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识改变命运 阅读点亮人生

2014-09-21邹晨莹王小梅杨仪

当代贵州 2014年12期
关键词:大歌安顺侗族

邹晨莹+王小梅+杨仪+

4月23日,贵州省图书馆内,洋溢着浓郁书香的2014年书香中国暨贵州省全民阅读活动座谈会在此举行。

从愉悦的阅读里获取动力,从厚重的知识中汲取营养。“书香之家”代表、文联负责人、文化名人、军人、教师、学生、新闻工作者……大家热烈地交流阅读感悟,分享阅读喜悦,不断将座谈会引向深入。

摇动读书这棵大树

读书,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事。

儿时,虽然出版物不多,但如饥似渴的读书愿望,让我收获了真实的阅读体验。从《安徒生童话记》、《一千零一夜》到《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凡是能找到的书都在看。

回想从士兵到将军的历程,苏联文学对我影响至深。记得参军以后,就开始阅读《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青年近卫军》等小说,尤其酷爱托尔斯泰和高尔基。也正是从那时起,我真正理解了为什么读书能使人增智。当上军官后,特别是随着职务提升,我系统阅读哲学、党史、军史、世界战争史等相关书籍,不断充实完善自己。最近,美军海豹突击队员写的《艰难一日——击毙本·拉登亲历记》,不仅让我了解了外军反恐作战的经验,更让我看到我们与美军信息化建设的差距。

当前,习主席提出了军队要能打仗、打胜仗的时代要求,这就更加需要我们多读书、读好书,在阅读中去汲取思想营养,不断坚定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打赢信息化战争。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让我们一起去摇动读书这棵大树吧,也许树上不会掉下黄金屋、颜如玉,但它一定会掉下智慧和快乐!

每一天都是读书日

对于一个爱读书的人来说,这个世界上有无“读书日”并不重要。当一个人已经将读书作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那么每一天都是读书日。

读书,终归是一个很个人化的事情。读,还是不读?为什么而读?读什么?怎样去读?……其实只有你自己才能回答。

有人号召“远离网络,回归读书”,其实何必?问题在于数字化时代的新阅读方式带给你的,是否只有“广度”而无“深度”?你是在“浏览”还是在“阅读”?你的阅读是“浅阅读”还是“深阅读”?你是否因阅读而获得了感悟、思考、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

有人问,我应该去读什么书?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很难回答。不同的书是为不同目的而著,彼此之间事实上无法比较。鲁迅的书与讲Office技巧的书如何比?一本书是否值得向你推荐,是否值得你读,是一个问题。更重要的问题在于你为什么而读——为求知?为寻求技能?为满足好奇?为情感需要?为探求生命意义?……当你明白了自己为什么而读的时候,你也就明白了所谓“推荐书目”的虚妄和无用。

所以,书是越读越厚的,因为你越学就会越觉得自己懂得少;书也是越读越薄的,因为你会将书里的思想情感融会贯通,把握精髓,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

知识人应有的使命

我读书,一是工作的需要,二是精神自我实现的内在需要,这两者融为一体,才算是读书的最佳状态。为进入这种状态,应该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阅读古人,丰富历史底蕴。生活在当下,我们总会有很多的困惑,面对这些困惑,又总想找寻满意的答案。首选的路径,就是从古人、从前人身上找寻。有了丰富的历史资源,思想就有了纵深感,就不会平面化、浅层化。

阅读今人,发现当下逻辑。历史是源,当下是流。弄清了历史这个“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下这个“流”。

在历史的参照下,我们要更多地阅读当下,要从书本里、从火热的生活里深入阅读。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当下若干问题的内在逻辑。

阅读贵州,探寻发展空间。对贵州的知识人来说,我们负有谱写中国梦贵州篇章的光荣使命,必须更多地阅读有关贵州的有字之书,还要深入实地调研,阅读好贵州的无字之书,把无字之书变成有字之书,用充满思想张力的文字,探寻并表达出贵州未来的发展空间和路径所在。

这是我们这代知识人应有的使命。

“读书人”读书,习惯使然

刚才接过的这块“书香之家”牌匾,是我一生中得到的最好的礼物。“书香之家”这个称谓,是我一生中获得的最高奖励。回去以后,我一定会告诫我的儿女们,只有世世代代都能把读书当作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做好中华传统文化的守望者、传承者,才不愧为“书香之家”。

从小到大,我们每天都在吃饭,没有人会问为什么,因为这是我们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的生活。其实,读书也是一样。

