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用主义哲学运用:忌走极端

2014-09-21沈亚生

人民论坛 2014年23期
关键词:党性原则实用主义马克思主义

沈亚生

【摘要】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特色”能否实用主义化、马克思主义与实用主义理论的基本原则能否兼容、实践标准与实用标准是否能够等同、哲学学习与研究中的党性原则是否需要重提等几个理论谜局的厘清,进一步回答了对实用主义的学习研究与我们当前文化、价值观建设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间的相关关系,进而推动我们学习和研究外国哲学和文化思潮的工作。

【关键词】实用主义 马克思主义 兼容 党性原则

【中图分类号】D83 【文献标识码】A

自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以来,理论界对实用主义哲学的研究全面展开。关于这个理论的相关问题的著述繁多。在近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过程中,这种研究更加深入一步,试图把在实用主义理论中所学所悟到的东西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关联起来。本文将这两种旨趣相结合,把对实用主义理论本身的阐述和把它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关系的分析作为铺垫,通过对几个理论谜局的厘清,进一步回答这个理论的学习研究与我们当前的文化、价值观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间是否相关和怎样相关。

实用主义能否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实用主义化

这里所说的实用主义中国化是指那种想把实用主义的基本思想和原则移植到中国的学术中,并使之成为支配我们现实生活的一种理论支撑,在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占有一席之地的思想。这里所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用化是指那些想把我们的“特色”建立在实用主义的方法论和历史观、真理论等理论基础上,并以此引导我们各个领域实际工作的主张。

这种可能存在吗?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只能是否定的,然而有一些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认识存在偏颇,对实用主义一些似是而非的话语命题缺乏深入理解,在这个问题上就会产生迷乱。20世纪后期,我国大学学习中最热门的西方哲学派别是实用主义。据1987年12月至1988年1月在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和深圳大学对937名大学生和研究生的抽样调查显示,对“哪种学说对您的思想影响最大”这个问题,回答“马克思主义”的居首位,占59.66%,居第二位的便是“实用主义哲学”,占12.81%。①而当时我国的城市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还未充分展开。如果现在做这种调查,情况也许会更不一样。对某些人来讲城市改革和市场经济会为实用主义中国化敞开更宽敞的大门。这种迷乱之因在于许多年青人淡忘了实用主义理论是产生和服务于美国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市场经济和相应的社会体制。而我们当代的文化土壤和社会制度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导向的。不同的历史时代和不同的社会制度决定了实用主义这个理论思潮不能完全洋为中用和古为今用。

马克思主义学说产生于和实用主义相差不远的时期,但是如同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所说,只要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没有解决,那么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人类文明史上的作用就是不可替代的。马克思主义可以中国化,因为它不仅在理论上具有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客观性力量,而且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了它是可以指引我们事业前进的。

英国著名学者罗素的名著《西方哲学史》所贯穿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从时代的文化和政治背景出发去透视哲学家与哲学思潮的本质特征,他认为哲学每一个领域和问题的思考,每一个理论细胞的成长都是那个时代、民族自然科学前进,也是那个时代、民族的人文、伦理、政治文明的概括和再现。他发现实用主义:“可说意味着思想史上的革命,和一个世纪以前的工业上的革命同样属于中产阶级性的、同样不动人耳目,但是同样令人惊叹。”②恩格斯在《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指出,哲学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领域,它与特定的经济基础之间的联系虽然被许多中间环节弄得模糊不定,但这种联系仍然是构成其本质特点的最终根据。这样,恩格斯就更为透彻地指出了哲学思潮的时代性和国家民族特殊性根源。

实用主义思潮生长的背景是19世纪末到二次大战前后美国社会形态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时期。这个时期一方面是美国的整体实力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崛起,取代英国而成为世界经济、政治和军事第一强国。另一方面是美国在二、三十年代也暴发了其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1923年到1933年10年间全国工业生产下降1/3,外贸出口下降1/2,一半以上工业和商业公司破产倒闭,一万多家银行破产,1700万工人,占总数1/3以上的工人失业。政府不得不施行“新政”来挽救危机。这个时期的美国,虽然每个人都享受着形式上最大的自由和民主,但是普通劳动者一不留神就要丢饭碗,一切社会活动都成为市场交易和谋求私利的手段。

