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就业心态的思考
2014-09-22马书华
马书华
摘要:在当代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面临重重困难,中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所以就造成了毕业生过多与社会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矛盾局面,从而导致一些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出现种种心理误区。本文从大学生自身出发分析其不良的就业心态产生的原因,以及大学生如何调试自己的就业心理。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态;调试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002-02
近些年,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自上世纪90年代末的高校大规模扩招就打破了大学生天之骄子的身份,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加与社会需求并没有明显增长之间形成了巨大矛盾,激烈的竞争压力使得部分大学生产生了消极的就业心态,这种不良的心态严重影响着大学生人格完善和顺利就业。如何以良好的就业心态参与社会竞争,获得成功就业需要社会、学校、大学生自身共同的努力。
一、大学生就业心态的现状
1.极度自负或自卑心理。大学生群体被认为是高学历、高智商的社会人群,但在就业过程中,大学毕业生,尤其是优秀的大学生常常过于高估自己的能力和优点,认为自己在大学里是最优秀的,从而不能客观真实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不能从自身实际出发,一味地挑剔用人单位的薪资要求和工作环境,一心只想去国有大中型企业或知名外企,在地域上也非沿海发达地区不去,非大城市不去。过分看重眼前利益,极其自负和自满的就业心态往往让毕业生与许多优秀的用人单位和良好的就业机会失之交臂。还有部分大学生,尤其是学历层次稍低的毕业生,平日在学校表现一般,自认为几年的大学生活碌碌无为,各项能力远不如人,不善交际,在就业途中常常羞于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在机会面前展现自我,过于谦卑,不能正视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更无法正确地审视和评价自己。一旦就业失败就会产生巨大的挫败感,由此畏首畏尾,自暴自弃。
2.焦虑和浮躁心理。随着近年来就业市场不景气,就业压力就像一座大山压在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身上,所以尽快找到一个好工作成为他们的愿望。但是在寻求工作的过程中往往表现得心急如焚,过于浮躁。在求职过程中又缺乏对自身求职的冷静思考与对就业形势的冷静观察,顾此失彼,不能全面认真地分析自己在就业途中的真正所需,匆匆与用人单位签约。一旦发现实际情况与自己的理想有偏差或遇到更好的就业机会时便会匆匆毁约,给用人单位和自己都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3.消极等待和抑郁心理。部分毕业生在求职途中屡屡受挫就会抱着“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消极心态,等着优秀的单位会主动找上门来,或者这山望着那山高,明明已经有单位接收却端着架子希望更好的单位出现,一直拖着不肯签约。最终只能一次次地失去良好的就业机会。还有一部分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四处碰壁,便心灰意冷,对未来失去信心,表现出意志消沉的问题,听天由命,破罐子破摔,失去斗志,不肯再做出积极的就业努力。更为严重的是对外界的人和事都漠然置之,失去进步的动力并进而导致抑郁症。
二、对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现阶段我国的就业市场供求关系不平衡。自90年代末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大学生就开始面临严峻的就业问题,2005年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为280万,到2013年增加到700万之多。“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一经推出,大学生就告别了天之骄子的时代,逐年增加的大学生毕业生全部涌入了就业市场,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正处于深度的改革时期,又赶上产业结构调整,企事业单位裁员,政府机构缩编,部队减员等因素,这就使得社会为大学生提供的岗位有限,从而形成了大学生市场供给较大,而市场的吸纳力不足,两者之间失去了有效的平衡,供需矛盾也日益凸显出来。
2.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与现实脱节。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与现实的社会需求脱节已经是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存在的普遍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当前的毕业生大多对自己的职业定位较高,大有“十年寒窗,一举成名”的心理,眼光总是盯着国有大中型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对中小企业怀着不闻不问的态度。但目前的形势已然是这些发达地区的大企业,好单位已经出现人才饱和的局面,对人才的需求量和承受能力远不及中小企业和西部欠发达地区。二是除了职业定位较高以外,如今的毕业生对薪资要求更是有自己的标准,而对于一些薪资低、待遇差的单位存在一种瞧不起的傲慢态度,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最终失去很多就业良机。
