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五届地坛论坛在京举办
2014-09-20李明明
本刊记者 李明明
6月9日,第五届地坛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主题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低碳新机遇”。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北京市副市长杨晓超等出席会议并致辞。
本届论坛是国家发改委“全国低碳日”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和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共同主办,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国家气候战略中心)、北京环境交易所(环交所)和北京绿色金融协会共同承办。会议内容涵盖了碳交易与碳金融、碳披露与碳信息管理、农林碳汇与生态补偿市场机制、节能融资模式创新等领域的前沿话题。来自中外低碳企业与能源公司、金融投资机构、非政府组织、智库和媒体的代表共三百余人参加了会议。
本届论坛重点探讨了国内区域试点走向全国性碳市场的路径,区域试点之间的融合与合作,碳金融创新方向和方法。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是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路径的现实需要。今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时特别指出:“要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努力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要着力加强顶层设计、加快推进产业对接协作、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加快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
低碳发展和市场机制作为促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两大支撑,已是大势所趋。而正在快速推进的七省市碳交易试点,则是利用市场机制促进低碳发展的重要尝试。根据国家发改委《关于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各试点省市已陆续启动市场交易,众多试点控排企业也将在今年6月迎来第一个履约期。
碳交易试点的全面启动运营,为未来全国碳市场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不仅对我国碳市场建设意义重大,更是推进节能减排和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
结合碳交易试点和全国自愿减排市场建设,房山区等京郊区县以植树造林和矿区生态修复为基础,通过农林碳汇项目探索建立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成为首都推进“三个北京”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
为了向全社会深入推广农林碳汇和生态补偿市场化机制,环交所和北京绿色金融协会联合新浪微博等新媒体,通过校园微博大使和问卷调查等活动评选出“低碳达人”,论坛期间为来自首都高校的“低碳达人”代表专门举行了颁奖仪式。
本届地坛论坛发布了多项低碳创新研究成果,包括中碳指数、中国企业碳披露报告和电力行业模拟碳交易研究报告等。为了便于各类投资者全面掌握碳市场的行情,分析碳价走势,北京绿色金融协会正式发布了中碳指数体系,包括“中碳市值指数”和“中碳流动性指数”。
疏与密。对于空间布局的思考,清代邓石如有“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计白当黑”的妙论,园林空间的要素只有疏密有致才能使园林产生韵律美。余荫山房中强调空间的疏密节奏,呈现密集式布局的特点,通过廊桥等来处理庭院的过渡空间,划分两个水庭,使过渡自然且疏密有致。
2013年,在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指导下,北京绿色金融协会联合京津沪深四家碳交易平台,共同发起中国企业碳披露项目,倡导企业披露自身的碳排放信息及为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积极措施,会上发布了项目成果《中国企业碳披露2013报告》。为探讨电力行业碳交易模式、提高电力企业对碳交易的认识,美国环保协会、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国际能源署和北京环境交易所联合开展了电力行业模拟碳交易项目,在多角度分析模拟结果的基础上整理的《电力行业模拟碳交易研究报告》也在论坛上正式发布。
经过五年的积累和沉淀,地坛论坛已经发展成为聚焦中国低碳发展与碳市场建设的年度盛会。2014年第五届地坛论坛为政府与企业搭建起了独特的沟通桥梁,推动坦诚、开放与创造性的交流对话,凝聚共识,促进合作。以下本文摘录部分论坛主旨讲话内容以飨读者。
杨晓超:京津冀将加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杨晓超称,北京将以更宽广的视野切实加强与天津、河北的合作。
在节能减排方面,一是要加快工作机制的创新,完善区域生态环境治理联动机制,加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共同推进防护林水资源保护、清洁能源使用等项目建设,加快构建区域生态环境屏障。另外,要更加注重利用市场机制和金融手段,积极发展环保市场,推行碳排放权制度,完善碳交易试点,繁荣碳交易市场,使碳市场更好的服务京津冀生态环境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今年2月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工作时明确指出,要坚持和强化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深入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力度,加强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努力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地坛论坛为深化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合作、交流搭建了宽阔的舞台,衷心希望各位嘉宾朋友和专家学者围绕论坛主题广泛交流,深入研讨,探寻合作的机遇。也真诚希望各位为北京生态文明建设城市可持续发展、京津冀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的建设提出真知灼见。