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里有句话:“喜好读书,不求甚解,偶有会意,则欣然忘食。”这是真正的读书人的心得。读书能让人长知识、生智慧、开阔眼界心胸。对已经习惯读书、让读书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的人,读书不再有功利,自然也就不会成负担。我们误读了前人说的“书中自有颜如玉”。想通过读书拥有“颜如玉”的人,是生意人,至多只能算是“读书的人”,而决不是“读书人”。

“读书人”读书,习惯使然,就和有人喜欢喝茶、有人离不开抽烟一样。所以,论及读书的经验,我认为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才是第一位的。

职业报人需要深度阅读

我自己这么多年的体会是:如果对一本书很喜欢,不妨把感受写下来,这样会记得更牢。不然,藏书是没有太大价值的,因为书不会自动进入到我们的记忆中来。同时,我在写作中有意识地尝试使用自己积累的知识。比如,最近给《贵州日报》写的一组国学随想录就是如此。尽管和许多专家比起来难免浅薄,但至少对我来说,是书本知识从读到用的转化。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有道理的。尤其是一些地方性知识的获得,更需要一定的文化现场考察。很多年来,我一直有一个不太清晰的认知:侗族大歌是一种生态意义的审美选择。2009年读在职研究生后,接触到生态人类学、生态美学等学科知识,一下打开了思路。最后,我的硕士论文题目就是《天籁之音——生态诗学视阈下的侗族大歌》。为写好这篇论文,在收集大量资料的同时,我还到侗族大歌流传村寨作田野考察。在侗族大歌的传习现场,对侗族大歌的艺术性和传承困境,有了最真切的体会。对大量书面材料,也有了甄别标准。

我觉得读书的真正目的就是用,只有真正地用起来,读书视野才会越来越广,思考能力才会越来越强,读书的享受才会更上一层楼,而不是浅尝辄止、蜻蜓点水。职业报人不仅要写作的速度,更需要写作的深度,而深度来源于读书、思考、写作三合一的反复训练。

踩在书页搭建的桥上

阅读,是我的生活方式,也是我熟悉的生命方式。书,是我的家庭财富,更是我的心灵财富。我们踩在书页搭建的桥上进步。

在省图书馆谈安顺的阅读,我用的标题是“分享书香其乐无穷”。安顺阅读现在被外界书写为“三度点燃城市阅读风景”。百姓爱书是安顺的传统,这份城市品位展现安顺阅读的广度;持续撰写读后感彰显阅读深度;作家引领述说安顺的阅读高度。

自2005年起,安顺阅读每年都有不同的主题,这是城市的幸运,同时,也展示作家对城市的一份担当。

在自媒体时代,阅读与交流阅读都成为必须,作家作为个体的阅读是作家自身的体验,而参与交流、推介图书、讲述成长就是很多社区阅读者、很多农村孩子需要的。为这份需要,安顺文艺志愿者陪伴阅读活动走过十年,百万人次阅读风景必然包含了各界力量。当然,更为重要的元素还在于安顺文艺志愿者选择了陪伴阅读为载体,让自己的擅长成为城市阅读的拐杖,使得很多阅读者在进步中继续深化阅读。 (责任编辑/蒋叶俊)

4月23日,贵州省图书馆内,洋溢着浓郁书香的2014年书香中国暨贵州省全民阅读活动座谈会在此举行。

从愉悦的阅读里获取动力,从厚重的知识中汲取营养。“书香之家”代表、文联负责人、文化名人、军人、教师、学生、新闻工作者……大家热烈地交流阅读感悟,分享阅读喜悦,不断将座谈会引向深入。

摇动读书这棵大树

读书,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事。

儿时,虽然出版物不多,但如饥似渴的读书愿望,让我收获了真实的阅读体验。从《安徒生童话记》、《一千零一夜》到《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凡是能找到的书都在看。

回想从士兵到将军的历程,苏联文学对我影响至深。记得参军以后,就开始阅读《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青年近卫军》等小说,尤其酷爱托尔斯泰和高尔基。也正是从那时起,我真正理解了为什么读书能使人增智。当上军官后,特别是随着职务提升,我系统阅读哲学、党史、军史、世界战争史等相关书籍,不断充实完善自己。最近,美军海豹突击队员写的《艰难一日——击毙本·拉登亲历记》,不仅让我了解了外军反恐作战的经验,更让我看到我们与美军信息化建设的差距。

当前,习主席提出了军队要能打仗、打胜仗的时代要求,这就更加需要我们多读书、读好书,在阅读中去汲取思想营养,不断坚定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打赢信息化战争。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让我们一起去摇动读书这棵大树吧,也许树上不会掉下黄金屋、颜如玉,但它一定会掉下智慧和快乐!

