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秀江:追逐“八音”50年
2014-09-21杨维波
杨维波
“走近巴结乡,先听八音昂。欲知八音底,得问梁秀江。”为传承“八音坐唱”技艺,梁秀江(中)倾其家底、尽其精力。对他而言,这句在当地广为流传的顺口溜就是最大的满足。(雷文明/摄)
有一条江,日夜奔腾,驰骋万里,它叫南盘江。
有一个人,痴迷“八音”,一生追寻,他叫梁秀江。
南盘江畔,布依古寨,“八音坐唱”的说唱艺术千年传承。梁秀江生长于斯,沉醉于此,他把传承传统文化艺术当作自己一生的事业,2008年,他被评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八音坐唱”世代传
巴结镇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这里依山面水,民族风情浓郁。最为特别的是,巴结的布依族人民世代相传着一种说唱艺术——“八音坐唱”。
“八音坐唱”,又称“布依八音”、“八音坐弹”、“古乐八音”,通常在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中表演,演出队伍8至14人不等。因用牛骨胡、葫芦胡、箫筒、勒尤、丁锣、皮鼓、木叶、月琴等8种乐器合奏,演唱者坐在凳子上表演,所以叫“八音坐唱”。早在唐宋时期,“八音坐唱”就流传于兴义、安龙、册亨、望谟等布依族聚居区。这种说唱艺术没有文字,主要通过民间艺人的口耳相传,流传至今,被国内外专家学者誉为“声音活化石”。
在巴结镇,几乎人人都是“八音坐唱”的爱好者。每年春节,“八音坐唱”戏班一唱就是十天半月,村民扶老携幼,围坐静听,彻夜不散。
梁秀江就是最为痴迷的一个。1950年,他出生在兴义市巴结镇田寨村布依族家庭,“八音坐唱”韵律声声,伴随着他的成长。
“小时候对‘八音坐唱着了迷,有表演的地方,我都要去看,1959年开始学八音技艺,刚开始是跟着父亲学,后来又拜王卜单、罗卜英等老人为师。”梁秀江说,“我知道八音技艺是祖祖辈辈世代传承的民间技艺,很有价值,所以下定决心一定要学好。”
那时,“八音坐唱”盛行,不少老人精于此技。梁秀江得到良师指点,自己又有悟性,很快能弹能唱、能歌能舞,八种乐器的演奏也是样样精通,还能根据八音曲调进行编曲、套曲并填词。
可惜的是,在“文革”时期,“八音坐唱”被认为是封建迷信活动,禁止演出。整个南盘江流域地区的演出队伍由300余支锐减为9支。
可是,在偏僻的山寨,布依族村民的传承热情并没有被打击。他们偷偷地学,偷偷地乐,利用一切机会演习“八音坐唱”。那时,梁秀江学习八音技艺已有小成,明知继续学习会有风险,他还是不愿放弃。有一次,民兵半夜进村检查,梁秀江正带着一群村民在演奏“八音”。听到风声后,他带领大伙一路小跑躲进山林中,等民兵走后,又继续敲打起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古老的“八音坐唱”又恢复了活力,南盘江沿江村寨纷纷组建表演团队。仅在兴义,就有巴结、者安、新寨、歪染、者磨、梅家湾等十余个文艺队。
“盘江之声”传海外
在众多布依乡镇中,巴结的“八音坐唱”最具代表性。不仅有独特的乐器、曲调、服装、道具,还有40多个传统曲目及100多个现代曲目,表演队成员都是土生土长的巴结布依族人,唱腔、道白均为原汁原味的布依族语言。其满带泥土气息和生活情调的演出,深受社会各界观众好评。