中国知识界对实用主义问题早就有所了解,20世纪20年代我国著名学者胡适,作为美国实用主义大师杜威的学生,不仅请杜威来华讲学,而且发表了一系列提倡在中国社会生活中接受和运用实用主义思想的作品,如在当时左派学术刊物《新青年》上发表“实验主义”、“多谈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等文章,全面宣传实用主义的经验实在论,探究、实验的方法论,“有用即真理”的真理论、社会历史的进化论等。这些宣传适应于当时破除封建传统文化的需要,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陈独秀也曾经对实用主义倍加欣赏。当时中国文化和整个社会发展在自由资本主义的西化道路和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的苏化道路以及维护复兴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新儒家道路的多重选择上无所适从。如果中国真的走上第一条道路,那么实用主义思潮很可能在当代中国成为一种强势的思想资源。但是随着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性胜利,实用主义显现出其消积性,并且很快就退居后台。

实用主义理论反对抽象思辩和不切实际的理论教条,倡导实践和行动,这对世界各国的文明进步,也对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在确立实践检验真理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过程中,也提倡废除教条主义不切实际的空淡,提倡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提倡大胆摸索和改革创新,把经济建设放到党和政府工作的中心位置上来。这些特色从形式上看有一些和实用主义的主张不谋而合。特别是还有些人把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混为一谈,这就为用实用主义理解中国特色提供了土壤。但是这种迷乱的认识忽视了我们的特色是以党的领导、以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路线为基础的。在这些前提下,劳动不是商品,而是人的本质和生活第一需要。经济、文化和许多社会活动也不是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最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源要牢牢掌握在代表人民利益的国家手中,为平等地满足最广大人民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服务。如果把中国社会主义的特色当作实用主义的理解,就会抹杀以上这些社会主义的本质原则,就会把短期性的经济物质利益,把少数人发财致富的需要,把投机取巧急功近利的原则当作指南。如果实用主义理论是不要理论、理想、原则和历史使命,就会极其危险,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特色是不能够这样“实用主义化”的。endprint

马克思主义与实用主义可以兼容吗

这里所说的“兼容”是指一些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和理论混同于实用主义的原则和理论,甚至于要用后者来替代前者。要把实用主义中国化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用化,就必须证明马克思主义与实用主义两者可以兼容或混同。其实早就有过把两种学说混同起来的说法。如奥地利哲学家波普尔就认为马克思是最早发扬实用主义观点的哲学家之一。美国哲学家胡克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等同为实用主义,还把杜威说成是继承了马克思思想的“杰出人物”。我们当前一些人也认为马克思哲学与实用主义在许多重要方面有“一致性”。

实用主义是一种怎样的理论?实用主义哲学在19世纪末由美国学者皮尔士所开创,他要求放弃传统哲学中的形而上学思辨,使哲学回归现实生活和行动。他提出了“存在就是有用”的思想,从而将一切哲学问题价值论化了。他要求任何概念或理论必须有意义,一方面有意义的概念须引起行动,行动须产生使人满意的效果。另一方面是有意义的概念或命题须表明可被经验所感知到的事物和属性。这些实用论思想与马克思的理论无疑不能相容。列宁注意到了并认真论述了实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列宁在写作《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时指出,在最新的美国哲学中,“最时髦的东西”可以说是“实用主义”了。他依据1907年刚出版的詹姆士的《实用主义》一书,敏锐地抓住了这一流派强调实践的特点,同时指出了它的唯心主义性质。

但是这里两种理论似乎等同,因为两者都把价值与真理的关系问题、两者的统一性问题当作哲学的根本问题,而且都看到实践比理论更为根本。不过这里的区别在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基础是唯物论,在这个前提下主张价值与真理的统一。而实用主义的世界观基础是唯心论,作为他们哲学出发点的“经验、实在”等概念都是以人的意识为本质内容的。同时,实用主义的有机体进化论和社会改造论、非决定论都是与马克思唯物史观对立的。进化论的历史观是把人降低为物,把以自由为本质的人混同于以必然性为本质的自然界有机体。然而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不同于自然世界和低级生命,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改造进步中自由地创造着通向自由王国的过程。这个过程虽然受到自然世界规律的制约,但是那种制约是要被超越和解除的。在社会发展高级形态或阶段里,每一个人和分体的人都会得到自由发展和全面发展的机会。

在认识论和真理观上,马克思主义也要求在实践的基础上把价值论与认识论真理论统一起来,但是要辩证地理解两者的统一。列宁说:“实践标准实质上决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③。这种统一不是用价值取代真理,也不是相反,而是认为两者相互独立而又相互包含,互相可以转化。人作为实践主体的目的性只有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实践客体的本质和规律作用下才能得以实现。无论是自然科学的真理还是人文社会领域中的真理,都有着客观规律性的本质,违背了客观规律性的行为,即便是取得了偶然的成功,它也是不可持续的。

