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赖洞村的立体美

2014-09-21吴文仙

当代贵州 2014年13期
关键词:村民美丽建设

吴文仙

水如碧玉山如黛。这是记者前往天柱县邦洞镇赖洞村走一路看一路的真切感受。作为清水江支流的鉴江,在天柱县境内婀娜妩媚;赖洞村距离县城12公里,重峦叠嶂的大山把整个村庄环抱其中,弯弯的小河环绕着山村静静地流淌,远远望去,恰如一幅“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图景。

眼前这座田园山水、如诗如画的村庄,既是这里的村民世代传习下来生态文明理念的体现,也是当下“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

寻美:山水相依惹人醉

4月的鉴江河畔,鸟语花香。依田而建的民居和碧玉堆成的大山分列河的两侧,遥遥相望,相依相伴,共生共荣。其间若隐若现的,是村民们在林下套种的油菜、烤烟等作物。

村外水田里,老水牛悠然自得地躺着感受大地复苏、阳气上长的温度,有时看着路边来往的行人,发出浑厚的声音,让人感到它既是忠实的劳动者又是农耕文明的守护神——守望着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村寨和聚在其间的乡民。

河岸边,桥墩下。年轻的妈妈、年长的奶奶带着蹒跚学步的孩童到河里洗菜。孩童有的拿着树枝击打河面,有的玩着石头跳水的游戏,有的看着妈妈洗菜……恍若一帧帧美丽乡村和谐悠然的叙事场景。

89岁村民龙连江,面色红润,腰背挺直,看上去十分硬朗,挑着一担大头青菜来到河边清洗。青菜洗净后,晾在河边的鹅卵石上,或者挂在树上,等晒干之后再收回家去做酸菜。 “这里空气新鲜,通风又好,做出来的酸菜有空气的味道,很好吃。”乡村人对美好生态的理解来得生动而直接。

美丽乡村是一种天然,也是建设的成果。环抱赖洞村的鉴江河,其上游是贵州省最大的灌溉水利工程鱼塘水库,但随着鱼塘水库年久失修,处于下游的赖洞村时常遭受洪灾。

2013年,天柱县大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先后争取到1100余万元的生态式防洪堤建设资金;2014年,天柱县将继续整合1500万元项目资金用于防洪堤、拦河坝等灌溉积水工程的建设,同时根据赖洞村的自然、地理等生态优势,在该河段规划建设河滩亲水步道、水上垂钓区等休闲旅游度假区,为美丽乡村增添几分人文色彩。

创美: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村主任谌贻平带着记者走在村外的田坝上,边走边介绍:“我们现在踩着水泥硬化的田埂,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去年以来,赖洞村投入23万元完成了850米田埂步行道及村级体育场、健身活动场的建设。”如今,赖洞村已有村庄水泥硬化院坝和连户路5000平方米,通村公路硬化2.4公里,中心寨内接通了消防水管,村中心道路两旁安置环保果皮箱。此外,还修建了两座休闲长亭、一个群众文艺演出舞台,村民活动场所面积达800平方米。

赖洞村现有耕地面积1480亩,大部分都散布村寨周围,水稻一直是这里种植的主要农作物。“田是农民的命根子,不能因为美丽乡村的建设,而乱埋农田。美丽乡村建设,既要把乡村建设的更加美丽、便捷,又要结合乡村实际,合理布局。”谌贻平说,“赖洞村就地取材建成的田埂步行道,不仅让村民有了休闲活动的好去处,也解决了过去泥巴田埂漏水的问题。”

“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村民是主体,作为主管部门要想村民所想,不能理所当然地把自己认为好的点子强加给村民,而是要科学引导村民去挖掘传统生态文明智慧,培育新的科学理念,建设新时期的美丽家园。”天柱政府办副主任、新农村建设办主任杨天恩说。