赵华林:把环保纳入政府主要职责范畴
环保部规划财务司司长赵华林建议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纳入政府主要职责范畴。
赵华林在论坛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在全球排第二。同时我们付出了巨大的环境资源代价,尤其是京津冀特别突出。讲到环保就不得不说雾霾,京津冀的结构就大致能够说这个雾霾产生既有偶然也有必然,因为,北京、天津、河北经济总量达到了6.2万亿。
京津冀国土面积占全国2.2%,人口是8%,GDP占了10.9%。同时这一地区的大气污染也是最严重的,十个全国污染最严重的城市基本都集中在京津冀。2013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占全国的7.8%、9.56%。13个地级以上的城市控制质量达标天数只有37.5%,约60%的时候都是不达标,所有地级以上城市的PM2.5和PM10年度浓度超标,京津冀PM2.5平均浓度是100.6。地下水地表水也不容乐观,海河流域污染是最重的,包括地下水污染。
粗放型的发展模式无疑是造成京津冀地区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全球钢铁产量中国是第一,整体重化工全部集中在这个地方,去年京津冀大概消耗了全国6.8%的煤炭,生产了全国28%粗钢、接近5%的水泥、20%平板玻璃(1066, -30.00, -2.74%),40%的焦炭等。总之,结构是偏重的,这一结构就造成了资源环境压力过大。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因此必须把转变发展方式作为统筹解决环境资源制约和雾霾治理等突出环境问题的根本措施。也就是说结构不变、发展方式不变,环境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因此要从粗放型的发展向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转变。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凡是高碳发展的地区环境污染都是非常严重的,所以从十一五初期的2005年开始,全国每年消耗煤只有20亿吨左右,现在却接近40亿吨,高碳意味着污染,所以我们必须要转变粗放型的发展模式。
要建立有利于向低碳发展转变的体制机制,低碳发展与环境保护具有协同效应,是加大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意,改善京津冀地区的环境质量,统筹低碳发展环境保护是必由之路。具体的考虑六个方面:
一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大趋势下,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是与珠三角、长三角相比仍有较大的距离。要深入研究生态环境传递的规律,以此引导约束城市的功能定位,规划重大的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在基本都是以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占的比重是非常重的,协同发展产业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来推进产业的转移:第一是基本的“甩包袱”,要避免发达地区把高污染高耗能的项目转移到欠发达地区;第二也不能“抢桃子”,要有一体化的规划建立产业体系,统一环境的准入,合理的分工;三是加快调整能源结构。
三是要加强天然气在城市供热、分布式能源、高效发电、电网调风等领域的应用。因地制宜发展非化石能源在风电、太阳能、垃圾发电、生物质能源,加大外送电比例,尤其是京津冀要吸收一些外送电。
四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就京津冀而言,城镇化仍然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关键要全面落实中央的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把城镇化的道路设计好、规划好,监管好,要构建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新型城镇化的体系。这个城镇化体系应该符合生态格局,要与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城镇,要工业化、信息化、农业化协同推进,打破城乡二元分割,实现城乡和谐发展。
赵司长指出,城镇化不能是“摊大饼”式的发展,一定要有生态的安全距离,也就是说城里环境质量的保证必须由城外的生态功能来确保。华盛顿周围都是一大片禁止开发的区域,所以保证了华盛顿的空气质量。我们不能无限制地全部开发,一定要有距离,不能把京津冀变成打工地连在一起,这就不是京津冀一体化。
五是加大环境保护与治理力度,要加强区域的联防联控,大力削减污染的负荷,加大环境监管能力,提升区域环境治理能力。
根据中央的部署,当下及今后一个时期京津冀地区要集中力量治理雾霾,要强化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的工作机制,建设重污染天气的应对信息平台,统一标准,统一措施,提前预警,把重污染天气的影响降到最低,对治本赢得时间。
六是要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要逐步建立健全与当前环境发展相适应的治理体系,努力实行环境管制和发展转型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就是依靠改革创新,涉及到环境保护监管体制、财税政策、产业政策、产权制度、市场机制等各个方面。
总的来看,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要加强政府环境保护职能,要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纳入政府主要职责范畴,实行用途监管、建立完善、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建立生态损害终身追究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第二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快资源环境价格改革和税费改革,完善生态环境补偿,发展环保市场,推进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进入生态保护市场的化机制,推进环境保护的第三方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