以上分析表明,实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观、方法论、认识论和历史观上,在价值与真理关系上的原则有互相对立的成份而不是完全兼容。

“实践”与“实用”、实践标准与实用标准是否能等同

把马克思主义与实用主义混同起来的最重要依据是两者的真理论有相似的基本概念和相似的原则命题,两种真理论都把行动、实践、效果、成功等概念作为核心,都把真理标准归结于实践的成功。

这里的迷局在于相同的理论概念在不同的理论中可以有着极不相同的含义。在很早的古希腊哲学中就出现了实践的概念,在17、18世纪的德国古典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中,这个概念丰富发展到相当的高度,但是各种理论关于实践概念的理解往往是南辕北辙。实用主义或者把实践归结为作为有机体的个人适应环境的那些低层次生命活动,或者把人们的日常生活,包括人们的希望、欲求的满足,甚至个人的心理活动都归属于实践概念之内,使得实践与知识和理论完全隔离对立起来,使个人的实践与社会历史的实践活动隔离开来。他们所讲的实践不要客观、不要理论,不要理想,不闻不问人类历史进步的事业。特别是在对实践主体的理解上,实用主义的理解或者是不区分与人与低级生命的有机体,或者是个体化和资产阶级化的少数人,这种对实践的解释有明显的主观唯心论与非理性的倾向。

马克思则把实践看成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以物质生产为主要内容的创造性活动,实践的主体指向最广大的劳动群众。马克思主义还将实践理解为“人的感性的活动”,意在指出这种与一般生命感性活动和低层次人的感性活动不同的“人”的感性活动是包含着人类历史文明所积累的经验和理性的高层次感性活动。马克思认为实践作为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交错点,包含着主、客体之间的物质、信息的变换活动和评价活动。它在本质上是革命的、批判的、有目的、有理想的人的自由活动。马克思对实践也做了辩证的理解,认为具体的实践是不能绝对化的,实践本身也有一个进步发展的过程。但是在实用主义那里关于实践观点的辩证法毫无踪影,一次性的偶然的行动就是他们所讲的实践,实践没有人类文明的传播因素,也没有进步提升。在实践能动性问题上,实用主义把认识和实践能动作用看作是一种完全由主体、主观方面来创造知识对象的行动。认为由于知识总是关于受到人的作用的对象的知识,因此对象不是原来就存在的,而是通过人的认知活动和实践行动创造出来的,从而唯心主义地夸大了认识与实践的能动性。

关于“成功”或“效用”的概念,两种理论的理解也完全不同。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表明了这个理论一方面把功利价值原则贯彻始终,把进步的社会力量和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另一方面也认为这种进步阶级和进步人类利益的实现是与客观真理,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相统一的,是得到后者肯定和支持的。马克思从来都反对那种与人为敌的冷漠公式和教条主义,反对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迂腐之风,要求把真理变成追求理想的艺术,但是实用主义所追求的效果和功利在某些方面则有失狭隘、片面。虽然皮尔士和杜威都强调过“有用”所指的是对公众性的有用,但是他们讲的“公众性”过于抽象。因为他们的时代和社会是人性异化和阶级分裂的,人文社会知识和理论的“公共性”只能是空中楼阁。endprint

另外,“效用”和功利是指向个别人的短浅需要,还是同整个社会历史进步的取向相一致,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与实用主义的根本分歧。前者把取得个人的、片面局部的利益当作全部,而后者着眼于社会、人类和长久可持续的发展。

再看两种理论中的真理概念,从旧哲学的角度来讲,真理是一个认识论问题。真理的本质是认知的客观性。而价值则是一个实践问题,价值的本质是行为和行为评价的主体性。由于在旧哲学中认识论与实践论是分裂的,所以真理问题与价值问题完全分离。但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中,理论与实践是统一的,真理的客观性与价值的主体性也是统一的。真理不仅仅是认识论,也是价值论问题,所以真理不仅需要有认知意义上的客观性,还必须包容实践的主体性、目的性和能动性的本质要求。这在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讲得很清楚。但是实用主义在超越旧哲学抽象认识论和抽象真理客观性的同时,把整个哲学认识论问题也取消了,真理的客观本质问题也完全消失了。这可以看作是一种颠倒过来的休谟主义,休谟轻视实践,而实用主义则轻视理论。把认识论和真理论包容于价值实践论之中,还是完全消灭理论与真理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与实用主义的根本区别。(下转256页)

