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主题活动:我爱京剧
2014-09-22杨霞
杨霞
一、主题由来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承中国文化、礼仪之精髓的国粹——京剧正逐渐为我们的下一代遗忘、淡去。作为文化的传播者——教师,如何让孩子了解自己的民族、中国的文化,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并把我们的国粹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我们截取中国元素——京剧,本着亲历探究、快乐体验的原则,结合幼儿的特点,从“了解感受——尝试体验——探索发现”等方面入手,设计了“我爱京剧”的主题活动!
二、主题核心目标
1.深度了解中国京剧的演唱风格、服饰、曲调、表演,逐步喜欢上京剧。
2.充分感受中国国粹带来的艺术之美,有强烈的“我是中国人”的自豪感!
三、主题单元计划
四、主题区域布置
五、主题家园合作与社会实践
六、主题具体活动方案
了解京剧
重点领域——语言、社会、艺术
活动方式——集体、小组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京剧的韵味美、服饰美,比较京剧与歌曲的不同。
2.了解京剧的基础知识:生、旦、净、丑等。
3.激发幼儿对京剧的兴趣,有想唱京剧的愿望。
活动准备:
1.视频:老版的京剧、现代京剧“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2.音乐“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3.“生旦净丑”图片、包拯、曹操等常见京剧角色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比较欣赏京剧视频和歌曲“都有一颗红亮的心”,聆听比较视频中京剧选段和歌曲的不一样,感受京剧韵味的独特性
提问:你从京剧中听到了什么好听的?它和我们的歌曲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幼儿学唱京剧中哼的唱腔)
二、比较欣赏两段京剧视频,发现古代京剧和现代京剧的不同
提问:古代京剧中演员穿的衣服、鞋子是什么样的?(头上戴花翎,有长胡子,鞋底很高等等)
现代京剧的演员穿的衣服呢?(和我们差不多)
幼儿模仿京剧中走路、捋胡子、甩袖子等动作,可伴随音乐进行。
三、比较欣赏京剧中的角色:生、旦、净、丑,教师进行解说
四、出示包拯、曹操等常见京剧角色的脸谱,了解人物的经典故事
五、结束:模仿京剧角色中出场的台步
活动区布置:
将曹操、包拯、生旦净丑的图片贴在主题墙中,供幼儿欣赏。
京剧唱腔
重点领域——语言、社会、艺术
活动方式——集体、小组
活动目标:
1.初步感受京剧唱腔的特点并能体验出它和歌曲的差异。
2.能用语言、动作、声音表现出自己的体验,并初步尝试用图谱来表征唱腔的特点。
3.交流自己查找资料解答问题的情况。
活动准备:音乐“定要把深情厚谊送往那四面八方”。
活动过程:
一、欣赏京剧——老生演唱的“定要把深情厚谊送往那四面八方”,感受京剧唱腔的特点
提问:京剧的唱腔和我们的唱歌有什么不一样?它有些什么特别的演唱?(引导幼儿说出:有说话、有拖很长的音、有摇头晃脑、边唱边作等)
可让幼儿尝试模拟唱甩腔。
小结:拖很长的音叫甩腔或者拖控,说话叫念白。
二、引导幼儿逐句听辨出甩腔处
请幼儿模仿练习甩腔、摇头晃脑和边唱边做动作,启发幼儿在唱之前说了一句什么话?
请幼儿练习、模仿感受体验京剧说话与日常生活中说话的差异,并向幼儿介绍这就是京剧“念白”。
小结:知道京剧有念白、甩腔、拖腔,这就是现代京戏。
三、幼儿听京剧画唱腔谱
引导幼儿用不同的符号表示甩腔、念白。
四、老师介绍自己带来的资料,幼儿分组观看
化妆
重点领域——语言、社会、艺术
活动方式——集体、小组
活动目标:
1.认真观看化妆师的表演,初步了解脸谱的使用材料和勾画步骤、卸妆步骤等。
2.感受脸谱艺术的魅力,增加对祖国京剧脸谱艺术的亲切感。
3.能主动根据自己不知的、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提问,体验自己通过请教专家获得知识的成功感。
活动准备:
1.邀请一名专业的京剧化妆师。
2.典型京剧人物脸谱:窦尔敦、典韦、包拯、曹操、关公。
活动过程:
一、向幼儿介绍京剧化妆师
提问:化妆师是干什么的?
