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谁来满足我们的需求

2014-09-21佚名

高中生·青春励志 2014年8期
关键词:李飞陶然网游

佚名

李飞在中学的时候就玩网游上瘾,因为和父母关系不好,内心比较孤独。“有时会痛苦,觉得自己浪费了时间,想做的事没有做好。但每次停下来,失落感和负罪感又会压过来。我感觉缺乏战胜自己的勇气。”李飞很清醒,始终在作自我分析。他还告诉我,今天家里一下子来了三位客人,这还是第一次。看得出来,他渴望跟人交流。

我遇到的网瘾者大多喜欢玩网络游戏。玩家在网游中可以得到他们在现实中难以获得的成就、荣誉、财富等。这时已经很难说玩家仍然只是在玩网游,或完全处于虚拟世界之中。对于社会现实感正在逐渐形成的未成年人来说,虚幻和现实的界限更是难以确切辨别。“这里的孩子常常固执地用自己喜欢的虚拟世界中的用语和逻辑跟他人交流,根本不管对方能否理解。”北京军区总医院的网络依赖治疗中心主任陶然说,“他们分不清什么是现实,什么是游戏。”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高文斌教授向我解释了网络中需求满足的一个重要特点:“即时满足性。”许多需求在现实中都需要“延迟满足”。你在社会中要得到“尊重满足”有时需要几年乃至几十年,而在网络中可能只要半个月或一个月。

“每一代青少年都倾向于采取风险性最小但可能性最大的探索方式了解世界,验证并肯定自我。”心理学博士刘蓉晖说,“20年前中学生用诗歌、吉他和体育,现在的一些青少年则用电子游戏和其他网络工具。”

针对“网瘾”,高文斌教授还提出了“失补偿假说”。他认为长期以来中国存在着社会价值标准单一的问题,形成了价值观的“单一评价体系”,使得许多人在网络中寻找缺失补偿。其中一项同伴关系,便是由于社会的基本组织结构变化,即城市化、小家庭化、独生子女化引起的缺失。“现在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子女,父母去上班,孩子就留给了老人,沟通起来有困难,网上却什么都有。缺什么补什么啊。”陶然发出如此感叹。

我们福尔摩斯式的探案已接近尾声。我们一路追踪“嫌疑犯”,直至我们每个人的体内,但悬在我们头上的问号却没能去掉。我倾向于认为:“电子游戏”尤其是“网络游戏”存在着致人上瘾的许多因素,但并不是一个必须对之负全责的“元凶”。“网瘾”应该是各种社会因素和人自身复杂因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endprint

猜你喜欢

李飞陶然网游
回来
A Joyful Park in Beijing
彗星听过她的愿望
趣味数学游戏
学生党网游超廉价攒机
雨神被我泡到了
被网游点燃的午休时间
倒霉透顶
14岁少年竟是大毒枭
没有网游=平坦的成才大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