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资改革成败系于出资人 等

2014-09-21

当代贵州 2014年11期
关键词:出资人国资干部

国资改革成败系于出资人

文Ⅰ葛丰

中国的国资国企改革一路行进至此,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起码在形式上,已经与私营企业没有明显差异,而留存的挑战性课题,已集中归结到应该由谁,并且究竟如何代表国家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行使国家财产所有权,并承担起由此所有权而产生的所有者责任?

这个课题如此重要,但又极其难以解答。毕竟在国有经济体系内,缺乏人格化的产权主体像真正的财产所有者那样,既有巨大的内在动力,又有巨大的外在压力来关心国家财产权的损益。由此,经仿效而来的董事会、监事会制度以及绩效考评体系等,很容易因为缺乏制度基础而流于形式。

出资人环节的缺漏,使得国企效率虽就其自身而言已经取得大幅提升,但与其他所有制企业相比,其总体仍属效率较低的企业类型。这一点,最明显的例证如: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即使在同为上市公司的情况下,国有控股企业与民营控股企业相比,前者在平均总资产收益率、平均净资产收益率等重要绩效指标上的表现均不及后者。更不用说,国有控股企业实则还享有显著有利于其的产业政策壁垒、金融资源配置,以及地方政府支持等外源性保护与补贴。

而今新一轮国资改革终于剑指出资人环节,但这又注定是一场艰难的试验。合理有序的竞争格局是改善出资人虚置的有效途径,但国资改革的另一项重要使命即在于逐步退出竞争性行业,并主要集中到市场机制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等领域,这对出资人的角色定位及功能发挥,无疑又是一个不同的命题。

这种改革的复杂性与艰巨性,正是国资国企治理之所以构成世界性难题原因所在。当然反过来说,中国的改革本就是一路趟出未有前人之路的历程,而国资国企改革作为其中最具前沿性的探索,自可吸引有志者于此磨砺、展现非凡勇气与智慧。

用什么来规范科学技术

文Ⅰ江晓原

由转基因主粮引发的争议,不仅是当代科学争议中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而且具有科学伦理学、科学社会学、科学政治学等多方面的意义。

这场争议,既牵涉到西方跨国公司的牟利本质和经济渗透,又牵涉到科学技术与国际资本密切结合之后科学共同体的道德自律亟需引起足够重视;也促使人们开始思考:在科学的本性中,是否潜藏着某种我们以前不知道的恶呢?

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2013年发布了《关于负责任的转基因技术研发行为的倡议》,力图规劝“从事转基因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品开发的科研人员,以对人类社会发展高度负责任的态度,加强职业操守,规范科研行为,履行社会责任,积极与社会沟通,促进转基因技术良性发展”。

这则倡议以一种权威的表达,针对当下转基因技术研发领域存在的“不负责任”现象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建议,也促使我们思考一些更为根本的问题。比如,以前我们经常用类似“科学发展一日千里”、“一天等于二十年”这样的语汇来歌颂这个时代,说人类20世纪的科技进步超过了有史以来人类科技进步的总和,等等。

我们一直认为科学技术发展得越快越好,并对此完全没有戒心、没有忧虑。然而在西方发达国家,一些思想家很早就已经开始忧虑了。科学技术和资本密切结合之后已经开始出现的失控现象,也已经受到密切关注。

正如尼尔·波兹曼早就指出的,以前是技术为文化服务,文化在技术之上;今天整个倒过来了,文化向技术投降,技术君临天下,操控了一切。在波兹曼看来,这将是文化的末日。我们还应该毫无保留地拥抱一切新技术吗?

显然,我们需要换一种眼光看科学。就像原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经常说的,要用法律和伦理道德来规范科学。

改革顺序以何为先

文Ⅰ吴敬琏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336项针对各领域的改革项目。那么,在这些改革项目中选择哪些优先呢?根据1993年的总体方案设计和从1994年开始的上一轮改革的思路中,我认为有借鉴意义的是“最小一揽子改革”。现在需要从330多项改革中选出那些最为重要的和关联性最强的少数改革项目,形成一个最小的一揽子改革。