二、启发幼儿大胆提问:有关京剧脸谱或其他京剧方面的问题,解答自己不懂的问题从而获得新的本领
提问:猜一猜,京剧演员化妆用的化妆品和我们平时用的化妆品是一样的吗?怎样化妆和卸妆呢?
三、观看化妆师为本班幼儿画脸谱,化妆师边表演边介绍画脸谱的材料和程序
四、化妆师答幼儿问(孩子就自己感兴趣的京剧问题向化妆师提问)
五、欣赏京剧剧目中代表人物的脸谱:黄脸的典韦、蓝脸的窦尔敦、黑脸的包公、红脸的关公、白脸的曹操等。
活动区布置:
可提供丙烯颜料和空白脸谱、油画笔,供幼儿画脸谱用。
出场
重点领域——语言、社会、艺术
活动方式——集体、小组
活动目标:
初步学习京剧演员的上场动作——圆场,能听着老师的鼓声节奏做圆场动作。
活动准备:
1.京剧的音乐“十八罗汉”。
2.大鼓。
活动过程:
一、谈话:京剧演员上场都是怎样走的(请幼儿试着模仿)?
引导幼儿发现它和小碎步不同,是用脚跟脚尖交替走路。我们试着走一走。
小结:出场的动作叫台步,走的时候脚跟先着地。
二、欣赏京剧“十八罗汉”圆场,集体练习走台步
三、听教师的鼓声练习走圆场。鼓的节奏根据幼儿情况逐渐由慢到快
四、观看《中国京剧》中男的和女的不同姿态圆场,引导幼儿发现二者的差异之处,并能用动作和姿态来表现
五、男女幼儿练习各自的圆场动作
学唱京剧“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重点领域——语言、社会、艺术
活动方式——集体、小组
活动目标:
1.了解这段京剧的背景,能尝试着唱“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2.能用自己的动作表现京剧内容。
3.喜欢唱京剧。
活动准备:
1.京剧“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唱词和音乐。
2.铁梅图片。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介绍“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的背景、主要角色
二、听京剧“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提问:京剧里唱了哪些?你可以试着唱一句。
三、有节奏地念唱词
四、逐句学唱京剧
五、和老师一起跟唱“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六、随着京剧,尝试用自己的动作边唱边做动作,比一比谁唱得好,谁舞得好
活动区布置:
铁梅表演区——提供长长的黑辫子
涂色:京剧脸谱
重点领域——艺术
活动方式——集体、小组
活动目标:
1.观察京剧脸谱中五官的图案设计,能运用对称的方式进行涂色与表现。
2.有表现对称的能力。
活动准备:
1.京剧脸谱图片(ppt)。
2.油画棒、白色京剧脸谱(每人一套)。
活动过程:
一、观看京剧脸谱的ppt,观察发现脸谱中五官的对称装饰
提问:这些都是京剧脸谱,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结:脸谱以鼻子为分界线,鼻子左右两边的眼睛、嘴型等都是一摸一样的,颜色、图案、大小都是一样的,它们是对称图形。
二、幼儿自由涂色,提醒幼儿注意颜色的对称
三、分组进行:将幼儿涂色的脸谱剪下来,做成京剧脸谱的展示墙和面具,提高孩子的活动兴趣
可以请幼儿协助剪脸谱、将脸谱贴上墙等。做好后,可请幼儿带着面具随京剧音乐自由表演。
活动区布置:
1.墙面布置(将幼儿剪下的京剧脸谱贴在一起,成一面展示墙)。
2.将幼儿涂色制作的京剧脸谱制作成面具,投放到京剧主题活动区中,供幼儿自娱自乐、表演用。
京剧脸谱制作
重点领域——社会、艺术
活动方式——二人一组
本次活动分为三次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脸谱底模的制作(在吹好的气球表面贴上厚厚的报纸),第二课时进行第二次底模加工(在表面再平整地贴上厚厚的卷筒纸),第三课时完成脸谱的勾线、涂色。
活动目标:
1.能运用撕、涂抹、粘贴、压平等技能完成脸谱底模的制作。
2.能运用对称的方式将脸谱进行勾线、涂色。
3.有两人分工合作的能力、有共同分享成功的体验和快乐。
活动准备:
1.浆糊、卷筒纸、最大号水粉笔、铅笔每人一套。
2.水粉颜料每桌一套(红、蓝、黑、黄、白、绿)。
