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与列宁新经济政策比较研究
2014-09-21吴兴德
吴兴德
摘 要:本论文分别回顾了马克思主义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两次飞跃的历史-苏俄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通过对两种思想的产生背景、内容和实施效果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邓小平的改革思想继承并创新发展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邓小平结合中国实际应用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的创新成果,本文在对两个理论及其实践做分析的同时,详细阐述了邓小平改革理论是如何对列宁“新经济政策”进行继承和创新发展的。通过比较,总结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经验。
关键词:新经济政策;改革理论;继承;创新
一、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和列宁新经济政策比较研究
列宁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的具体国情结合起来,带领俄国人民打破了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开创了俄国社会主义的新实践。邓小平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成熟自己的改革理论列宁“新经济政策”和邓小平改革理论都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邓小平深入思考过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1]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的中国改革开放的理论与实践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全面继承和创新发展。仔细研究发现,二者在背景、内容及效果方面都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一)二者具有相似的时代背景。二十年代初,俄国国内矛盾激化,带有极左倾向的“战时共产主义”造成十月革命后俄国社会主义政权的危机。国民经济面临崩溃,工人、农民不满,阶级敌人趁机叛乱,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在国际上,帝国主义联合起来,“国际资产阶级疯狂地仇恨和敌视苏维埃俄国,时刻准备侵犯它,扼杀它。” [2]从1921年春,列宁立足俄国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实际情况,强调把新经济政策作为当时的首要任务来贯彻落实。中国文革十年动乱,严重阻碍了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国民经济严重损失,各项事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高度集中的人民公社体制和经济体制严重地影响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同时,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中国现代化建设有良好国际环境。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吸取教训,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学习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先进经验,“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则同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进行“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二)二者具有相似的改革内容。以1921年3月召开的俄共(布)十大和随后列宁写的《论粮食税》为标志,苏俄开始从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过渡。新经济政策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第一,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降低粮食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第二,工业企业停止国有化,并实行一定程度的私有化措施。第三,大力发展商业,促进工业和农业的结合。第四,加强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交往与合作,引进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第五,推行经济核算和按劳分配,工人参加管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开始对社会主义建设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从农业入手,并逐步扩展到工业和城市。第一,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二,积极引进外资,开发开放经济特区。第三,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第四,从计划经济转变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五,实行全民所有制改革,分开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
(三)二者取得了相似的改革效果。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
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逐步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社会政治安定有序,民族团结,文化繁荣发展,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苏联很快恢复元气,成功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抵制了帝国主义的颠覆,并为苏联建立强大的产业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邓小平改革理论在中国的实践,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无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是民主政治建设,都在稳步前进。改革使得中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成为世界社会主义建设的标杆。
二、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继承
从科学社会主义的角度来分析,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是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继承和发展。
(一)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探索过程。列宁是把新经济政策作为一个准备长期实施的政策,而不仅仅是缓解危机的权宜之计。他说,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我们准备忍受几千个困难,准备做几千项尝试。” [3]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被视为一个庞大的怪物。在列强环伺的情况下,列宁领导苏俄在夹缝中生存。他认为,苏俄的社会主义要解决国内国际方面面临的诸多困境,才能逐步实现。相较于斯大林及其之后对社会主义实现阶段的仓促认识,列宁无疑是冷静客观的。在中国,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 [4]中国首先应当渡过的是作为共产主义低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邓小平初级阶段理论、三步走战略、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等科学认识,都是在充分认识了社会主义长期性,艰巨性基础上形成的。
(二)发展生产力作为党的第一要务。列宁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因为劳动生产率是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邓小平在推行各项经济改革措施时也强调生产力的重要性,“我们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离开了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的富强、人民生活的改善,革命就是空的。我们反对旧社会、旧制度,就是因为他是压迫人民的,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 [5]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只有实行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举措,才有可能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巩固执政党的地位。而今回顾历史,苏共解体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只顾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忙于和美国搞军备竞赛和对外扩张,没有把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久而久之民众失去了耐心。这一悲剧与他们背离了人民群众不无关系。endprint
(三)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列宁和邓小平都强调实行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列宁主张,“除了使资本主义向前发展外,……不如说是苦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够。” [6]要在坚持社会主义性质的前提下,控制和监督资本主义来为我所用。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较之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在于能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然而 “学习资本主义国家某些好东西……不会重新回到资本主义。” [7]但他同时强调:“我们一方面实行开放政策,一方面要仍坚持建国以来毛泽东一贯倡导的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也就是说,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中体西用”的原则,必须在不动摇社会主义根本性质的基础上来利用资本主义的先进经验。
