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解读策略
2014-09-22季曙明
季曙明
古人写词,多由感而发,要么出于生活的磨砺,要么出于仕途的跌宕,总之是情感的宣泄。苏轼所作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便是一篇“痛中含笑”、饱含生活沧桑的佳作。全词托物抒情,作者借写月色怀念远方的亲人,用虚境来写实感,极具艺术魅力。在鉴赏这首词时,可用“磨难中的微笑”这一主线贯穿整个文本。
一、激情设趣,导入词中画境
面对这篇感情真挚的名作,“情感”是解读的关键。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情感,融入诗词的画境中,才能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的内心世界。首先在课前导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播放同名歌曲剪辑,将流行音乐引入课堂教学,一方面可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可使经典佳作具有时代气息,增添学生的阅读兴趣。
随后,在导学中引入词的文学情境,将学生的思绪从兴趣引入情趣中来。因此从歌词入手、导入词作,更加契合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如教师可以播放一句歌词就停顿下来,请学生来学唱这一句歌词,并由教师讲解歌词其意,学生熟悉歌词的过程也正是熟悉课文的过程,从而达到情趣引导阅读的目的,使学生融入词中画境。
当然,要深入了解词作的内涵还需要充足的辅助阅读材料,以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其人,了解作者所生存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人生经历。教师仍然以介绍歌曲为契机,以介绍歌曲的词作者来导入苏轼的生平及全词创作背景。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借助学生对歌曲的深厚兴趣,鼓励学生自主搜集歌词资料,引导学生去挖掘苏轼的坎坷仕途经历、情感悲剧经历,以此来加深对词的了解。
二、品味欣赏,体会诗词魅力
本词开篇的一句经常被学生所忽略,实则却点明了全词的主线:一是“大醉”,二是“兼怀子由”。为何要突出“兼”字,一个“兼”字,说明感怀其弟苏辙是全词的辅助主线,而真正的主线则是词人忧国忧民情怀,弄懂这一点才能明白词人虚实穿梭、遣词押韵的魅力所在。
作为性格豪迈不羁的词作家,苏轼的词不乏洒脱,在这篇作品中尤其展现得淋漓尽致。全词以“月”这一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虚境为背景,展现人间的悲欢离合。独特地切入视角,词人以天作友,以月为伴,既写出了内心的苦闷,又使读者不知不觉进入幻境之中。其豪气直飞入天宫,邀月同饮,可谓构思大胆、视角独特。而上阕末尾一句“何似在人间”又巧妙地将读者的思绪拉回了现实,为下阕“兼怀子由”作铺垫,加强了上下阕的连贯性。
下阕中,作者对弟弟的怀念,突显了中秋别离的忧伤,尤其是“无眠”一词,使这份忧伤升级。学生在解读下阕时,则需要揣摩作者思念胞弟的心境。特别是结尾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给读者营造出美好的憧憬,也是词人面对磨难所展现的积极人生态度,立意高远,是词人真性情的自然流露,展现了极高的艺术魅力。
三、质疑解惑,走进作者心灵
“豁达、乐观”是全词情感基调。但学生毕竟拥有不同的人生经历,应调动学生的情感经历,使其在探究全词的过程中,由解读到产生质疑,再由教师答疑解惑,加深理解,帮助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
首先,进行广泛的课堂交流,可以是生生之间,或师生之间,旨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阅读方法和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的意识。在这首词中,作者苏轼豁达的胸襟到底是迫于无奈的选择还是发自内心的释然,存在一定的争议。特别是上阕词人对仕途生涯的失意,“高处不胜寒”中似有几分厌倦的意味,不免使学生怀疑词人所产生的厌仕之意,是由于官场失意造成的。教师在解惑中可适当引入历史知识,讲述苏轼生活的时代背景,并结合下阕他对弟弟苏辙的怀念之情进行纵向分析,以理解词人的思绪在天上人间穿梭的因由。
其次,最好地走进作者心灵的方法就是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欣赏词中虚实结合的意境。在课后,鼓励学生多方搜集苏轼的其他诗词作品,了解其人其事,并根据对其作品的赏析来写一写心目中的“苏东坡”,可以用诙谐的笔触来写,也可以用严肃的笔触来写,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这首词、了解“词人苏轼”和“官人苏轼”有何不同。
解读这样的名篇,教师不仅要从外部教学手段的趣味性、人文性入手,为学生营造一个诗情画意的课堂氛围;还需要不断提升教学内容的品位,以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更好地融入文本解读中;并鼓励学生在“解读——质疑——解惑”中,提高自主探究能力,使学生与作者心灵相通,以“磨难中的微笑”这一视角来引导学生解读作者和诗词寓意。
(作者单位:南通市通州区忠义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