3.吹好的气球两人一个(18个)。
4.5cm宽的长条报纸若干。
5.京剧脸谱图片(ppt)。
活动过程:
第一次活动:
幼儿两人一组,每两人一个气球,一人负责在报纸上涂抹浆糊,另一人负责将报纸平整地贴在气球的表面。至少涂抹三层。(大概一周后,报纸干透)
第二次活动:
也是两人一组,互相配合将卷筒纸撕成两节为一张的卷筒纸,并把撕好的卷筒纸贴到报纸表面上,尽量贴平整,可以用手轻轻压平。(大概两周后,卷筒纸干透,教师将气球剪成两半,一个气球就变成两个脸谱模具)
第三次活动:
先让幼儿欣赏京剧脸谱中的对称装饰,观察额头、眼睛、脸、嘴的图案装饰,再让幼儿用铅笔勾线、用水粉颜料涂色。
活动区布置:
完成后,可以将一部分脸谱投放到活动区中供幼儿表演用,将另一部分脸谱布置在主题墙面中。
学唱歌曲“说唱脸谱”
重点领域——语言、社会、艺术
活动方式——集体、小组
活动目标:
1.感受京剧演唱在歌曲中的运用,学会唱歌曲“说唱脸谱”。
2.体验“说唱脸谱”中的韵律感、节奏感。
活动准备:
1.“说唱脸谱”的音频和视频。
2.“说唱脸谱”的歌词。
活动过程:
整个活动分为三次进行,第一次学习主要段落,第二次学习说唱部分,第三次结合表演进行。活动过程参照教案“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唱京剧迎新年活动”
重点领域——语言、社会、艺术
活动方式——集体
活动目标:
1.打破班级界限,结合元旦节,开展“唱京剧迎新年”的庆祝活动。
2.感受新年的节日氛围,体验表演京剧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排练好演出节目(每个班出一个集体节目,每个班的老师负责一台京剧节目)。
2.制作好关于活动的邀请卡(节目单),按时发放。
3.请家长协助准备好服装道具等。
活动过程:
节目单:
1.说唱脸谱
2.小虎班:诗朗诵
3.五步拳
4.亲子游戏:蜈蚣爬
5.京剧演唱: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6.学前班:手语表演——妈妈宝贝
7.亲子游戏:坐气球
8.京剧秀
9.游戏:亲子对对碰
10.阳阳班:诗歌串烧——过年了
演出现场布置:
1.舞台墙面:蓝脸脸谱图片(很大,和幕布一样高),文字(唱京剧迎新年)、幕布上用气球装饰。
2.厅的空中拉几条迎新年的装饰条纹。
3.大厅后墙上布置每个班的京剧作品展览。
七、主题活动反思
今天的“了解京剧”是我们的孩子走进京剧的第一步。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充满了激情,对京剧独有的唱腔、特别的服饰、美妙的说、唱、走的动作以及常见角色都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让我们对京剧的传承有了信心。
虽然花了三个课时的时间(为期一月)才完成了一个脸谱的制作,但孩子们在整个的活动中收益是很大的。孩子们撕、贴、压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大地提高,小手变得更灵巧;活动有时需要两个人来完成,孩子们学会了分工合作,学会了互相配合,体验了分享的快乐!
“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没有大事不登门……”“嘿!哈!嘿!哈!”圣诞前夕,当您路过大渡口幼儿园的时候,您会看到这里聚集了一群大大小小、老老少少的人,无论大人还是孩子,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开心的笑容;您会听到阵阵响亮的京剧,这不是京剧大腕在演唱,是我们三个大班的孩子们在联合表演京剧,开展“唱京剧迎新年”的庆祝汇报活动。当大幕落下的时候,当看到家长和孩子开开心心牵着手回家的时候,我们那几颗紧张着的心终于轻松了!踏实了!活动取得了预料之中、意料之外的成功!我们开心地笑了!原来,我们也可以这样能干!原来,我们也可以如此出色!
其实,作为老师的我们,真正对京剧所知也不多。开展这个主题活动的过程,也是教师真正认识京剧、丰富自我知识、提升个人文化修养的过程。甚至我们的老师也在开展“中国京剧”的过程中,发自内心地爱上京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