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预应力锚索支护体系在软土基坑中的应用

2014-09-20蒋军良周林才

建筑施工 2014年12期
关键词:围护结构灌注桩黏土

胡 冲 蒋军良 周林才

1. 苏州工业园区生物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苏州 215123;2. 苏州第一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苏州 215123

1 工程概况

本工程基坑位于苏州市太湖大道与景润路交叉口东南角,基坑平面面积3.59万 m2,围护结构周长780 m。基坑南侧邻近既有2 幢高层地下室,距离分别为 23 m、15 m。基坑北侧有Φ1 200 mm给水钢管,不可迁改。工程范围内土层自上而下为:①1素填土、③1黏土、③2粉质黏土、④1粉质黏土夹粉土、④2粉质黏土、⑤1黏土。地下水位埋深约1 m。基坑周边环境与开挖分区见图1。

图1 基坑总平面示意

2 典型围护结构设计方案[1,2]

本基坑开挖深度约9.4 m,围护结构采用Φ800 mm@1 000 mm钻孔灌注桩,外侧施作Φ650 mm@900 mm三轴搅拌桩止水帷幕;支撑体系为单道预应力锚索,锚索采用3 根7 股Φ15.2 mm钢绞线,水平间距2 m,倾角30o,注浆体Φ400 mm,张拉锁定荷载100 kN。基坑安全等级为一级,典型围护结构剖面如图2所示。

图2 典型围护剖面

采用同济启明星软件对该围护剖面方案进行检算,计算结果显示,围护结构最大水平点位于地面下7.5 m处,位移量53 mm;桩顶位移22 mm;坑外地表沉降71 mm;锚索拉力为427 kN;桩身弯矩标准值953 kN·m,需在Φ800 mm灌注桩中环向均匀配置25 根Φ22 mm钢筋。上述计算变形结果超出设计要求的监测警戒值,其原因在于:基底下围护桩插入④2层深厚流塑状粉质黏土中,该土层标贯修正值为2.85,其侧向基床系数偏低,基坑内侧土层被动抗力不足。在评审阶段,曾有专家针对该流塑状土层的问题,建议增设锚索道数并于坑内施作旋喷加固,但该建议由于经济因素而未被采纳。

3 基坑开挖监测与抢险情况

基坑开挖至地表下约7 m处时,桩身水平位移变形速率即达到3~4 mm/d,内侧桩间土出现裂缝与渗水情况,施工方当即停止开挖并加大坑外轻型井点降水力度,但由于坑外土体渗透系数≤7.0×10-6cm/s,降水效果不明显。待变形基本稳定后,开挖至基底标高处,已开挖区块坑外测斜与地表沉降均超过设计提供的监测警戒值,基底上约2.5 m处桩身内侧出现多处横向裂缝,桩体沿竖向出现鼓肚情况,施工人员在坑内可听到钢绞线错动的声音。

施工方当即停止开挖,组织人力物力对坑外采用垂直双液注浆、井点降水、改变荷载运输通道等手段予以抢险,逾1 个月后,基坑变形速率基本收敛。开挖区段Ⅱ区最终坑外测斜数据见图3。

图3 Ⅱ区土层水平测斜结果

坑外水平测斜量最大为57 mm,冠梁监测点水平位移43.4 mm,坑外5 m处土层测点竖向沉降37.5 mm,均超出监测警戒值;邻近锚索(3 根7 股Φ15.2 mm)拉力监测值567 kN>前述计算值427 kN,该锚索支点水平位移39 mm,表明其仍处于有效工作状态。

4 邻近给水管段围护方案与实测分析[3-6]

4.1 围护结构计算分析

基坑北侧存在既有Φ1 200 mm给水钢管,沿太湖大道布置,距基坑围护结构约7 m,该管线为城市供水主干管,无迁改条件。根据前期的基坑变形情况,设计方对该段围护结构调整后剖面如图4所示。

图4 邻近给水管区段围护结构剖面

该区段基坑开挖深度约9.55 m,围护结构采用Φ900 mm@1 100 mm钻孔灌注桩,外侧施作Φ650 mm@900 mm三轴搅拌桩止水帷幕;支撑体系为2 道预应力锚索,第1道锚索采用3 根7 股Φ15.2 mm钢绞线,倾角30o,张拉锁定荷载150 kN;第2道锚索采用6 根7 股Φ15.2 mm钢绞线,倾角45o,张拉锁定荷载250 kN;2 道锚索水平间距2.2 m,注浆体Φ400 mm,端部3 m长扩大段注浆Φ650 mm。同样采用启明星软件对该剖面检算。

根据计算结果,围护结构最大水平点位于地面下8 m处,位移量10 mm;坑外地表沉降11 mm;锚索拉力设计值:第1道186 kN,第2道414 kN;桩身弯矩标准值582 kN·m,Φ900 mm灌注桩中环向均匀配置12 根Φ22 mm钢筋。上述计算结果较前述单道锚索剖面计算结果大大减小,表明增设锚索与坑内加固,对基坑围护结构的内力与变形、坑外地表沉降均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4.2 施工情况与监测数据分析

该区段施工过程顺利,从开挖至基坑封闭,各项监测数据均处于正常范围之内。坑外水平测斜量最大为12.5 mm,冠梁监测点水平位移9.2 mm,竖向位移7.2 mm。邻近太湖大道测点最大沉降量7.66 mm。

监测数据中,第1道锚索(3 根7 股Φ15.2 mm)支点水平位移10 mm,其拉力监测值415 kN,远大于计算值186 kN。推测其原因为2 道锚索竖向间距2 m,且第2道锚索倾角45o,其有效工作角度欠优,导致坑外水土压力主要由第1道锚索承担。为验证此推论,取消第2道锚索,保留坑内加固区,再次进行计算。

计算结果中,桩体位移13.4 mm,桩身弯矩标准值569 kN·m,坑外地表沉降量17.2 mm;计算结果表明,坑内被动区加固对于控制围护结构与坑外地层的贡献,大于第2道锚索的作用。

5 结语

对于基底存在深厚流塑状软土的基坑,被动区设置加固体可有效控制桩体变位与地层变形。实践证明,采用预应力锚索支撑体系是有效的,但应减少锚固点至基底距离,并增加浅层放坡高度,以控制桩体变形与内力。

猜你喜欢

围护结构灌注桩黏土
浅谈深基坑咬合桩围护结构的施工技术
重力式门架围护结构在软土深基坑支护中的应用
水中灌注桩施工工艺探讨
不一般的黏土插画
一种灌注桩超灌混凝土提前处理工装的应用
长护筒旋挖灌注桩质量缺陷及防治措施
黏土多肉植物
地铁基坑围护结构插入比优化研究
报纸“黏土”等
入土深度对围护结构水平位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