对于“最小一揽子改革”优先项目是什么,现在存在不同的观点。比如说一种想法是先易后难,先改难度小、容易改的,以此作为排序标准。另一种观点,似乎目前最流行的,则是说先改达成共识的,比如说简政放权,而没有达成共识的后改。有一些改革内容形成的共识只是原则上的,对于具体方案有不同的意见,那么就有可能延后了,比如对土地产权制度、国企的改革。

关于改革的顺序,我的想法是最好按照需要,按照让市场经济体制能够进一步发挥作用的改革内容作为最优先选项。现在最重要和核心的问题,就是要提高国民经济运行的效率。这就需要有体制和制度基础,要形成具有一定水平的并且能有效运行的市场经济制度。因此,市场经济体制能够发挥作用所必需进行的改革,就应该放在优先地位。如果对这些改革的内容和方案没有达成共识,就需要做工作,尽快地达成共识。如果改革形成的新体制不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不能提高经济效率,那么改革最终也会受到挫折。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和改革要求看,在国家部门有两个部分的改革需要优先推进,一是转变政府职能,二是改革国有经济。以前,对于政府和市场哪一个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个问题悬而未决,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已经对此给出了明确的回答。我们要在新一轮改革的初战中能够尽快取得实效,能够使大众从改革中得到实际好处,那么就一定要精心选择和设计这样一些使市场进一步发挥作用的改革项目,作为改革顺序的优先选项。

官员应少打官腔

文Ⅰ徐娟

据《人民日报》报道,某省一位厅长下基层,问了群众“家里几口人”“收入怎么样”“有没有什么困难”等几个简单问题后,就不知如何继续交流下去。对那些不会说话的干部,群众的批评入木三分: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不会说话,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一些干部存在“能力不足”的危险。

干部不会说话,无非有两种原因。一种是怕说错话,担心有时话说得不妥,会被人抓住“辫子”,影响了自己的前途,所以信奉“言多必失”的原则,选择讲官话、求保险。另一种是真的不会说民语。一些官员长期脱离群众、脱离实际,高高在上、唯我独尊,而真正到了与基层群众对话的时候,就变得不知怎么说了。

当前,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活动以县处级以上领导机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为主。领导干部改进作风、推进工作,需要广泛倾听群众的意见,不敢说民语或者不会说民语,焉能听到真意见、实建议?焉能立说立行、立说立改?如此一来,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效岂不要大打折扣?

从长远看,要让官员们能够说民语、敢于说民语、乐于说民语,必须双管齐下。一方面,要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步伐。一位官员干得怎样、能不能提拔,当地老百姓最有发言权,只有扩大公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让老百姓口口相传的好干部得到重用,才能形成官员说民语的正确导向。另一方面,就是要通过制度和机制保障,推动各级官员多深入基层、走近群众,积累和丰富自己的“民语宝库”,与老百姓心心相印、同频共振。领导干部们多一点平民之态、多一些平和之气,展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话语新风,就一定能真正取信于民、凝聚起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国资改革成败系于出资人

文Ⅰ葛丰

中国的国资国企改革一路行进至此,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起码在形式上,已经与私营企业没有明显差异,而留存的挑战性课题,已集中归结到应该由谁,并且究竟如何代表国家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行使国家财产所有权,并承担起由此所有权而产生的所有者责任?

这个课题如此重要,但又极其难以解答。毕竟在国有经济体系内,缺乏人格化的产权主体像真正的财产所有者那样,既有巨大的内在动力,又有巨大的外在压力来关心国家财产权的损益。由此,经仿效而来的董事会、监事会制度以及绩效考评体系等,很容易因为缺乏制度基础而流于形式。

出资人环节的缺漏,使得国企效率虽就其自身而言已经取得大幅提升,但与其他所有制企业相比,其总体仍属效率较低的企业类型。这一点,最明显的例证如: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即使在同为上市公司的情况下,国有控股企业与民营控股企业相比,前者在平均总资产收益率、平均净资产收益率等重要绩效指标上的表现均不及后者。更不用说,国有控股企业实则还享有显著有利于其的产业政策壁垒、金融资源配置,以及地方政府支持等外源性保护与补贴。

而今新一轮国资改革终于剑指出资人环节,但这又注定是一场艰难的试验。合理有序的竞争格局是改善出资人虚置的有效途径,但国资改革的另一项重要使命即在于逐步退出竞争性行业,并主要集中到市场机制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等领域,这对出资人的角色定位及功能发挥,无疑又是一个不同的命题。

