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小说教学中的读写结合训练探微
2014-09-22陈善梅
陈善梅
高中语文教材中,入选了诸如欧·亨利的《最后的常青藤》、曹雪芹的《林黛玉进贾府》等文质兼美的文学艺术作品。教学时,很多教师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对小说的三个要素即典型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典型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的分析和鉴赏,因为这是学生阅读和鉴赏小说的最基本内容。但是,我认为,在小说作品的教学中,不应该仅限于此,而应该在引导学生充分阅读和深度鉴赏小说作品的基础上,挖掘蕴含于作品中丰富的写作素材;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质兼美、意蕴丰富的小说作品带动写作训练;再以写作训练促进对小说作品的阅读和理解,使小说作品的教学形成一个读写结合的教学整体。其具体方法如下。
一、以本为本,全新写作
在完成小说文本中的基本内容教学比如生字生词、叙事线索、塑造的典型的人物形象、描写的典型环境、构建的故事情节、艺术风格等后,要引导学生深度感知、准确把握小说文本中表现的主题思想、作者寄寓于小说文本中的情感等,并及时布置学生在整体感知小说文本主旨或掌握小说基本素材的前提下,以一种全新的写作方式来诠释小说文本,比如缩写改写、或仿写小说文本等。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感受到:上述写作方式对于学生提高小说鉴赏水平和写作能力等,具有一箭双雕之效。因为,这种缩写、改写或仿写小说文本的写作训练,是基于学习了小说文本之后“以本为本”的“全新写作”。所以,学生在缩写、仿写或者改写小说文本之前,必定反复阅读、深度思考作品;写作时,必定与小说文本中的相关内容反复认证;写作后,对小说文本的理解必定加深,与此同时,还有可能探究出某些写作技巧。 例如在教学《最后的常青藤》时,可引导学生运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模式改写这篇小说,文中的“我”可以是三个主人公苏艾、琼西、贝尔曼中的任意一个。当然,故事的主题、主要情节、典型环境、人物形象等基本元素等不能改变。
二、留白补白,想象丰盈
在小说的艺术长廊中,有很多优秀的小说都因为具有语言凝练、主人公思想活动跳跃性大、场景转化迅速等显著特点,而在小说文本中表现出一个又一个的艺术“空白点”,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和联想空间,当然也给读者留下广阔的二度创作空间。教学时,我们必须指导学生好好把握作者在小说中有意抑或无意留下的创作“空白”,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基本内容,展开丰富的、合情合理的想象与联想,进行“补白”式的二度创作写作训练,创造性地填补小说文本中的“空白点”。 这种在忠实于小说文本的前提下运用想象实现再创造的写作训练,可以使小说文本中原本模糊的内容变得具体,原本凝固的元素变得鲜活,原本跳跃的情思或者情节变得连贯,从而达到丰盈与充实小说文本、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会文学艺术创作乐趣的目的。
例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后,可以引导学生发挥合情合理的想象与联想,补写出林黛玉初见贾母时被贾母揽在怀里互相大哭祖孙二人的心理活动,也可以引导学生补写林黛玉在尚未见到宝玉时,听到王夫人说 “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这段话之后的心理活动。
三、引申借鉴,熏陶洗礼
在小说作品中普遍存在着这样的现象:有些小说的主题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现代抑或在将来都有积极的、进步的教育意义和借鉴作用,但是,也有的小说作品中的主题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便需要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辩证分析法去伪存真。所以在教学小说作品后,可以将小说文本中的某些观点引入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在深度感悟小说文本的基础上完成对小说文本的高层次多维度的品鉴,赋予小说文本新的活力。
以教学鲁迅的《祝福》为例,可以引导学生从祥林嫂的遭遇中感悟当代社会女性所享受到的婚姻自由、男女平等的美好的社会现实,引导学生以《决不让祥林嫂的悲剧重演》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抨击封建观念下扼杀人性的婚姻制度,歌颂新时代中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的美好社会制度。
综上所述,入选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诸如鲁迅的《祝福》、沈从文的《边城》、欧·亨利的《最后的常青藤》、曹雪芹的《林黛玉进贾府》等小说作品中的写作素材应有尽有,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善于挖掘,引导学生认真完成,小说作品教学中的写作训练就一定会卓有成效。
(作者单位:如东县丰利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