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配合中药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50例

2014-09-21张玉红,朱志,蔺汝云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4年4期
关键词:偏头痛针刺

张玉红,朱志,蔺汝云

摘要:目的在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的偏头痛的基础上配合中药治疗的方法,探究其治疗效果。方法根据治疗需要在医院选取100例确诊的患有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患者,按照一定的随机方法分成常规组与治疗组各50例,常规组服用西比灵药物治疗,而治疗组则进行针刺治疗配合中药治疗。疗程结束后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2组患者的病情都得到了改善,在常规组中总有效率为80%;在治疗组中总有效率为90%(P<0.05)。结论在针刺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药治疗的效果非常好,比一般的单纯服用西比灵药物具有更明显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针刺;肝阳上亢;偏头痛

中图分类号:R747.3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4-0054-02

偏头痛是在医学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病理症状,是由于脑部神经血管受到压迫后引起的头痛症状,主要发病人群为中青年人群。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晕眩、呕吐、恶心等,女性的发病率较男性要高。对于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治疗医学上主要采用西比灵药物治疗,也常使用针刺配合中药治疗的方法[1],本次研究对这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根据治疗需要在医院选取100例确诊的患有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患者,随机方法分成常规组与治疗组各50例。在常规组中有男28例,女22例,所有50例患者的年龄都在33岁~68岁之间,平均年龄则在(45±10)岁,病程为6个月~26个月之间,平均病程为(15±8)月;在治疗组中有男31例,女19例,所有50例患者的年龄都在31岁~66岁之间,平均年龄则在(43±12)岁,病程为4个月~23个月之间,平均病程为(11±9)月。具可比性2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P>0.05)。

1.2治疗方法

1.2.1常规组服用西比灵药物,每次服用10mg,每天服用1次,每周服用5d,服用药物时间为晚上睡前服用,并且维持药物服用治疗[2]。30d为1疗程。

1.2.2治疗组则采用针刺配合中药治疗的方法,中药所用的药材为天麻钩藤饮[3]。首先采用针刺治疗,主要是对内关、风池、太冲等穴位进行针刺,每次针刺的时间为30min左右,每天1次,30天为1疗程。天麻钩藤饮天麻、栀子、黄芩、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各10g,石决明18g,钩藤12g,取药汁200mL,每次服用100mL,每天3次,30天为1疗程。

2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2.1疗效标准治愈为患者已经不再出现晕眩、呕吐、恶心等症状,身体已恢复至患病前。好转为患者的病情有所好转,偶尔还会出现晕眩、头疼、恶心、呕吐等症状。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改善或加重任何效果,患者还会出现头疼、晕眩、呕吐、恶心等症状。

1.3统计学分析对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治疗效果等统计数据采用SPSS1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有的数据均以(x±s)表示,2组数据的计量资料采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4]。

2.2治疗结果见表1。

表12组治疗结果比较

组别n治愈好转无效总有效率/%

常规组5015251080

治疗组5025﹡20590﹡

与常规组比较,﹡P<0.05

3讨论

中医认为:偏头痛的病机多为肝失疏泄,郁而化火,上扰清窍,或肾阴不足,阴不敛阳,致肝阳上亢,上扰头目,而发生头痛。针灸取穴:太冲(双侧)、太溪(双侧)、风池(双侧),太冲为足厥阴肝经的原穴,其性下降,既能平肝熄风,清热降逆,又能养血柔肝,和肝敛阴》太溪为足少阴肾经的原穴,为肾脉之根,而肾阴是一身阴液之根蒂,先天之真源,故补太溪能益阴液,补精髓,为滋阴之要穴,具有滋阴降火,益神补溪的作用,善治一切阴虚精亏证。风池为足少阳经之穴,与手少阳、阳维、阳跷经交会,为祛风要穴,有平肝熄风,清利头目,通络止痛之功效;以上穴位相配,共具有滋补肝肾,平肝潜阳,通络止痛之功效[5]。方中天麻、钩藤有平肝熄风之功;栀子、黄芩清热泻火,杜仲、寄生补益肝肾,夜交藤、补肝肾、安神定志,朱茯神等使肝经之热不致上扰。通从本次研究表明,天麻、钩藤能明显减轻头痛程度,减少发作次数,缓解头痛,此方法相比于西医治疗的西比灵药物,采用中药治疗的针刺配合天麻钩

藤饮治疗的治疗效果更好,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甲寅.针刺配合天麻钩藤饮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临床研究[J].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2.

[2]梁楠.针刺加中药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的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2010.

[3]伊璠.针刺结合中药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2011.

[4]李冬梅,贾宝辉.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9(09):1579-1581.

[5]姜会来,黎凯.针刺配合中药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04):213-214.

