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输液外渗皮肤的用药护理
2014-09-21李宇
李宇
口服给药方式不适合新生儿疾病的治疗, 静脉给药作为抢救、防治新生儿疾病的重要途径, 为临床广泛应用。新生儿自身血管细薄、弹性不佳, 加上其容易哭闹、活动, 给输液治疗带来了诸多不便[1]。部分患儿在输液过程中会出现药物外渗现象, 由于新生儿的表皮组织相对薄弱, 外渗的药物可能造成新生儿皮肤局部肿胀或坏死, 由此引发医疗纠纷,对医院医疗服务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加强新生儿输液外渗皮肤的用药护理干预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本研究对新生儿输液外渗皮肤的用药护理效果进行了探讨,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2年12月~2013年12月于本院79例输液外渗的新生儿作研究对象, 男47例(59.49%), 女32例(40.51%), 出生时间<1 d 21例(26.58%), 出生时间1~2 d 28例(35.44%), 出生时间>2 d 30例(37.98%), 足月儿28例(35.44%),早产儿51例(64.56%), 静脉注射部位主要是上肢和头部, 经详细检查患儿不存在免疫系统缺陷疾病, 患儿家属均自愿接受本次研究, 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外渗药物和皮肤表现 新生儿常见外渗药物包括外渗性的化学物质、高分子抗生素、高营养性物质和血管收缩剂等[2]。外渗患儿局部皮肤表现:皮肤呈苍白或红晕, 静脉血管周边逐渐肿胀。头皮静脉输液外渗局部一般会有肿块鼓起,较易发现;上肢静脉肿胀呈弥散性, 较难觉察。
1.3 药物外渗护理 ①及时发现外渗是保证皮肤完整的首要条件, 护理人员加强巡回次数, 巡防时仔细观察新生儿的静脉注射位置, 如对比左右肢体粗细程度、皮肤色泽和弹性,发现异常立刻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②发现外渗现象后立即停止静脉注射, 将针头迅速抽出, 对针眼处进行压迫(5 min左右), 外渗早期护理人员辅助抬高患肢, 有助于肿胀、疼痛的减轻;③冷敷(4~6℃)是外渗早期的有效措施:25%硫酸镁放置到无菌纱布, 将其贴于外渗部位, 10~20 min续敷25%硫酸镁, 无菌纱布蒸发干燥且局部肿胀消退, 及时将其取下。④加强保暖, 将患儿置于辐射暖箱, 将肢体成分暴露, 保持局部皮肤温度, 外渗皮肤肿胀多数自然消退。⑤局部皮肤颜色改变护理, 输液外渗局部皮肤呈苍白色, 使用酚妥拉明湿敷处理, 操作同冷敷, 3次/d。局部皮肤呈青、紫色或黑色,积极选择合理药物予以缓解皮肤坏死导致的损伤。⑥加强用药护理指导, 在对外渗皮肤处理时需要给予患者相应的健康指导, 护理人员同患者沟通交流, 舒缓其紧张、不安心理,以获得患者的积极配合。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形式表示, 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形式表示, 实施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79例输液外渗新生儿经针对性护理后, 78例(98.73%)皮肤恢复正常, 1例(1.27%)新生儿头皮损伤, 无功能障碍。自行设计问卷调查本次护理干预满意度, 经统计, 患儿家属对本次护理干预的满意度为97.47%。
3 讨论
新生儿输液外渗给患儿的皮肤造成一定的影响, 药物外渗后主要表现为局部皮肤肿胀、疼痛, 严重的会造成皮肤组织坏死, 留下疤痕, 严重影响美观。新生儿属于特殊人群,口服给药方式不适合于新生儿, 静脉滴注是快速有效给药方式[3], 为临床疾病的治疗提供了诸多便利, 但新生儿静脉血管细薄, 弹性不良, 静脉穿刺滴注中患儿对药物会出现一些反应, 在此过程中容易导致药物外渗, 渗入到周围皮肤组织,引发红肿、疼痛, 如果不及时发现治疗, 皮肤组织会坏死。临床新生儿常用的注射药物种类包括外渗性的化学物质、高分子抗生素、高营养性物质和血管收缩剂等, 化学物质如钾、钙剂对静脉的刺激性较大, 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因此在注射此类药物时要保持缓慢均匀, 一般需要安排专人看护。高分子抗生素注射时可能导致针尖周围皮肤缺血, 呈现苍白色,使用时要控制好抗生素种类和用量, 切忌滥用。血管收缩剂如多巴胺使用时间超过30 min时多静脉颜色发白, 持续应用导致色素沉着, 失去弹性, 临床用药时可建立两条静脉通路,轮流注射以降低该类药物的刺激程度。营养性物质如血制品、蛋白制剂等属于高渗透压药物, 此类药物外渗会造成皮肤血管肿胀变黑, 恢复速度相对较慢, 多需要长期护理治疗予以缓解。本组79例静脉输液外渗患儿经过对症护理治疗后78例皮肤恢复正常, 此结果说明在外渗发生时予以及时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是降低皮肤损伤的关键。冷敷硫酸镁目的是促进血管收缩, 减少皮肤对外渗药物吸收, 并可以缓解疼痛, 抑制炎症反应, 肾功能障碍患者严禁服用。酚妥拉明是α受体阻断剂, 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 增加血容量和组织血流量,对微循环和内脏血流灌注具有较好的改善效果, 低血压、心脏器质性损害、动脉硬化严重、肾功能减退者忌用。保暖是输液外渗的重要环节, 临床上应予以足够重视。在处理皮肤颜色变化时应当加强换药护理。已有报道[4]指出热敷容易损伤皮肤, 侵润性封闭影响血液循环, 均不适宜作为新生儿输液外渗的临床护理措施。
综上所述, 加强合理用药和巡视是预防和发现新生儿输液外渗的重要措施, 及时针对性护理治疗措施是降低新生儿皮肤损伤的关键, 值得临床重视
[1] Malach T, Jerassy Z, Rudensky B, et al.Prospective surveillance of phlebitis associated with peripheral intravenous catheteres.Am J Infect Control, 2006, 34(5):308-312.
[2] 陶鑫, 李静, 孙建伟, 等.新生儿输液外渗皮肤的用药护理.护士进修杂志, 2005, 20(9):843-844.
[3] 辛霞, 赵艳, 辛华, 等.规范化新生儿输液外渗管理模式的临床应用及效果观察.护理管理杂志, 2005, 4(4):54-55.
[4] 何绿霜, 李丽珍, 李于凡, 等.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性损伤的临床观察和护理.临床医学工程, 2012, 19(2):265-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