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找顾问 政府来买单
2014-09-21余娅王兰谢体坤
余娅+王兰+谢体坤
在发展中如何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法治建设成果、基本实现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2013年4月,遵义市率先在全省乃至整个西部地区启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从体制、人才、产品、阵地等多方面进行探索创新,着力构建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用政府购买的形式,最大范围地给群众提供更多更有效的免费法律服务。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开展一年来,遵义市作为西部地区率先开展试点的城市,为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推行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有益经验。
社区有了好帮手
“社区法律服务工作室帮助我解决了大问题。”在遵义市长征镇河北井做生意的蒋银虎感叹道。
河北井是典型的中心城区城乡结合区域,常驻人口不足25%,村民、居民、商户、外来人口、流动人口混居,各种矛盾、利益冲突集中。因为自建楼梯的使用权,蒋银虎与承建商纠纷长达4年,去年4月,矛盾激化,对方找人封了楼梯,蒋银虎也不甘示弱,找来人准备跟对方“干”。
社区、派出所多次出面调解未果,眼看民事纠纷可能转为治安案件,派驻到社区法律服务室的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张光义出面,从合同存在的漏洞,到自建楼梯存在的法律风险、打官司需要的程序、可能花费的时间,再到其他矛盾不能转嫁到本案等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法律解释。几天后,这场一触即发的治安案件以重新签订协议结束。
2013年5月,自全市第一个社区法律服务工作室在河北井社区挂牌后,处理米兰公寓业主与元盛房开公司之间长达10年的经济纠纷、退休老人杨大爷与两个儿子的赡养纠纷、居民陈晓丽因热水器漏电受伤的理赔、群众因扯皮堵路的紧急事件……张光义和同事浦开贵从来就没有闲下来过。
法律服务工作室对凡是涉及到基层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制宣传等法律服务,以及民间调解、涉法信访接待和重大疑难矛盾纠纷化解,都采取免费服务机制。两位法律服务工作者的日常介入,极大改变了以往社区干部处理矛盾纠纷不专业、只能“以情动人”的局面。
对此,社区党支部书记李治梅十分感激:“社区法律服务工作室让干部有了好帮手,群众有了主心骨。现在辖区600多家商户和1万名多外来人口有问题都直接打法律服务工作者的电话,社区支委、居委的成员会议,也会请他们列席。”
村民有了法律顾问
“由政府购买法律服务,社区律师教我们如何走法治化道路,让我们省了不少力。”遵义县龙坑镇金鼓社区党支部书记王久霖满脸笑容地说道。
金鼓社区隆兴村民组的罗家和汪家因土地权属不清引发矛盾,双方争执了好几年。在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时,两家纠纷再起。在社区签约律师程吉忠近6个小时的调解下,查清了争议区的位置、面积、形成原因,重新进行确认、公示和登记,及时阻止了矛盾再升级。
“最棘手和最需要重点解决的,是承包地块面积不准、界址不清、空间位置不明、登记簿不健全、权属纠纷等问题。”程吉忠说,由于群众对法律知识不了解,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以来,调解处理各类矛盾纠纷达80多起。
龙坑镇政府去年为所辖10个社区各投入1万元购买法律服务,从新长征律师事务所、十朋律师事务所选派10名律师进驻社区法律服务工作室,每周定时为群众提供免费法律咨询、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等服务。
新长征律师事务所的牟泰勇律师到马家湾社区工作以来,根据社区城镇化建设需要,在耐心细致地做群众思想工作、解答群众法律咨询的同时,还为社区办公楼建设审查经济合同。
“社区拆迁任务能够顺利完成,多亏了牟律师。花钱购买律师服务,值!”龙坑镇司法所所长付廷辉说,律师们除了做好矛盾纠纷调解,还积极与职能部门探讨、研究相关政策的法律依据。
五级网络力求全覆盖
余庆县小腮镇曾经创造了创新社会管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难事不出县,矛盾不上交的“三不出”经验。但在县重点工程魁龙水库开建时,因为涉及魁龙、桂花、中关3个村52户200多人的搬迁,村干部腿都跑断了,补偿标准村民就是不接受。