每一天都是读书日

对于一个爱读书的人来说,这个世界上有无“读书日”并不重要。当一个人已经将读书作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那么每一天都是读书日。

读书,终归是一个很个人化的事情。读,还是不读?为什么而读?读什么?怎样去读?……其实只有你自己才能回答。

有人号召“远离网络,回归读书”,其实何必?问题在于数字化时代的新阅读方式带给你的,是否只有“广度”而无“深度”?你是在“浏览”还是在“阅读”?你的阅读是“浅阅读”还是“深阅读”?你是否因阅读而获得了感悟、思考、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

有人问,我应该去读什么书?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很难回答。不同的书是为不同目的而著,彼此之间事实上无法比较。鲁迅的书与讲Office技巧的书如何比?一本书是否值得向你推荐,是否值得你读,是一个问题。更重要的问题在于你为什么而读——为求知?为寻求技能?为满足好奇?为情感需要?为探求生命意义?……当你明白了自己为什么而读的时候,你也就明白了所谓“推荐书目”的虚妄和无用。

所以,书是越读越厚的,因为你越学就会越觉得自己懂得少;书也是越读越薄的,因为你会将书里的思想情感融会贯通,把握精髓,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

知识人应有的使命

我读书,一是工作的需要,二是精神自我实现的内在需要,这两者融为一体,才算是读书的最佳状态。为进入这种状态,应该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阅读古人,丰富历史底蕴。生活在当下,我们总会有很多的困惑,面对这些困惑,又总想找寻满意的答案。首选的路径,就是从古人、从前人身上找寻。有了丰富的历史资源,思想就有了纵深感,就不会平面化、浅层化。

阅读今人,发现当下逻辑。历史是源,当下是流。弄清了历史这个“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下这个“流”。

在历史的参照下,我们要更多地阅读当下,要从书本里、从火热的生活里深入阅读。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当下若干问题的内在逻辑。

阅读贵州,探寻发展空间。对贵州的知识人来说,我们负有谱写中国梦贵州篇章的光荣使命,必须更多地阅读有关贵州的有字之书,还要深入实地调研,阅读好贵州的无字之书,把无字之书变成有字之书,用充满思想张力的文字,探寻并表达出贵州未来的发展空间和路径所在。

这是我们这代知识人应有的使命。

“读书人”读书,习惯使然

刚才接过的这块“书香之家”牌匾,是我一生中得到的最好的礼物。“书香之家”这个称谓,是我一生中获得的最高奖励。回去以后,我一定会告诫我的儿女们,只有世世代代都能把读书当作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做好中华传统文化的守望者、传承者,才不愧为“书香之家”。

从小到大,我们每天都在吃饭,没有人会问为什么,因为这是我们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的生活。其实,读书也是一样。

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里有句话:“喜好读书,不求甚解,偶有会意,则欣然忘食。”这是真正的读书人的心得。读书能让人长知识、生智慧、开阔眼界心胸。对已经习惯读书、让读书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的人,读书不再有功利,自然也就不会成负担。我们误读了前人说的“书中自有颜如玉”。想通过读书拥有“颜如玉”的人,是生意人,至多只能算是“读书的人”,而决不是“读书人”。

“读书人”读书,习惯使然,就和有人喜欢喝茶、有人离不开抽烟一样。所以,论及读书的经验,我认为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才是第一位的。

职业报人需要深度阅读

我自己这么多年的体会是:如果对一本书很喜欢,不妨把感受写下来,这样会记得更牢。不然,藏书是没有太大价值的,因为书不会自动进入到我们的记忆中来。同时,我在写作中有意识地尝试使用自己积累的知识。比如,最近给《贵州日报》写的一组国学随想录就是如此。尽管和许多专家比起来难免浅薄,但至少对我来说,是书本知识从读到用的转化。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有道理的。尤其是一些地方性知识的获得,更需要一定的文化现场考察。很多年来,我一直有一个不太清晰的认知:侗族大歌是一种生态意义的审美选择。2009年读在职研究生后,接触到生态人类学、生态美学等学科知识,一下打开了思路。最后,我的硕士论文题目就是《天籁之音——生态诗学视阈下的侗族大歌》。为写好这篇论文,在收集大量资料的同时,我还到侗族大歌流传村寨作田野考察。在侗族大歌的传习现场,对侗族大歌的艺术性和传承困境,有了最真切的体会。对大量书面材料,也有了甄别标准。

我觉得读书的真正目的就是用,只有真正地用起来,读书视野才会越来越广,思考能力才会越来越强,读书的享受才会更上一层楼,而不是浅尝辄止、蜻蜓点水。职业报人不仅要写作的速度,更需要写作的深度,而深度来源于读书、思考、写作三合一的反复训练。

