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周杰伦的演唱与“朦胧诗”理论
2014-09-21张小党
张小党
摘要:在最近的十年,周杰伦无疑是流行音乐乐坛上的一位巨星,许多歌手不停模仿,但是,他的唱法似乎无法被模仿和超越。周杰伦的唱法到底属于那种唱法:吐字不清,类似哼唱。但是,与其配合的作词家方文山的词写的确实唯美,再配上他的哼唱,给人一种“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般模糊的美丽的意境。与此相似,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国诗坛上也出现了一种颇受争议的文体——朦胧诗。朦胧诗是以象征的手法表达作者的思想。因此,笔者思索: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着什么隐秘的联系?都是以一种模糊方式表现作者或歌者的内心世界,给人一种神秘而朦胧的美感。本文将从朦胧诗的特点和周杰伦的演唱特点方面分析两者的联系。
关键词:周杰伦 演唱特点 朦胧诗 联系
从网上搜索和资料的查询中,可能由于查询方式不正确或者其他原因,暂时没有查到有关两者之间联系的专著、文章和期刊,以下文字仅代表笔者拙见。
朦胧诗,又称“古怪诗”。出现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代表人物有舒婷、北岛、顾城、芒克等,代表作品有北岛的《回答》、舒婷的《致橡树》等等。朦胧诗的特点是以象征的手法表现作者的内心世界,其总体特征可以表现为三个词:象征化、意象化、立体化。它一反传统诗作多运用比喻的手法转而以象征的手法为主,以人为中心,注重表达人的感情。比如北岛的《回答》: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前,
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朦胧诗”最初只是一些看不懂这种诗体的读者们度它的一种称谓,由于大家对于这种新出现的诗体的不理解,觉得它晦涩难懂或似懂非懂。出现这种情况也不足为奇,以往的诗文都是直观的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直白、浅露、缺少意蕴、一读即懂。但是,新出现的诗体却一反常态,追求委婉含蓄、讲究意境,且大量运用象征、意象、通感等手法,以至于最初大家读完都会有一种迷茫而不知其所表达的意思的感觉。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一是揭露和批判黑暗的社会;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朦胧诗”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
正因它的叛逆,朦胧诗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争论。以谢冕、孙绍振为代表欣赏这种诗体的诗人,认为这是一种“崛起的诗群”,并写了《在新的崛起面前》、《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崛起的诗群》等文为新诗潮推波助澜;而以诗人丁力、郑伯农、程代熙为代表的反对者则认为此类诗晦涩、怪僻,人们看了之后似懂非懂,半懂不懂甚至完全不懂,读了之后让人气闷。有人(章明)就此写了《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而诗人艾青、臧克家对朦胧诗的评价也是持否定态度。除此之外,也有许多评论家和诗人客观的评价朦胧诗,既指出其不足们也肯定了其所具有的探索精神和所取得的成就。 争论的结果,更新了趋于封闭的诗学观念,也促进了朦胧诗的影响,同时也促进了诸多新诗派的繁荣。
此后,便进入朦胧诗的繁荣时期,此处不再赘述。
象征手法打破了真实描写和直抒胸意的表现方式,它像一道只写等号一边的方程式,诗人只排出一组组的字母和符号,读者可以把自己的感受代入其中,因而会因读者的感受不同而产生无数个“解”。这种抽掉了具体描绘、具体感受的诗的人不特指性极大的增强了诗含量和情绪宽度。
周杰伦的演唱也经过了倍受争议的时期,甚至可以说这种争议现在仍存在,正反两面甚是明显。在周杰伦刚出道的时候,他的别具一格的唱法、模糊不清的咬字以及他多元化的音乐风格备受人们争议。但是,不可置疑的是周杰伦倍受当代青少年对的热爱甚至是崇拜。在争论的风口浪尖上,周杰伦逐渐被人们熟知、接受、认可,被评为“世界十大鬼才音乐人”。对于周杰伦的唱功我们不过多的评价,但是其风格性很强,能用自己独特的声音去诠释自己的作品,引发大众共鸣。他的音乐独具特色,其作曲与方文山的词完美结合,极具故事性和画面性。他极具个性的、类似于吟诵调的哼唱让人似懂非懂但又很是喜欢。这是一种新潮。但是周杰伦的演唱在吐字方面确实存在问题,也可能是他自己的风格,类似说唱又类似哼唱,但是细听旋律与歌词的完美结合,又不得不称赞。他的演唱里面透露着一种类似于朦胧诗感觉的神秘朦胧婉约的美,被接受过程也和朦胧诗有着相似之处。
参考文献:
[1]朱栋霖,朱晓进,龙泉明.中国现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舒建华.作家们的作家——博尔赫斯[J].南方周末,2000.(06).
[3]姚家华.朦胧诗论争集[M].北京:学苑出版社,1989.
[4]田志伟.朦胧诗纵横谈[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