在巴结,流传着这样一首顺口溜:“走近巴结乡,先听八音昂。欲知八音底,得问梁秀江。”精通八音技艺之后,梁秀江不仅成为表演展示的“名家”,也成为技艺传承的“专家”,还成为了带领“八音坐唱”走出大山的使者。
1991年5月,梁秀江凭着自己一腔热情,成立了巴结民族文化站,并组建了兴义市巴结布依“八音坐唱”表演队,他自任队长。当时有152人报名,经过严格的挑选考试后留下31人。
表演队成立之初,演员们没有专业、统一的表演服装,也没有一件像样的演出乐器。于是,梁秀江先后出资了3万元购置服装,自制乐器,还腾出自家的房子作为排练室。
他先后排演了《敬酒歌》、《共产党是布依族的大救星》、《迎客调》、《八音贺喜》等一批颇有质量的节目。特别是《布依婚俗》,表演包含了送喜粑、打亲、画花脸、拜堂、跨马鞍、跳转场舞直至吃喜酒等一系列婚礼程序,演员还在“新郎”家摆上酒席,请客人坐首席,由“新郎”、“新娘”给客人唱敬酒歌,请客人喝喜酒,给客人散发喜果等,“八音坐唱”的传统技艺与布依族的婚嫁习俗融会贯通,让观众身临其境、赞不绝口。
这些高质量的表演作品,为巴结布依“八音坐唱”表演队打响了名声。1991年6月,巴结“布依八音”表演队应邀参加“中国云南东方文化艺术村”成立庆典,被誉为“盘江奇葩”。当年7月,参加兴义文艺调演,折服了所有的评委和观众,表演队众望所归荣获一等奖。同年9月,梁秀江率队赴北京参加首届中华民族文化博览会,八音《布依婚俗》优美的演唱震惊了中外观众,获得特别展示奖。1992年,国际民间艺术节在意大利举行,梁秀江又带他的“八音坐唱”曲目《贺喜堂》出国参加,获得意大利人民和各国艺术家的极高评价。
在乡间的表演更频繁,每当寨子里哪家立房、办酒、祝寿或过年过节时,梁秀江就会带着表演队去祝贺演出。由于语言相通,曲调优美,唱的内容又应时应景,所以一唱就是十天半月,当地布依人民竞相观看。
“寨子里哪家有女儿出嫁就会请戏班,有的人家出嫁的女儿多,戏班也请得多,对唱三天三夜,曲目不能重复,重复就认输。布依人家办酒席一般都要摆三天席,有时客人走散了,演出队还不散。”谈起演出时的盛况,梁秀江像孩子似的津津乐道。
1993年,贵州省人民政府把兴义巴结镇命名为“布依八音艺术之乡”,同年,“布依八音”载入《中国民族曲艺》史册。从此,梁秀江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他不仅带着表演队参加《徐霞客》、《珠江行》等影视剧的拍摄,还要代表黔西南州赴全国各地进行文化交流和旅游推介活动,并远赴西班牙、韩国、新加坡等国进行文化交流演出。
家移城市心在乡
1995年,国家修建天生桥电站。按照政府规划,梁秀江及部分村民搬迁到兴义市区。
虽然家在兴义,但梁秀江的心还在巴结,他放不下“八音坐唱”的表演传承事业。于是,他把移民到兴义的部分巴结人招集起来,重新组建了30多人的“八音坐唱”表演队。与此同时,他定期返回巴结,义务指导另一支40人的演出队。
2008年起,梁秀江在巴结传授八音技艺的课程固定了下来,每周教授三天,报名学习的人越来越多。2014年3月,授课的班级增到三个班,他更加忙碌了,但从不报怨。
他说:“传承八音技艺,是自己贴钱都要做的事业。现在我被选为国家级传承人,传承和教授是分内的事情,责无旁贷,干劲更足了。”
近年,巴结外出务工年轻人员增多,八音演出队受到影响,时集时散,梁秀江很担心,怕“布依八音”在年轻一代失传。他整日思考着,如何留下村民?如何让传承文化和发展经济“两不误”?
