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常识的记忆和辨识

2014-09-19汪伟

高中生学习·高二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哈姆莱特阿Q雷雨

汪伟

近三年来,湖北高考语文对文学常识的考查,都取材于必修、选修教材,名著导读和初中经典篇目,既考查作家作品,也考查文学流派和文体常识,以选择题形式出现。针对这些特征,下面谈一下有关文学常识记忆和辩识的方法。

一、重要常识,连线记忆。

文学常识考查内容体现“重要”二字,只考查重要的、常见的内容,而且只考查常识。这就告诉我们,文学常识考点考查的是常识性的文学问题,一般难度不大,不要纠缠于细枝末节。复习备考时,重点应该放在理清脉络上,使内容繁多的文学常识形成条理清晰、层次清楚的知识“网络”。对于这一考点,考生可以采用连线记忆法,即“作家—时代(国别)—作品—人物—流派”的模式,将内容繁多的重要且常见的作家、作品连成线,减少记忆的负担。如2013年湖北高考第5题D项“美国作家海明威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桥边的老人》和《老人与海》均以‘老人为主人公,前者表现了战争环境中人性的光辉,后者描写了‘人的灵魂的尊严”,备考时可以记成“海明威—美国—《桥边的老人》《老人与海》—‘老人 —‘迷惘的一代”。又如2014年湖北高考第5题D项“卡夫卡的《骑桶者》描绘了一个真实而荒诞的世界,‘真实是因为作者对骑桶者生活细节和心理状态的描写是深入而真实的,‘荒诞是因为故事主要情节——‘我骑着煤桶去煤店不符合生活逻辑,不是对现实的真实摹写”,备考时可以记成“卡夫卡—奥地利—《骑桶者》—‘我—荒诞”。

二、人物情节,卡片记忆。

对名著的主要情节和内容,主要人物及其性格,艺术特色等,不能单纯靠大脑机械记忆,要加以整合,力求系统化,在记忆时更重要的是理解运用。如2013年湖北高考第5题B项“《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随贾母等赴宁国府赏梅,午间去房间休息,看见房内挂着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宝玉觉得这副对联蕴含丰富,十分喜爱,铭记在心”,对这一选项,很多考生拿不准。其实只要结合我们学过的第三回说宝玉“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就可以推断宝玉是不喜欢这类对联的,故可确定这一选项是错的,从而作出正确的选择。

对这类考查题目,考生备考时可制作小卡片,将主要情节及人物的性格作简单的记载,平时利用课间相互出题,互相考查,强化记忆,增强解题悟性,确保记忆的准确性。

三、易混作品,对比记忆。

对于一些易混的作家作品,采用对比记忆,可以帮助准确记忆。如中国文学史中的易安(李清照)和幼安(辛弃疾),三川(樊川、临川、震川),三部曲(茅盾和巴金)等。外国文学史中的大仲马(《基督山伯爵》)和小仲马(《茶花女》),列夫·托尔斯泰(《复活》)和阿·托尔斯泰(《苦难的历程》),等等。

做好名著选择题,固然要靠平时的阅读和积累,对原著有较准确的把握,还要了解、明确错误选项所设的陷阱。

1. 张冠李戴。如“《阿Q正传》中,阿Q为了革命,用砖砸开了静修庵,砸了庵里‘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并顺手拿走了观音娘娘座前的宣德炉”。砸龙牌、拿宣德炉的不是阿Q,而是赵秀才和假洋鬼子。

2. 曲解歪批。如“《三国演义》写赤壁之战中,曹操败走华容道,脱险后到达南郡,突然大哭,说如果荀彧在,决不会遭此大败。这是曹操在痛骂诸谋士无能”。把曹操的“突然大哭”理解为“痛骂诸谋士无能”显然文不对题。

3. 细节失实。如“海明威作品《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历尽艰辛,捕获了一条特大的马林鱼,归航途中与一群鲨鱼殊死搏斗,终于保住了马林鱼。这是刻画硬汉形象的重要情节”。“保住了马林鱼”这一细节叙述失实。

4. 顺序颠倒。如“郭沫若创作的《凤凰涅槃》和《女神之再生》,分别借用了我国女娲炼石补天和天方国古代的神鸟‘菲尼克司从死灰中更生的神话材料”。前后照应顺序颠倒了,分别借用的应该是“菲尼克司”神话材料和女娲炼石补天材料。