(四)以农村为突破口,先农村后其他。俄国新经济政策的开始是以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的实物税决议和关于粮食税收的决定为标志的,这些法令规定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中国的改革同样始于农村,邓小平领导废除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制度,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做起的。农村改革的内容总的说就是搞责任制,抛弃吃大锅饭的办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社会就不会是安定的。” 相较来看,农村所涉及到利益关系比较容易处理,选择农村为突破口,先易后难,易于改革工作的推广。除此之外,无论是在苏俄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时期,“三农”问题都是事关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人口又占据了绝大多数,获得农民支持,解决农业问题,就稳固了社会稳定的基础。
三、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和列宁新经济政策的超越
邓小平在自己的改革理论中,不仅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加以应用,更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理论,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于经济建设的新理论,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改革思想实际上是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创新发展,这种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选择问题上,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力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 邓小平被公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者,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到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典范。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标准,都可以为我所用。事实证明,只有切切实实地提高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举措,才能够获得人民支持,也才能最终发展社会主义。
(二)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不但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三个文明一起抓,形成共同发展的局面。“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忽视了发展生产力,所以现在我们要特别主义建设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邓小平多次强调:“我们把改革当作一种革命。”要以革命的精神来推行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领导完成的第一次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改革开放的第二次革命,是为了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在这两大历史任务中,后者是前者的延续,代表的是社会主义未来的方向。从邓小平提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到要硬的格局,到党的十八大提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格局,其“革命性”的改变一目了然。
(三)确立“三步走”战略。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邓小平根据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做出了清晰的战略部署,这集中体现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分三步走的战略中。邓小平最初提出的三步走战略即:温饱、小康、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战略步骤既着眼长远,又立足现实,逐步上台阶。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矛盾运动规律和质量互变规律的科学运用。“我们确定了一个政治目标……实现我们的目标,不是很容易的。讲大话、讲空话,都不行,要有一系列正确的对内对外的方针和政策。” 回望历史,邓小平提出的三步骤战略,温饱问题已经解决,基本小康也已经实现,全面小康指日可待,而社会主义现代化正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促动下雏形初现。既有清晰明确的理想,又有冷静可行的计划。这正是三步走战略,乃至整个社会主义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尚未完全地展开,就受到了挫折,效果大打折扣。这既有历史条件的局限,也折射了计划本身的问题。
(四)依靠群众取得胜利。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改善和加强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改善和加强自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极其艰复杂的……当前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群众路线是共产党的生命线和工作路线。改革开放后,对人民群众主体性的尊重,主动性的发挥,提高到了新的认识程度。作为改革开放导火索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人民群众的创新举措得到了中央的肯定,进而开始在全国推进的。改革开放最终是为人民的事业,要获得人民的认可和支持,就必须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
四、全面社会改革,实现中国梦
“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早就指出,对共产主义理论的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社会主义先行者列宁也曾经说过,“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等各个阶段,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成功的经验就在于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不断地推进改革,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机制。endprint
(一)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之源。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之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与具体国情相结合。通过研究我们发现,邓小平的改革理论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都在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结合本国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提出了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而邓小平的改革理论更是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创新发展。邓小平在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确道路的过程中,表现出的那种善于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俄国国情相结合的科学态度,那种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求实精神,那种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不为马克思恩格斯的个别论断所束缚,敢于冲破陈规、开拓创新的理论勇气,给我们提供了方法论上的重要启迪,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当前,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就需要继续发扬这一伟大精神,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新的高潮。
(二)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在国内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上,马克思主义一度被视为教条,神圣不可更改。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教条视为对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几年,都一度把苏联的经验视为教条,导致了不同程度的失败和曲折。考察历史我们会发现,真正取得成功,推动社会发展的经验并不存在与马克思的教科书中。无论是苏俄的新经济政策,还是中国的改革开放,都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方向不变的情况下,吸取人类社会的先进经验,来促进社会主义的发展。“党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世情、国情、党情无时无刻不再发生变化,这就要求社会主义的各项举措必须不断适应这些客观环境的变化,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实施新举措。根据实践发展创新社会主义,同时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实践的不断的丰富完善,才是对马克思主义最大的继承和发展。
(三)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国梦。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前发展阶段所确定的发展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是不能够一蹴而就的,“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三十几年前的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毫无疑问是非常成功的。面对“中国梦”的时代重任,全面深化改革已经箭在弦上,蓄势待发。当前,全党上下要继承邓小平在作出改革开放决策时那种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方面的改革。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3页.
[2] 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36页.
[3] 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10页.
[4]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9页.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31—238页.
[6] 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3页.
[7]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31—238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