踩在书页搭建的桥上

阅读,是我的生活方式,也是我熟悉的生命方式。书,是我的家庭财富,更是我的心灵财富。我们踩在书页搭建的桥上进步。

在省图书馆谈安顺的阅读,我用的标题是“分享书香其乐无穷”。安顺阅读现在被外界书写为“三度点燃城市阅读风景”。百姓爱书是安顺的传统,这份城市品位展现安顺阅读的广度;持续撰写读后感彰显阅读深度;作家引领述说安顺的阅读高度。

自2005年起,安顺阅读每年都有不同的主题,这是城市的幸运,同时,也展示作家对城市的一份担当。

在自媒体时代,阅读与交流阅读都成为必须,作家作为个体的阅读是作家自身的体验,而参与交流、推介图书、讲述成长就是很多社区阅读者、很多农村孩子需要的。为这份需要,安顺文艺志愿者陪伴阅读活动走过十年,百万人次阅读风景必然包含了各界力量。当然,更为重要的元素还在于安顺文艺志愿者选择了陪伴阅读为载体,让自己的擅长成为城市阅读的拐杖,使得很多阅读者在进步中继续深化阅读。 (责任编辑/蒋叶俊)

4月23日,贵州省图书馆内,洋溢着浓郁书香的2014年书香中国暨贵州省全民阅读活动座谈会在此举行。

从愉悦的阅读里获取动力,从厚重的知识中汲取营养。“书香之家”代表、文联负责人、文化名人、军人、教师、学生、新闻工作者……大家热烈地交流阅读感悟,分享阅读喜悦,不断将座谈会引向深入。

摇动读书这棵大树

读书,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事。

儿时,虽然出版物不多,但如饥似渴的读书愿望,让我收获了真实的阅读体验。从《安徒生童话记》、《一千零一夜》到《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凡是能找到的书都在看。

回想从士兵到将军的历程,苏联文学对我影响至深。记得参军以后,就开始阅读《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青年近卫军》等小说,尤其酷爱托尔斯泰和高尔基。也正是从那时起,我真正理解了为什么读书能使人增智。当上军官后,特别是随着职务提升,我系统阅读哲学、党史、军史、世界战争史等相关书籍,不断充实完善自己。最近,美军海豹突击队员写的《艰难一日——击毙本·拉登亲历记》,不仅让我了解了外军反恐作战的经验,更让我看到我们与美军信息化建设的差距。

当前,习主席提出了军队要能打仗、打胜仗的时代要求,这就更加需要我们多读书、读好书,在阅读中去汲取思想营养,不断坚定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打赢信息化战争。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让我们一起去摇动读书这棵大树吧,也许树上不会掉下黄金屋、颜如玉,但它一定会掉下智慧和快乐!

每一天都是读书日

对于一个爱读书的人来说,这个世界上有无“读书日”并不重要。当一个人已经将读书作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那么每一天都是读书日。

读书,终归是一个很个人化的事情。读,还是不读?为什么而读?读什么?怎样去读?……其实只有你自己才能回答。

有人号召“远离网络,回归读书”,其实何必?问题在于数字化时代的新阅读方式带给你的,是否只有“广度”而无“深度”?你是在“浏览”还是在“阅读”?你的阅读是“浅阅读”还是“深阅读”?你是否因阅读而获得了感悟、思考、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

有人问,我应该去读什么书?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很难回答。不同的书是为不同目的而著,彼此之间事实上无法比较。鲁迅的书与讲Office技巧的书如何比?一本书是否值得向你推荐,是否值得你读,是一个问题。更重要的问题在于你为什么而读——为求知?为寻求技能?为满足好奇?为情感需要?为探求生命意义?……当你明白了自己为什么而读的时候,你也就明白了所谓“推荐书目”的虚妄和无用。

所以,书是越读越厚的,因为你越学就会越觉得自己懂得少;书也是越读越薄的,因为你会将书里的思想情感融会贯通,把握精髓,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

知识人应有的使命

我读书,一是工作的需要,二是精神自我实现的内在需要,这两者融为一体,才算是读书的最佳状态。为进入这种状态,应该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阅读古人,丰富历史底蕴。生活在当下,我们总会有很多的困惑,面对这些困惑,又总想找寻满意的答案。首选的路径,就是从古人、从前人身上找寻。有了丰富的历史资源,思想就有了纵深感,就不会平面化、浅层化。