5. 排除正误,巧妙解答。这种方法常运用于客观辨析选择题。运用这种方法时因题而异,可以先确认正确的选项,从而排除错误选项;也可以先确认错误的选项,从而排除正确的选项。如2013年和2014年湖北语文高考第5题,都是选出有错误的选项,就可以采用先排除正确选项、再推断出错误选项的方法来准确辨识了。此处就不加赘述。

1.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风骚”一词起源于《诗经》和《楚辞》。“风”是《诗经》中传统的表现手法,“骚”指楚辞开创者屈原的代表作《离骚》,“风骚”并称,后来成了文学的泛称。

B.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而散曲又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

C.鲁迅是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从1918年起,先后发表了《狂人日记》《祝福》《阿Q正传》《药》等小说名篇,后来收入小说集《呐喊》。

D.世界名著《安娜·卡列尼娜》《巴黎圣母院》《约翰·克利斯朵夫》《浮士德》的作者依次是列夫·托尔斯泰、果戈理、罗曼·罗兰、歌德。

2. 以下有关文学名著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国演义》中的许多情节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如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张飞大意失荆州、诸葛亮七擒孟获及刘备白帝城托孤等。

B.在《阿Q正传》中,作者塑造了一个贫穷、落后、不觉悟的流浪雇农阿Q形象,其性格中最触目惊心的特点即“精神胜利法”。

C. 《雷雨》最后的结局是:四凤、周冲、周萍三个年青人在雷雨之夜死去,侍萍和繁漪因这一系列变故而发疯,家破人亡的周朴园饮弹自尽。

D.为了复仇,哈姆莱特误杀了恋人奥菲利娅的叔父,致使奥菲利娅精神恍惚落水而死。克劳狄斯挑拨奥菲利娅的哥哥同哈姆莱特比剑决斗,并在暗中准备了毒剑和毒酒,想借机除掉哈姆莱特。最后,哈姆莱特与奸王同归于尽。

3.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狂人日记》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发表于1918年5月的《新青年》,作者首次采用了“鲁迅”这一笔名。

B.《红楼梦》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达到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被誉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C.《雷雨》中的鲁侍萍具有鲜明的“雷雨”性格,极端、彻底,敢爱敢恨,有那种可以摧毁一切的“原始蛮力”。从一开场时“喘不过气来”的郁热和压抑,到最后的不顾一切的“报复”,一种“雷雨”式的渲泄,她的情绪心态始终与作品的气氛融为一体。

D.《哈姆莱特》取材于《丹麦史》中的一个古老的故事。剧情写的是中世纪的丹麦宫廷,但很容易使人联想到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英国现实。哈姆莱特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

4. 下列对作品人物形象的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一个贫苦农民,是一个质朴、愚昧而又沾染上一些不良习气的落后农民,是“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其主要的特征是精神胜利法。

B.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者的典型,他曾经对天地万物、人与社会都充满了美好的希望,但是现实的严酷与丑恶打破了他的美好理想,他在复仇道路上犹豫不决,错失良机。他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也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C.贾宝玉鄙视功名利禄,不喜欢所谓的“正经书”,却偏爱于“杂书”,还对程朱理学提出了大胆的质疑。他是君主专制制度的“逆子贰臣”。

D.《雷雨》中的周萍是阴暗沉郁的周公馆中一个若隐若现的亮点,他是一个在新思想、新文化影响下成长的青年,他不顾门第差别爱上了侍女四凤,甚至想着带四凤一起前往新世界。在他身上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1. B (A.“风”是指十五国风,不是表现手法;C.《祝福》收入《彷徨》;D.《巴黎圣母院》的作者是雨果)

2. B (A.应为关羽大意失荆州。C项中饮弹自尽的是周萍而非周朴园。D项中“叔父”应是“父亲”)

3. C (不是鲁侍萍而是蘩漪)

4. D (本剧的亮点人物是周冲)endprint

猜你喜欢

哈姆莱特阿Q雷雨
雷雨天
《哈姆莱特》探究阅读
阿Q和老A
雷雨
雷雨
沈鹏《读鲁迅〈阿Q正传〉(四首选二)》
雷雨
论描写辛亥革命之于《阿Q正传》的意义
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从政体层面解析《哈姆莱特》主题思想
阿Q“国民劣根性”的误植与误读