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服外用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30例临床研究

2014-09-21刘亚虹,阮凤,周晓娜,周蜻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4年4期

刘亚虹,阮凤,周晓娜,周蜻

摘要:目的对比研究中医药多途径疗法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疗效。方法通过观察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及住院部60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治疗组采用中药多途径疗法,对照组采用清热调血汤辨证加减以及康妇炎胶囊单纯内服治疗。结果中医药多途径疗法与单纯口服药物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各30例,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组的症状积分、体征积分均优于对照组,经χ2检验,P<0.05,差异显著。结论中医多途径疗法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有效方法之一,从客观科学的角度探讨这种综合疗法的科学性,为今后制定有效的、可行的中医多途径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值得临床推广、运用和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键词:中医药多途径疗法;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清热调血汤;妇科如意散

中图分类号:R711.33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4-0016-03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即当盆腔炎性疾病未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后遗症[1]。属中医“带下”、“妇人腹痛”、“癥瘕”、“不孕”等病证。中医则认为该病是由于正气未复,余邪未尽,风寒湿热、虫毒之邪乘虚而入,致气机不畅,瘀血阻滞,蕴结胞宫胞脉所致[2]。

1病例来源

所有病例均来源于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云南省中医医院)妇科住院部及妇科门诊,严格按照纳入标准,收集60例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

2诊断标准

2.1西医诊断标准根据《妇产科学》[1]的相关内容拟定。

2.1.1病史既往有盆腔炎性疾病、阴道炎等妇科感染史,或妇产科手术史,或不洁性交史,或邻近器官的炎症病变。

2.1.2症状(1)主要症状:下腹坠胀疼痛或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性交后、月经前后加重。(2)白带增多。(3)月经不调,以经量增多或经期延长多见。(4)不孕或异位妊娠。(5)全身症状:可有低热,易感疲劳,精神不振,失眠等症状。

2.1.3体征子宫常呈后倾后屈,增大,压痛,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宫体一侧或两侧附件增厚压痛,甚至触及囊性肿包块,压痛。

2.1.4辅助检查B超显示盆腔有积液、输卵管积水、附件区炎症包块声像改变。

2.2中医证型诊断标准(湿热瘀结证)参照2012年罗颂平主编《中医妇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制定。①下腹胀痛或刺痛,痛处固定;②腰骶胀痛;③带下量多,色黄质稠;④神疲乏力;⑤经期腹痛加重;⑥月经量多或伴经期延长;⑦小便黄;⑧大便干燥或溏而不爽;⑨舌质红或暗红,或见边尖瘀点或瘀斑,苔黄腻或白腻;⑩脉弦滑或弦涩。

以上证候至少具备1~3中的2项及4~10中的3项方可诊断。

2.3统计学方法所得数据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检验,疗效指标用Ridit检验;治疗前后用配对t检验,治疗后2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

3治疗方法

3.1治疗组清热调血汤口服、腹针、隔药饼灸水道、归来、次髎穴及中药灌肠联合运用。

3.1.1口服中药处方及方法当归15g,川芎15g,白芍15g,生地15g,黄连6g,香附15g,桃仁10g,红花6g,莪术10g,丹皮12g,延胡15g,黄芪30g,姜黄15g,甘草6g。(1)加减:湿甚者去生地、杭芍,加茯苓、厚朴、大腹皮;大便难解者加炒大黄;大便溏泄者去当归、桃仁,加炒白术、炒神曲。(2)煎服法:以上中药取冷水800mL浸泡15min后,水煎服,早晚饭后各服1次,200mL/次,2日1剂,14d为1疗程。

3.1.2腹针取穴及操作方法取穴中脘、下脘、关元、气海、水道、归来、三阴交、足三里。按腹针的规范化操作,腹部腧穴将毫针(0.3mm×25mm)刺入地部,病人可无针刺反应或略有胀感;足三里、三阴交穴毫针(0.3mm×40mm)直刺约20mm,其中中脘、下脘、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施补法,水道、归来穴施泻法,每次留针30min。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3.1.3外用中药(药饼)处方及用法妇科如意散(大黄、黄柏、生草乌、姜黄等生药打粉)(由云南省中医医院药剂科提供)用专用模具压制为直径1.5cm,厚0.5cm圆饼,将药饼置于归来、水道、次髎穴,将艾条置于药饼上,并点燃,隔日1次,每穴灸2壮,5次为1疗程。