阅读今人,发现当下逻辑。历史是源,当下是流。弄清了历史这个“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下这个“流”。

在历史的参照下,我们要更多地阅读当下,要从书本里、从火热的生活里深入阅读。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当下若干问题的内在逻辑。

阅读贵州,探寻发展空间。对贵州的知识人来说,我们负有谱写中国梦贵州篇章的光荣使命,必须更多地阅读有关贵州的有字之书,还要深入实地调研,阅读好贵州的无字之书,把无字之书变成有字之书,用充满思想张力的文字,探寻并表达出贵州未来的发展空间和路径所在。

这是我们这代知识人应有的使命。

“读书人”读书,习惯使然

刚才接过的这块“书香之家”牌匾,是我一生中得到的最好的礼物。“书香之家”这个称谓,是我一生中获得的最高奖励。回去以后,我一定会告诫我的儿女们,只有世世代代都能把读书当作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做好中华传统文化的守望者、传承者,才不愧为“书香之家”。

从小到大,我们每天都在吃饭,没有人会问为什么,因为这是我们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的生活。其实,读书也是一样。

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里有句话:“喜好读书,不求甚解,偶有会意,则欣然忘食。”这是真正的读书人的心得。读书能让人长知识、生智慧、开阔眼界心胸。对已经习惯读书、让读书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的人,读书不再有功利,自然也就不会成负担。我们误读了前人说的“书中自有颜如玉”。想通过读书拥有“颜如玉”的人,是生意人,至多只能算是“读书的人”,而决不是“读书人”。

“读书人”读书,习惯使然,就和有人喜欢喝茶、有人离不开抽烟一样。所以,论及读书的经验,我认为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才是第一位的。

职业报人需要深度阅读

我自己这么多年的体会是:如果对一本书很喜欢,不妨把感受写下来,这样会记得更牢。不然,藏书是没有太大价值的,因为书不会自动进入到我们的记忆中来。同时,我在写作中有意识地尝试使用自己积累的知识。比如,最近给《贵州日报》写的一组国学随想录就是如此。尽管和许多专家比起来难免浅薄,但至少对我来说,是书本知识从读到用的转化。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有道理的。尤其是一些地方性知识的获得,更需要一定的文化现场考察。很多年来,我一直有一个不太清晰的认知:侗族大歌是一种生态意义的审美选择。2009年读在职研究生后,接触到生态人类学、生态美学等学科知识,一下打开了思路。最后,我的硕士论文题目就是《天籁之音——生态诗学视阈下的侗族大歌》。为写好这篇论文,在收集大量资料的同时,我还到侗族大歌流传村寨作田野考察。在侗族大歌的传习现场,对侗族大歌的艺术性和传承困境,有了最真切的体会。对大量书面材料,也有了甄别标准。

我觉得读书的真正目的就是用,只有真正地用起来,读书视野才会越来越广,思考能力才会越来越强,读书的享受才会更上一层楼,而不是浅尝辄止、蜻蜓点水。职业报人不仅要写作的速度,更需要写作的深度,而深度来源于读书、思考、写作三合一的反复训练。

踩在书页搭建的桥上

阅读,是我的生活方式,也是我熟悉的生命方式。书,是我的家庭财富,更是我的心灵财富。我们踩在书页搭建的桥上进步。

在省图书馆谈安顺的阅读,我用的标题是“分享书香其乐无穷”。安顺阅读现在被外界书写为“三度点燃城市阅读风景”。百姓爱书是安顺的传统,这份城市品位展现安顺阅读的广度;持续撰写读后感彰显阅读深度;作家引领述说安顺的阅读高度。

自2005年起,安顺阅读每年都有不同的主题,这是城市的幸运,同时,也展示作家对城市的一份担当。

在自媒体时代,阅读与交流阅读都成为必须,作家作为个体的阅读是作家自身的体验,而参与交流、推介图书、讲述成长就是很多社区阅读者、很多农村孩子需要的。为这份需要,安顺文艺志愿者陪伴阅读活动走过十年,百万人次阅读风景必然包含了各界力量。当然,更为重要的元素还在于安顺文艺志愿者选择了陪伴阅读为载体,让自己的擅长成为城市阅读的拐杖,使得很多阅读者在进步中继续深化阅读。 (责任编辑/蒋叶俊)

猜你喜欢

大歌安顺侗族
侗族大歌在音乐课堂中的意义
侗乡学子爱家乡
侗族生境模塑下的侗族大歌
观安顺黄果树瀑布(新韵)
侗族大歌文化内涵研究
侗族大歌传承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越不过的山丘
广西民族音画《八桂大歌》剧照
安顺的裤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