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事件中寻找“地方元素”
2014-09-22陆革文
陆革文
【摘 要】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自媒体的涌现,大数据带来的传播大变革,彻底颠覆了媒体尤其是地方媒体对大事件报道的固有模式。地方媒体该如何在大事件报道中寻找“地方元素”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地方媒体 大数据 大事件 地方元素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日新月异的科技改变了社会,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而博客、播客、微博、微信等新的传播形态的不断涌现,彻底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媒体与记者的概念,只要你愿意,人人都可以在瞬间成为新闻报道者。这对传统媒体的从业者,尤其是地方媒体的管理者而言是喜忧参半。
在大数据、自媒体的年代,无论是轰动全国、震惊世界的突发事件,还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新闻,受众均可能首先通过移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获得相关资讯,畅达的信息管道甚至使普通百姓与许多媒体人一样无差别获知。
作为传统媒体,特别是地方媒体,是以不变应万变,甘当配角或“裁缝”,做信息的“集成商”,剪裁、综合各种信息,抓所谓的“第二落点”?还是主动出击,迎难而上,参与新闻大战,抢占一席之地?
一、以小见大,从大事件中捕捉“地方元素”
大事件是指集中在一个时期内发生、发展的区域性或者全国性、全球性的事件,其影响力大、关注度高,历来为媒体必争的阵地。
在互联网尚未普及的年代,这一切似乎根本构不成问题。不用说国字号的大媒体,就是一些实力较强的地方媒体,管理者们一旦获悉有突发性大事件发生,他们首要考虑的事情往往是“派几位记者去?”“派谁去更合适?”如今,再遇同样的境况,无论老总还是老记,均有点犯难。因为大到来龙去脉,小到细枝末节,乃至对新闻事件各种各样的评论,互联网上已是应有尽有。结合南通广播电视台及本地媒体多年的实践,笔者认为,在当下的大事件报道中,地方传统媒体应勤当“集成商”,善做“开发商”,通过差异化竞争彰显媒体的个性魅力。
勤当“集成商”,就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等信息平台提供的巨量新闻资源,顺势而为,做好信息的筛选、剪裁、组装,进行“二次传播”。既然做不到“独家”和“独特”,就不妨在“集成”上多动脑筋、多下功夫。要么发挥专业媒体编辑力量较强的优势,精雕细刻剪裁好已有的各种信息资源,进行“受众订制”,要么与事发当地媒体的记者、新闻线人进行合作,通过连线方式进行报道,这不失为一种既切合实际又经济实惠的选择。
但集成毕竟是“吃别人嚼过的馍”,难免缺滋少味,实属不得已的无奈选择。地方媒体要想有为有位,吸引更多的受众,还必须善做“开发商”,通过独特的新闻视角,另辟蹊径,参与大事件的报道。毕竟大事件的“眼球效应”与“耳朵效应”是其他新闻所无法比拟的。
地方媒体如何才能当好“开发商”?派遣记者远赴事发现场既然不是明智之举,笔者以为,最佳的选择应是千方百计地从大事件中寻找“地方元素”,搜索、收集一切与当地有关的细节,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2011年初,利比亚国内局势风云突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出面干涉,并发出了动武的信号,大规模的战争一触即发。一时间北非小国利比亚成为世界舆论的焦点。为确保中国在利比亚公民的人身安全,中国政府决定从利比亚大规模撤侨。利比亚事件无疑是国际性的重大事件,不仅世人关注,也是中外媒体舆论战的必争之地。但利比亚与南通远隔千山万水,利比亚事件与南通有多少关系呢?中国政府的撤侨行动与南通又有多少关联呢?作为地方媒体的南通广播电视台又该如何作为呢?
思路在分析研判中逐渐清晰。南通是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外经贸合作遍及世界各地;南通又是中国的新侨乡,两万多名南通人常年在海外经商务工,特别是南通“建筑铁军”足迹踏遍五洲四海,而非洲又是其“主战场”,利比亚事件的“南通元素”或许就在于此。
果然,通过中国外交部网站等途径了解获悉,南通有大量建筑工人在利比亚务工。于是紧急制订报道方案,分三条线展开报道,采编一组负责连线利比亚。由于条件限制,记者不可能飞赴利比亚采访,便通过本地建筑公司找到驻利比亚项目部的通信方式,每天开通“利比亚专线”进行实时连线报道。采编二组负责当地外经合作、外事部门以及相关建筑公司如何做好撤侨工作的报道。采编三组负责全部有关利比亚事件及中国撤侨进展情况的信息集成。通过“集成”与“开发”双管齐下,每天均进行了大时段、全景式报道。
事后得知,这次冷战后中国最大规模的撤侨行动,涉及中国公民3.3万人,其中南通就有4126人,约占江苏撤离人数的二分之一,占在利比亚中国同胞的八分之一。在大事件中捕捉“地方元素”让南通广播电视台赢得了受众和业界的良好口碑,三篇稿件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际广播电台采用,长篇通讯《祖国带我们回家》还获得2011年度江苏省广播电视彩虹奖一等奖。