(收稿日期:2014-01-25)endprint

摘要:目的在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的偏头痛的基础上配合中药治疗的方法,探究其治疗效果。方法根据治疗需要在医院选取100例确诊的患有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患者,按照一定的随机方法分成常规组与治疗组各50例,常规组服用西比灵药物治疗,而治疗组则进行针刺治疗配合中药治疗。疗程结束后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2组患者的病情都得到了改善,在常规组中总有效率为80%;在治疗组中总有效率为90%(P<0.05)。结论在针刺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药治疗的效果非常好,比一般的单纯服用西比灵药物具有更明显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针刺;肝阳上亢;偏头痛

中图分类号:R747.3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4-0054-02

偏头痛是在医学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病理症状,是由于脑部神经血管受到压迫后引起的头痛症状,主要发病人群为中青年人群。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晕眩、呕吐、恶心等,女性的发病率较男性要高。对于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治疗医学上主要采用西比灵药物治疗,也常使用针刺配合中药治疗的方法[1],本次研究对这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根据治疗需要在医院选取100例确诊的患有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患者,随机方法分成常规组与治疗组各50例。在常规组中有男28例,女22例,所有50例患者的年龄都在33岁~68岁之间,平均年龄则在(45±10)岁,病程为6个月~26个月之间,平均病程为(15±8)月;在治疗组中有男31例,女19例,所有50例患者的年龄都在31岁~66岁之间,平均年龄则在(43±12)岁,病程为4个月~23个月之间,平均病程为(11±9)月。具可比性2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P>0.05)。

1.2治疗方法

1.2.1常规组服用西比灵药物,每次服用10mg,每天服用1次,每周服用5d,服用药物时间为晚上睡前服用,并且维持药物服用治疗[2]。30d为1疗程。

1.2.2治疗组则采用针刺配合中药治疗的方法,中药所用的药材为天麻钩藤饮[3]。首先采用针刺治疗,主要是对内关、风池、太冲等穴位进行针刺,每次针刺的时间为30min左右,每天1次,30天为1疗程。天麻钩藤饮天麻、栀子、黄芩、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各10g,石决明18g,钩藤12g,取药汁200mL,每次服用100mL,每天3次,30天为1疗程。

2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2.1疗效标准治愈为患者已经不再出现晕眩、呕吐、恶心等症状,身体已恢复至患病前。好转为患者的病情有所好转,偶尔还会出现晕眩、头疼、恶心、呕吐等症状。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改善或加重任何效果,患者还会出现头疼、晕眩、呕吐、恶心等症状。

1.3统计学分析对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治疗效果等统计数据采用SPSS1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有的数据均以(x±s)表示,2组数据的计量资料采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4]。

2.2治疗结果见表1。

表12组治疗结果比较

组别n治愈好转无效总有效率/%

常规组5015251080

治疗组5025﹡20590﹡

与常规组比较,﹡P<0.05

3讨论

中医认为:偏头痛的病机多为肝失疏泄,郁而化火,上扰清窍,或肾阴不足,阴不敛阳,致肝阳上亢,上扰头目,而发生头痛。针灸取穴:太冲(双侧)、太溪(双侧)、风池(双侧),太冲为足厥阴肝经的原穴,其性下降,既能平肝熄风,清热降逆,又能养血柔肝,和肝敛阴》太溪为足少阴肾经的原穴,为肾脉之根,而肾阴是一身阴液之根蒂,先天之真源,故补太溪能益阴液,补精髓,为滋阴之要穴,具有滋阴降火,益神补溪的作用,善治一切阴虚精亏证。风池为足少阳经之穴,与手少阳、阳维、阳跷经交会,为祛风要穴,有平肝熄风,清利头目,通络止痛之功效;以上穴位相配,共具有滋补肝肾,平肝潜阳,通络止痛之功效[5]。方中天麻、钩藤有平肝熄风之功;栀子、黄芩清热泻火,杜仲、寄生补益肝肾,夜交藤、补肝肾、安神定志,朱茯神等使肝经之热不致上扰。通从本次研究表明,天麻、钩藤能明显减轻头痛程度,减少发作次数,缓解头痛,此方法相比于西医治疗的西比灵药物,采用中药治疗的针刺配合天麻钩

藤饮治疗的治疗效果更好,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甲寅.针刺配合天麻钩藤饮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临床研究[J].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2.

[2]梁楠.针刺加中药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的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2010.

[3]伊璠.针刺结合中药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2011.

[4]李冬梅,贾宝辉.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9(09):1579-1581.

[5]姜会来,黎凯.针刺配合中药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04):213-214.