镇党委副书记徐峰说,以前村里的矛盾多是田边土角、邻里小纠纷、婚姻矛盾,劝一劝、找几个老辈人调和一下基本都能解决。但如今的乡村,随着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各种利益调整,新旧观念剧烈碰撞,社会矛盾多发、易发,触点多、燃点低、爆点多,干部去处理,群众认为没有第三方的监督不公平,加之基层干部的法律知识不系统、不专业,处理起来很难”。
“2012年,全省20万件调解案件,5万件在遵义。”遵义市司法局局长肖军说,这一数据,足以说明基层矛盾的多发和基层群众急需专业的法律帮助。然而,相对于法律服务需要的相应费用,群众的购买力又十分有限。
在这样的前提下,遵义市委、市政府明确从2013年起大力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以满足广大群众对法律服务的需求。
目前,遵义15个县(市、区)、149个乡镇(街道)、574个村(社区)分别建立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法律服务工作站和工作室。各级法律服务工作站(室)共派驻律师157人、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222人,志愿者和联络员2928人,搭建了市、县、乡、村、组五级服务网络。这些遍布田间地头的“一站式”的法律服务,通过坐班、轮班等形式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4775次,协助调解纠纷2153件。
遵义市法律援助中心在市群众工作中心和中心城区临街门面增设了接待服务窗口,去年以来共接待法律咨询2.2万人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7227件,获得司法部“全国法律援助便民服务示范窗口”的表彰。市医患纠纷调解委员会建立了调解专家咨询库,聘请58名专(兼)职人民调解员,专门调处市级医院发生的重大医疗纠纷。
此外,遵义市律师协会组织法律专家走进园区、服务企业,为湘江工业园区、仁怀名酒工业园区、国际商贸城等17个工业园区和市、县566个重点项目化解劳资纠纷、规避经营风险、提供法律帮助。
迈出政府购买第一步
2013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时,遵义面临很多困难。
自身条件不足。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建设某种程度上而言是人才工程,需要大量专业的法律工作者,而到2012年底,750万遵义人只有363名律师,每万人律师拥有数不到0.5。当时,全国每万人律师拥有数的平均标准是1.72。
没有经验可借鉴。通过政府购买方式提供“公共法律服务”的便民举措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已得到较好推广,但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因为人才、基础设施不足,还没有哪个城市在市级层面进行尝试,也就谈不上有好的经验了。
如何解决实际困难,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遵义市进行了有益尝试。
制定培养引进人才的具体措施,按年度确定工作目标。到今年5月,全市律师人数已经增至433人,万人律师拥有数近0.6,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达到303人。
同时,对人才资源进行充分整合,使之能最有效地使用。余庆县小腮镇聘请9名法律服务工作者和9名法律服务志愿者,在人手不足的情况下,由一名法律服务工作者和一名志愿者挂钩服务两个村,推行法律服务“坐诊、巡诊、个诊、特诊、急诊”制度,实现法制宣传咨询、矛盾纠纷化解、法律援助救助、群体性事件紧急处理等全方位法律服务。魁龙水库的搬迁问题正是通过紧急调动全县30余名法律服务工作者和志愿者进行调解,才顺利解决。
制度保障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有效推进。遵义市委、市政府立足实际,先后印发《遵义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和《指导标准》,明确建设的基本原则、具体目标、任务、方式和保障措施,对政府购买服务这一核心机制的落实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标准:各级政府购买法律服务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整合律师事务所、公证处、基层法律服务所、法律援助中心等服务资源。同时,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全市全面小康创建工作,明确提出“乡镇、街道办事处公共法律体系建设完善率分别达到或超过90%”的工作目标。
“司法服务下沉的过程,就是让矛盾化解在基层的过程。”余庆县政法委书记伍远良表示,接下来政府还将继续加大投入力度,让更多群众享受免费公共法律服务。