这种改革的复杂性与艰巨性,正是国资国企治理之所以构成世界性难题原因所在。当然反过来说,中国的改革本就是一路趟出未有前人之路的历程,而国资国企改革作为其中最具前沿性的探索,自可吸引有志者于此磨砺、展现非凡勇气与智慧。

用什么来规范科学技术

文Ⅰ江晓原

由转基因主粮引发的争议,不仅是当代科学争议中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而且具有科学伦理学、科学社会学、科学政治学等多方面的意义。

这场争议,既牵涉到西方跨国公司的牟利本质和经济渗透,又牵涉到科学技术与国际资本密切结合之后科学共同体的道德自律亟需引起足够重视;也促使人们开始思考:在科学的本性中,是否潜藏着某种我们以前不知道的恶呢?

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2013年发布了《关于负责任的转基因技术研发行为的倡议》,力图规劝“从事转基因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品开发的科研人员,以对人类社会发展高度负责任的态度,加强职业操守,规范科研行为,履行社会责任,积极与社会沟通,促进转基因技术良性发展”。

这则倡议以一种权威的表达,针对当下转基因技术研发领域存在的“不负责任”现象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建议,也促使我们思考一些更为根本的问题。比如,以前我们经常用类似“科学发展一日千里”、“一天等于二十年”这样的语汇来歌颂这个时代,说人类20世纪的科技进步超过了有史以来人类科技进步的总和,等等。

我们一直认为科学技术发展得越快越好,并对此完全没有戒心、没有忧虑。然而在西方发达国家,一些思想家很早就已经开始忧虑了。科学技术和资本密切结合之后已经开始出现的失控现象,也已经受到密切关注。

正如尼尔·波兹曼早就指出的,以前是技术为文化服务,文化在技术之上;今天整个倒过来了,文化向技术投降,技术君临天下,操控了一切。在波兹曼看来,这将是文化的末日。我们还应该毫无保留地拥抱一切新技术吗?

显然,我们需要换一种眼光看科学。就像原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经常说的,要用法律和伦理道德来规范科学。

改革顺序以何为先

文Ⅰ吴敬琏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336项针对各领域的改革项目。那么,在这些改革项目中选择哪些优先呢?根据1993年的总体方案设计和从1994年开始的上一轮改革的思路中,我认为有借鉴意义的是“最小一揽子改革”。现在需要从330多项改革中选出那些最为重要的和关联性最强的少数改革项目,形成一个最小的一揽子改革。

对于“最小一揽子改革”优先项目是什么,现在存在不同的观点。比如说一种想法是先易后难,先改难度小、容易改的,以此作为排序标准。另一种观点,似乎目前最流行的,则是说先改达成共识的,比如说简政放权,而没有达成共识的后改。有一些改革内容形成的共识只是原则上的,对于具体方案有不同的意见,那么就有可能延后了,比如对土地产权制度、国企的改革。

关于改革的顺序,我的想法是最好按照需要,按照让市场经济体制能够进一步发挥作用的改革内容作为最优先选项。现在最重要和核心的问题,就是要提高国民经济运行的效率。这就需要有体制和制度基础,要形成具有一定水平的并且能有效运行的市场经济制度。因此,市场经济体制能够发挥作用所必需进行的改革,就应该放在优先地位。如果对这些改革的内容和方案没有达成共识,就需要做工作,尽快地达成共识。如果改革形成的新体制不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不能提高经济效率,那么改革最终也会受到挫折。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和改革要求看,在国家部门有两个部分的改革需要优先推进,一是转变政府职能,二是改革国有经济。以前,对于政府和市场哪一个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个问题悬而未决,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已经对此给出了明确的回答。我们要在新一轮改革的初战中能够尽快取得实效,能够使大众从改革中得到实际好处,那么就一定要精心选择和设计这样一些使市场进一步发挥作用的改革项目,作为改革顺序的优先选项。

官员应少打官腔

文Ⅰ徐娟

据《人民日报》报道,某省一位厅长下基层,问了群众“家里几口人”“收入怎么样”“有没有什么困难”等几个简单问题后,就不知如何继续交流下去。对那些不会说话的干部,群众的批评入木三分: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不会说话,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一些干部存在“能力不足”的危险。