2013年底,63岁的梁秀江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发展果林种植,帮助村民在家致富。经过半年多的调研,他带领部分村民成立了“兴义市南盘江镇苗岭果业种养殖合作社”,规划种植2000亩东北大红枣和芒果,群众出土地和劳力,他负责果苗和水、电、路设施修缮。目前,他个人投入果苗和修路费用已达60万元。
发展果林种植,让很多村民看到了发家致富的希望。留在家乡的村民逐渐增多,他们白天在果园里忙碌,晚上练歌表演,日出而作,日落而歌,悠扬而嘹亮的“八音坐唱”又在南盘江畔飞扬。(作者单位:黔西南州文明办责任编辑/姚远)
对话梁秀江
笔者:你已是花甲之年,却投入那么多资金和精力发展果树种植,为的是什么?
梁秀江:都说“老有所乐”,“布依八音”就是我的乐趣和爱好。种植果林,是想为村民们带个头。等我做不动的时候,村民也许就能走上致富路,生活好过了,精神需求就会更高,传承八音技艺的年轻人就会更多。
笔者:你为“八音坐唱”投入毕生精力,你的家人是否理解?
梁秀江:妻子不是布依族,刚开始,见我整天在玩弄各种乐器,还倾尽家底组建表演队,她很不开心。现在,她既是八音表演队的骨干,又是我的贤内助,还带动了三个子女一起学习。现在,我的儿女都从事演艺方面的工作,一心想把“八音坐唱”传遍国内外。
“走近巴结乡,先听八音昂。欲知八音底,得问梁秀江。”为传承“八音坐唱”技艺,梁秀江(中)倾其家底、尽其精力。对他而言,这句在当地广为流传的顺口溜就是最大的满足。(雷文明/摄)
有一条江,日夜奔腾,驰骋万里,它叫南盘江。
有一个人,痴迷“八音”,一生追寻,他叫梁秀江。
南盘江畔,布依古寨,“八音坐唱”的说唱艺术千年传承。梁秀江生长于斯,沉醉于此,他把传承传统文化艺术当作自己一生的事业,2008年,他被评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八音坐唱”世代传
巴结镇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这里依山面水,民族风情浓郁。最为特别的是,巴结的布依族人民世代相传着一种说唱艺术——“八音坐唱”。
“八音坐唱”,又称“布依八音”、“八音坐弹”、“古乐八音”,通常在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中表演,演出队伍8至14人不等。因用牛骨胡、葫芦胡、箫筒、勒尤、丁锣、皮鼓、木叶、月琴等8种乐器合奏,演唱者坐在凳子上表演,所以叫“八音坐唱”。早在唐宋时期,“八音坐唱”就流传于兴义、安龙、册亨、望谟等布依族聚居区。这种说唱艺术没有文字,主要通过民间艺人的口耳相传,流传至今,被国内外专家学者誉为“声音活化石”。
在巴结镇,几乎人人都是“八音坐唱”的爱好者。每年春节,“八音坐唱”戏班一唱就是十天半月,村民扶老携幼,围坐静听,彻夜不散。
梁秀江就是最为痴迷的一个。1950年,他出生在兴义市巴结镇田寨村布依族家庭,“八音坐唱”韵律声声,伴随着他的成长。
“小时候对‘八音坐唱着了迷,有表演的地方,我都要去看,1959年开始学八音技艺,刚开始是跟着父亲学,后来又拜王卜单、罗卜英等老人为师。”梁秀江说,“我知道八音技艺是祖祖辈辈世代传承的民间技艺,很有价值,所以下定决心一定要学好。”
那时,“八音坐唱”盛行,不少老人精于此技。梁秀江得到良师指点,自己又有悟性,很快能弹能唱、能歌能舞,八种乐器的演奏也是样样精通,还能根据八音曲调进行编曲、套曲并填词。
可惜的是,在“文革”时期,“八音坐唱”被认为是封建迷信活动,禁止演出。整个南盘江流域地区的演出队伍由300余支锐减为9支。
可是,在偏僻的山寨,布依族村民的传承热情并没有被打击。他们偷偷地学,偷偷地乐,利用一切机会演习“八音坐唱”。那时,梁秀江学习八音技艺已有小成,明知继续学习会有风险,他还是不愿放弃。有一次,民兵半夜进村检查,梁秀江正带着一群村民在演奏“八音”。听到风声后,他带领大伙一路小跑躲进山林中,等民兵走后,又继续敲打起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古老的“八音坐唱”又恢复了活力,南盘江沿江村寨纷纷组建表演团队。仅在兴义,就有巴结、者安、新寨、歪染、者磨、梅家湾等十余个文艺队。