2013年以来,遵义市共投入166.06万元购买法律服务。总量虽不大,也还有很多问题待完善和处理,但肖军认为:最重要的是遵义迈出了政府购买的第一步!(责任编辑/哈文丽)
在发展中如何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法治建设成果、基本实现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2013年4月,遵义市率先在全省乃至整个西部地区启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从体制、人才、产品、阵地等多方面进行探索创新,着力构建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用政府购买的形式,最大范围地给群众提供更多更有效的免费法律服务。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开展一年来,遵义市作为西部地区率先开展试点的城市,为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推行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有益经验。
社区有了好帮手
“社区法律服务工作室帮助我解决了大问题。”在遵义市长征镇河北井做生意的蒋银虎感叹道。
河北井是典型的中心城区城乡结合区域,常驻人口不足25%,村民、居民、商户、外来人口、流动人口混居,各种矛盾、利益冲突集中。因为自建楼梯的使用权,蒋银虎与承建商纠纷长达4年,去年4月,矛盾激化,对方找人封了楼梯,蒋银虎也不甘示弱,找来人准备跟对方“干”。
社区、派出所多次出面调解未果,眼看民事纠纷可能转为治安案件,派驻到社区法律服务室的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张光义出面,从合同存在的漏洞,到自建楼梯存在的法律风险、打官司需要的程序、可能花费的时间,再到其他矛盾不能转嫁到本案等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法律解释。几天后,这场一触即发的治安案件以重新签订协议结束。
2013年5月,自全市第一个社区法律服务工作室在河北井社区挂牌后,处理米兰公寓业主与元盛房开公司之间长达10年的经济纠纷、退休老人杨大爷与两个儿子的赡养纠纷、居民陈晓丽因热水器漏电受伤的理赔、群众因扯皮堵路的紧急事件……张光义和同事浦开贵从来就没有闲下来过。
法律服务工作室对凡是涉及到基层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制宣传等法律服务,以及民间调解、涉法信访接待和重大疑难矛盾纠纷化解,都采取免费服务机制。两位法律服务工作者的日常介入,极大改变了以往社区干部处理矛盾纠纷不专业、只能“以情动人”的局面。
对此,社区党支部书记李治梅十分感激:“社区法律服务工作室让干部有了好帮手,群众有了主心骨。现在辖区600多家商户和1万名多外来人口有问题都直接打法律服务工作者的电话,社区支委、居委的成员会议,也会请他们列席。”
村民有了法律顾问
“由政府购买法律服务,社区律师教我们如何走法治化道路,让我们省了不少力。”遵义县龙坑镇金鼓社区党支部书记王久霖满脸笑容地说道。
金鼓社区隆兴村民组的罗家和汪家因土地权属不清引发矛盾,双方争执了好几年。在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时,两家纠纷再起。在社区签约律师程吉忠近6个小时的调解下,查清了争议区的位置、面积、形成原因,重新进行确认、公示和登记,及时阻止了矛盾再升级。
“最棘手和最需要重点解决的,是承包地块面积不准、界址不清、空间位置不明、登记簿不健全、权属纠纷等问题。”程吉忠说,由于群众对法律知识不了解,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以来,调解处理各类矛盾纠纷达80多起。
龙坑镇政府去年为所辖10个社区各投入1万元购买法律服务,从新长征律师事务所、十朋律师事务所选派10名律师进驻社区法律服务工作室,每周定时为群众提供免费法律咨询、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等服务。
新长征律师事务所的牟泰勇律师到马家湾社区工作以来,根据社区城镇化建设需要,在耐心细致地做群众思想工作、解答群众法律咨询的同时,还为社区办公楼建设审查经济合同。
“社区拆迁任务能够顺利完成,多亏了牟律师。花钱购买律师服务,值!”龙坑镇司法所所长付廷辉说,律师们除了做好矛盾纠纷调解,还积极与职能部门探讨、研究相关政策的法律依据。
五级网络力求全覆盖
余庆县小腮镇曾经创造了创新社会管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难事不出县,矛盾不上交的“三不出”经验。但在县重点工程魁龙水库开建时,因为涉及魁龙、桂花、中关3个村52户200多人的搬迁,村干部腿都跑断了,补偿标准村民就是不接受。
镇党委副书记徐峰说,以前村里的矛盾多是田边土角、邻里小纠纷、婚姻矛盾,劝一劝、找几个老辈人调和一下基本都能解决。但如今的乡村,随着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各种利益调整,新旧观念剧烈碰撞,社会矛盾多发、易发,触点多、燃点低、爆点多,干部去处理,群众认为没有第三方的监督不公平,加之基层干部的法律知识不系统、不专业,处理起来很难”。