(收稿日期:2014-01-25)endprint

摘要:目的在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的偏头痛的基础上配合中药治疗的方法,探究其治疗效果。方法根据治疗需要在医院选取100例确诊的患有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患者,按照一定的随机方法分成常规组与治疗组各50例,常规组服用西比灵药物治疗,而治疗组则进行针刺治疗配合中药治疗。疗程结束后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2组患者的病情都得到了改善,在常规组中总有效率为80%;在治疗组中总有效率为90%(P<0.05)。结论在针刺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药治疗的效果非常好,比一般的单纯服用西比灵药物具有更明显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针刺;肝阳上亢;偏头痛

中图分类号:R747.3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4-0054-02

偏头痛是在医学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病理症状,是由于脑部神经血管受到压迫后引起的头痛症状,主要发病人群为中青年人群。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晕眩、呕吐、恶心等,女性的发病率较男性要高。对于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治疗医学上主要采用西比灵药物治疗,也常使用针刺配合中药治疗的方法[1],本次研究对这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根据治疗需要在医院选取100例确诊的患有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患者,随机方法分成常规组与治疗组各50例。在常规组中有男28例,女22例,所有50例患者的年龄都在33岁~68岁之间,平均年龄则在(45±10)岁,病程为6个月~26个月之间,平均病程为(15±8)月;在治疗组中有男31例,女19例,所有50例患者的年龄都在31岁~66岁之间,平均年龄则在(43±12)岁,病程为4个月~23个月之间,平均病程为(11±9)月。具可比性2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P>0.05)。

1.2治疗方法

1.2.1常规组服用西比灵药物,每次服用10mg,每天服用1次,每周服用5d,服用药物时间为晚上睡前服用,并且维持药物服用治疗[2]。30d为1疗程。

1.2.2治疗组则采用针刺配合中药治疗的方法,中药所用的药材为天麻钩藤饮[3]。首先采用针刺治疗,主要是对内关、风池、太冲等穴位进行针刺,每次针刺的时间为30min左右,每天1次,30天为1疗程。天麻钩藤饮天麻、栀子、黄芩、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各10g,石决明18g,钩藤12g,取药汁200mL,每次服用100mL,每天3次,30天为1疗程。

2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2.1疗效标准治愈为患者已经不再出现晕眩、呕吐、恶心等症状,身体已恢复至患病前。好转为患者的病情有所好转,偶尔还会出现晕眩、头疼、恶心、呕吐等症状。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改善或加重任何效果,患者还会出现头疼、晕眩、呕吐、恶心等症状。

1.3统计学分析对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治疗效果等统计数据采用SPSS1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有的数据均以(x±s)表示,2组数据的计量资料采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4]。

2.2治疗结果见表1。

表12组治疗结果比较

组别n治愈好转无效总有效率/%

常规组5015251080

治疗组5025﹡20590﹡

与常规组比较,﹡P<0.05

3讨论

中医认为:偏头痛的病机多为肝失疏泄,郁而化火,上扰清窍,或肾阴不足,阴不敛阳,致肝阳上亢,上扰头目,而发生头痛。针灸取穴:太冲(双侧)、太溪(双侧)、风池(双侧),太冲为足厥阴肝经的原穴,其性下降,既能平肝熄风,清热降逆,又能养血柔肝,和肝敛阴》太溪为足少阴肾经的原穴,为肾脉之根,而肾阴是一身阴液之根蒂,先天之真源,故补太溪能益阴液,补精髓,为滋阴之要穴,具有滋阴降火,益神补溪的作用,善治一切阴虚精亏证。风池为足少阳经之穴,与手少阳、阳维、阳跷经交会,为祛风要穴,有平肝熄风,清利头目,通络止痛之功效;以上穴位相配,共具有滋补肝肾,平肝潜阳,通络止痛之功效[5]。方中天麻、钩藤有平肝熄风之功;栀子、黄芩清热泻火,杜仲、寄生补益肝肾,夜交藤、补肝肾、安神定志,朱茯神等使肝经之热不致上扰。通从本次研究表明,天麻、钩藤能明显减轻头痛程度,减少发作次数,缓解头痛,此方法相比于西医治疗的西比灵药物,采用中药治疗的针刺配合天麻钩

藤饮治疗的治疗效果更好,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甲寅.针刺配合天麻钩藤饮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临床研究[J].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2.

[2]梁楠.针刺加中药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的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2010.

[3]伊璠.针刺结合中药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2011.

[4]李冬梅,贾宝辉.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9(09):1579-1581.

[5]姜会来,黎凯.针刺配合中药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04):213-214.

(收稿日期:2014-01-25)endprint

猜你喜欢

偏头痛针刺
清明的雨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夹虎口治偏头痛”有用吗
太胖太瘦都易患偏头痛
偏头痛吃紫菜干
新疆抓获75名“针刺”嫌犯
针刺治疗术后尿潴留68例
针刺并弥可保穴位注射治疗三叉神经痛30例
“解救”妇女偏头痛
牙痛苦相煎 针刺有要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