3.1.4灌肠中药处方及用法赤芍20g,丹参20g,败酱草20g,白花蛇舌草20g,大血藤20g,苍术20g,苦参20g,黄柏20g。每日1剂,煎取药液100-200mL,取40℃药液灌肠,并保留1h以上,1日1次,10日为1个疗程。

3.2对照组清热调血汤辨证加减口服(煎服法同治疗组),加服康妇炎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14d为1个疗程。

4观察方法

4.1观察指标主要观察临床症状、体征及B超检查结果。

4.2观察及随访时间临床症状、体征及B超检查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观察1次,并分别于治疗后15日,30日随访2次。

5疗效判定标准和治疗结果

5.1疗效标准参照《中医新药治疗盆腔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2002版)(按参考文献处理)制定。(一)痊愈:治疗后下腹疼痛和腰骶痛疼痛等症消失,妇科检查和B超检查正常。证候和体征积分及减少≥95%。停药1月内未复发。显效:治疗后下腹疼痛和腰骶胀痛等症消失或明显减轻,妇科检查和B超检查明显改善,证候及体征积分和减少≥70%,<95%。有效:治疗后下腹疼痛和腰骶胀痛等症减轻,妇科检查和B超检查有所改善,证候和及体征积分和减少≥30%,<70%。无效:治疗后下腹疼痛和腰骶胀痛等症无减轻或有加重,妇科检查和B超检查无改善或有加重,证候及体征积分和减少<30%。endprint

积分参照尼莫地平法:积分变化%=(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5.2治疗结果

5.2.12组治疗后总疗效比较见表1。

表12组总疗效比较n(%)

组别n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治疗组305(16.67)19(66.33)4(13.33)2(6.67)93.33*

对照组302(6.67)15(50)8(26.67)5(16.67)83.33

与对照组比较,*P<0.005

5.2.22组治疗前后总积分比较见表2。

表22组治疗前后总积分比较(x±s)

组别n治疗前治疗后

治疗组3017.13±4.493.56±2.59*

对照组3015.8±5.025.33±4.19

与对照组比较,*P<0.05

5.2.32组治疗后各项积分对比见表3。

表32组治疗后各项积分情况(x±s)

组别n症状体征辅助检查

治疗组302.33±1.81*1±1.44*0.13±0.35*

对照组303.57±2.661.43±2.130.5±1.04

与对照组比较,*P<0.05

6讨论

6.1清热调血汤临床疗效清热调血方选自于《古今医鉴》,具有清热除湿,化瘀止痛之功效,主治妇人经水将来,腹痛,乍作乍止,气血俱实。为本院妇科常用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性湿热瘀结证患者的主方。长期的临床观察发现该方不仅对下腹部及腰骶的疼痛有很好的疗效,改善了慢性炎症状态,同时对恢复机体功能起到的了较好的疗效。口服本方后大部分患者下腹部疼痛、腰骶疼痛、白带量多的症状消失,有部分患者因各方面症状、体征的情况得到明显好转后正常受孕。本方既充分发挥了中医辨证施治特色,又体现出中医药在慢性炎症中的治疗优势,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6.2隔物灸临床疗效隔物灸又称间接灸,是在艾炷与皮肤之间隔垫上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故治疗时,既发挥了艾条的作用,又发挥了药物的功能,因而具有特殊的效果。《医学入门》云:“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施灸所用的原料较多,但是最常用的还是艾叶,其气味芳香,味辛、苦,性温,能散寒止痛,温经止血。隔物灸临床应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其功效可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将妇科如意散制为药饼敷贴于归来、水道、次髎穴,在艾灸的热力效应下,使药饼中的药物发散走窜,通过扩张毛孔渗透入穴位发挥药物和穴位治疗的双重作用。故将妇科如意散所制药饼运用到隔物灸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起到了非常好的疗效,尤其起到消瘀散结止痛之功。