“盘江之声”传海外
在众多布依乡镇中,巴结的“八音坐唱”最具代表性。不仅有独特的乐器、曲调、服装、道具,还有40多个传统曲目及100多个现代曲目,表演队成员都是土生土长的巴结布依族人,唱腔、道白均为原汁原味的布依族语言。其满带泥土气息和生活情调的演出,深受社会各界观众好评。
在巴结,流传着这样一首顺口溜:“走近巴结乡,先听八音昂。欲知八音底,得问梁秀江。”精通八音技艺之后,梁秀江不仅成为表演展示的“名家”,也成为技艺传承的“专家”,还成为了带领“八音坐唱”走出大山的使者。
1991年5月,梁秀江凭着自己一腔热情,成立了巴结民族文化站,并组建了兴义市巴结布依“八音坐唱”表演队,他自任队长。当时有152人报名,经过严格的挑选考试后留下31人。
表演队成立之初,演员们没有专业、统一的表演服装,也没有一件像样的演出乐器。于是,梁秀江先后出资了3万元购置服装,自制乐器,还腾出自家的房子作为排练室。
他先后排演了《敬酒歌》、《共产党是布依族的大救星》、《迎客调》、《八音贺喜》等一批颇有质量的节目。特别是《布依婚俗》,表演包含了送喜粑、打亲、画花脸、拜堂、跨马鞍、跳转场舞直至吃喜酒等一系列婚礼程序,演员还在“新郎”家摆上酒席,请客人坐首席,由“新郎”、“新娘”给客人唱敬酒歌,请客人喝喜酒,给客人散发喜果等,“八音坐唱”的传统技艺与布依族的婚嫁习俗融会贯通,让观众身临其境、赞不绝口。
这些高质量的表演作品,为巴结布依“八音坐唱”表演队打响了名声。1991年6月,巴结“布依八音”表演队应邀参加“中国云南东方文化艺术村”成立庆典,被誉为“盘江奇葩”。当年7月,参加兴义文艺调演,折服了所有的评委和观众,表演队众望所归荣获一等奖。同年9月,梁秀江率队赴北京参加首届中华民族文化博览会,八音《布依婚俗》优美的演唱震惊了中外观众,获得特别展示奖。1992年,国际民间艺术节在意大利举行,梁秀江又带他的“八音坐唱”曲目《贺喜堂》出国参加,获得意大利人民和各国艺术家的极高评价。
在乡间的表演更频繁,每当寨子里哪家立房、办酒、祝寿或过年过节时,梁秀江就会带着表演队去祝贺演出。由于语言相通,曲调优美,唱的内容又应时应景,所以一唱就是十天半月,当地布依人民竞相观看。
“寨子里哪家有女儿出嫁就会请戏班,有的人家出嫁的女儿多,戏班也请得多,对唱三天三夜,曲目不能重复,重复就认输。布依人家办酒席一般都要摆三天席,有时客人走散了,演出队还不散。”谈起演出时的盛况,梁秀江像孩子似的津津乐道。
1993年,贵州省人民政府把兴义巴结镇命名为“布依八音艺术之乡”,同年,“布依八音”载入《中国民族曲艺》史册。从此,梁秀江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他不仅带着表演队参加《徐霞客》、《珠江行》等影视剧的拍摄,还要代表黔西南州赴全国各地进行文化交流和旅游推介活动,并远赴西班牙、韩国、新加坡等国进行文化交流演出。
家移城市心在乡
1995年,国家修建天生桥电站。按照政府规划,梁秀江及部分村民搬迁到兴义市区。
虽然家在兴义,但梁秀江的心还在巴结,他放不下“八音坐唱”的表演传承事业。于是,他把移民到兴义的部分巴结人招集起来,重新组建了30多人的“八音坐唱”表演队。与此同时,他定期返回巴结,义务指导另一支40人的演出队。
2008年起,梁秀江在巴结传授八音技艺的课程固定了下来,每周教授三天,报名学习的人越来越多。2014年3月,授课的班级增到三个班,他更加忙碌了,但从不报怨。
他说:“传承八音技艺,是自己贴钱都要做的事业。现在我被选为国家级传承人,传承和教授是分内的事情,责无旁贷,干劲更足了。”
近年,巴结外出务工年轻人员增多,八音演出队受到影响,时集时散,梁秀江很担心,怕“布依八音”在年轻一代失传。他整日思考着,如何留下村民?如何让传承文化和发展经济“两不误”?