因地制宜,赖洞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既延续了村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生态智慧,又结合当下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2013年开启“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后,赖洞村大力实施“五改”( 改路、改卫、改水、改电、改灶)、“六有”(有幼儿园、有篮球场、有文化娱乐室、有卫生室、有两委办公房、有其他公共服务)的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全村总规划用地面积33420平方米,建筑面积7180平方米,入村广场(大门和风雨长廊)、生态停车场、迷你荷博园、精品农家(亲水平台)、党政文化园、古井观光、五彩田园风光、景观长廊(廊桥、防洪堤、拦河坝、河滩亲水步行道、水上垂钓区)等等将点缀在山水之间。

乡村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家园,农耕文明更是作为中华文明的根基。“美丽乡村建设,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更要推动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村民一起建设美丽家园的同时,也要让他们在村里找到可持续发展的机会。”杨天恩说。

致富:能人带路产业致富

“过去村民也种植烤烟等经济作物,因为散户种植,并没有挣到钱,现在很多村民都害怕得不敢种了。”村主任谌贻平说,“作为村支两委,不仅要带头帮扶大家,还要组织村里的能人,一起来带领和影响大家搞农业产业化。”

乡村的发展建设,离不开村民主体的积极参与,尤其基础设施等公益性建设项目,大多需要当地群众投工投劳。但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推进,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美丽乡村建设,有时出现没有村民参与建设的尴尬局面。即使整合各方资源,把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好了,因为没有产业支撑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村里依旧人烟稀少。

村民张先海1998年从省武警一支队退伍后,和村里其他年轻人一样选择到发达地区打工,辗转在外10多年,他认识到自己家乡与外面发展的差距不可能通过打工解决。既然打工不是长远之计,那只能回乡寻找新的发展路径。尤其是见到一户又一户举家外出打工越来越流行时,张先海更加坚定带头回乡创业的决心。

2009年,张先海回村开始摸索农业产业发展之路,以合作社的方式种植烤烟、发展油茶基地。“带领村民发家致富,不仅要改变落后的经济现状,还要改变和影响村民落后的思想观念。”张先海说,“作为带头人必须引导他们,用实际行动跟他们算一笔明确的经济账。让村民看到专业合作社生产模式下的现代农业产业化是农村发家致富的好出路,他们才积极参与进来。”

张绪标是赖洞村的创业知识青年,白天他在蔬菜基地蹲点观察研究,晚上通过远程教育学习现代农业生产知识技术。他负责管理的14个高标准蔬果大棚,10个单体钢架日光温室,197亩露地蔬菜基地长势良好。

种养殖合作社还会根据时间节气,发展不同的产业。“阴历二三月份种烤烟;四五月份进行稻田养鱼;六七月份稻田放水之时,在水沟上进行黑木耳的种植;到农闲时节的八九月,在闲置的田地上进行黄鳝养殖。”张先海对村里今年的发展有着可期的计划。

如今,在村支两委的组织和村组能人的带领下,全村9个村民组,298户,1183人,已经成立了运输、建筑和种养殖3个专业合作社。其中,从事建筑行业的村民100余人,从事货运、运输行业有16人。“种养殖业合作社的成员从最开始的7人扩大到20多人,村民以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每股5000元,目前种养殖合作社已有22股。” 谌贻平介绍,目前全村拥有生猪养殖基地2个,生猪存栏2000多头;养羊基地1个,年出栏商品羊250只;火鸭养殖基地1个,土鸭养殖基地1个。

为了扩大全村的产业基础,赖洞村还积极开发闲置的荒山,以坡改梯的形式建设50亩特色果品种植、100亩的烤烟种植、110亩中药材种植、280亩金银花种植和1200亩油茶种植等基地。

“要想让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就要把乡村建设成宜居宜业的地方,引导村民用现代产业来支撑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办副主任蒋文尧说。

因地制宜,赖洞村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已经迈出“能人带路,产业致富”的新路。(责任编辑/胡 亮)

猜你喜欢

村民美丽建设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寒露
非暴力
地球村民们的笑容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