(上接27页)在“实践、成功、真理”这些最有可能使人把马克思主义与实用主义混同的核心概念上的澄清,也就使得由其构成的哲学命题之间的分歧便昭然若揭了。马克思主义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最高标准,这个原则意味着,实践获得成功不仅意味着对事物的思考对主观来说是“有用”的,而且意味着主观思考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不仅要看到在这里主观愿望获得了真正满足,而且更重要的是看到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得到实现。实践的成功表明了主观目的性和能动性、自由创造的性质与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性达到了一致。同事,这里所讲的实践和行动都不是生命低层本能性质的有盲目非理性色彩的活动,而是指向由历史文明进步成果和自然社会科学成果所指引的人类社会性的各领域创造性活动,个人的生活只能这种全社会文明生活中的一个颗粒。马克思主义要求,衡量知识和理论的真理性,要看它是否产生于和服务于用先进的科学与文化来指引的实践,是否对于代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广大劳动人民有现实利益。但是实用主义试图离开认识去追求实践效果,实用主义代表人物杜威对真理的定义是:“真理即功效”。这个真理公式实质是使实践同认识相脱离。如果说旧哲学的真理论是脱离实践的,那么实用主义的真理标准论就是取消理论与科学的。

哲学学习与研究中的党性原则是否需要重提

关于哲学,特别是西方哲学研究中的党性原则是列宁在其《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明确提出的,这个原则有两方面内容:一个内容是“在解决哲学问题上有两条基本路线,两个基本的派别。”这里的两个派别是指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这个内容是恩格斯在《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就明确提出的。第二个内容是哲学上的党派斗争归根到底表现着现代社会中敌对阶级的倾向和思想体系。列宁说:“因为在现代社会中,政治经济学正像认识论一样,是一门有党性的科学。”④思想解放运动之前,前苏联哲学和我们的外国哲学研究中简单庸俗化地运用这两条原则,结果是草木皆兵,标签满天飞,使得我们对人类文明的许多成就欠缺了虚心学习和科学研究的态度。但是现在的外国哲学和思想研究则是矫枉过正地走向了反面,在许多人那里,几乎是完全遗忘了党性原则的问题。结果是他们对外国哲学和文化的学习研究就成了墙头草,随风倒,看了谁的书,就帮着他说的。看了现象学的书就把“直观”与“生活世界”当作最高的哲学智慧,看了《正义论》就认为“两个正义原则”比剩余价值论更为重要。他们不能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前提下正确看待那些五花八门的东西。

思想解放运动之前,必须避免哲学和理论研究中的党性原则扩大化的倾向,哲学有无穷丰富的领域和问题。凡是在历史上有其重要位置的思想家和理论都必有其可取之处。对于哲学理论中有价值观意识形态成分的东西,如伦理、政治、社会、经济、历史这些领域中的理论,我们需要多一些敏锐的党性观念来学习研究,而对于自然科学、语言、逻辑领域中的哲学问题,党性原则的运用则要慎重得多。

另外,我们对党性原则也不能再次陷入僵化教条的理解。一种思想和理论有特定的价值观前提和取向,不能简单地划分到敌对阶级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中去,也不必非要贴上唯物论唯心论的标签。然而,把各种理论放到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经济文化条件下来理解其性质和位置,这不仅是我们也是许多世界著名思想理论家的明智选择。在对马克思主义学说本质的理解上,首先要有一个党性的观念,我们首先要看到这是一种价值观体系,它的千头万绪的道理都是在为最广大人民争理争气,然后它才是一种世界的和社会历史的真理和规律论体系,马克思通过经济、文化、政治各个领域的理论研究来证明劳动者的解放要求与自然与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相互一致。在实用主义理论和其新的发展形式的理解上,我们需要肯定它们在世界哲学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中起到一些积极作用,特别是把价值和实践问题提高到哲学根本问题的高度,实用主义功不可没。但也要看到其实质原则上的消极作用,更不能盲目地把实用主义原则与马克思的实践观点、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混淆起来。

【注释】

①田心铭:“实践的唯物主义和实践的唯心主义”,《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1期。

②[英]伯兰特·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370页。

③④《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42页,第349页。

责编 / 张蕾endprint

猜你喜欢

党性原则实用主义马克思主义
实用主义电动车 体验一汽丰田BZ4X&BZ3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现实与虚拟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唱响主旋律 党性最鲜明
坚持新闻舆论工作的党性原则——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经典实用主义的要义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