2013年底,63岁的梁秀江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发展果林种植,帮助村民在家致富。经过半年多的调研,他带领部分村民成立了“兴义市南盘江镇苗岭果业种养殖合作社”,规划种植2000亩东北大红枣和芒果,群众出土地和劳力,他负责果苗和水、电、路设施修缮。目前,他个人投入果苗和修路费用已达60万元。
发展果林种植,让很多村民看到了发家致富的希望。留在家乡的村民逐渐增多,他们白天在果园里忙碌,晚上练歌表演,日出而作,日落而歌,悠扬而嘹亮的“八音坐唱”又在南盘江畔飞扬。(作者单位:黔西南州文明办责任编辑/姚远)
对话梁秀江
笔者:你已是花甲之年,却投入那么多资金和精力发展果树种植,为的是什么?
梁秀江:都说“老有所乐”,“布依八音”就是我的乐趣和爱好。种植果林,是想为村民们带个头。等我做不动的时候,村民也许就能走上致富路,生活好过了,精神需求就会更高,传承八音技艺的年轻人就会更多。
笔者:你为“八音坐唱”投入毕生精力,你的家人是否理解?
梁秀江:妻子不是布依族,刚开始,见我整天在玩弄各种乐器,还倾尽家底组建表演队,她很不开心。现在,她既是八音表演队的骨干,又是我的贤内助,还带动了三个子女一起学习。现在,我的儿女都从事演艺方面的工作,一心想把“八音坐唱”传遍国内外。
“走近巴结乡,先听八音昂。欲知八音底,得问梁秀江。”为传承“八音坐唱”技艺,梁秀江(中)倾其家底、尽其精力。对他而言,这句在当地广为流传的顺口溜就是最大的满足。(雷文明/摄)
有一条江,日夜奔腾,驰骋万里,它叫南盘江。
有一个人,痴迷“八音”,一生追寻,他叫梁秀江。
南盘江畔,布依古寨,“八音坐唱”的说唱艺术千年传承。梁秀江生长于斯,沉醉于此,他把传承传统文化艺术当作自己一生的事业,2008年,他被评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八音坐唱”世代传
巴结镇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这里依山面水,民族风情浓郁。最为特别的是,巴结的布依族人民世代相传着一种说唱艺术——“八音坐唱”。
“八音坐唱”,又称“布依八音”、“八音坐弹”、“古乐八音”,通常在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中表演,演出队伍8至14人不等。因用牛骨胡、葫芦胡、箫筒、勒尤、丁锣、皮鼓、木叶、月琴等8种乐器合奏,演唱者坐在凳子上表演,所以叫“八音坐唱”。早在唐宋时期,“八音坐唱”就流传于兴义、安龙、册亨、望谟等布依族聚居区。这种说唱艺术没有文字,主要通过民间艺人的口耳相传,流传至今,被国内外专家学者誉为“声音活化石”。
在巴结镇,几乎人人都是“八音坐唱”的爱好者。每年春节,“八音坐唱”戏班一唱就是十天半月,村民扶老携幼,围坐静听,彻夜不散。
梁秀江就是最为痴迷的一个。1950年,他出生在兴义市巴结镇田寨村布依族家庭,“八音坐唱”韵律声声,伴随着他的成长。
