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大学生非正式组织作用的发挥

2014-09-22王伟利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6期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非正式组织没有规范的组织结构和责权体系,但有比较稳定的相互关系结构及协调性较强的行为规范,他们在高校管理中起着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非正式组织;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014-02

非正式组织的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人际关系学派创始人和行为科学先驱梅奥通过霍桑试验提出的。他认为,在正式组织内部存在各种非正式群体的复合体,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具有必然性。成员间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生活习惯方式、共同的需求构成非正式组织存在的基础和纽带。非正式组织没有规范的组织结构和责权体系,但有比较稳定的相互关系结构及协调性较强的行为规范,他们在高校管理中起着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作用。

一、高校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现状分析

从非正式组织的形成原因来看,它既有组织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非正式组织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以个人感情为纽带,具有较强凝聚力。高校学生非正式组织成员因某种共同的利益、共同的信念和观点,或者有相同的社会背景、类似的生活经历,或相同的志趣爱好而自发地结合在一起。他们既无法定地位,也无固定的形式,结合在一起的重要因素是感情。由于高校较为开放、平等的环境对学生非正式组织约束较少,这使得非正式组织的自发性得到进一步增强,相对于社会其他领域而言,它往往比正式组织更具有凝聚力。

2.具有自发形成的非制度化的行为规范,靠个人权威进行领导。高校学生非正式组织虽无书面化、制度化的规定、纪律或准则,但其成员在相互交往和活动中也逐步形成和建立了不成文的规范,调节着成员的行为,这些规范对其成员具有更大的约束力。学生非正式组织中的核心人物是在该组织形成和活动过程中依靠个人能力、威信等内在影响力自发形成的,其控制手段主要是精神上的奖励或惩罚。由于核心人物是组织中的成员公认的、信服的,因此对其他成员具有很强的号召力。

3.具有广泛的渗透性和强烈的群体意识。非正式组织渗透到学校运行的各个环节中,从教室到宿舍,从运动场到实验室等,都可以受到它的影响,都存在非正式组织。广泛的渗透性,也说明了非正式组织的复杂性。学生非正式组织成员都十分重视所在群体的利益,并努力争取利益更大化,从而表现出强烈的群体意识。

4.具有较强私密性,传播信息具有一定的片面性。非正式组织成员之间感情密切、交往频繁、知无不言、信息传递迅速,成员对信息的反应往往具有很大相似性,一般信息传递办法通常是直线式,其活动、言论不通过正式的媒体发布,对组织之外的人是不公开的,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在一定条件下,会出现感情代替理智、盲目代替科学的现象,使非正式组织内成员看问题容易出现片面性。信息的传递由于缺乏全面调查了解,也容易失真。

二、积极作用

非正式组织的形成是一个由认识到交往的过程。外因为认识创造了条件,内因为交往铺平了道路。一旦进入交往阶段,非正式组织成员间的关系就比较固定,日常接触增多,相互感情就会加深。

1.有利于满足大学生的情感需要。正式组织强调个人的社会化,强调共同目标对个人的非人格性支配,一定程度上导致人格偏离。大学生原来在中学都是佼佼者,进入人才辈出的大学后,在班级、社团等正式组织中一些学生容易为人们所忽视,失落感、压抑感油然而生。为展现自己的价值,他们纷纷选择参加能为其提供施展才华舞台的非正式组织,满足自己多种层次的情感需要。

2.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成才成长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非正式组织群体观念强,行为高度一致,以一种无形的约束力把大家绑成一个利益相关体,有利于其成员产生互助和合作精神,优势就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互补。个人的强项会影响到其他成员,帮助其他成员在这一方面得到提高,帮助同学们全面发展,如果正确加以引导,会成为一股可贵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积极力量,有利于促进大学培养目标的实现。

3.有利于促进学校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任何组织都不可能通过正式的信息渠道来实现信息的交流与沟通。在日常生活中,非正式组织承担了相当可观的信息沟通量。大学生在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的过程中,频繁交往和密切的接触使得其信息渠道更加畅通,视野更加开阔。此外,学校的信息可以通过非正式组织的渠道向学生传达,学校也可以通过非正式组织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信息互补,可以减少因信息不对称给学校管理带来的不利影响。

4.有利于大学生实现自己的价值。正式组织为达到目标往往设置许多规则和规范,需要运用一些非正式组织来帮助解决这些新出现的问题。随着高校学分制、弹性学制的实行,要求学生管理模式也要做相应调整。但目前学生管理力量薄弱,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队伍忙于应付日常管理,难以有精力指导学生正式组织开展一些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活动,于是学生可以通过参加非正式组织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在非正式组织中,每个大学生都会下意识地将自己和他人进行比较,自觉地认识到人与人的差异性,更容易在平等的氛围中认识自己,在交往群体中寻找到自己的坐标,进而学会自我教育。

三、消极作用

非正式组织对学生的思想状态、行为方式、交往对象、遵纪情况都有重要影响。工作中需要正确对待非正式组织,发现其消极作用,采用多种方法加以合理的管理和引导。

1.影响正式组织目标的实施。当非正式组织的目标与正式组织的目标不一致时,非正式组织的活动会削弱正式组织的作用;非正式组织成员对正式组织某些要求、工作产生不满情绪时,或受到批评处分时,容易引起其内部成员的同情和支持,引起抵触情绪,甚至产生对立,影响正式组织活动的开展。

2.不正确小道消息影响学生健康发展。非正式组织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的重要渠道,它在传播正当信息时,也大量传播各种流言蜚语,其成员间的信息易受成员个人主观意识的影响,有时出于维护小团体的利益会有意无意地制造和散播小道消息或谣言,特别是有些学生利用网络论坛、BBS等传播各种“小道消息”、“独家新闻”,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有时甚至干扰校园的稳定。

3.影响学校教育管理目标的实现。一部分非正式组织成员长期在一个团体中学习或工作,会在相互之间的感情、作风、习惯等方面形成一定的一致性和适应性,其中包括许多非理性的成分在内。当学校教育管理目标与这部分人的情感方面的习惯不吻合时,就会遇到强有力的抵抗,干扰学校正常的教育管理秩序,非正式组织间也可能会各自为政,相互对立,严重影响学校教育教学秩序。

4.不利于正式组织的团结和统一。核心人物的价值取向影响整个非正式组织成员。如果非正式组织和正式组织之间缺乏协调,各自为政,就会导致小集团主义,使正式组织的团结和统一遭到破坏,不利于组织的合作与协调,不利于各项工作的开展。比如在评先评优等选举工作中,非正式组织的成员会联合起来,影响选举的结果;有不良倾向的学生易勾结在一起,集体逃课旷课,甚至打架斗殴。

总之,深入研究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特点,积极探索学生组织内在规律,并认真分析这些非正式组织形成的原因、特点和类型,有利于减少非正式组织消极因素的影响,有利于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艳.高校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引导与管理[J].现代企业教育,2008,(10月下期),227-228.

[2]唐素珊,杨琳.试谈对非正式组织的管理[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9(5):238-239.

[3]魏彤儒,郭孝锋.高校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6,(4):53-55.

[4]武剑斌.非正式组织学习能力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2006.

[5]刘利仄.非正式组织的“双刃剑”效应及其管理[J].北方经贸,2006,(9):105-106.

[6]郑晓明,葛树生译.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7]王卫东.公安院校学生非正式组织及其管理研究[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8(73):116-118.

作者简介:王伟利(1974-),女,河南清丰,主要研究高等教育管理、大学生思想政教育。

猜你喜欢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思考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