6.3腹针临床疗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腹针主方: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三阴交、足三里、水道、归来。其中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可调理先天肝肾和后天脾胃;此四穴合用有补后天养先天之意,故名“引气归元”[9]。足三里能健脾和胃,有强壮作用,可使脏腑气血化源充足;水道可清热祛湿、通利水道;归来能传输胃经下行经水,散化冲脉外传之热;三阴交为为肝、脾、肾三经的交会穴,而冲、任、带脉与肝、脾、肾关系密切,故取之可以调补冲任,疏肝解郁,健脾益气,起到调和肝、脾、肾,疏通三经之气血的作用。本方可使脏腑气血充盈,起到固本培元的功效,同时还可调和气血,清热祛湿,散化冲脉外传之热,此外腹针对痛证有较好的止痛效果。

6.4中药灌肠的临床疗效药物灌肠法历史悠久,早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处的《五十二病方》中就曾提及。药物是治疗本病常用有效的治疗方法,因为直肠与内生殖器相邻,彼此静脉丛交相吻合,药物经直肠黏膜上皮细胞吸收进入直肠静脉丛,比口服吸收快,作用时间长[10]。同时还可避免胃酸和酶对药物的影响,并避免对肠胃的刺激,减轻肝脏的损伤。中药保留灌肠的疗效与其保留灌肠的时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药物保留时间延长,增加了肠粘膜对药物的吸收,起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11]。

7结论

中医多途径联合疗法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有效方法之一。该方法具有较好的扶正清热除湿、活血散结止痛的功效,能明显改善慢性盆腔痛、白带量多、带下异常、痛经等伴随症状。该方法对解除盆腔组织粘连、增生,消散输卵管积水及附件包块方面有明显优势,同时还能恢复女性正常生殖功能,促进受孕。治疗组30例患者中,有1例继发性不孕的患者治疗后受孕。该方法能提高治愈率,和降低盆腔炎性疾病的复发率。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52-253.

[2]罗颂平.中医妇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42-243.

[3]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2002.

[4]李世蓉,张三元.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发病机制的现代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498.

[5]葛秦生主编.生殖内分泌与妇科疾病诊治手册[M].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2003:86.

[6]陈启龙.转化生长因子β-1在胰腺组织中的表达:慢性胰腺炎发病机制探讨[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2,11(10):612-615.

[7]ACOG.Practicebulletinnumber51,sequelaeofpelvicinflammatory[J].ObstetricsGynecology,2004,103(3):589-605.

[8]薄知云.腹针无痛治百病[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6:1-2.

[9]陈红,陈小刚,张婷婷,等.腹针“引气归元”浅识及典型病案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88.

[10]陈新谦.新编药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0.

[11]张景岚.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药灌肠不同插管长度的临床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20.

(收稿日期:2014-02-10)endprint

积分参照尼莫地平法:积分变化%=(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5.2治疗结果

5.2.12组治疗后总疗效比较见表1。

表12组总疗效比较n(%)

组别n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治疗组305(16.67)19(66.33)4(13.33)2(6.67)93.33*

对照组302(6.67)15(50)8(26.67)5(16.67)83.33

与对照组比较,*P<0.005

5.2.22组治疗前后总积分比较见表2。

表22组治疗前后总积分比较(x±s)

组别n治疗前治疗后

治疗组3017.13±4.493.56±2.59*

对照组3015.8±5.025.33±4.19

与对照组比较,*P<0.05

5.2.32组治疗后各项积分对比见表3。

表32组治疗后各项积分情况(x±s)

组别n症状体征辅助检查

治疗组302.33±1.81*1±1.44*0.13±0.35*

对照组303.57±2.661.43±2.130.5±1.04

与对照组比较,*P<0.05

6讨论

6.1清热调血汤临床疗效清热调血方选自于《古今医鉴》,具有清热除湿,化瘀止痛之功效,主治妇人经水将来,腹痛,乍作乍止,气血俱实。为本院妇科常用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性湿热瘀结证患者的主方。长期的临床观察发现该方不仅对下腹部及腰骶的疼痛有很好的疗效,改善了慢性炎症状态,同时对恢复机体功能起到的了较好的疗效。口服本方后大部分患者下腹部疼痛、腰骶疼痛、白带量多的症状消失,有部分患者因各方面症状、体征的情况得到明显好转后正常受孕。本方既充分发挥了中医辨证施治特色,又体现出中医药在慢性炎症中的治疗优势,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6.2隔物灸临床疗效隔物灸又称间接灸,是在艾炷与皮肤之间隔垫上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故治疗时,既发挥了艾条的作用,又发挥了药物的功能,因而具有特殊的效果。《医学入门》云:“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施灸所用的原料较多,但是最常用的还是艾叶,其气味芳香,味辛、苦,性温,能散寒止痛,温经止血。隔物灸临床应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其功效可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将妇科如意散制为药饼敷贴于归来、水道、次髎穴,在艾灸的热力效应下,使药饼中的药物发散走窜,通过扩张毛孔渗透入穴位发挥药物和穴位治疗的双重作用。故将妇科如意散所制药饼运用到隔物灸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起到了非常好的疗效,尤其起到消瘀散结止痛之功。