干部不会说话,无非有两种原因。一种是怕说错话,担心有时话说得不妥,会被人抓住“辫子”,影响了自己的前途,所以信奉“言多必失”的原则,选择讲官话、求保险。另一种是真的不会说民语。一些官员长期脱离群众、脱离实际,高高在上、唯我独尊,而真正到了与基层群众对话的时候,就变得不知怎么说了。

当前,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活动以县处级以上领导机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为主。领导干部改进作风、推进工作,需要广泛倾听群众的意见,不敢说民语或者不会说民语,焉能听到真意见、实建议?焉能立说立行、立说立改?如此一来,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效岂不要大打折扣?

从长远看,要让官员们能够说民语、敢于说民语、乐于说民语,必须双管齐下。一方面,要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步伐。一位官员干得怎样、能不能提拔,当地老百姓最有发言权,只有扩大公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让老百姓口口相传的好干部得到重用,才能形成官员说民语的正确导向。另一方面,就是要通过制度和机制保障,推动各级官员多深入基层、走近群众,积累和丰富自己的“民语宝库”,与老百姓心心相印、同频共振。领导干部们多一点平民之态、多一些平和之气,展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话语新风,就一定能真正取信于民、凝聚起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国资改革成败系于出资人

文Ⅰ葛丰

中国的国资国企改革一路行进至此,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起码在形式上,已经与私营企业没有明显差异,而留存的挑战性课题,已集中归结到应该由谁,并且究竟如何代表国家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行使国家财产所有权,并承担起由此所有权而产生的所有者责任?

这个课题如此重要,但又极其难以解答。毕竟在国有经济体系内,缺乏人格化的产权主体像真正的财产所有者那样,既有巨大的内在动力,又有巨大的外在压力来关心国家财产权的损益。由此,经仿效而来的董事会、监事会制度以及绩效考评体系等,很容易因为缺乏制度基础而流于形式。

出资人环节的缺漏,使得国企效率虽就其自身而言已经取得大幅提升,但与其他所有制企业相比,其总体仍属效率较低的企业类型。这一点,最明显的例证如: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即使在同为上市公司的情况下,国有控股企业与民营控股企业相比,前者在平均总资产收益率、平均净资产收益率等重要绩效指标上的表现均不及后者。更不用说,国有控股企业实则还享有显著有利于其的产业政策壁垒、金融资源配置,以及地方政府支持等外源性保护与补贴。

而今新一轮国资改革终于剑指出资人环节,但这又注定是一场艰难的试验。合理有序的竞争格局是改善出资人虚置的有效途径,但国资改革的另一项重要使命即在于逐步退出竞争性行业,并主要集中到市场机制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等领域,这对出资人的角色定位及功能发挥,无疑又是一个不同的命题。

这种改革的复杂性与艰巨性,正是国资国企治理之所以构成世界性难题原因所在。当然反过来说,中国的改革本就是一路趟出未有前人之路的历程,而国资国企改革作为其中最具前沿性的探索,自可吸引有志者于此磨砺、展现非凡勇气与智慧。

用什么来规范科学技术

文Ⅰ江晓原

由转基因主粮引发的争议,不仅是当代科学争议中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而且具有科学伦理学、科学社会学、科学政治学等多方面的意义。

这场争议,既牵涉到西方跨国公司的牟利本质和经济渗透,又牵涉到科学技术与国际资本密切结合之后科学共同体的道德自律亟需引起足够重视;也促使人们开始思考:在科学的本性中,是否潜藏着某种我们以前不知道的恶呢?

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2013年发布了《关于负责任的转基因技术研发行为的倡议》,力图规劝“从事转基因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品开发的科研人员,以对人类社会发展高度负责任的态度,加强职业操守,规范科研行为,履行社会责任,积极与社会沟通,促进转基因技术良性发展”。

这则倡议以一种权威的表达,针对当下转基因技术研发领域存在的“不负责任”现象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建议,也促使我们思考一些更为根本的问题。比如,以前我们经常用类似“科学发展一日千里”、“一天等于二十年”这样的语汇来歌颂这个时代,说人类20世纪的科技进步超过了有史以来人类科技进步的总和,等等。

我们一直认为科学技术发展得越快越好,并对此完全没有戒心、没有忧虑。然而在西方发达国家,一些思想家很早就已经开始忧虑了。科学技术和资本密切结合之后已经开始出现的失控现象,也已经受到密切关注。

正如尼尔·波兹曼早就指出的,以前是技术为文化服务,文化在技术之上;今天整个倒过来了,文化向技术投降,技术君临天下,操控了一切。在波兹曼看来,这将是文化的末日。我们还应该毫无保留地拥抱一切新技术吗?