3.缺乏独立意识,依赖心理较强。随着2009级和2010级的新生入校,我国的高校普遍已经迎来了1990年左右出生的大学生,按照目前社会各界的说法,这批1990年后出生的大学生被称之为“90后”大学生,相对于较早年代的人群而言,这类人群有其自身的很多特质,如独立意识弱,组织集体观念淡薄,个体中心主义明显,消费观念超前等等。90后的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容易受社会环境和社会观念的影响。他们多为独生子女,是在父母精心呵护下成长的一代,很少经历大的挫折和失败,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经历就业失败就会自乱阵脚,产生消极心理,把希望寄托于父母、老师、朋友的推荐或等待用人单位的主动邀请。
4.理想与信念淡化,诚信意识降低。在充斥着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各种思潮的现代社会,如今的大学生相对于中国七八十年代的大学毕业生而言,已经全然淡化了理想与信念对他们的重要意义。他们对理想与信念的理解早已不再是为祖国奉献自己的青春,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取而代之的是到东部沿海,到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实现个人价值,就业时也基本不考虑社会需要,以个人需要为中心,以追求经济利益和舒适的工作条件为准则。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诚信问题已令人堪忧,许多用人单位发现如今的大学生缺乏的不是能力、智力和知识储备,而是基本的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不少毕业生应聘时在求职材料中弄虚作假,一旦用人单位细问就会暴露出来。另外,频繁的毁约也使得大学生的诚信度大打折扣,此种信用危机的存在无形中也增加了应届毕业生就业的难度。
三、大学生就业心态的调试策略
1.正确的自我认知和理性定位。求职就业是每个大学生必须经历的过程,而能拥有一份完美的工作又是每个大学生的愿望。毕业生求职过程中过高或过低地评估自己,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过分看重一纸文凭和成绩的重要性都不利于就业。在就业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矛盾、挫折、失败。毕业生应学会全面而理性地分析问题,了解社会的需求和自身的特点,客观地看待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根据社会的需求理性地定位职业方向,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因此,客观正确地认知自己,合理有效的职业定位不仅是克服不良就业心理的有效途径,更是实现成功就业的重要砝码。
2.理性面对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高等教育的普及已经宣告大学毕业生统包统分时代的结束,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市场经济主导下的“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在这种就业形势发生根本改变的大环境下,劳动力市场已由买方市场变为卖方市场,大学生就业应充分了解当前形势,积极转变就业观念,打破一次就业终身就业的传统观念,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社会需求,合理把握就业期望值的“度”,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新观念,眼光不能仅仅停留在地域发达,条件优越,薪资丰厚的工作岗位上,更多的应该考虑用人单位是否能给予个人潜质充分发挥的空间。要以理想和信念作为个人发展的核心动力,积极投身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来,青春只有在为祖国和人民的真诚奉献中才能更加绚丽多彩,人生只有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才能闪闪发光。
3.提高自身心理承受能力,增加就业生存能力。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压力,在求职途中遇到挫折和失败是正常的,在就业中出现许多的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这些困难都不足以影响最终的成功就业,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地处理和看待这些所谓的困难。大学毕业生可以将其视作自己走向社会的必修课和磨练自身意志、增强自我能力的机会,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生存能力。高校大学生尤其是毕业生应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加强自身修养,正确处理好国家利益与个人志向之间的关系,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价值观的同时,以健康的心态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意识,提高综合竞争力,才能顺应时代和社会的需求施展才华,实现个人价值。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整个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也将不断扩大,虽然现行的就业渠道存在结构性的不合理,但必定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国家政策的调整得到有效的改善。毕业生更应排除心理障碍,以积极良好的就业心态面对挑战,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形势,提升自己,才能更加坚定地去完成自己的职业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和平.就业指导[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2]王德文.中国就业形势变化与未来展望[J].新华文摘,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