6.3腹针临床疗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腹针主方: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三阴交、足三里、水道、归来。其中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可调理先天肝肾和后天脾胃;此四穴合用有补后天养先天之意,故名“引气归元”[9]。足三里能健脾和胃,有强壮作用,可使脏腑气血化源充足;水道可清热祛湿、通利水道;归来能传输胃经下行经水,散化冲脉外传之热;三阴交为为肝、脾、肾三经的交会穴,而冲、任、带脉与肝、脾、肾关系密切,故取之可以调补冲任,疏肝解郁,健脾益气,起到调和肝、脾、肾,疏通三经之气血的作用。本方可使脏腑气血充盈,起到固本培元的功效,同时还可调和气血,清热祛湿,散化冲脉外传之热,此外腹针对痛证有较好的止痛效果。

6.4中药灌肠的临床疗效药物灌肠法历史悠久,早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处的《五十二病方》中就曾提及。药物是治疗本病常用有效的治疗方法,因为直肠与内生殖器相邻,彼此静脉丛交相吻合,药物经直肠黏膜上皮细胞吸收进入直肠静脉丛,比口服吸收快,作用时间长[10]。同时还可避免胃酸和酶对药物的影响,并避免对肠胃的刺激,减轻肝脏的损伤。中药保留灌肠的疗效与其保留灌肠的时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药物保留时间延长,增加了肠粘膜对药物的吸收,起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11]。

7结论

中医多途径联合疗法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有效方法之一。该方法具有较好的扶正清热除湿、活血散结止痛的功效,能明显改善慢性盆腔痛、白带量多、带下异常、痛经等伴随症状。该方法对解除盆腔组织粘连、增生,消散输卵管积水及附件包块方面有明显优势,同时还能恢复女性正常生殖功能,促进受孕。治疗组30例患者中,有1例继发性不孕的患者治疗后受孕。该方法能提高治愈率,和降低盆腔炎性疾病的复发率。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52-253.

[2]罗颂平.中医妇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42-243.

[3]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2002.

[4]李世蓉,张三元.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发病机制的现代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498.

[5]葛秦生主编.生殖内分泌与妇科疾病诊治手册[M].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2003:86.

[6]陈启龙.转化生长因子β-1在胰腺组织中的表达:慢性胰腺炎发病机制探讨[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2,11(10):612-615.

[7]ACOG.Practicebulletinnumber51,sequelaeofpelvicinflammatory[J].ObstetricsGynecology,2004,103(3):589-605.

[8]薄知云.腹针无痛治百病[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6:1-2.

[9]陈红,陈小刚,张婷婷,等.腹针“引气归元”浅识及典型病案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88.

[10]陈新谦.新编药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0.

[11]张景岚.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药灌肠不同插管长度的临床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20.

(收稿日期:2014-02-10)endprint

积分参照尼莫地平法:积分变化%=(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5.2治疗结果

5.2.12组治疗后总疗效比较见表1。

表12组总疗效比较n(%)

组别n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治疗组305(16.67)19(66.33)4(13.33)2(6.67)93.33*

对照组302(6.67)15(50)8(26.67)5(16.67)83.33

与对照组比较,*P<0.005

5.2.22组治疗前后总积分比较见表2。

表22组治疗前后总积分比较(x±s)

组别n治疗前治疗后

治疗组3017.13±4.493.56±2.59*

对照组3015.8±5.025.33±4.19

与对照组比较,*P<0.05

5.2.32组治疗后各项积分对比见表3。

表32组治疗后各项积分情况(x±s)