显然,我们需要换一种眼光看科学。就像原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经常说的,要用法律和伦理道德来规范科学。

改革顺序以何为先

文Ⅰ吴敬琏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336项针对各领域的改革项目。那么,在这些改革项目中选择哪些优先呢?根据1993年的总体方案设计和从1994年开始的上一轮改革的思路中,我认为有借鉴意义的是“最小一揽子改革”。现在需要从330多项改革中选出那些最为重要的和关联性最强的少数改革项目,形成一个最小的一揽子改革。

对于“最小一揽子改革”优先项目是什么,现在存在不同的观点。比如说一种想法是先易后难,先改难度小、容易改的,以此作为排序标准。另一种观点,似乎目前最流行的,则是说先改达成共识的,比如说简政放权,而没有达成共识的后改。有一些改革内容形成的共识只是原则上的,对于具体方案有不同的意见,那么就有可能延后了,比如对土地产权制度、国企的改革。

关于改革的顺序,我的想法是最好按照需要,按照让市场经济体制能够进一步发挥作用的改革内容作为最优先选项。现在最重要和核心的问题,就是要提高国民经济运行的效率。这就需要有体制和制度基础,要形成具有一定水平的并且能有效运行的市场经济制度。因此,市场经济体制能够发挥作用所必需进行的改革,就应该放在优先地位。如果对这些改革的内容和方案没有达成共识,就需要做工作,尽快地达成共识。如果改革形成的新体制不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不能提高经济效率,那么改革最终也会受到挫折。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和改革要求看,在国家部门有两个部分的改革需要优先推进,一是转变政府职能,二是改革国有经济。以前,对于政府和市场哪一个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个问题悬而未决,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已经对此给出了明确的回答。我们要在新一轮改革的初战中能够尽快取得实效,能够使大众从改革中得到实际好处,那么就一定要精心选择和设计这样一些使市场进一步发挥作用的改革项目,作为改革顺序的优先选项。

官员应少打官腔

文Ⅰ徐娟

据《人民日报》报道,某省一位厅长下基层,问了群众“家里几口人”“收入怎么样”“有没有什么困难”等几个简单问题后,就不知如何继续交流下去。对那些不会说话的干部,群众的批评入木三分: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不会说话,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一些干部存在“能力不足”的危险。

干部不会说话,无非有两种原因。一种是怕说错话,担心有时话说得不妥,会被人抓住“辫子”,影响了自己的前途,所以信奉“言多必失”的原则,选择讲官话、求保险。另一种是真的不会说民语。一些官员长期脱离群众、脱离实际,高高在上、唯我独尊,而真正到了与基层群众对话的时候,就变得不知怎么说了。

当前,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活动以县处级以上领导机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为主。领导干部改进作风、推进工作,需要广泛倾听群众的意见,不敢说民语或者不会说民语,焉能听到真意见、实建议?焉能立说立行、立说立改?如此一来,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效岂不要大打折扣?

从长远看,要让官员们能够说民语、敢于说民语、乐于说民语,必须双管齐下。一方面,要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步伐。一位官员干得怎样、能不能提拔,当地老百姓最有发言权,只有扩大公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让老百姓口口相传的好干部得到重用,才能形成官员说民语的正确导向。另一方面,就是要通过制度和机制保障,推动各级官员多深入基层、走近群众,积累和丰富自己的“民语宝库”,与老百姓心心相印、同频共振。领导干部们多一点平民之态、多一些平和之气,展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话语新风,就一定能真正取信于民、凝聚起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猜你喜欢

出资人国资干部
我国隐名出资人权益保护之探究
试析隐名出资的特征
“实体型”开设赌场罪的司法认定
众筹出资人权益保护初探
特力A背后的“国资”奇兵
重庆国资混改调步:先卖小企业大多亏损
地方国资改革启动6.7万亿资本盛宴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