东营组和沙一段内部,还有一些岩性较稳定、分布较广砂泥岩层,可在细分层组划分中作为辅助标志层。
其结果将东二段划分为2个小层。东三段划分为4小层。沙一段Ⅰ油层组划分为2个小层,合计9个小层(表2)。
表2 大1块地层对比结果
s1 1 1 2
三、构造特征
1.区域构造背景
本区构造形成与演化经历了两次不同方式的断裂活动,主要经历沙河街期和东营期两个发育阶段,沙河街组沉积期以伸展活动为主,东营组沉积期,尤其是东二段沉积期以右旋走滑作用为主,伸展活动为辅。该区构造在沙河街期构造运动逐步增强,走滑体系逐渐形成,下第三系构造形态基本定型,东营期构造运动对大平房构造影响大,不仅发育了为数众多的次一级晚期断层,而且还有部分早期断层如驾掌寺断层平移活动加强,致使断层性质多变,并且伴随着多期火成岩侵入,火成岩在各地地层广泛分布,使大平房构造变得异常复杂,东营期后的晚第三纪构造运动产生的断层多规模小,但对构造幅度加强作用还是十分明显。
2.层位标定及层位解释
根据地震资料筛选出工区内具备作合成记录条件的井共计10口。力求在工区内平面上分布相对均匀、合理,能较好的控制工区内的速度变化。
由在井地层对比划分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地震时深转换速度(或本井、或单井、或综合、或拟合)。通过连井剖面或过井地震剖面,精细解释,形成能控制全区地层变化的地震地质连井剖面。要求连井地震地质剖面过所有将所有用于地震地质标定的井点,再补充必要的未过井点的地震剖面,搭建一个能控制全区的初始地震地质框架,使之成为一个能控制全工区的基干网络。
3.断层解释
根据地震资料的分辨能力,断层解释要分层次进行,首先在常规地震剖面上对易于识别的断层进行全区解释,完成断层的初始平面组合,在此基础上,充分应用相干数据体、水平切片等解释技术,对难以辨认的小断层进行补充解释。
在常规地震剖面上进行断层解释是精细构造解释的主要内容之一,剖面解释不仅可以准确落实断点位置、断距大小、断面倾向等断裂要素,此外还能准确地确定断层断开的层位及空间展布。
规模较大的断层解释比较容易,断点位置、断距、断面产状等相关信息易于确定,解释这类断层的主要标志是同相轴的错断和波组产状突变等特征。对小断层的解释要充分应用各项技术措施如相干数据处理、时间切片多数据体综合分析等,多角度仔细观察、分析,寻找断层解释的依据,最后对其进行适当的取舍。
4.断裂特征
大1块断裂系统发育较差,除东部边界发育一条Ⅱ级断层外,内部基本没有断层存在。
大平房断层 是大1块东部边界的一条主要断层,该断层为南北走向、长期发育的东倾正断层,是区块内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该断层在大16井附近消失。
大21断层 是大1块内部唯一一条断层,该断层为南北走向、东倾正断层,主要发育时期为沙一段~东三段沉积早期,使背斜构造复杂化,对区块内油气分布起着控制作用。
结论
总体为一个近南北向的长轴背斜,构造主体为东边被大平房断层隔断的半背斜,有两个局部高点,分别位于北部的大气2井和南部的大10-12井附近,d3Ⅱ顶部构造北部构造幅度约为80~200m,南部构造幅度约为40~140m。从下到上高点位置、构造形态变化不大,构造幅度减小。
各层构造继承性相对较好,东三段底部构造有一些变化,在靠近东部边界断层部位增加了一条南北走向、向东倾的正断层,使半背斜构造破碎化。
东一段顶至沙一段底界5个层位的构造图可以看出,各层被晚期断层复杂化的程度也略有差异,在背斜圈闭内所形成的次一级高点或独立断块圈闭数也不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