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唐代以前的典籍看汉代河间地区文化繁荣的原因

2014-09-22黄庚

文教资料 2014年15期
关键词:河间文化

黄庚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 116082)

从唐代以前的典籍看汉代河间地区文化繁荣的原因

黄庚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 116082)

中国古典文献典籍中常常出现“河间”、“河间献王”等字眼,并且它们都与文化相关。经考证,河间地区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是在汉代,在从唐以前的典籍中有关河间地区文化的史料的整理中发现,此地区文化的发展有赖于三个重要方面,即河间王的重视、中央统治者的重视及人才的辈出。这一论题的研究整合了有关河间地区文化的资料,论述了文化发展繁荣的原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河间地区 文化繁荣 原因

东周时就有河间之名,之所以得此称,是因其处于徒骇河、大史河、马颊河、覆釜河、胡苏河、简河、挈河、钩盘河、鬲津河九河之间,经过代代的发展,至汉朝达到鼎盛。景帝时分赵为六而立诸侯,分为赵、平原、真定、中山、广川、河间。文帝时则立刘辟疆为河间王,谥号河间孝文王,始有河间王之称,后经历四次的消失和出现,最后河间国除。在这一段时期中,河间地区出现了文化繁荣的景象,其原因即为本篇论文的讨论关键,因而我们就从唐代以前的典籍看一看汉代这一地区文化的兴盛。

一、河间王的重视

几乎每一位河间王都对文化教育等方面非常关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河间献王刘德,《谥法》曰:“聪明睿智曰献”,从其谥号可知他天资聪慧,热爱学习,而且刘德在文化领域的各个方面都有所涉猎和推重。

首先,在经术方面。从《春秋繁露》卷第十中的记载可知,河间献王对五行方面的重视,他曾问于温城董君,经过董君的启发而得闻天经与地义。武帝曾问王策于河间献王,而献王辄对无穷。其次,在礼乐方面。河间献王本身即有“雅材”,而且当时的官制的乐曲只能知其铿锵鼓舞,而不能使人知其义。献王认为治道又非礼乐不成,所以他采礼乐古事,对其增辑整理成五百余篇。他所整理的雅乐,即使是天下的大乐官也常常拿来学习,并用其所成之作助化世人,足见其作之精,因而董仲舒和公孙弘都认为他的著作为“音中正雅”,并立之为大乐。在《汉书·礼乐志》第二中对其礼乐方面的成就进行了综合评价:“河间区区,小国蕃臣,以好学修古,能有所存,民到于今称之,况圣主广被之资,修起旧文,放郑近雅,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于以风示海内,扬名后世,诚非小功小美也。”可见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河间献王能主动地近大雅,并且居安思危,不娇逸放纵,所以才能“卓尔不群”,使自己及自己所统治的地区成为当时诸侯王国中的佼佼者。

另外,在采集古书方面,河间献王也作出了巨大贡献。献王从民间得到善本书籍就会将书抄下来,并赐给书主人金帛。这种做法使得人们不远万里地来此献书,其中不乏久未现世的先圣古书。河间献王得书之多可以与汉朝宫廷藏书相提并论。所得之书据《汉书》记载包括《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等。因而献王“学举六艺”,立诸经博士,如他十分推崇《诗》,对鲁诗、齐诗、韩诗三家诗都有所研究,对比之下其对毛诗非常看重,便立《毛氏诗》博士。《汉书·艺文志》中还载有“与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诸子言乐事者以作《乐记》,献八佾之舞”等,都可见其对古书的重视程度。

河间献王十分好儒,诸多儒士的跟随也使得其在古书的整理编辑中得到了很大帮助。对阙书进行细致的补正也是河间献王所作的贡献之一。如《周礼·考工记》就为献王所补,有明确的文章对此证明,而其又据《考工记》对汉时李氏所献的《周官》中独阙的《冬官》一篇进行了补阙,合成了完整的《周官》一书,为文献的更好传播和使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后来马融的《周官传》和郑玄的《周官注》都是据此完成的。河间献王在文献搜集增补方面作出巨大贡献,大大提升了河间地区的文化水平,推动了这一地区文化的繁荣发展。

