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设计问题 提升教学质量

2014-09-22曹彩霞

理科考试研究·高中 2014年9期
关键词:例题教材情境

曹彩霞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那么教师如何发挥主导性作用,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和数学素养全面提升呢?笔者认为,要想提高学生探究获知的效率,就必须把好问题设计关,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设置符合学生认知发展和能力水平的问题,指引学生在问题探究和讨论的过程中,明确方向,提升能力.本文结合高中数学教学实际,就如何科学设计问题进行简单的探讨.

一、深化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新课程改革并实施,已有几个年头了,生本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不过我们教师的观念上还存在偏左或偏右的问题,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才能优化我们的教学行为,促进学生更大化发展.

1.注重学生的问题生成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学生应该是问题的主体,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不应该总是由教师问、学生答,而应该更注重于学生课堂问题的生成.笔者认为我们可以设置出具体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发现问题,心存疑惑,并以学生生成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生长点.当然学生生成的问题通常是多元化的,在问题探讨前,还需要和学生一起对问题的价值性进行思考,筛选出与教学内容相关,思考价值高的问题进行探讨.

2.教师问题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

新课程指出,教学要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我们教师在问题情境的设计上必须从每个学生的认知基础和个性发展要求出发,设计的数学问题要有层次性,要确保每个学生的思维都会随着问题的深入而迁移,保证课堂上学生都能主动地学习,均在原有认知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提升.要实现这一点,需要我们教师解放思想,注重过程性评价,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对数学学困生给予更大的学科帮助和情感关怀.

二、认真研读教材,科学处理和使用教材

教材是什么?教材是我们进行数学教学的最主要的教学资源,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的重要媒介,承载着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目标.为此我们在教学实施前的问题设计,必须认真地分析、研读教材,教材中有哪些文字表述、图象、公式、例题和练习题.

教材只是个例子,我们要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从三维教学目标出发,增加、删减、整合教学资源,确保情境更生动,在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打造出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思路.在教学内容的处理过程中渗透细想方法,与生活紧密相联,生活化的情境调动学生思维,积极地从事数学知识探究活动,实践经验表明,将教材中的内容与生活相糅合,提高课堂的开放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问题设计要能提高学生思维缜密性

学生的思维缜密性与学生的知识整体性、思维逻辑性息息相关,我们的数学教学应该给学生呈现出完整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养成分类讨论的意识.

例如,高中数学有大量的分类讨论问题,不过就分类的原因而言,可以分为“概念型”、“原理型”和“方法型”三类.前两种的分类原因具有相似性,都是因为涉及的数学对象本身就蕴含了分类的因素导致的,可视作为“被动分类”,最后一种“方法型分类”则是对方法主动选择的过程,与思维的出发点关联度较大,导致问题解决的方法和过程大不一样.我们设计的问题要注重数学方法的层次性和可选择性.如,“求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偶数的个数”就有多种方法进行求解.

三、注意问题设置的可拓展性

例题和习题的设计在数学问题设置中是不可缺少的,一个例题如果仅仅是就题讲题,其价值是没有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的.我们的例题情境设计要具有可变性、可拓展性,借此强化学生的思维,稳固能力.例如, 笔者在和学生一起探究二次函数的零点问题时,设计了如下例题.

当然除了教师有意识地设计教学以外,如果和学生探究数学问题时,遇到的问题比较复杂,学生一时找不到问题的突破口时,可以通过设置问题串的形式进行难题的分解,问题间也是在学生能够跨越的基础上,层层递进分化难点.通过合适问题情境的创设和问题的追加,帮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有机地联系起来,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根据条件尽可能地去思索和探究,使学生在面临相似和熟悉的情形时,准确地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实践证明,只有突破这些“瓶颈”,学生的数学学习才具有连贯性,学生的学习负担才会减轻.在这种情况下习得的知识,理解的层次才会深入,抓住的是问题的本质属性.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那么教师如何发挥主导性作用,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和数学素养全面提升呢?笔者认为,要想提高学生探究获知的效率,就必须把好问题设计关,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设置符合学生认知发展和能力水平的问题,指引学生在问题探究和讨论的过程中,明确方向,提升能力.本文结合高中数学教学实际,就如何科学设计问题进行简单的探讨.

一、深化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新课程改革并实施,已有几个年头了,生本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不过我们教师的观念上还存在偏左或偏右的问题,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才能优化我们的教学行为,促进学生更大化发展.

1.注重学生的问题生成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学生应该是问题的主体,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不应该总是由教师问、学生答,而应该更注重于学生课堂问题的生成.笔者认为我们可以设置出具体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发现问题,心存疑惑,并以学生生成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生长点.当然学生生成的问题通常是多元化的,在问题探讨前,还需要和学生一起对问题的价值性进行思考,筛选出与教学内容相关,思考价值高的问题进行探讨.

2.教师问题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

新课程指出,教学要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我们教师在问题情境的设计上必须从每个学生的认知基础和个性发展要求出发,设计的数学问题要有层次性,要确保每个学生的思维都会随着问题的深入而迁移,保证课堂上学生都能主动地学习,均在原有认知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提升.要实现这一点,需要我们教师解放思想,注重过程性评价,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对数学学困生给予更大的学科帮助和情感关怀.

二、认真研读教材,科学处理和使用教材

教材是什么?教材是我们进行数学教学的最主要的教学资源,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的重要媒介,承载着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目标.为此我们在教学实施前的问题设计,必须认真地分析、研读教材,教材中有哪些文字表述、图象、公式、例题和练习题.