“2012年,全省20万件调解案件,5万件在遵义。”遵义市司法局局长肖军说,这一数据,足以说明基层矛盾的多发和基层群众急需专业的法律帮助。然而,相对于法律服务需要的相应费用,群众的购买力又十分有限。
在这样的前提下,遵义市委、市政府明确从2013年起大力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以满足广大群众对法律服务的需求。
目前,遵义15个县(市、区)、149个乡镇(街道)、574个村(社区)分别建立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法律服务工作站和工作室。各级法律服务工作站(室)共派驻律师157人、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222人,志愿者和联络员2928人,搭建了市、县、乡、村、组五级服务网络。这些遍布田间地头的“一站式”的法律服务,通过坐班、轮班等形式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4775次,协助调解纠纷2153件。
遵义市法律援助中心在市群众工作中心和中心城区临街门面增设了接待服务窗口,去年以来共接待法律咨询2.2万人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7227件,获得司法部“全国法律援助便民服务示范窗口”的表彰。市医患纠纷调解委员会建立了调解专家咨询库,聘请58名专(兼)职人民调解员,专门调处市级医院发生的重大医疗纠纷。
此外,遵义市律师协会组织法律专家走进园区、服务企业,为湘江工业园区、仁怀名酒工业园区、国际商贸城等17个工业园区和市、县566个重点项目化解劳资纠纷、规避经营风险、提供法律帮助。
迈出政府购买第一步
2013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时,遵义面临很多困难。
自身条件不足。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建设某种程度上而言是人才工程,需要大量专业的法律工作者,而到2012年底,750万遵义人只有363名律师,每万人律师拥有数不到0.5。当时,全国每万人律师拥有数的平均标准是1.72。
没有经验可借鉴。通过政府购买方式提供“公共法律服务”的便民举措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已得到较好推广,但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因为人才、基础设施不足,还没有哪个城市在市级层面进行尝试,也就谈不上有好的经验了。
如何解决实际困难,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遵义市进行了有益尝试。
制定培养引进人才的具体措施,按年度确定工作目标。到今年5月,全市律师人数已经增至433人,万人律师拥有数近0.6,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达到303人。
同时,对人才资源进行充分整合,使之能最有效地使用。余庆县小腮镇聘请9名法律服务工作者和9名法律服务志愿者,在人手不足的情况下,由一名法律服务工作者和一名志愿者挂钩服务两个村,推行法律服务“坐诊、巡诊、个诊、特诊、急诊”制度,实现法制宣传咨询、矛盾纠纷化解、法律援助救助、群体性事件紧急处理等全方位法律服务。魁龙水库的搬迁问题正是通过紧急调动全县30余名法律服务工作者和志愿者进行调解,才顺利解决。
制度保障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有效推进。遵义市委、市政府立足实际,先后印发《遵义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和《指导标准》,明确建设的基本原则、具体目标、任务、方式和保障措施,对政府购买服务这一核心机制的落实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标准:各级政府购买法律服务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整合律师事务所、公证处、基层法律服务所、法律援助中心等服务资源。同时,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全市全面小康创建工作,明确提出“乡镇、街道办事处公共法律体系建设完善率分别达到或超过90%”的工作目标。
“司法服务下沉的过程,就是让矛盾化解在基层的过程。”余庆县政法委书记伍远良表示,接下来政府还将继续加大投入力度,让更多群众享受免费公共法律服务。
2013年以来,遵义市共投入166.06万元购买法律服务。总量虽不大,也还有很多问题待完善和处理,但肖军认为:最重要的是遵义迈出了政府购买的第一步!(责任编辑/哈文丽)