“小时候对‘八音坐唱着了迷,有表演的地方,我都要去看,1959年开始学八音技艺,刚开始是跟着父亲学,后来又拜王卜单、罗卜英等老人为师。”梁秀江说,“我知道八音技艺是祖祖辈辈世代传承的民间技艺,很有价值,所以下定决心一定要学好。”
那时,“八音坐唱”盛行,不少老人精于此技。梁秀江得到良师指点,自己又有悟性,很快能弹能唱、能歌能舞,八种乐器的演奏也是样样精通,还能根据八音曲调进行编曲、套曲并填词。
可惜的是,在“文革”时期,“八音坐唱”被认为是封建迷信活动,禁止演出。整个南盘江流域地区的演出队伍由300余支锐减为9支。
可是,在偏僻的山寨,布依族村民的传承热情并没有被打击。他们偷偷地学,偷偷地乐,利用一切机会演习“八音坐唱”。那时,梁秀江学习八音技艺已有小成,明知继续学习会有风险,他还是不愿放弃。有一次,民兵半夜进村检查,梁秀江正带着一群村民在演奏“八音”。听到风声后,他带领大伙一路小跑躲进山林中,等民兵走后,又继续敲打起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古老的“八音坐唱”又恢复了活力,南盘江沿江村寨纷纷组建表演团队。仅在兴义,就有巴结、者安、新寨、歪染、者磨、梅家湾等十余个文艺队。
“盘江之声”传海外
在众多布依乡镇中,巴结的“八音坐唱”最具代表性。不仅有独特的乐器、曲调、服装、道具,还有40多个传统曲目及100多个现代曲目,表演队成员都是土生土长的巴结布依族人,唱腔、道白均为原汁原味的布依族语言。其满带泥土气息和生活情调的演出,深受社会各界观众好评。
在巴结,流传着这样一首顺口溜:“走近巴结乡,先听八音昂。欲知八音底,得问梁秀江。”精通八音技艺之后,梁秀江不仅成为表演展示的“名家”,也成为技艺传承的“专家”,还成为了带领“八音坐唱”走出大山的使者。
1991年5月,梁秀江凭着自己一腔热情,成立了巴结民族文化站,并组建了兴义市巴结布依“八音坐唱”表演队,他自任队长。当时有152人报名,经过严格的挑选考试后留下31人。
表演队成立之初,演员们没有专业、统一的表演服装,也没有一件像样的演出乐器。于是,梁秀江先后出资了3万元购置服装,自制乐器,还腾出自家的房子作为排练室。
他先后排演了《敬酒歌》、《共产党是布依族的大救星》、《迎客调》、《八音贺喜》等一批颇有质量的节目。特别是《布依婚俗》,表演包含了送喜粑、打亲、画花脸、拜堂、跨马鞍、跳转场舞直至吃喜酒等一系列婚礼程序,演员还在“新郎”家摆上酒席,请客人坐首席,由“新郎”、“新娘”给客人唱敬酒歌,请客人喝喜酒,给客人散发喜果等,“八音坐唱”的传统技艺与布依族的婚嫁习俗融会贯通,让观众身临其境、赞不绝口。
这些高质量的表演作品,为巴结布依“八音坐唱”表演队打响了名声。1991年6月,巴结“布依八音”表演队应邀参加“中国云南东方文化艺术村”成立庆典,被誉为“盘江奇葩”。当年7月,参加兴义文艺调演,折服了所有的评委和观众,表演队众望所归荣获一等奖。同年9月,梁秀江率队赴北京参加首届中华民族文化博览会,八音《布依婚俗》优美的演唱震惊了中外观众,获得特别展示奖。1992年,国际民间艺术节在意大利举行,梁秀江又带他的“八音坐唱”曲目《贺喜堂》出国参加,获得意大利人民和各国艺术家的极高评价。
