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题发挥说孔子
2014-09-19陈金虎黄晶晶
陈金虎+黄晶晶
儒教或儒学,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而被后世尊称为大成至圣的孔子更是高中学习的重中之重。
一、儒学演变的阶段特征
例1 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解析 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为何是在“宋代以后”?言外之意就是宋代以后儒学发生了什么事情变成了“孔孟之道”,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两宋时期统治者把朱熹的理学(新儒学)被称为伪学,因为理学增添了许多新思想如“理为万物本源和三纲五常”,没有被两宋统治者接受直到明朝时期才成为官方统治思想。A项与此题无关,B项不是原因,与明太祖删掉《孟子》中的民贵君轻的思想的史实相矛盾,因此明代时期的官方思想的儒学已不再是原来的孔孟之道;D项中心学没有成为官方哲学。本题考查的是材料阅读理解能力和历史背景知识。
答案 C
点拨 “在历史的长河中,儒学既保持着其仁爱、和谐的精神特质,又带有不同时代的文化烙印,它以开放的姿态生发扩展,为世界文明形态的延续做出了重要贡献。历史的发展是有其阶段特征的。”(周和平语)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要探求阶段特征形成的主次原因,从深层认识该阶段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二是熟知该历史阶段的大事,明了大事之间的隐性结构关系;三是追踪阶段特征的不同归宿,充分认识历史发展的连续性、曲折性和复杂性。同时一定要作个有心人,要尽可能地对自己碰到的一切与历史相关的事物,比如童谣、对联、照片、服饰、饮食、报纸、标语、流行语甚至是人名、店名等诸如此类的现象进行审视,找寻它的身上留存的那个特定时代的特有痕迹,捕捉它的身上可资利用的任何一点蛛丝马迹,以捕捉那个时代的阶段特征。处处留心皆学问,久而久之,能力就提起来了。
二、孔子与《春秋》及春秋笔法
例2 “春秋笔法”是中国史学家常用的书写历史方法之一,作者往往用不同的字来表达态度,不发议论而将褒贬寓于叙事之中。因此,不少重要的历史概念实际上已隐含着作者的某种倾向性判断。下列历史概念中具有这种特点的是( )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
C.甲午战争 D.义和团
解析 通过题干介绍,我们已经大体了解“春秋笔法”的概念,就是:是中国史学家常用的书写历史方法之一,作者往往用不同的字来表达态度,不发议论而将褒贬寓于叙事之中。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应该判断一下各选项哪些带有这一色彩。“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率众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了解这一相关史实,就不难排除选项B项,其中的“太平天国”是取自金田起义时的国号,而非作者的倾向性判断。相反,选项A项中的“鸦片战争”,虽然确实和这场战争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但一般情况下还不至于把它作为一场战争的名称。而此处,把它作为一场战争的名称,就会很容易让人反对这样一场和鸦片这种毒品有关联的战争,实际上隐含着作者的态度,可谓“不发议论而将褒贬寓于叙事之中”,故应该选A项。
答案 A
点拨 此类试题是题干中定义一个概念,根据这个概念选择出符合这个概念的历史事件,特别能考查出同学们的能力,因为它不仅要求对题干定义的深刻把握还要求对四个备选事件的准确理解。历史概念是构成历史知识的细胞,是进行判断、推理、运用历史知识解答问题的基本知识要素。掌握历史概念,要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入手。历史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的内部结构,它包括时间、地点、内容(过程)、结局等史实要素。历史概念的外延,就是概念的外部联系,它包括背景(原因、条件等)、与之相关事件(事物)的联系、性质、作用和影响等评价要素。
三、孔子与苏格拉底
例3 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公元前5世纪的东西方思想巨人,两者思想的不同之处是( )
A. 重视道德的意义 B. 肯定人的价值
C. 强调知识的作用 D. 推崇君主权威
解析 孔子主张维护周朝的礼,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君主权威。而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追求的古希腊的民主政治。A、B、C项是二者的相同点。
答案 D
点拨 比较型选择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反映放在一起,让同学们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此类题在题干中一般都有“相同点”“不同点”“共同”“相似”等标志性词语,有些题也有反映程度性的词语,如“最大的不同点”“最根本的不同”“本质上的相似之处”等。在做比较型选择题时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1)比较型选择题涉及到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现象,所以在做题时要对各个事件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2)要善于运用共性和个性关系的原理,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原理,量变与质变的原理等历史理论进行分析判断。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要从同中找异,从异中求同。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将一些相近的事、人或观点进行分析比较,培养自己的分析比较能力,在解题时要找准比较角度,结合史实分析其共同点和不同点。解答比较型选择题最常用的是排除法。
1.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评论秦朝灭亡时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
A.“人之初,性本善”
B.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 “不以规距,不能成方员(圆)”
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2.儒家“尊王”“忠君”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大破坏天下安宁的教训。从儒家思想演变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贵贱有序
B. 荀子主张君舟民水,礼法并用
C. 董仲舒倡行独尊儒术,天下一统
D. 顾炎武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
3. 1993年,学者在汉堡发现了一本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该书译自法译本,法译本译自拉丁译本。书的前言中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对以上的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
A.人类社会的文化逐渐走向一致
B.儒家的思想主张在欧洲曾得到推崇
C.该译本是研究中西文化交往的珍贵文物
D.优秀文化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
4. 春秋笔法,又称微言大义,是指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的主观看法,是中国史学家常用的书写历史方法之一,不少重要的历史概念实际上已隐含着作者的某种倾向性判断,据此判断,下列历史概念中不具有这种特点的是( )
A.鸦片战争 B.甲午战争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5. 苏格拉底(469~399BC)与孔子(551~479BC)分别是古代西方与东方思想史上最有名望、最有声誉的代表人物之一。千百年来他们的名字一直为人们所铭记,他们的品格一直为人们所称道,他们的思想一直闪耀在历史的星空中。两人思想的最大相同之处是( )
A.反对君主制 B.主张民主
C.强调知识和道德的作用 D.维护君主权威
1~5 BCABC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