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的临床应用体会
2014-09-21宫嘉李娜娜
宫嘉 李娜娜
温针灸是将毫针刺入穴位留针过程中, 于针尾处插上艾卷施灸的一种灸法, 是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方法。《针灸聚英》中载有:“王节斋日, 近有为温针者, 乃楚人之法。其法针于穴,以香白芷作团饼, 套针上。以艾蒸温之, 多以取效”。作者近年来用温针灸的方法治疗临床多种疾病, 均收到比较满意的效果, 现将作者临床体会报告如下。
1 病例分析
1.1 肩凝症 患者李××, 女, 53岁, 工人, 2010年9月10日来诊。主诉:近2个月来, 右侧肩部疼痛, 活动不利, 右肩上举及后伸均受限, 遇寒则加重。体检:肩峰下压痛较为明显, 肩关节处皮肤欠温, 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后针刺肩髃、臑俞、肩前, 养老, 条口, 阿是穴,捻转得气后, 于肩髃、臑俞、肩前穴针尾处套置约2 cm长的艾段, 将艾段点燃后通过艾段的温热传导会使局部穴位产生温热感, 燃尽后再换一段, 如此反复换至3次, 1次/d, 7次为1个疗程, 第1个疗程后, 患者肩关节活动范围明显增大,待2个疗程后, 病治痊愈。
肩凝症一般与风寒湿邪侵入机体有关, 通过温针灸疗法可以借助艾灸的温热达到温通脉络, 祛风散寒, 行痹止痛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 在治疗过程中叮嘱患者不要大幅度活动身体, 也可以在针身处用硬质卡片衬于皮肤上, 以防止脱落艾灰灼烫皮肤。
1.2 静脉曲张 患者张××, 男, 45岁, 工人, 2011年7月13日来诊。主诉:左下肢静脉曲张5年余。症见:左下肢静脉迂回、曲张、高高隆起于皮肤、常伴下肢憋胀不适、乏力、舌质淡白、脉沉, 辨证为气滞血瘀型。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后先用三棱针极速点刺静脉蜿蜒迂曲处, 尤其是高隆处,然后加以火罐将陈旧瘀血拔出, 可多选几处。待10 min起罐后, 擦净恶血, 常规消毒患处, 用1.5寸毫针刺入局部病灶处,然后将针尾套置约2 cm长的艾段, 每次灸3段, 治疗2次/周,4次为1个疗程。第1个疗程后, 病灶局部迂曲现象明显改善,呈萎瘪状态, 治疗3个疗程后, 静脉曲张几乎平复。
静脉曲张多为气滞血瘀型, 本病通过放血疗法和温针灸相结合, 借用了放血疗法的祛瘀生新, 顺畅血脉以及温针灸的消瘀散结, 温通气血, 从而达到新血生成, 局部滞塞脉络畅通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嘱咐患者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治疗24 h内不要洗浴, 以免引起局部感染。
1.3 哮喘 患者孙××, 女, 44岁, 干部, 2009年8月12日来诊, 主诉:喘咳8年, 加重1年。症见:面色萎黄, 呼吸急促, 喘息抬肩, 喉中痰鸣有声, 痰色黄黏稠, 舌质暗淡,脉滑数。两肺听诊哮鸣音满布。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后针刺风门, 肺俞, 大椎, 太渊, 其中选取风门, 肺俞, 大椎三穴加以温针灸, 留针30 min, 1次/d, 10 d为1个疗程, 治疗2个疗程后患者自觉咳喘胸闷症状消失, 为巩固治疗, 连续3年三伏天来院治疗2个疗程, 随访哮喘未再发作。
临床上哮喘多由于风寒侵袭, 肺气失宣, 痰浊内伏, 肃降失调所致。古人曰:“形寒饮冷则伤肺”。所以该病运用温针灸之温通经气的原理, 通过刺激风门, 肺俞, 大椎等穴位,起到温通肺之寒邪, 使肺气得以宣发肃降, 宣肺定喘, 令喘息, 哮鸣自止。
2 小结
以上三则病例虽然表现症状各不相同, 但均是借助了温针灸的温通经络, 鼓动人体阳热之气, 从而达到驱散寒邪,调和脉络, 温通助阳, 气至血通的效果。古人也多次提到温针灸的益处, 如《针灸大成》卷四 《三衢杨氏补泻(十二字分次第手法及歌)》:“口温者:凡下针, 入口中必须温热, 方可与刺, 使血气调和, 冷热不相争斗也。温针一理最为良,口内调和纳穴场, 毋令冷热相争搏, 荣卫宣通始得祥。”《灵枢·官能》曰:“针所不为, 灸之所宜”。《针灸资生经》曰:“若针而不灸, 灸而不针, 非良医也。”可见温针灸适应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用于艾灸的病症, 针与灸的结合可以更好地发挥温针灸治疗疾病的多角度, 多途径, 多靶点性。该方法易于操作且疗效显著, 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