在乡间的表演更频繁,每当寨子里哪家立房、办酒、祝寿或过年过节时,梁秀江就会带着表演队去祝贺演出。由于语言相通,曲调优美,唱的内容又应时应景,所以一唱就是十天半月,当地布依人民竞相观看。
“寨子里哪家有女儿出嫁就会请戏班,有的人家出嫁的女儿多,戏班也请得多,对唱三天三夜,曲目不能重复,重复就认输。布依人家办酒席一般都要摆三天席,有时客人走散了,演出队还不散。”谈起演出时的盛况,梁秀江像孩子似的津津乐道。
1993年,贵州省人民政府把兴义巴结镇命名为“布依八音艺术之乡”,同年,“布依八音”载入《中国民族曲艺》史册。从此,梁秀江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他不仅带着表演队参加《徐霞客》、《珠江行》等影视剧的拍摄,还要代表黔西南州赴全国各地进行文化交流和旅游推介活动,并远赴西班牙、韩国、新加坡等国进行文化交流演出。
家移城市心在乡
1995年,国家修建天生桥电站。按照政府规划,梁秀江及部分村民搬迁到兴义市区。
虽然家在兴义,但梁秀江的心还在巴结,他放不下“八音坐唱”的表演传承事业。于是,他把移民到兴义的部分巴结人招集起来,重新组建了30多人的“八音坐唱”表演队。与此同时,他定期返回巴结,义务指导另一支40人的演出队。
2008年起,梁秀江在巴结传授八音技艺的课程固定了下来,每周教授三天,报名学习的人越来越多。2014年3月,授课的班级增到三个班,他更加忙碌了,但从不报怨。
他说:“传承八音技艺,是自己贴钱都要做的事业。现在我被选为国家级传承人,传承和教授是分内的事情,责无旁贷,干劲更足了。”
近年,巴结外出务工年轻人员增多,八音演出队受到影响,时集时散,梁秀江很担心,怕“布依八音”在年轻一代失传。他整日思考着,如何留下村民?如何让传承文化和发展经济“两不误”?
2013年底,63岁的梁秀江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发展果林种植,帮助村民在家致富。经过半年多的调研,他带领部分村民成立了“兴义市南盘江镇苗岭果业种养殖合作社”,规划种植2000亩东北大红枣和芒果,群众出土地和劳力,他负责果苗和水、电、路设施修缮。目前,他个人投入果苗和修路费用已达60万元。
发展果林种植,让很多村民看到了发家致富的希望。留在家乡的村民逐渐增多,他们白天在果园里忙碌,晚上练歌表演,日出而作,日落而歌,悠扬而嘹亮的“八音坐唱”又在南盘江畔飞扬。(作者单位:黔西南州文明办责任编辑/姚远)
对话梁秀江
笔者:你已是花甲之年,却投入那么多资金和精力发展果树种植,为的是什么?
梁秀江:都说“老有所乐”,“布依八音”就是我的乐趣和爱好。种植果林,是想为村民们带个头。等我做不动的时候,村民也许就能走上致富路,生活好过了,精神需求就会更高,传承八音技艺的年轻人就会更多。
笔者:你为“八音坐唱”投入毕生精力,你的家人是否理解?
梁秀江:妻子不是布依族,刚开始,见我整天在玩弄各种乐器,还倾尽家底组建表演队,她很不开心。现在,她既是八音表演队的骨干,又是我的贤内助,还带动了三个子女一起学习。现在,我的儿女都从事演艺方面的工作,一心想把“八音坐唱”传遍国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