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紧媒体转型的“经营”红线
2014-09-22
对任何媒体来说,除了发行和广告这两项盈利的硬指标,还有一项软实力,就是媒体的“品牌”。传统媒体利用自身的品牌影响力,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吸引相关的合作对象,服务特定的受众人群,这一方面可以继续提升品牌的影响力,一方面也推动了媒体的专业化和分众化。一些媒体在“品牌运营”上走了歪路,演化为以牺牲品牌价值换取短期利益。比如:热衷于制造各种“排行榜”,企业花钱就能上,谁给钱多谁就排第一;或者搞“黑名单”,谁不给钱就曝光谁。
在新媒体时代,某些网络媒体,不再受版面容量限制,利用“海量信息”的优势,广告优先、竞价排名等一些不正当的盈利之风也吹起来;一部分传媒在向互联网转型中,素质出现了滑坡。当前传媒正处在向移动互联网转型的进程中,必须对这些现象提高警惕。否则,如此下去,将成为一场“劣币驱逐良币”的“坏竞争”。媒体无论怎么转型发展,都不能允许打擦边球和突破底线的突飞猛进,都不应当让公平竞争和守住底线的媒体步履沉重。
其实,媒体与企业之间,绝非零和博弈。媒体无需以公信力和尊严换取收入,企业无需“纳贡”保平安,完全可以发展出两厢情愿的“双赢”关系。国外也有媒体做“排行榜”生意,比如《经济学人》《金融时报》等报刊都在做商学院排名。但它们不是靠向参加排名的商学院收费生存,而是靠向受众出售高质量的信息获利。假如一旦出现花钱买排名的丑闻,不论媒体还是学校,百年基业必将轰然倒塌。
媒体转型升级,不能以突破底线为代价。一些所谓的“营利模式”,只不过是借互联网幌子,给有偿新闻换了个马甲。不论互联网,还是移动互联网,都不是法外之地,媒体的专业精神都不能丢。媒体转型,管理模式要创新,但经营“红线”须拉紧。
(尹世昌文,摘自2014年7月10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