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说环境描写的鉴赏技巧
2014-09-22刘素兰
刘素兰
作品中人物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空中进行的,一定的时空构成了一定的环境。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人物情感、性格、命运以及情节发展变化密切联系着。典型的环境描写对于塑造人物、渲染气氛、展示时代背景等方面有重要的暗示作用。所谓“暗示”,就是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某种途径间接地表达。阅读鉴赏小说时,一定要抓住环境描写,了解环境描写的暗示作用,更有助于全面、深刻地理解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
一、 暗示社会背景
小说是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矛盾的。作家很少把批判的锋芒直指对象,否则就冲淡了小说特有的文学意味。优秀的作家,总是通过对特定的环境的描写,来展示独特的世态风情。
如: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开头对鲁镇酒店格局的描写:“鲁镇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道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这段环境描写赋予了人物活动的特定的空间。这里的顾客贫富悬殊,阶级对立明显,这咸丰酒店正是当时黑暗社会的缩影。孔乙己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注定了他的悲剧命运——遭逼迫,受侮辱,得不到温暖,没有人同情与怜悯,最后悲惨地死去。
又如:契诃夫《变色龙》第一节,作者仅从广场街道所特有的“沉静”写起,就写出了在沙俄军警宪兵统治之下的惨状:街市萧条,民不聊生。在白色恐怖的压抑下才有了“变”的趣味,即人性扭曲自觉奴化的可悲。这样的环境叙写远比直接揭露更有讽刺性和幽默感。
二、 暗示作品基调
文学作品以情动人。白居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句话不仅适合诗歌散文的创作,也适合小说的创作。环境描写中不能不渗透作家的主观情感,即便完全是文中主人公的视角,也打着其主观情绪的烙印。
如:孙犁《荷花淀》前三节,描摹出月光皎洁、宁静清爽的明丽之景,如入神话的仙界,令人迷魂荡魄,字里行间饱蘸着作者的真挚之情。淡化了战争气息,从而使小说独具浓厚的乡土气息,将抗日军民内心乐观豁达以及对和平安宁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一并揭示出来,整部作品也因此笼罩在这种浓重的情感氛围之中。
又如鲁迅的《药》第一部分着意于“秋天的后半夜”的描述,“乌蓝的天”“青白的光”“灰白的路”等冷色调环境勾勒,将黎明前最黑暗时刻的阴暗、凄冷而又肃杀的气氛点染出来了。悲凉、压抑、郁闷令人恐怖的情调溢于纸外。
该文结尾一段景物描写更是展现了一副凄凉的画面:时令虽已是清明,然而天气仍“分外寒冷”,“歪歪斜斜”的路旁,是“层层叠叠”的丛冢;这里没有生机,只有“支支直立”的枯草发出“一丝发抖的声音”;这里没有啼鸣的黄莺,只有预兆不祥的乌鸦,而且“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所有这些都渲染出了坟场阴森、悲凉的气氛。尤其是文末乌鸦“哑——”那一声大叫,将全文悲凉的基调推向了极致。
三、 暗示情节发展
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因素一般是事件发展的逻辑顺序,但情节发展也离不开环境描写,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如果作者巧借环境描写,则更能摇曳出情节的多姿多彩。
如: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从小说标题看,对风雪的描写,是自然环境描写的重点。作品中对风雪的描写,虽着墨不多,但确实给人以“风大雪紧”的印象,更重要的是,由于风雪的变化也层层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当林冲去草料场时,“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正是因为风大雪紧,才有林冲“待雪晴,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居处的想法,并显示出其逆来顺受的心理;正因为风大雪紧,林冲才沽酒驱寒,才有雪坍草屋,使得林冲死里逃生;正因为风大雪紧,才有古庙借宿,才有庙里听仇家如何设计陷害自己。是巧合,也是天意,这“下得紧”的雪才有了别样意味,林冲的“逼上梁山”才更见曲折性。
又如:孙犁《荷花淀》中妇女们“探夫遇敌”时“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这里的景物描写不仅暗示了即将到来的“助夫杀敌”的一场战斗,为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而且也暗示了白洋淀妇女的成长前途。
四、 暗示人物心理活动
小说是以写人为中心的,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的烘托始终是最为基本的任务。鉴赏小说的环境描写,一定要注意理解环境与人物的关系,努力发掘它深刻的思想意义。
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当全家人满怀希望去游玩时,“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当全家人因躲于勒扫兴而归时,“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这两处景物描写,恰到好处地反映了全家人由盼望于勒的激动兴奋到见到于勒后的失望恐惧的心理变化过程。不着一字,却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菲利普一家失望、沮丧的心情。
再如沈从文《边城》“天已快夜,别的雀子似乎都在休息,只有杜鹃叫个不停。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各放散出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之味,还有各种甲虫类气味。”这段景物描写是通过翠翠的视角、听觉、嗅觉等方面点染出来的。渡口及其自然环境涌动着无限的生机,而翠翠的内心是孤寂与惆怅不安的,这样反衬出少女爱情初萌时内心的落寞与凄凉。
五、 暗示人物命运
“景不虚设”。小说中景物描写常常与主人公的命运有密切的联系。
如鲁迅《祝福》最后一段:“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光,接着又听见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的时候。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在这里,一边是鲁四老爷之流兴高采烈地为自己来年好运祝福,一边是被压迫者在寒冬腊月大雪纷飞的祝福声中惨死在雪地里,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加强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又如,高尔基的《母亲》中有段描写:“每次开门的时候,就有一阵云雾似的冷空气吹到她脸上,这使她觉得很爽快,于是她把冷空气深深地吸进去。”显示出母亲从事革命工作时的兴奋之情,为塑造临危不惧的革命母亲形象起到了烘托作用。
总之,暗示比直接陈述显得笔墨简练、含蓄,富有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一篇优秀的小说一定离不开出色的环境描写。环境描写风姿各异,所以,鉴赏小说一定要从环境描写中揣摩作品的深刻内涵,感受和领悟作品的艺术之美,从而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
(作者单位:商丘市睢阳区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