二、中央统治者的重视

除了这一地区统治者的重视外,还有就是中央统治者对这一地区的文化发展的关注。如在《后汉书·帝纪》卷十下记载:“六年,太后诏征和帝弟济北、河间王子男女年五岁以上四十余人,又邓氏近亲子孙三十余人,并为开邸第教学经书,躬自监试。尚幼者,使置师保,朝夕入宫,抚循诏导,恩爱甚渥。”可见和熹邓皇后作为当朝太后对河间等地区文化发展的看重。又有在《日知录》中记载史实,即汉时天子丧,臣民有定制,但是臣庶之丧则无定制,所做全凭自己意愿,可厚可薄,但其中能做到服丧三年的人少之又少。哀帝时,河间惠王良在丧太后后,服丧三年。哀帝认为他的做法可为宗室做表率,因而赞誉了河间惠王,并加封万户。从这两条记载就可看出当时中央统治者对河间地区文化及礼教方面都有一定的贡献,而这些又有利于河间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人才的辈出

基于河间王及中央政府的重视,河间地区展现出人才辈出的光景。当地的人才渐渐崭露头角,其他地区的人才也渐渐涌入,河间文化被推动着一步步走向顶峰。

在文学方面,如毛公治《诗》,并出为河间献王博士,在河间地区传授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当地的思想、文化等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又有马融在安帝时以一篇 《东巡颂》而被安帝看中,后出为河间相。马融文学造诣非常高,在河间时教养了许多儒生,其中不乏像卢植、郑玄这样的大儒者。而且他在音乐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不拘缛节,“前授生徒,后列女乐”,著有《三传异同说》、注《孝经》、《论语》、《诗》、《易》、《三礼》、《尚书》、《列女传》、《老子》、《淮南子》、《离骚》。所着赋、颂、碑、诔、书、记、表、奏、七言、琴歌、对策、遗令凡二十一篇。在文学方面贡献很大的还有在永和初,出为河间相的张衡。“所着有诗、赋、铭、七言、《灵宪》、《应间》、《七辩》,凡三十二篇”的张衡还尽力收集遗文,对照司马迁书对班固的著作进行补正,其所著的《王莽本传》也真实地记录了王莽篡权的史实,但因不为统治者所接纳所以都没了记载,但是我们从现存的后汉河间《张衡集》中也可知其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后汉书》中另载有对张超的评价,其为河间鄚人,留侯良之后,有文才,着赋、颂、碑文、荐、檄、笺、书、谒文、嘲,凡十九篇。除了这三个人之外在河间地区还有很多文学素养极高的人出现,他们对文化的重新建构作出了巨大贡献,吸纳前人的文学观念,并建设自己的文学观,为后代文人做出了榜样,推动河间文化的进程。

在教育及其他方面,河间地区也有很多人才出现,比如《后汉书》列传第五四中记载有吴祐事,吴祐出为河间相后不久就自免归家,再不复任,“躬灌园蔬,以经书教授”,穷其一生贡献于教育事业。另有刘淑,河间乐成人,精学《五经》,为人贤良方正,对策天下第一,所陈时政得失,及占卜灾异最后都应验,但其没有入仕,后来也隐居教学,其弟子达到了数百人之多,为河间地区培养了众多人才。在这一地区还有许多谏才出现,他们大多刚直不阿,直言敢谏,对地区人才人格的塑造有很大影响,其中有如河间男子赵腾,宗室成员刘辅及敢于反对君王颁布《轻侮法》的张敏等人,都塑造了不朽的人格。除此之外,张超在书法上造诣颇深,擅长草书,而张衡又在科技上有很大成就,发明了地动仪和浑天仪。

人才的辈出,使得河间地区在各个领域都有了巨大进步,尤其在文化上成就最高,成果最多,在精神领域为河间人民创造了极好的发展环境。

中央统治者的重视为河间地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而地区统治者的重视和人才增加的推动又为其营造了良好的内部环境,内外作用下文化便被推动着走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使得“河间”一次每每在中国文学典籍中出现都与文化密切联系。而河间地区的文化发展又是汉朝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此为观察角度,可窥汉朝文化繁荣之冰山一角,也为我们了解汉代制度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是很值得深入探讨的一个方面。

[1]董仲舒.张世亮,钟肇鹏,周桂钿译注.春秋繁露[M].北京:中华书局,2012.

[2]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

[4]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栾保君,吕宗力校点.日知录[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河间文化
文化与人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柳宗元《河间传》的批评与研究
河间东营油田高温油藏聚合物凝胶调驱体系室内优化
电能替代在河北河间的实践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