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沟通 信任的桥梁;改变 渐进的过程

2014-09-22刘毅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6期
关键词:不良行为留守儿童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是比较普遍而极具代表性的群体,通过个案咨询,帮助他们建立合理认知,是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次个案,师生交谈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无条件积极关注,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咨询能顺利进行的关键。整个过程,师生一起寻找、发现和分析问题,进而帮助学生改善问题行为。

关键词:留守儿童;个案咨询;不良行为;积极无条件关注

中图分类号:G648.3?摇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051-02

留守儿童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迁徙过程中衍生的一个特殊群体。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或发达地区转移,由于环境和现行制度的限制,不得不让自己的孩子留在农村,托给老人、亲戚或他人照顾和教养,这就形成了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因长期亲子分离的特殊状况,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及身心发展现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已有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存在孤独、自卑、情绪不稳定等问题,存在心理健康隐患。本文通过个案的形式,展示咨询是一种有效的帮助留守儿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方式。下面笔者将举实例分析这一情况。

学生基本情况:小明,男,9岁,父母早年离异。父亲常年外出打工,自幼和奶奶生活在一起。学习成绩不理想,生活习惯不良,不爱卫生,人际关系一般,同学有些轻视他,缺少同伴和父母的关爱,有自卑心理,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

地点:老师宿舍

师:小明,过来坐,老师想和你谈谈,可以吗? 生:(不说话)。

师:你今天的衣服真干净,谁给你洗的? 生:奶奶。

师:哦。那你家还有什么人? 生:(不说话)。

师:爸爸不在家吗? ?摇生:他去外面打工了。

师:那你喜欢爸爸多一点,还是妈妈多一点? 生:妈妈。

师:为什么? 生:爸爸爱喝酒。妈妈还给我买过衣服。

师:那你知道妈妈在哪里吗? 生:知道。在外省。

师:是吗?可她还是很爱你的,是不是? 生:嗯。

师:老师知道你长大了,都自己会做很多事了,在家都会做什么?和老师说说,可以吗? 生:我会扫地。

师:还有呢?衣服常洗吗? 生:都是奶奶洗。

师:奶奶身体好吗? 生:好。她还割猪草呢。

师:奶奶身体还算硬朗,可她毕竟年纪大了,太操劳,你舍得吗? 生:舍不得。

师:老师读三年级的时候,会自己洗衣服了。你是男孩子,肯定更棒。以后的衣服学着自己洗,可以吗??摇生:可以。

师:真棒!老师就喜欢孝顺、懂事的好孩子。谢谢你今天和老师说了这么多。从现在开始,我们就是好朋友了,你有什么心事都可以和我谈一谈,老师一定帮你保守秘密。好吗? 生:好。

师:那要说话算数,不许一个人偷偷开心、更不许一个人偷偷难过。如果你愿意的话,我可以当你的临时妈妈,受委屈来找我;需要帮助也来找我。能做到吗? 生:能!

师:那咱们勾勾手指。但老师希望你能多关心一下奶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好吗? 生:好!

师:加油!

过程及效果分析与评价:

1.老师的第一句话让小明有点无所适从,说明他还没有做好和老师交谈的准备。不熟悉的学生开始交流总会有困难。问到家里还有什么人时,出现第二次不说话,说明孩子不想说些什么,这是一个重要信息点,这需要老师寻找合适的话题。老师很快找到了,从小明的爸爸,从他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开始。因为他生活习惯不好、不爱卫生等这些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有一定关系。留守儿童+离异家庭+母亲再婚+父亲的行为方式不良,这四重重大的生活事件压在这个年仅九岁的孩子身上,对于成人尚且难以承受,何况孩子!

2.虽然小明讨厌父亲喝酒,但若他不知道如何与父亲相处,甚至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可能会从父亲身上习得父亲的不良行为,所以老师要做进一步引导:他如何想父亲和自己的不良行为?怎样调整这些不良行为?以后他遇到烦心事会以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去解决?好的行为方式是否能记住并坚持做等。

3.我们知道奶奶是孩子的另一个重要他人,对孩子很重要。老师以自己为例,引导孩子自己洗衣以减轻奶奶的负担,并且通过鼓励孩子、用共情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行为习惯的改变。行为方式的改变以要求的形式,对小学生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4.经过这次谈话,小明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所增强,与同学的交流也多了起来,有时还会主动回答问题,也稍微爱干净了一点,人也开朗了些,新学的知识掌握得也不错。在校内,能和老师进行交流,下课有时还会主动问老师问题。以前,他孤独,不说话,现在有了知心朋友,平时也能主动去帮助同学。因为有了良好的师生和同伴关系,不但学习成绩有所提高,还能主动和家人谈学习。

5.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不良习惯,是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行为改变却是一个艰难而渐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反复,或者停滞,这时,老师的关注跟上,孩子就会很快地意识到,而且能及时地矫正即将出现的退行。我们可喜地看到小明已经有了改变,证明他有改变的动力,后面需要老师经常提醒,多加鼓励,多加监督,积极无条件地多关注,多和小明交流,老师相信他会慢慢的改变。后续的咨询,可以每次做一个约定,下一次咨询都要对前一次的要求总结,然后再提出高一点的要求,比如:这次改变了几天,下次改变一周,这次改变一个行为习惯,下次保持以前的改变再增加一个,这样循序渐进,最后一定会有好的效果。

6.本次咨询小明建立对老师的信任,感受老师的关爱与支持。在老师的积极无条件关注下,使不良行为有所改变。在辅导过程中老师向学生倾注了更多的爱,构建起师生之间信任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上,以后的咨询会很好进展,而且这种信任对他是一种很好的社会支持。再咨询时也是暗示学生,你对他的关注,对他的关爱,他也会因为多了一个支持他的人而有所改变的。

参考文献:

[1]高文斌,王婷,刘正奎,等.农村留守儿童抑郁的特点及影响因素[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7,16(3):239.

[2]刘正奎,高文斌,王婷,等.农村留守儿童焦虑的特点及影响因素[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2):177-179.

[3]刘霞,武岳,申继亮,等.小学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特点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4):325-327.

[4]周宗奎,孙晓军,刘亚,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教育与发展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1-79.

[5]叶敬忠,詹姆斯·莫瑞.关注留守儿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刘毅(1973-),女,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心理健康、烟草控制。

猜你喜欢

不良行为留守儿童
中学生不良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对策
农村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纠正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