组别n症状体征辅助检查

治疗组302.33±1.81*1±1.44*0.13±0.35*

对照组303.57±2.661.43±2.130.5±1.04

与对照组比较,*P<0.05

6讨论

6.1清热调血汤临床疗效清热调血方选自于《古今医鉴》,具有清热除湿,化瘀止痛之功效,主治妇人经水将来,腹痛,乍作乍止,气血俱实。为本院妇科常用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性湿热瘀结证患者的主方。长期的临床观察发现该方不仅对下腹部及腰骶的疼痛有很好的疗效,改善了慢性炎症状态,同时对恢复机体功能起到的了较好的疗效。口服本方后大部分患者下腹部疼痛、腰骶疼痛、白带量多的症状消失,有部分患者因各方面症状、体征的情况得到明显好转后正常受孕。本方既充分发挥了中医辨证施治特色,又体现出中医药在慢性炎症中的治疗优势,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6.2隔物灸临床疗效隔物灸又称间接灸,是在艾炷与皮肤之间隔垫上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故治疗时,既发挥了艾条的作用,又发挥了药物的功能,因而具有特殊的效果。《医学入门》云:“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施灸所用的原料较多,但是最常用的还是艾叶,其气味芳香,味辛、苦,性温,能散寒止痛,温经止血。隔物灸临床应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其功效可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将妇科如意散制为药饼敷贴于归来、水道、次髎穴,在艾灸的热力效应下,使药饼中的药物发散走窜,通过扩张毛孔渗透入穴位发挥药物和穴位治疗的双重作用。故将妇科如意散所制药饼运用到隔物灸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起到了非常好的疗效,尤其起到消瘀散结止痛之功。

6.3腹针临床疗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腹针主方: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三阴交、足三里、水道、归来。其中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可调理先天肝肾和后天脾胃;此四穴合用有补后天养先天之意,故名“引气归元”[9]。足三里能健脾和胃,有强壮作用,可使脏腑气血化源充足;水道可清热祛湿、通利水道;归来能传输胃经下行经水,散化冲脉外传之热;三阴交为为肝、脾、肾三经的交会穴,而冲、任、带脉与肝、脾、肾关系密切,故取之可以调补冲任,疏肝解郁,健脾益气,起到调和肝、脾、肾,疏通三经之气血的作用。本方可使脏腑气血充盈,起到固本培元的功效,同时还可调和气血,清热祛湿,散化冲脉外传之热,此外腹针对痛证有较好的止痛效果。

6.4中药灌肠的临床疗效药物灌肠法历史悠久,早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处的《五十二病方》中就曾提及。药物是治疗本病常用有效的治疗方法,因为直肠与内生殖器相邻,彼此静脉丛交相吻合,药物经直肠黏膜上皮细胞吸收进入直肠静脉丛,比口服吸收快,作用时间长[10]。同时还可避免胃酸和酶对药物的影响,并避免对肠胃的刺激,减轻肝脏的损伤。中药保留灌肠的疗效与其保留灌肠的时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药物保留时间延长,增加了肠粘膜对药物的吸收,起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11]。

7结论

中医多途径联合疗法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有效方法之一。该方法具有较好的扶正清热除湿、活血散结止痛的功效,能明显改善慢性盆腔痛、白带量多、带下异常、痛经等伴随症状。该方法对解除盆腔组织粘连、增生,消散输卵管积水及附件包块方面有明显优势,同时还能恢复女性正常生殖功能,促进受孕。治疗组30例患者中,有1例继发性不孕的患者治疗后受孕。该方法能提高治愈率,和降低盆腔炎性疾病的复发率。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52-253.

[2]罗颂平.中医妇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42-243.

[3]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2002.

[4]李世蓉,张三元.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发病机制的现代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498.

[5]葛秦生主编.生殖内分泌与妇科疾病诊治手册[M].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2003:86.

[6]陈启龙.转化生长因子β-1在胰腺组织中的表达:慢性胰腺炎发病机制探讨[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2,11(10):612-615.

[7]ACOG.Practicebulletinnumber51,sequelaeofpelvicinflammatory[J].ObstetricsGynecology,2004,103(3):589-605.

[8]薄知云.腹针无痛治百病[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6:1-2.

[9]陈红,陈小刚,张婷婷,等.腹针“引气归元”浅识及典型病案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88.

[10]陈新谦.新编药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0.

[11]张景岚.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药灌肠不同插管长度的临床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20.

(收稿日期:2014-02-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