在发展中如何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法治建设成果、基本实现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2013年4月,遵义市率先在全省乃至整个西部地区启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从体制、人才、产品、阵地等多方面进行探索创新,着力构建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用政府购买的形式,最大范围地给群众提供更多更有效的免费法律服务。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开展一年来,遵义市作为西部地区率先开展试点的城市,为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推行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有益经验。
社区有了好帮手
“社区法律服务工作室帮助我解决了大问题。”在遵义市长征镇河北井做生意的蒋银虎感叹道。
河北井是典型的中心城区城乡结合区域,常驻人口不足25%,村民、居民、商户、外来人口、流动人口混居,各种矛盾、利益冲突集中。因为自建楼梯的使用权,蒋银虎与承建商纠纷长达4年,去年4月,矛盾激化,对方找人封了楼梯,蒋银虎也不甘示弱,找来人准备跟对方“干”。
社区、派出所多次出面调解未果,眼看民事纠纷可能转为治安案件,派驻到社区法律服务室的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张光义出面,从合同存在的漏洞,到自建楼梯存在的法律风险、打官司需要的程序、可能花费的时间,再到其他矛盾不能转嫁到本案等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法律解释。几天后,这场一触即发的治安案件以重新签订协议结束。
2013年5月,自全市第一个社区法律服务工作室在河北井社区挂牌后,处理米兰公寓业主与元盛房开公司之间长达10年的经济纠纷、退休老人杨大爷与两个儿子的赡养纠纷、居民陈晓丽因热水器漏电受伤的理赔、群众因扯皮堵路的紧急事件……张光义和同事浦开贵从来就没有闲下来过。
法律服务工作室对凡是涉及到基层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制宣传等法律服务,以及民间调解、涉法信访接待和重大疑难矛盾纠纷化解,都采取免费服务机制。两位法律服务工作者的日常介入,极大改变了以往社区干部处理矛盾纠纷不专业、只能“以情动人”的局面。
对此,社区党支部书记李治梅十分感激:“社区法律服务工作室让干部有了好帮手,群众有了主心骨。现在辖区600多家商户和1万名多外来人口有问题都直接打法律服务工作者的电话,社区支委、居委的成员会议,也会请他们列席。”
村民有了法律顾问
“由政府购买法律服务,社区律师教我们如何走法治化道路,让我们省了不少力。”遵义县龙坑镇金鼓社区党支部书记王久霖满脸笑容地说道。
金鼓社区隆兴村民组的罗家和汪家因土地权属不清引发矛盾,双方争执了好几年。在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时,两家纠纷再起。在社区签约律师程吉忠近6个小时的调解下,查清了争议区的位置、面积、形成原因,重新进行确认、公示和登记,及时阻止了矛盾再升级。
“最棘手和最需要重点解决的,是承包地块面积不准、界址不清、空间位置不明、登记簿不健全、权属纠纷等问题。”程吉忠说,由于群众对法律知识不了解,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以来,调解处理各类矛盾纠纷达80多起。
龙坑镇政府去年为所辖10个社区各投入1万元购买法律服务,从新长征律师事务所、十朋律师事务所选派10名律师进驻社区法律服务工作室,每周定时为群众提供免费法律咨询、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等服务。
新长征律师事务所的牟泰勇律师到马家湾社区工作以来,根据社区城镇化建设需要,在耐心细致地做群众思想工作、解答群众法律咨询的同时,还为社区办公楼建设审查经济合同。
“社区拆迁任务能够顺利完成,多亏了牟律师。花钱购买律师服务,值!”龙坑镇司法所所长付廷辉说,律师们除了做好矛盾纠纷调解,还积极与职能部门探讨、研究相关政策的法律依据。
五级网络力求全覆盖
余庆县小腮镇曾经创造了创新社会管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难事不出县,矛盾不上交的“三不出”经验。但在县重点工程魁龙水库开建时,因为涉及魁龙、桂花、中关3个村52户200多人的搬迁,村干部腿都跑断了,补偿标准村民就是不接受。
镇党委副书记徐峰说,以前村里的矛盾多是田边土角、邻里小纠纷、婚姻矛盾,劝一劝、找几个老辈人调和一下基本都能解决。但如今的乡村,随着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各种利益调整,新旧观念剧烈碰撞,社会矛盾多发、易发,触点多、燃点低、爆点多,干部去处理,群众认为没有第三方的监督不公平,加之基层干部的法律知识不系统、不专业,处理起来很难”。