二、“无中生有”,从大事件中寻找“地方剧目”
从看似与当地毫无关联的大事件中寻找“地方剧目”,通过“无中生有”捕捉新闻线索,求得出人意料的传播效应,以彰显地方媒体的个性与价值,不啻为地方媒体的取胜之道。近年来,不少省、市媒体均有探索实践,都取得了事半功倍的传播效应。
众所周知,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和周边海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日本政府“购岛闹剧”发生后,中国政府立即提出严正抗议,毅然决定派出公务船对钓鱼岛海域进行常态化执法,以维护国家主权。
钓鱼列岛地处东海,距浙江省温州市约356千米、福建省福州市约385千米、台湾省基隆市约190千米,与地处江海交汇(长江、黄海)的江苏南通相距甚远,通常情况下南通媒体很难参与钓鱼岛执法维权的报道。
2012年4月,国家农业部决定东海区渔政局和江苏省渔政总队各派一艘渔政船赴钓鱼岛附近海域进行伴航护渔。无巧不成书,江苏省渔政总队的“中国渔政32501”公务船属江苏海洋渔业指挥部,而“渔指”及该船又常驻南通。南通广播电视台获知这一信息后,在征得国家及省有关部门的同意后,迅速派遣两名资深记者随船行动。随行记者克服日方阻挠及严重晕船等不利因素,用镜头和话筒完整记录下我国渔政执法人员和日方斗智斗勇的全过程。消息播出后在当地产生意想不到的反响,此消息还获得2012年度中国广播影视大奖提名奖。
三、借梯上楼,从大事件中探究“地方细胞”
具有轰动效应、能广泛吸引受众眼球的大事件对地方媒体来说千载难逢,即便是与大事件密切相关的“地方剧目”也难得一遇。但相较而言,与大事件有一定关联的“地方细胞”则要多一些,关键在于记者是否有一双慧眼,能否处处留心、勤做案头。
2013年3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俄罗斯,开启大国外交之旅。期间两国元首出席了俄罗斯中国旅游年的开幕仪式,并在仪式开始前互赠国礼。习主席赠送的礼物是一幅出自南通的沈绣作品《普京总统先生肖像》。绣像中普京内穿白色衬衣,外着黑色西装,脖系红格子领带,肩宽背直,英气勃勃。普京总统收到这份国礼后大感意外,十分惊喜,甚至把自己佩戴的领带放在刺绣上仔细比较。
此前,南通广播电视台记者从相关渠道获悉习近平主席出访俄罗斯的国礼为“南通制造”,立即组织采访,提前备足原料,并于习近平主席出访期间推出组合报道《习近平主席首访国礼南通造》《“普京总统肖像”背后的故事》《百年沈绣“国礼”之旅》等,以习主席赠送的国礼为由头,对“南通细胞”深刻解剖,并对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沈绣曾多次作为国礼赠送国外政要的新闻背景进行详尽挖掘。因搭上了国家元首的“专列”,这些颇具故事性和地方性的新闻就更合时宜,不少受众甚至好奇地向记者打听,你们这些信息都是在哪里“钻壁打洞”得来的?
从大事件中寻找“地方细胞”,让南通媒体尝到了“搭车”的甜头,也领悟了其中无穷的魅力。南通广播电视台为此建立了大事件信息库,晚报专门建立了“80后工作室”,利用平时采访中收集到的信息,分类建档,在国内外突发事件中细细寻找地方元素乃至“南通细胞”,不放过任何机会。
近些年来,无论是“蛟龙号”深海探测器的入海,还是“嫦娥三号”的成功升空;无论是亚丁湾护航行动,还是“马航失联”事件,南通媒体均能迅速从中找到、找准“地方细胞”,极大地提升了媒体的影响力,成为地方媒体的“独门暗器”。
四、匠心独运,从大事件中发现“地方行为”
相比起“地方元素”“地方剧目”和“地方细胞”寻觅的艰辛、挖掘的艰苦,从大事件中寻找“地方行为”就轻松许多。
每当一件大事件,尤其是举世皆惊的天灾人祸发生后,全国各地均会闻风而动,在大事件的合唱中报好报足“地方行为”,这也成为地方媒体日常报道中运用最广泛、实践最频繁的一种方法。
貌似此类新闻得来全不费功夫,但如何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而是化腐朽为神奇,化平凡为不凡,绝非一日之功,需要媒体别具慧眼,独运匠心。某种程度上,大事件搭起的新闻大舞台,就是地方媒体的擂台。前些年,全国许多地方掀起了一股招聘村官热,纷纷效仿机关企事业单位做法,实行干部竞聘上岗。国内诸多媒体对此事件进行报道,有的中央级媒体甚至刊文指出:“招聘村官是中国村级干部制度改革的一个方向”。此热也波及南通。但南通广播电视台的两位记者在深入采访和认真研究后,发现招聘村官的做法与国家《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相悖,村官只能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新闻调查《透视招聘村官热》播出后在社会产生不小的反响,法律界人士尤其是人民代表认为,此事从一个侧面说明现在有法不依的情况十分严重,改革也必须在法律的框架内依法行事。此作品还获得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大事件给地方媒体提供了丰富的新闻矿藏,但是仅止于浅表开采、粗犷经营,还是深层挖掘、精磨细琢,要看出庐山真面目,需要媒体人通过知识积淀和经验积累,用心感悟。
大事件、大效应,小新闻、小影响,求大求新是媒体不懈的追求。而大数据带来的传播大变革,为地方媒体如何从大事件中寻找“地方元素”提出了新命题。媒体人永远在路上。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广播电视台)
(本文编辑:吕晓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