教材只是个例子,我们要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从三维教学目标出发,增加、删减、整合教学资源,确保情境更生动,在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打造出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思路.在教学内容的处理过程中渗透细想方法,与生活紧密相联,生活化的情境调动学生思维,积极地从事数学知识探究活动,实践经验表明,将教材中的内容与生活相糅合,提高课堂的开放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问题设计要能提高学生思维缜密性

学生的思维缜密性与学生的知识整体性、思维逻辑性息息相关,我们的数学教学应该给学生呈现出完整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养成分类讨论的意识.

例如,高中数学有大量的分类讨论问题,不过就分类的原因而言,可以分为“概念型”、“原理型”和“方法型”三类.前两种的分类原因具有相似性,都是因为涉及的数学对象本身就蕴含了分类的因素导致的,可视作为“被动分类”,最后一种“方法型分类”则是对方法主动选择的过程,与思维的出发点关联度较大,导致问题解决的方法和过程大不一样.我们设计的问题要注重数学方法的层次性和可选择性.如,“求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偶数的个数”就有多种方法进行求解.

三、注意问题设置的可拓展性

例题和习题的设计在数学问题设置中是不可缺少的,一个例题如果仅仅是就题讲题,其价值是没有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的.我们的例题情境设计要具有可变性、可拓展性,借此强化学生的思维,稳固能力.例如, 笔者在和学生一起探究二次函数的零点问题时,设计了如下例题.

当然除了教师有意识地设计教学以外,如果和学生探究数学问题时,遇到的问题比较复杂,学生一时找不到问题的突破口时,可以通过设置问题串的形式进行难题的分解,问题间也是在学生能够跨越的基础上,层层递进分化难点.通过合适问题情境的创设和问题的追加,帮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有机地联系起来,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根据条件尽可能地去思索和探究,使学生在面临相似和熟悉的情形时,准确地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实践证明,只有突破这些“瓶颈”,学生的数学学习才具有连贯性,学生的学习负担才会减轻.在这种情况下习得的知识,理解的层次才会深入,抓住的是问题的本质属性.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那么教师如何发挥主导性作用,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和数学素养全面提升呢?笔者认为,要想提高学生探究获知的效率,就必须把好问题设计关,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设置符合学生认知发展和能力水平的问题,指引学生在问题探究和讨论的过程中,明确方向,提升能力.本文结合高中数学教学实际,就如何科学设计问题进行简单的探讨.

一、深化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新课程改革并实施,已有几个年头了,生本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不过我们教师的观念上还存在偏左或偏右的问题,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才能优化我们的教学行为,促进学生更大化发展.

1.注重学生的问题生成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学生应该是问题的主体,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不应该总是由教师问、学生答,而应该更注重于学生课堂问题的生成.笔者认为我们可以设置出具体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发现问题,心存疑惑,并以学生生成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生长点.当然学生生成的问题通常是多元化的,在问题探讨前,还需要和学生一起对问题的价值性进行思考,筛选出与教学内容相关,思考价值高的问题进行探讨.

2.教师问题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

新课程指出,教学要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我们教师在问题情境的设计上必须从每个学生的认知基础和个性发展要求出发,设计的数学问题要有层次性,要确保每个学生的思维都会随着问题的深入而迁移,保证课堂上学生都能主动地学习,均在原有认知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提升.要实现这一点,需要我们教师解放思想,注重过程性评价,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对数学学困生给予更大的学科帮助和情感关怀.

二、认真研读教材,科学处理和使用教材

教材是什么?教材是我们进行数学教学的最主要的教学资源,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的重要媒介,承载着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目标.为此我们在教学实施前的问题设计,必须认真地分析、研读教材,教材中有哪些文字表述、图象、公式、例题和练习题.

教材只是个例子,我们要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从三维教学目标出发,增加、删减、整合教学资源,确保情境更生动,在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打造出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思路.在教学内容的处理过程中渗透细想方法,与生活紧密相联,生活化的情境调动学生思维,积极地从事数学知识探究活动,实践经验表明,将教材中的内容与生活相糅合,提高课堂的开放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问题设计要能提高学生思维缜密性

学生的思维缜密性与学生的知识整体性、思维逻辑性息息相关,我们的数学教学应该给学生呈现出完整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养成分类讨论的意识.

例如,高中数学有大量的分类讨论问题,不过就分类的原因而言,可以分为“概念型”、“原理型”和“方法型”三类.前两种的分类原因具有相似性,都是因为涉及的数学对象本身就蕴含了分类的因素导致的,可视作为“被动分类”,最后一种“方法型分类”则是对方法主动选择的过程,与思维的出发点关联度较大,导致问题解决的方法和过程大不一样.我们设计的问题要注重数学方法的层次性和可选择性.如,“求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偶数的个数”就有多种方法进行求解.

三、注意问题设置的可拓展性

例题和习题的设计在数学问题设置中是不可缺少的,一个例题如果仅仅是就题讲题,其价值是没有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的.我们的例题情境设计要具有可变性、可拓展性,借此强化学生的思维,稳固能力.例如, 笔者在和学生一起探究二次函数的零点问题时,设计了如下例题.

当然除了教师有意识地设计教学以外,如果和学生探究数学问题时,遇到的问题比较复杂,学生一时找不到问题的突破口时,可以通过设置问题串的形式进行难题的分解,问题间也是在学生能够跨越的基础上,层层递进分化难点.通过合适问题情境的创设和问题的追加,帮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有机地联系起来,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根据条件尽可能地去思索和探究,使学生在面临相似和熟悉的情形时,准确地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实践证明,只有突破这些“瓶颈”,学生的数学学习才具有连贯性,学生的学习负担才会减轻.在这种情况下习得的知识,理解的层次才会深入,抓住的是问题的本质属性.

猜你喜欢

例题教材情境
教材精读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由一道课本例题变出的中考题
一道课本例题的变式拓展
例说复习课中例题的选编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