“2012年,全省20万件调解案件,5万件在遵义。”遵义市司法局局长肖军说,这一数据,足以说明基层矛盾的多发和基层群众急需专业的法律帮助。然而,相对于法律服务需要的相应费用,群众的购买力又十分有限。
在这样的前提下,遵义市委、市政府明确从2013年起大力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以满足广大群众对法律服务的需求。
目前,遵义15个县(市、区)、149个乡镇(街道)、574个村(社区)分别建立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法律服务工作站和工作室。各级法律服务工作站(室)共派驻律师157人、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222人,志愿者和联络员2928人,搭建了市、县、乡、村、组五级服务网络。这些遍布田间地头的“一站式”的法律服务,通过坐班、轮班等形式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4775次,协助调解纠纷2153件。
遵义市法律援助中心在市群众工作中心和中心城区临街门面增设了接待服务窗口,去年以来共接待法律咨询2.2万人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7227件,获得司法部“全国法律援助便民服务示范窗口”的表彰。市医患纠纷调解委员会建立了调解专家咨询库,聘请58名专(兼)职人民调解员,专门调处市级医院发生的重大医疗纠纷。
此外,遵义市律师协会组织法律专家走进园区、服务企业,为湘江工业园区、仁怀名酒工业园区、国际商贸城等17个工业园区和市、县566个重点项目化解劳资纠纷、规避经营风险、提供法律帮助。
迈出政府购买第一步
2013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时,遵义面临很多困难。
自身条件不足。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建设某种程度上而言是人才工程,需要大量专业的法律工作者,而到2012年底,750万遵义人只有363名律师,每万人律师拥有数不到0.5。当时,全国每万人律师拥有数的平均标准是1.72。
没有经验可借鉴。通过政府购买方式提供“公共法律服务”的便民举措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已得到较好推广,但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因为人才、基础设施不足,还没有哪个城市在市级层面进行尝试,也就谈不上有好的经验了。
如何解决实际困难,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遵义市进行了有益尝试。
制定培养引进人才的具体措施,按年度确定工作目标。到今年5月,全市律师人数已经增至433人,万人律师拥有数近0.6,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达到303人。
同时,对人才资源进行充分整合,使之能最有效地使用。余庆县小腮镇聘请9名法律服务工作者和9名法律服务志愿者,在人手不足的情况下,由一名法律服务工作者和一名志愿者挂钩服务两个村,推行法律服务“坐诊、巡诊、个诊、特诊、急诊”制度,实现法制宣传咨询、矛盾纠纷化解、法律援助救助、群体性事件紧急处理等全方位法律服务。魁龙水库的搬迁问题正是通过紧急调动全县30余名法律服务工作者和志愿者进行调解,才顺利解决。
制度保障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有效推进。遵义市委、市政府立足实际,先后印发《遵义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和《指导标准》,明确建设的基本原则、具体目标、任务、方式和保障措施,对政府购买服务这一核心机制的落实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标准:各级政府购买法律服务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整合律师事务所、公证处、基层法律服务所、法律援助中心等服务资源。同时,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全市全面小康创建工作,明确提出“乡镇、街道办事处公共法律体系建设完善率分别达到或超过90%”的工作目标。
“司法服务下沉的过程,就是让矛盾化解在基层的过程。”余庆县政法委书记伍远良表示,接下来政府还将继续加大投入力度,让更多群众享受免费公共法律服务。
2013年以来,遵义市共投入166.06万元购买法律服务。总量虽不大,也还有很多问题待完善和处理,但肖军认为:最重要的是遵义迈出了政府购买的第一步!(责任编辑/哈文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